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教脉像

plm9992005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29
帖子
1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前几天,有一朋友妻来我这边,40岁,让我把脉,自诉停经一年多,各项检查都正常,就是激素水平低一点,在北京某知名中医院让一老中医诊治,服用四个多月中药,一停药就无效,脉像让我毫无头绪,像弱脉,像沉脉,又像弦脉,请教大家,这是否涩脉?都说“弦紧难分,涩脉难辨',涩脉到底是怎样的?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脉象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

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脉象之一与房颤脉相合,因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之分,故脉象也不尽相同。

当临床诊为房颤时,可以体会一下涩脉。
 
下面就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学者对涩脉的认识和自己的临床体会陈述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
 
1 《内经》对涩脉的记载:

⑴《素问•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王冰次注云:“涩脉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脉来如刀刮竹,而往来甚难者为涩,涩则心血不足,而有时作痛也。”
吴昆《素问吴注》:“脉往来艰难曰涩,涩为血少,又为愤郁,故心痛。”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一》:“涩为血少气滞,故为心痛。”
张志聪《素问集注》:“涩主少血,则心虚而为痛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脉涩乃来去不和,此血竭心虚,故心痛。”
黄元御《素问悬解》:“涩则心痛者,寒水之上犯也。”

金栋按:涩,涩滞不畅之义,此指涩脉。新世纪第二版高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涩脉》云:“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涩脉临床意义,主气血虚少(精伤血少)或气滞血瘀,二者皆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其中气血虚少,“不荣则痛”;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现心痛之证。

⑵《素问•平人气象论》:“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脉滑曰风,脉涩曰痹。”

王冰次注云:“滑为阳盛,故病为风。涩为无血,故为(疒群)痹也。……滑为阳,阳受病则为风。涩为阴,阴受病则为痹。”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尺寸诊》注:“涩,阴也。按之指下涩而不利,是寒湿之气聚为痹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脉来现涩,是涩为阴脉,主阴血不足,故当病痹。”
吴昆《素问吴注》:“涩为阴,阴受病则为痹。”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十六》:“涩为阴脉,血不足也,故当病痹。”
张志聪《素问集注》:“痹者,闭也。邪积而不行,故脉涩也。……痹者,闭也。风寒湿邪,皆能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或内舍于五脏六腑,故痹病于外内之间者,其脉皆主涩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滑,流利也。涩,凝滞也。……其脉不滑,凝滞而涩,则曰痹病也。……脉涩为痹者,痹主闭拒,血气凝滞,故脉涩也。”

金栋按:《素问•痹论》云:“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指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由此而导致的病证,就称为痹证(病),其主要症状就是疼痛。“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痋、疼)。”(《素问•痹论》)

虽曰“风寒湿三气”,主要还是以“寒”邪为主。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侵犯人体,则经脉缩踡、绌急(血管痉挛、收缩),血液运行迟缓,涩滞不畅(脉涩),“不通则痛”,故云“脉涩曰痹”、“涩则心痛”。涩,并非单指28病脉之一的涩脉,它是以涩滞不畅来说明痹证的病理机制。临床观察,痹证(风湿性疾病)病人并非皆现涩脉。

“寒”邪致痛的机理,在《素问•举痛论》说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沍、冱)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机体感受寒邪,导致血管(经脉)痉挛、收缩(涩滞不畅)而疼痛(痹),即“脉涩曰痹”。

冬季气候寒冷,是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风湿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⑶《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王冰次注云:“小为气虚,涩为无血,血气虚弱,故云久远之病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脉来小弱而又且涩,是皆阴脉来现,乃血气之虚也,谓之久病。”
吴昆《素问吴注》:“小为气虚,涩为血少,气虚血少,病久为然。”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十六》:“小弱者气虚,涩者血少,气虚血少,病久而然。”
高士宗《素问直解》:“脉小弱以涩,则气血不及,故谓久病。”

⑷《素问•三部九候论》:“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五》:“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而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参伍不调,指脉搏参差不齐,三五不调的意思。”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参伍:1错杂,参差不齐。”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参伍不调,即以三部九候互相比较而呈参差不等,不相协调。”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参伍:三五,此指脉或三或五,错杂不调。”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参伍不调(san wu bu tiao):词组 错杂不调和。”

金栋按:据本篇上下文内容分析,高校教参解释甚为妥当。但是临床实际若独取寸口法,则可推而广之,理解为寸口脉脉象节律凌乱、错杂不等、三五不调、参差不齐。后世脉学著作在论述涩脉的时候,溯本求源寻找根据多引用《素问》这句话为依据,如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涩脉》说道:“参伍不调《素问》。……参伍不调名曰涩。”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说道:“《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等。
 
2 历代脉学著作对涩脉脉象的论述:

⑴晋•王叔和《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金栋按:《脉经》乃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24种,奠定了诊脉指下标准的基础,使之规范化。《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成为后世脉学之圭臬。2奠定脉名种类基础。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4确立了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叔和能将涩脉脉象说得如此规范,是难得可贵的,现今看来其论述基本正确,若再加上《新校正》所言则甚为合理、完善。
 
⑵南北朝(南朝•刘宋)•高阳生《王叔和脉诀》:“涩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指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第,曰涩。主通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歌诀]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须还败血成。”

金栋按:盛行于宋元时代的《王叔和脉诀》,托名晋•王叔和所撰,或谓出自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高阳生。其影响之深、影响之大,尤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董序(凡例)所云:“《脉经》撰自叔和,歌诀伪于五代。俗工取其便利,不究原委,家传户诵,熟在口头,宁敢于悖《内经》,不敢于悖口诀。”

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宋(注:指南朝刘宋)有俗子,杜撰《脉诀》(注:指高阳生《王叔和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注:指元•戴同父《脉诀刊误》)。”在对此涩脉的论述时云:“《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指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日本•丹波元坚《书<王叔和脉诀>后》:“晋•王叔和著《脉经》及《脉诀》,余尝疑《脉诀》实非叔和作,后人伪书也。何以知之?《脉诀》皆歌也,西晋时焉有歌诀乎?可疑一也。《脉诀》比诸《脉经》,则文辞卑陋。其论脉亦有黑白表里之差,可疑二也。考《脉诀》,宋妄男(南)高阳生所伪作也,呜呼!悲哉!世之愚医,漫知贵叔和之名,不察后人妄作,往往本于《脉诀》,其误人岂鲜哉!何乏世文学君子也。余幼而好学,于兹十年,稍稍知今文古文之别,于是乎有所见。故聊书卷后,解众人之惑云。”
 
⑶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
 
⑷宋•崔嘉彦(元•张道中)《崔氏脉诀》:“如雨沾沙,涩难而短。”

金栋按:《崔氏脉诀》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内容大体包括脉的生理、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上中下配三焦、七表八里九道脉、中风伤寒等各种杂病脉、六经病脉、妇人小儿脉、四时五脏脉等,提及的脉象有27种。由于该书以《难经》浮、沉、迟、数四脉为总,以风、气、冷、热四气主病,提纲掣领,言简意赅,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书成不久,崔氏弟子刘开即加修订而成《刘三点脉诀》。金代李杲曾为此书批注,后收入《东垣十书》中。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予删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时珍辑入《濒湖脉学》中。李中梓亦据是书修订为《新著四言脉诀》,收入《医宗必读》中。明末清初王绍隆、潘辑又据李言闻删订本增补注释而成《医灯续焰》。还有康熙、乾隆刊印黄熺注释的《四言举要》、王道纯修订的《脉诀四言举要》、黄宫绣修订的《新增四言脉要》等。《崔氏脉诀》系列的形成及传承延续,无疑为脉法的传授、推广做出了贡献。

又,据张同君先生考察(证),《崔氏脉诀》实为元代张道中所撰。张道中,号启白子,淮南人,为崔嘉彦三传弟子(嘉彦一传刘开,再传朱宗阳)。撰有《西原脉诀》(1330年),主要以四言歌诀形式,将崔氏脉学思想融入书中。
 
⑸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
 
⑹宋•施发《察病指南》:“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浮数,如轻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即黄帝涩脉,王冰云:阳气有余则血少,故脉涩,主身热无汗。此言未足信,其实阴虚之脉也,主血气不足而痹。”

金栋按:据时贤刘时觉考证,施发为陈言之弟子,同为永嘉医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⑺元•滑寿《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

⑻明•李月池《四言举要》:“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⑼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金栋按: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由于王叔和《脉经》的撰成,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脉经》理论精微,内容广博,学习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本非易事,加之卷帙较大,传抄习诵殊为困难,因而在推行传播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他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沿用《脉诀》的歌诀体表达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叔和之学,既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又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之需,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脉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脉学专著,即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所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⑽明•李中梓《诊家正眼》:“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涩(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生)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由固然,无足疑者。”

金栋按:李中梓《诊家正眼》亦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今之28病脉,就是在《濒湖脉学》27病脉基础上,再由《诊家正眼》加一“疾脉” 增定脉象28种而成。
 
⑾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涩脉: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沾沙,如刀刮竹,言其象也。涩为阴脉,凡虚细微迟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为忧烦,为痹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胃寒多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男子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凡脉见涩滞者,多由七情不遂,营卫耗伤,血无以克气、无以畅其,在上则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则有下焦之不运,在表则有筋骨之疲劳,在里则有精神之短少,凡此总属阳虚,诸家言气多血少,岂以脉之不利犹有气多者乎?”
 
⑿清•林之翰《四诊抉微》:“[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金栋按:沿用李时珍语。
 
⒀清•周学霆《三指禅》:“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坚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涩脉往来坚,参差应指端;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坚,短且散,或一止复来。’《素问》云:‘参伍不调。’按:血不流通,故脉来坚滞。”
 
⒁清•李延昰《脉诀汇辨》:“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金栋按:清代李彦贞(延昰)《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法,一方面批驳伪《脉诀》的错误,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脉参证,灵活运用脉法诊治疾病,很有特色。
 
⒂清•张璐《诊宗三味》:“涩脉者,指下涩滞不前。《内经》谓之‘参伍不调’,叔和喻以‘轻刀刮竹’,通真子譬之‘如雨沾沙’,长沙又以‘泽漆之绝’,此拟虽殊,其义则一。不似迟脉之指下迟缓,缓脉之脉象纡徐,濡脉之来去绵软也。”

⒃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涩其象虚细而迟,来往极难,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⒄清•张山雷《脉学正义》:“1《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

【脉学正义】涩脉言其来去涩滞,不能轩爽流利,有似于迟,故叔和迳谓之“迟”,然惟指下枯涩不前,究竟与迟不类。以气势言,不以迟速言也,故又申之以“往来难”三字,方是涩之本色。然涩之取义,且仅以势之凝滞言,并不以形之大小言,其往来虽涩,亦有形体颇大而浑浊不清者,并不能认定在细小一边。叔和必谓之“细”,亦犹未确。其曰“且散”者,盖亦形容其指下模糊浑浊,畔岸不清之状。惟散脉专以涣散不收为主,亦与涩滞之脉,皎然不同。又谓其“一止复来”,则以其格格不爽,有时颇似停顿,故以“或”字悬拟之,所以表明其并非必止,亦以别异于歇止之“结代”二脉。要知涩之真象,在乎“似止非止”之间,此皆当以意逆之,悟其态度,而不可拘拘于字面上求之者。若旧校之所谓“浮而短”、“短而止”,则措辞尤为呆笨,更不能为涩字形容摹绘矣。

寿颐按: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竟往来既滞,其至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何意后世竟有以脉“数而涩”,联为一句者,相习成风,而不自知其谬戾。近世名贤,亦复时踵此误,是皆笔下失检,未尝深思而寻驿之耳。

2《千金翼》:“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

【脉学正义】涩脉与滑,相为对待,状其形势不爽,格格不前,往来艰涩,是为涩之真象。或浮或沉,或大或小,兼皆有之。孙氏“促数浮短”四字,甚非涩字本义,抑且促之与数,皆言其速,而脉之涩者,其形已滞,则来去必不能流动自如,迟则有之,复何能速?《脉经》“迟”字,及“往来难”三字,最堪细味,皆可为涩脉传神,何孙氏反以“促数”为辞,正与叔和彼此相反,宜乎后世俗医,虽有“涩数”二字连络成文之谬。惟细玩《千金翼》语意,盖以“促数浮短”,形容不能条达之象,以为既短且促,则形势局(足脊),涩滞之状,自在言外,初非以往来之速为重。惟既下一“数”字,则立言究属不正,又谓“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皆不轩爽,未易醒目,姑存是说,不可尽信。

且涩字取义,以形势重着,不能流利为主,虽不以至数之迟速论,然必有滞而不前之态,则往来应指,必近于迟,断不能速。《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涩曰痹”一句,本与“脉滑曰风”,对待成文,其旨极显,其上文“人一呼脉三动,一息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一节,本无“脉涩曰痹”一句,杂厕其间,盖既一呼三动,一吸三动,而复加以躁字,则不独呼吸六至,其数已速,且形势躁疾,是阳邪主盛,故以尺肤之热与不热,审其无病风病温之分别,何能杂以“脉涩曰痹”四字,与呼吸六至而躁之脉联属成文?《甲乙经》于此节无此一句可证。宋林亿等校正《素问》亦言之,自浅者读之,误认下文“脉滑曰风,脉涩曰痹”,既为对待,因谓此处亦当有此一句,而妄为增入。启玄不察,竟据误文作注,而不知续袅断鹤,理不可通,遂令后人有“数涩”连属之脉语,宁不可怪!

3王启玄注《脉要精微论》:“涩者,往来时蹇涩而不利也。”

4《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


【脉学正义】涩脉,只有涩滞一义,状其来去之限,不系乎形体之大小虚实,故血少而脉涩则形细,湿阻而脉涩则形不细,且脉既涩滞,指下必有留恋之状,亦与虚者不同。

5《濒湖脉学》:“涩脉如病蚕食叶。”又涩脉歌:“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

【脉学正义】叔和谓“涩为散”,已非确论,孙氏《千金》又加一“短”字,盖状其迟滞留难,有似于短,此皆不能拘泥字面,认得太呆者。若曰“如雨沾沙”,则言细沙着雨,留滞不去,乃以状其稽留不行,非为散字作比喻,而濒湖反以“容易散”释之,斯为愈说愈幻,并复支离矣。惟添出“病蚕食叶”一句,以形容其无力濡滞无力之状,颇足为“涩”字传神。

6石顽《三味》:“涩脉者,指下涩滞不前,《内经》谓之‘参伍不调’,叔和喻以‘轻刀刮竹’,通真子比之‘如雨沾沙’,长沙又有‘泻漆之绝’,比拟虽殊,其义则一。不似迟脉之指下迟缓,缓脉之形势纡徐,濡脉之去来绵软也。”

【脉学正义】辨脉法之所谓绵绵如泻漆之绝,是言脉状之柔细无神,故为亡血之征,与涩滞之脉状无涉,石顽以彼证此,非是。

7坊本《洄溪脉学》:“涩脉艰滞,迟细而短,盖脉势之往来,不能爽快,涩而不及中和,与至数之迟慢不同。”

【脉学正义】涩以气度讲,不系乎脉形之大小,固亦有脉大而涩者,此条有一“细”字,不是。但所谓“不能爽快”、“与至数之迟慢不同”,则确论也。

金栋按:《脉学正义》一书是清•张山雷(寿颐)先生搜集历代脉学理论,详加条理类编,并予正义述评之力作。此书上自岐黄、仲景,下至明清各家,凡论脉之有理而可为后学启迪者,靡不收撷评论。……此书取舍有度,有褒有贬,立意不落俗套,正义多有新意,辨脉提纲掣领,论脉注重实践,是脉学著作中集大成者,对后世研究脉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脉学正义•提要》)
 
2 历代脉学著作对涩脉脉象的论述:

⑴晋•王叔和《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



 

附件

  • 144.9 KB 查看: 50
  • 146.7 KB 查看: 30
  • 146.4 KB 查看: 28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