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好久不读内经,上一次读内经读懂一半,这次读内经满眼皆误都看不下去

轩辕水天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573
获得点赞
32
声望
0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一个事,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写的,这就好像三国演义,并不是刘备写的,对吧。

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是西汉人写的,换句话说,就是跟张仲景时代,差不了多少,跟皇甫谧时代也差不多多少。

医学都是同一个医学,张仲景做了一个描述,黄帝内经做了一个描述,皇甫谧也做了一个描述,很多其他人也都做了各自的描述,

你不能说其中哪个就比其他人的高,他们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水平,

不仅有黄帝内经,而且有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还有很多经,比如八十一难经,

这些书的作者,差不多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相差不是太远,水平上也相差也不是太多,

之所以黄帝内经今天的声誉这么高,就是因为他流传下来了而已,而其他那些书都逸失掉了而已。



黄帝内经他也是人写的,他也是仲景时代的一个人写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书就是仲景写的,当然也只是怀疑。

限于时代,有太多东西,是他的作者不可能看清楚的,他写出来这东西,也必然有太多的局限。

以前我读这玩意,读不是很懂,能读懂一半,不是前后一半,而是全本的一半。

现在再看这书,满眼皆是错误,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有一些长处的,医家鼻祖有点过誉过高了。

这书的作者为什么不留名字,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他地位太低,声望太低,他如果留名字,这书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古人有很多,都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写书不留名,而且写书上古之人的名义,这样的太多了。

一旦他不留名,那他就神秘了,那这个书的价值就被人为的抬高了。仅此而已。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1-6 10:51 编辑

张仲景肯定是看过皇帝内经,最有意思的在于,张仲景就居然用奇门遁甲来解释黄帝内经,简直都离了普都,呵呵。

张仲景的医学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他怎么可能从奇门遁甲的角度来解释黄帝内经呢,呵呵,简直了,大跌眼镜。

不过我感兴趣。

张仲景的行针和药,皆严格按照奇门遁甲的时序,以八门九星和人体的经络,常能得奇效。



奇门遁甲,古称太乙行九宫法,这书的名字的意思就是某人推演九宫之法。汉唐以后,被兵家称作兵阴阳。

不管干啥,总得给自己找点理论,好有下一步的计划,按照理论来看,应该怎么办,自己好知道怎么办,这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一种本能思维。

那中国也没有啥别的理论了,在大地理论也大不过阴阳论了,所以,中国各种领域,各种学问,各种内容,皆有赖于阴阳论,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奇门遁甲,是什么意思,就是甲藏起来,藏到九宫之中。有点像捉迷藏的游戏,呵呵。

奇门遁甲,以四时八节为时序,八门九星,分遁九宫,十干去甲,周流上下,用其占卜,据说奇准。呵呵,诶我就感兴趣这种玩意。

用这种程序逻辑思考问题,洞悉精旨,天地之精义,皆藏于掌内,以图式演之,则变幻莫测,叹其逻辑精义之深。

张仲景是第一个用奇门遁甲解释医理的人,也是最后一个,以后再也无人用之。



张仲景也同时用过河图洛书推演医理。这俩其实就两张图,是上古时代,人们还没发明文字的时候,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发明了这图。

成为了无字天书,流传到后来,为皇室贵族所有,很多人都难得一见。

周王朝时代,这书供奉在朝堂之上,后来周幽王乱天下,朝堂被洗劫一空,这书从此流落民间,再没漏过面。

孔子一直到死,都没见过这书,发出感概,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老子为周王朝做图书馆长,估计肯定见过这书,但是老子从不提及。

其实这书也没那么神秘了,神秘也是相对的,在古代那个知识匮乏的时代是神秘,在现代看,也很一般了。

这书无非表达了一种思想,就是天地之数理,周流而制衡,仅此而已。

后世医家,每每论及司天之气,数理循环之法,都要论及河图和洛书,比如我就见过刘河间论这玩意。
 
谈这么多

还不如具体的找出一个《内经》的错误出来 说说,

好让大家学习
 
抱歉抱歉,背书没背好,是:心开窍于耳,请问这句怎么解释呢?网上不都说肾主耳吗?到底是心主还是肾主,主是啥意思啊?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1-6 20:56 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黄帝内经在此章节论述这些风,绝大多数都是外风,而非内风

其实外风是没有意义的,外风本身不会导致病,而真正导致病的是邪气,而风只是中间助力一下,把人体表的正气吹善,导致短时间内,无力抗邪,邪气遂入,所以病寒热这种病的本质是邪气,并非是风至于邪气是什么,还用我说吗。

我提一句把,邪气有最主要的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的邪气有非常大的不同,其一主病五脏,其二主病六腑。黄帝内经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也不能怪他

黄帝内经也没有认识到,外界的六气,只是六种导致正虚的因素,而他们本身并非邪气,真正的邪气另有其人,是六气导致了正虚,之后邪气另有其人,而另有其人的邪气从之而入。黄帝内经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差别你说这种差别有价值吗,显然是有的

风真正有意义的是内风,是肝阳所化的内风黄帝内经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黄帝内经论述的各种类型的风,肠风,眼风,首风,等太多类型,皆没有抓住风的本质,这些东西的本质都不是风。黄帝内经说的这些,都是导致他病的原因,而不是这种病的本质这叫得其表,未得其实。
 
黄帝内经这书让我扔哪了,找不到了,我批示的内容都在上面呢。

谈外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外风的复杂程度令人乍舌,各种各种的现象乱七八糟,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抓一个末梢,所以他变化多端。

外风本身并不会致病,他只是导致了正虚,另有邪气趁虚而入,外风本身并不是这种邪气。

黄帝内经限于那个时代,他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认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他谈到风的类型,杂乱无章,其根源就是没有抓住本质

如果你抓住这个问题的本质,就非常大简单但是黄内经的时代,他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他乱七八糟。
 
外风病的复杂程度,令人乍舌,这种病的本质,并非为风,风只是导致了正虚,另有邪气趁虚而入。而这种邪气,有两大类型,一强一弱,各有特色,外风往往会导致这两种邪气夹杂,混合而入,导致症状非常大复杂,往往也非常难治

黄帝内经,限于那个时代,他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个本质,他就只看到了一些表象,乱七八糟的表象。

他自己他也糊涂。他也困惑。
 
我一直强调,风只是导致了正虚,而另有邪气从之而入。

换句话说,任何其他可以导致正虚,但是我得强调,是表正虚的因素,皆可导致和黄帝内经所论的这种病相同的病症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黄帝在这里问这些,全部都是外风,我说过了,外风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并不是病因的本质你看着这个风来治,你根本就治不好,因为他本质不是风。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歧伯描述这些,都是外邪二,这种外邪,只有在强劲风吹的时候才能藏于皮肤之间,导致寒热。

而外邪一,是不会藏在这个地方的,是绝不会藏在皮肉之间的外邪一会周流全身,入侵经血,住于脏器,而决然不会留在皮肉之间的

但是我得强调,但凡有外邪二入侵,则外邪一必入侵。

但是这两种邪气造成的伤害来说,各有差别,也很难说谁清谁重,也很难说哪个先治好,哪个后治好。

但是,有时候会发生外邪一入侵,而外邪二不入侵。这种多见于外寒和外热。

而外邪二主要入侵的情况,多见于外风,外湿,

而火和燥,往往不会导致邪气入侵,而是他本身妨害人体,是他本身入侵。就是火和燥本身入侵。

这种差别,黄帝内经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到所以他治病,经常抓不住要点,乱治。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这句话,我非常欣赏,内经论述的非常好。但是,我要说但是,他根本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肥人和瘦人的受邪反应是不一样的,他解释不了。

而我可以解释,我可以完美的解释肥人和瘦人在同样感邪时候的这种差别

黄帝内经,这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不能怪他,他那个时代,他决然是不可能知道的。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内经这句话论述的,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但是,他论述这些,全都是表象,就抓住点皮毛而已。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不可能知道。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

虽然他没有抓住本质,他能看到这里,还是比较不错的。。还是很难为他的。此非风气,而为外邪一,外邪一入太阳经,

我前面说了,只要有外邪二入侵,则外邪一必入。

外邪一入侵太阳经之后,太阳经抗邪而耗用,耗用之后化热,是这个热和外邪一共同行于诸脉俞穴,共同散于分肉之间,遇到卫气,则与卫气相争,导致其道不利,导致肌肉本来应该有的精微来源没有了,导致肌肉有殇



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什么叫不仁,就是发僵硬。

为什么僵硬,其本质是卫气抗邪导致的化热,热结在此处,导致的肌肉发僵硬。




什么叫疬,其本质就是正气外邪抗争未能取胜,反而热结与此,而抗邪未胜,邪气尚存,导致肤表隆起,成为疬风。

这种疬风里面,往往有外邪一而外邪二共同为患,而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除之。

疬风为什么经常发于上,因为上面热重,一旦热结,就会雍滞,正气就进不来,就无法抗邪,导致这些邪气就滞留在这里了。

热力和邪气腐坏机理,导致出现坠物。



这些问题,黄内内经,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到他认识到的都是一些表象,即使这些表象,也非常难为他了这是时代问题。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1-6 22:18 编辑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黄帝内经论述这些,其本质都不是风只有肝阳邪盛者才能称为风,是真正意义上的风,其他都是伪风,其他的本质全都不是风。



心风本质为心火,是邪火,而不是君火,君火本质为君阳,是正,而这里的是心火,本质为邪,这是完全不同的。

脾风本质为,这个怎么说呢,本质为湿盛毒蕴根本就不是风,乱叫一气。

肺风,本质为肺热,肺燥,根本就不是风,乱叫,毫无任何风的特点。仅仅就是一个燥火而已,让他一天乱叫个没完。

肾风,不是风,其本质为命门火衰,毫无风度特点。

为什么火衰,因为被冬天壬癸寒水所害,伤了命门真火他根本就不是风,一天乱叫,把中医都叫废了
 
西汉到现在,两千五百年了,你听谁说过心风,肺风,脾风,肾风,

那纯粹是扯淡,实在是一点边都不贴,后人实在是没法提这种概念只好闭口不谈




各种概念,让他乱用一气啊,究其根源是什么,他根本就没抓住本质。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外风可以中五脏六腑之俞,但得到的根本就不是风而是外邪所化的寒热就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整不明白,各种风,叫他叫的乱七八糟,愁人都。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作者,水平是非常一般的,他很可能是一个地位很低,声望很低的人,所以他不敢留名,企图增加神秘感,提高作品的价值。

他对医理的理解,是很有限的,照葫芦画瓢而已,根本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理解,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个是时代问题,也不能全怪他。

再则,黄帝内经作者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大量水平不眨地的人,都参与了改写黄帝内经的过程。

本来就不眨地,让这些水平差劲的人,越写越完蛋



为什么会有正风和偏风的差别,呵呵,其实这是外邪一和外邪二的差别。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呵呵,简直就是搞笑我前面说过了,外邪一是可以流转周身的,他本质他根本就不是风叫风就说明根本就没懂,外邪一流转周身,会随经血上疏大脑,导致脑病,这根本就不是风,仅仅是一般的寒热而已

只不过这个寒热,是由于外邪一带来的,古人又不知道外邪一这回事,只能把它认为是风带来的



其实我告诉你,你如果精准的掌握好外邪一和外邪二的主要特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切内容,皆可以尽在掌握之中,而且非常简单,所以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解释,而且各种经典解释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解释。

各种繁杂的现象,都会统一起来,主要你能抓住这两种邪气的本质,他大部分的主要特点,万般繁杂,全部都简单了,一切现象皆可解释。
 
我没学中医之前,卫生,饮食,等方面,都是非常小心的,但是依旧会病,就我在小心好像一点用都没有

当我学了中医之后,我很多东西都敢吃,卫生方面也非常随意,根本就不管那套,但是他从来不病。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非常重要的本质的东西,你没有抓到,就抓点浮皮潦草,你在搞卫生都白扯,一点都不耽误病

我学了中医之后,不管什么东西都吃,不管干净埋汰都吃,但是我没发现因此而病。

有次煮药,我看到一个泥土块,就是药里面带来的,我本来想扔了,后来又让我扔回盆里了,

照煮不误,照喝不误,我就没发现有啥问题。呵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关键问题在什么,你得抓住这个造成疾病的本质在哪抓不住这个,就抓那些不相干的小鬼出气,那都是扯淡的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黄帝内经这个论述风的篇章,论了一百二十个风,乱七八糟的风,没有一个是真风。呵呵。

论的怪象多端,

根本就没抓住导致疾病的本质。
 
你说古人,刚从猴子进化出来那时候,他也没有自来水,他不是挖出来什么就吃什么吗,抓住什么就吃什么吗,他也没病死啊,他也没绝种啊。呵呵。

街上的流浪汉,逮到什么吃什么,也没发现吃完就病死,他还在那吃呢啊。呵呵。

相反过来,那些一天洗的干干净净,洗八遍的人,他照样该病还是病啊,而且往往还体弱多病,

问题在哪

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你解释不了,就说嘛你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崩溃了我都目风,眼寒,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

他整这一百二十个风,没有一个是真风

后世人弃用这些绝大部分概念了,再分有用一点点,后人都会用的,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实在是太不好用了,实在是没法用。

这些玩意,本质皆不是风,其本质是外邪一入侵,或者外邪二入侵,或者外邪一二混合入侵,而绝非是风古人之看到了这个表面,就把他叫风,其实他们完全没有风的特点,仅仅就是一个普通的感邪而已如果是单纯的感外邪一,好治,古人一般都会治,看到的症状也简单最难的是什么,之外邪二入侵,症状非常复杂,一旦外邪一二混合入侵,那症状就复杂的不得了不得了变化多端。最难治。但是其实在我看来,仍旧可以治,因为我知道他的本质,我可以针对其本质来治,这叫什么,这叫理论的价值,直中要害而剔除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其实歧伯论这些,全部都是感邪的症状,有些是一,有些是二,有些是一二混合他们本质全都不是风。

歧伯论这些,全部都是感邪入心的症状,感邪入肺的症状,感邪入脾的症状,感邪入肾的症状,仅此而已,跟风毫无关系

至于这个病叫什么名字,前面我也说了。我就不再说一遍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