•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为师者当戒------回本论坛某讲师关于丹参性温一说之谬

医界钟馗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5/28
帖子
38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浏览本帖的同道可以参看讲师开讲里的帖子: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65390/
理屈词穷时最可耻的就是强词夺理了。试问,是独用丹参?何证?何病?能让患者吃的口舌生疮,面红目赤?而且还说什么许多!啥水平?杜撰也得有点学术水准吧!哈哈,后面还跟了个拍的,马年就可以抱团忽悠吗?有没有点医德? 再看看老先生的理论依据:中药要活血化瘀,就得有温性。因为你认为血得热才能行,血凉则不行甚或凝滞成瘀,这是你的理论对吧?。略通中药者都要笑死了。好的,看看性寒、微寒、凉的中药中,哪些是活血化瘀,甚至行血的:郁金、穿山甲、益母草、茜草、赤芍、虻虫、土鳖虫、大黄、丹皮、紫草等等。看来你是没好好学啊,补一课吧!就目前所常用的中药的性味归经,都是建立在大量临床基础上的,始自神农。不要看了几个病号开了几个方子就以老师自居,还感叹什么教授与乡村医生不读等,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钟馗还真怀疑那些动不动就拿自己在临床如何如何来掩饰自身的匮乏又不能好好反省的所谓中医。就拿老先生所提到的肠痈(多为阑尾炎吧)来看一下,你真的治疗过该病吗?即使没机会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及习用方子该知一二吧?略懂中医的都知道,治疗肠痈的基础方子是仲景他老人的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除了桃仁性平,其余药均性寒。以你的说法,血瘀已成,要活血化瘀,必用温热不可了!血得温才行吗!淤得温才散吗!老先生,你真有丰富的实践认知吗? 论坛中有不少既善临床又善总结的朋友,基本功扎实又不失谦逊,是值得钟馗及后学者学习的。讲事实、正学风是每一个中医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由版主最后编辑:
全文的精神就浓缩在最后的一句话:“讲事实、正学风是每一个中医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也点出了中医现在的风气症结之所在。

稍微了解中医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医学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靠的就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从来就不唯人,不唯书。而现今动不动就给你搞个“意会”,动不动就是某某人说的。你说就现在这一个唯心的学风环境中医能不伪科学吗?能不给人说成是宗教吗?能不衰落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坛讲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中医,理论水平有高下,实战经验有多寡,暂且不论他们的水平有多高,仅仅从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论坛规定,发帖达到一定篇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个人有愿望担当讲师者,都可给论管理组提出申请,我们是很欢迎的。

其实,论坛有很多水平很高的朋友,欢迎写出自己的理论见解与实战经验给广大坛友分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坛讲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中

您说的在理。挑挑这些讲师的瑕疵,对他们未必不是好处。也能正论坛严谨之风气,您说对吧!
 
您说的在理。挑挑这些讲师的瑕疵,对他们未必不是好处。也能正论坛严谨之风气,您说对吧!


呵呵 ,朋友说的是。

打铁还得自身硬,您说是不?


欢迎朋友也多写写自己的见解与经验,相信您的文章一定会引起共鸣,您一定能行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行医几十年甚至大几十年的老大夫、明医、名医,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哪个是圣人呢?
 
学贵有疑,有质疑有进步有发展,不必大动肝火,学术嘛,记得李克绍先生也写了篇文章《与李今庸同志商確》,和和气气多好
 
呵呵 ,朋友说的是。

打铁还得自身硬,您说是不?

的确如此,但本人烦的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那些劣行。指出问题了,立刻就像捅了马蜂窝。如果认为指点不正确,可以解释,而不是回避。争论本身没有错误。
 
学术讨论还是应以和为贵,大家对中医见解不同是正常的,就问题论问题就好了。
一个中医的水平不光体现在用药上,更表现在人品上。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同样的事情,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别,甚至一个是贞,一个是凶


到这个论坛来,应该都算是同道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讨论更好呢?
 
本帖最后由 中医那些事 于 2014-5-14 21:40 编辑

有很多药物的药性都是各执一词,有说温的,有说寒的,没准还有说平的。不必太拘泥!
丹参色赤,味苦。苦则能降,色赤入心。同时古人善用取类比象的办法,血为红色,则丹参可走血分。心与小肠互表里,所以丹参就能治疗心腹之气血瘀滞。
这么一说,有一些药理作用是古代医家根据性味推断的,并不一定是临床得来的,具体应用药物要看医生自身的体会了。
活血并不见得就必须用血分药,气为血之母,气行血就行!这要看方剂配伍了。
中医的疗效在于方剂的配伍组合,不是某味药独打天下,如果这样的话,就掉进西医用药的圈子里了!
没意义的争执!
 
今日是,昨日非 的事情在名家、大家身上也常常见,

明日再看今天的是,还是 是吗?
 
破血活血与否不一定和药物的寒温属性一定正相关,寒温属性只是药性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能涵盖一种药物的所有药性!
所以,你提出的这一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样的非理性争吵曾经伤害的多少热情的老师的心,最近, 看到一个个优秀的老师伤心地离去,这种争论和攻击真的应该停止了。
如果真有余力,多发些启发大家学习的病案或讨论,真的不知道此种非建设性的争论和攻击目的何在?
实在是让人痛心!
 
本帖最后由 ctcmy101 于 2014-5-14 22:26 编辑

从没有欣赏到楼主老师的案例,您有时间何不发出来和大家共享,也让我们学习一下您的经验,先谢谢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觉得很正常,指出来也是好事。

好坏都要说。

相比起来,我更愿意尊重他的无私。
 
据统计,医学的误诊率高达25%-31%,那么,谁能避免?
 
只是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人们更喜欢验案,更喜欢报喜不报忧。

也许多发一些误案,败案,更能促进别人的进步和反思。
 
从没有欣赏到楼主老师的案例,您有时间何不发出来和大家共享,也让我们学习一下您的经验,先谢谢了。

余老师好久没来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