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敢问路在何方,中医行【原创】

苍穹jiff

执业中医师,中药师。深耕传统医学多年,资深中医大咖。常年致力于传承中医药道法,弘扬中医药文化
贵宾
注册
2008/10/20
帖子
3082
获得点赞
352
声望
83
敢问路在何方,中医行

在中医圈子的这些年,老马身边有很多中医从业者,爱好者。
平日里经常会一起交流,大家普遍困惑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良医?
讲真,老马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在中医这条路上,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且只能自己走,任何人替代不了。
可以说,学习实践中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西天取经。
虽然困难重重,但老马有六字真言:“心性,方向,实践”。
这六个字,会帮助大家走到最后。

心性

一,中医,初心是治病救人,医者,要先发大愿,从内心深处想要去解决患者病痛。
以此为根基,才有学习的原动力。

二,中医的大忌是浮躁,如果心不够静,始终是飘的状态,是不可能学到真本事的。
静才能生慧,开悟。

三,医学无国界,不分中西,不分派别。
要有广阔的心胸,只要是临床上真正对病人有用的,就可以学。

四,德在术前,医德决定着医术的上限。

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修行中医,不是看谁学的快,而是看谁学的长久,谁能多年如一日深耕不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方向

一,选择的方向大于本身的努力。
中医这个圈子内,实际临床效果不是看头衔,学历。
我见过很多中医读到博士的,寻常的感冒发烧都解决不了,压根儿就是门外汉。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笨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认为,是最开始的方向出了问题,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时间久了,偏离轨道越来越远,陷的也越来越深。
想要再回头,说实话,难度很大。

二,中医这条路的地图,到底是什么?
老马结合自身行医经历,给大家画一画:
第一站:《伤寒论》
对,没错,最基础的不是所谓的学校课本上的中基,中诊等被硬生生割裂的内容。而是这本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
伤寒论教给大家的,其实也不是398条文和113张处方,而是这些条文处方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人体问题的核心框架。
这就相当于身体的骨架,有了这个,身体的血肉才能固定的住,不然就是个散架子。

第二站:《金匮要略》
这个和伤寒论原本是一本书,被后人给分成了两本。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站:《神农本草经》
这本经典是讲药物功效的。直接看,虽然字也认识,意思也懂,但其实还是不懂。
为什么?
因为这本书,是直接告诉你药物功效和结果的,而不去告诉你这些功效具体是怎么运用的。
那得来这个结果的过程又在哪儿?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两本书钻研透彻了,《神农本草经》会自动成为你的药物类别功效查询工具书。这样的话,对《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作用,就能够结合具体实践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

第四站:《黄帝内经》
她是中医的源头活水,是填充“中医道术”的血肉,里面解读人体内在运行规律的宝藏遍地都是。
前三站,踏踏实实走完,可以登堂入室,但想要再拔高,成为一名大医,《黄帝内经》是必经之路。

第五站:《温病条辨》
中医学术历代都有所发展,明末至清代的温病学,用药轻灵多变,四两拨千斤,是对《伤寒杂病论》很好的补充。
而现如今,中医界伤寒学与温病学争论不休,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这两者,本身就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内在也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
温病学如果想学到精髓,必须有过硬的《伤寒杂病论》及《黄帝内经》的底子。
否则,很容易只学到表面,而无法真正打开温病学的大门。中医学无止境,大家一定不要有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

第六站:
《针灸甲乙经》
现在的中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药
要么是懂药不懂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针
要么是懂针不懂医
而事实上,医、药、针是一个整体,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是手段方法不同罢了。
临床上,针药如果能相互配合,可以提高疗效,从而更好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针灸术的源头在《黄帝内经》的灵枢篇,除此之外,后世的《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也都要精读。针灸气力、指力等基本功,也要勤加练习。

老马学医至今,经历过很多坎儿,索性都一步步的迈过。
以上六站,也是我多年学医行医的总结,虽不敢说绝对正确,但也自成一脉,可供大家参详。

实践

这是老马“六字真言”的最后两个字。
中医是实践医学,临床实践才是中医的土壤。
书本是你的老师,同道是你的老师,患者,更是你的老师!
中医不是坐在办公室喝喝茶就能成大器的。
也不是坐在实验室搞搞小白鼠就能研究出名堂的。
现在的中医界,会讲的人很多,会搞科研的更多,而最最缺少的,就是真正会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的中医!
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师”

最后,老马希望每一位中医人:
有一颗稳定的道心
看到医经医方伤温统一、针药并取得方向
有扎根实践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马愿化身白马,在中医前行的道路上,陪伴着你,直到彼岸,修成正果。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敢问路在何方,中医行

在中医圈子的这些年,老马身边有很多中医从业者,爱好者。
平日里经常会一起交流,大家普遍困惑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良医?
讲真,老马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在中医这条路上,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且只能自己走,任何人替代不了。
可以说,学习实践中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西天取经。
虽然困难重重,但老马有六字真言:“心性,方向,实践”。
这六个字,会帮助大家走到最后。

心性

一,中医,初心是治病救人,医者,要先发大愿,从内心深处想要去解决患者病痛。
以此为根基,才有学习的原动力。

二,中医的大忌是浮躁,如果心不够静,始终是飘的状态,是不可能学到真本事的。
静才能生慧,开悟。

三,医学无国界,不分中西,不分派别。
要有广阔的心胸,只要是临床上真正对病人有用的,就可以学。

四,德在术前,医德决定着医术的上限。

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修行中医,不是看谁学的快,而是看谁学的长久,谁能多年如一日深耕不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方向

一,选择的方向大于本身的努力。
中医这个圈子内,实际临床效果不是看头衔,学历。
我见过很多中医读到博士的,寻常的感冒发烧都解决不了,压根儿就是门外汉。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笨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认为,是最开始的方向出了问题,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时间久了,偏离轨道越来越远,陷的也越来越深。
想要再回头,说实话,难度很大。

二,中医这条路的地图,到底是什么?
老马结合自身行医经历,给大家画一画:
第一站:《伤寒论》
对,没错,最基础的不是所谓的学校课本上的中基,中诊等被硬生生割裂的内容。而是这本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
伤寒论教给大家的,其实也不是398条文和113张处方,而是这些条文处方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人体问题的核心框架。
这就相当于身体的骨架,有了这个,身体的血肉才能固定的住,不然就是个散架子。

第二站:《金匮要略》
这个和伤寒论原本是一本书,被后人给分成了两本。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站:《神农本草经》
这本经典是讲药物功效的。直接看,虽然字也认识,意思也懂,但其实还是不懂。
为什么?
因为这本书,是直接告诉你药物功效和结果的,而不去告诉你这些功效具体是怎么运用的。
那得来这个结果的过程又在哪儿?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两本书钻研透彻了,《神农本草经》会自动成为你的药物类别功效查询工具书。这样的话,对《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作用,就能够结合具体实践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

第四站:《黄帝内经》
她是中医的源头活水,是填充“中医道术”的血肉,里面解读人体内在运行规律的宝藏遍地都是。
前三站,踏踏实实走完,可以登堂入室,但想要再拔高,成为一名大医,《黄帝内经》是必经之路。

第五站:《温病条辨》
中医学术历代都有所发展,明末至清代的温病学,用药轻灵多变,四两拨千斤,是对《伤寒杂病论》很好的补充。
而现如今,中医界伤寒学与温病学争论不休,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这两者,本身就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内在也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
温病学如果想学到精髓,必须有过硬的《伤寒杂病论》及《黄帝内经》的底子。
否则,很容易只学到表面,而无法真正打开温病学的大门。中医学无止境,大家一定不要有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

第六站:
《针灸甲乙经》
现在的中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药
要么是懂药不懂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针
要么是懂针不懂医
而事实上,医、药、针是一个整体,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是手段方法不同罢了。
临床上,针药如果能相互配合,可以提高疗效,从而更好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针灸术的源头在《黄帝内经》的灵枢篇,除此之外,后世的《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也都要精读。针灸气力、指力等基本功,也要勤加练习。

老马学医至今,经历过很多坎儿,索性都一步步的迈过。
以上六站,也是我多年学医行医的总结,虽不敢说绝对正确,但也自成一脉,可供大家参详。

实践

这是老马“六字真言”的最后两个字。
中医是实践医学,临床实践才是中医的土壤。
书本是你的老师,同道是你的老师,患者,更是你的老师!
中医不是坐在办公室喝喝茶就能成大器的。
也不是坐在实验室搞搞小白鼠就能研究出名堂的。
现在的中医界,会讲的人很多,会搞科研的更多,而最最缺少的,就是真正会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的中医!
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师”

最后,老马希望每一位中医人:
有一颗稳定的道心
看到医经医方伤温统一、针药并取得方向
有扎根实践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马愿化身白马,在中医前行的道路上,陪伴着你,直到彼岸,修成正果。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马老师字字珠玑,肺腑良言,学习、受教了。
  特别是心性那五条,颇有同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
  
  但“中医这条路的地图”,个人是把《黄帝内经》放在第一位的。
  姑妄言之:中医可以没有《伤寒杂病论》,但绝对不能没有《黄帝内经》,《内经》不但指引医者如何治病,而且教会普通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对待生命、如何摄防养生,这才是中医最大的实用价值和慈悲之心。

  因为一份养生防病的投入可以省去八份医药治疗的开支,同时避免了巨大的身心痛苦。防病重于治病;食养胜于药疗,是中医基本的生命健康观。
  最重要的观点应该最先学习,最重要的话应该说在最前面,所以《黄帝内经》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探讨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生活才能健康长寿”的问题,并提出了几大实用的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先知其道,再学其术,才能在具体医术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马老师字字珠玑,肺腑良言,学习、受教了。
  特别是心性那五条,颇有同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
  
  但“中医这条路的地图”,个人是把《黄帝内经》放在第一位的。
  姑妄言之:中医可以没有《伤寒杂病论》,但绝对不能没有《黄帝内经》,《内经》不但指引医者如何治病,而且教会普通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对待生命、如何摄防养生,这才是中医最大的实用价值和慈悲之心。

  因为一份养生防病的投入可以省去八份医药治疗的开支,同时避免了巨大的身心痛苦。防病重于治病;食养胜于药疗,是中医基本的生命健康观。
  最重要的观点应该最先学习,最重要的话应该说在最前面,所以《黄帝内经》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探讨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生活才能健康长寿”的问题,并提出了几大实用的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先知其道,再学其术,才能在具体医术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关于方向,我是从临床实践角度讲的顺序。内经当然是最重要的,这个毋庸置疑。
只是从临床角度讲,一开始就学习内经,在临床上不好转化。
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就好像骨骼框架与血肉一般。
伤寒杂病论如框架,内经如血肉,只有框架没有血肉,是干瘪的,这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有血肉没有框架,这些血肉也立不住,是散的。
两本经典本身是相辅相成,只是要讲究研习的先后顺序,不然,容易走弯路。
当然,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言,供参考。
另外,我这条回复中说的内容,其实文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具体你再看看。
 
  
  马老师字字珠玑,肺腑良言,学习、受教了。
  特别是心性那五条,颇有同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
  
  但“中医这条路的地图”,个人是把《黄帝内经》放在第一位的。
  姑妄言之:中医可以没有《伤寒杂病论》,但绝对不能没有《黄帝内经》,《内经》不但指引医者如何治病,而且教会普通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对待生命、如何摄防养生,这才是中医最大的实用价值和慈悲之心。

  因为一份养生防病的投入可以省去八份医药治疗的开支,同时避免了巨大的身心痛苦。防病重于治病;食养胜于药疗,是中医基本的生命健康观。
  最重要的观点应该最先学习,最重要的话应该说在最前面,所以《黄帝内经》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探讨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生活才能健康长寿”的问题,并提出了几大实用的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先知其道,再学其术,才能在具体医术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讲的方向,不是重要程度的排名,而是学习的先后顺序
 
条条大路通罗马。路,每个人走的都有不同,不在于自己想怎么走,而在于每个人的机遇。
每个父母,都会给子女安排自认最好的“路”,但绝大多数的子女都难以走“好”。
 
学习了。 不过这个实践,没执照给人下药感觉不合适。
 
学习了。 不过这个实践,没执照给人下药感觉不合适。
既然没证,那就自己小心应对,有句话叫:胆大心细。总不可能死了张屠夫,就不吃带毛猪了吗?首先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亲人,或者很好的朋友。万事开头难,在初学习实践的几年中,这个临床实践机会肯定是比较少的,这就须要有耐心了,当中肯定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无效的多,有效的少的问题,这个急不了,急也没用。临床治病效果是会慢慢提高的,效果越多,临床实践的机会也会随之越来越多的。理论一一实践,实践一一理论…………,就这么反复好几年,待到学有一定成果,便会时不时遇到"自己"的瓶劲,至于能不能突破,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耐心和领悟能力了。
 
实践出真知,大方向是有的,经典是有的,论坛里有很多高手,剩下的就是自己踏实去学了。
 
中医不废证,只会慢慢衰落,因为中医流派多。面对疾病所有的流派都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每一个流派只能治愈一部分病,而考证则使后来者只为考试而学中医,不理实际疗效。一个真正入行的中医必须是∶知人体;识阴阳;懂药性及组方的技巧。中医必须革新或者说升级,否则……
 
中医,初心是治病救人

医学无国界,不分中西,不分派别。

德在术前,医德决定着医术的上限。

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伤寒论教给大家的,其实也不是398条文和113张处方,而是这些条文处方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人体问题的核心框架。

《黄帝内经》
她是中医的源头活水,是填充“中医道术”的血肉,里面解读人体内在运行规律的宝藏遍地都是。
前三站,踏踏实实走完,可以登堂入室,但想要再拔高,成为一名大医,《黄帝内经》是必经之路。

中医学术历代都有所发展,明末至清代的温病学,用药轻灵多变,四两拨千斤,是对《伤寒杂病论》很好的补充。

温病学如果想学到精髓,必须有过硬的《伤寒杂病论》及《黄帝内经》的底子。

而现如今,中医界伤寒学与温病学争论不休,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中医是实践医学,临床实践才是中医的土壤。

现在的中医界,会讲的人很多,会搞科研的更多,而最最缺少的,就是真正会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的中医!


很好的帖子,满篇良言,大赞!:080::080::080:
 
中医不废证,只会慢慢衰落,因为中医流派多。面对疾病所有的流派都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每一个流派只能治愈一部分病,而考证则使后来者只为考试而学中医,不理实际疗效。一个真正入行的中医必须是∶知人体;识阴阳;懂药性及组方的技巧。中医必须革新或者说升级,否则……
我认为中医的问题不在革新,而在传承。

为什么传承出了问题?

因为西学东进的冲击下,社会精英都奔西医去了。

不要怪老中医抱残守缺,其实就是因为人力资源都奔西医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抱残守缺,都很不错了!

不过不用急,这是时代的问题,是暂时的。
 
子代突破父代的思想制约,
要看他的缘分和造化!(转)
众说纷份未必真,
修行得道在个人。(转)
武学(中医)之道,需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功夫相合,才可日新月异。学习时需要有明师指点才可以入门经,否则容易练偏或练废了!(转)
中医学术界,自古以来,众说纷纷,有精华,有糟粕,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一实践验证,邯郸学步了。真金白银少。
 
由术入道,还是由道入术,本身就是如履薄冰,不管是慧根深的,聪明伶俐的,想混口饭吃的,还是有好奇心的,都是慢慢入手探究,而在精进的过程中它会不断推翻过去自认为得到的东西,在否定之否定中徘徊前进,越走越觉得不可思议,越走越不敢肯定自己,走对了超凡脱俗,走错了迷途知返,还有那些举棋不定者,不论是入道还是入术,都是瞎子骑驴看唱本,自我摸索,所以真正得道者不会轻易示人,因为太不容易了。而留下来的只是只言片语(转)
 
由术入道,还是由道入术,本身就是如履薄冰,不管是慧根深的,聪明伶俐的,想混口饭吃的,还是有好奇心的,都是慢慢入手探究,而在精进的过程中它会不断推翻过去自认为得到的东西,在否定之否定中徘徊前进,越走越觉得不可思议,越走越不敢肯定自己,走对了超凡脱俗,走错了迷途知返,还有那些举棋不定者,不论是入道还是入术,都是瞎子骑驴看唱本,自我摸索,所以真正得道者不会轻易示人,因为太不容易了。而留下来的只是只言片语(转)
我认为,求道者,应该多探讨,多感悟。
真正得道者,更应该肩负起传道的责任,哪怕是片言只语。
时代不同了,万物互联已经启动,是时候打通任督二脉了。
 
一个没有临床经验人传授中医知识,就如盲人骑瞎马,夜行临深池,要走好多弯路。(转)
古人云,有病不医,常得中医。连猜带蒙、捕风捉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药不可轻试,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安全性才是第一位,现在肝衰竭、肾衰竭的越来越多,保健品和药各占一半。(转)
 
中医不废证,只会慢慢衰落,因为中医流派多。面对疾病所有的流派都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每一个流派只能治愈一部分病,而考证则使后来者只为考试而学中医,不理实际疗效。一个真正入行的中医必须是∶知人体;识阴阳;懂药性及组方的技巧。中医必须革新或者说升级,否则……
把金丝雀关在金笼子里,它就失去了快乐,它就不会鸣叫,不会唱歌。把狼关进动物园,它就失去了野性,爪子也不锋利了,狼牙也不会捕猎了,只能被人观赏到死,回不去草原,回不去属于它的狼性生活。(转),可以把大学中医比做动物园的狼,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故步自封,默守成规,思维僵化,完了。眼一蒙,转圈拉磨,得过且过。
 
把金丝雀关在金笼子里,它就失去了快乐,它就不会鸣叫,不会唱歌。把狼关进动物园,它就失去了野性,爪子也不锋利了,狼牙也不会捕猎了,只能被人观赏到死,回不去草原,回不去属于它的狼性生活。(转),可以把大学中医比做动物园的狼,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故步自封,默守成规,思维僵化,完了。眼一蒙,转圈拉磨,得过且过。
大学里的中医也完全如你所言,还是要抽时间坐门诊的。当然,比起天天坐门诊的一线医生,肯定是实践经验少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