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谈中医如何认识人体

杏园春晓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7/11
帖子
193
获得点赞
6
声望
18
引言如果把人身比喻为一个活动的精密的机器,而医生就恰如一个修理工,要当一个好的修理工,那么首先要了解这个机器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否则,修理就无从谈起。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治病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文字记载而言,真实情况有可能更久远。中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它确实具有治病救人的功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信服。中医能起到这个作用,必然有它合理的内核。其理有《黄帝内经》,其法有《伤寒杂病论》,其方有《汤液经方》、《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其药有《神农本草经》等等经典著作,古时名医大家无不精通这些经典,于中医可以这样说,要成大医必须精通这些经典,但仅仅知道这些经典不一定能成大医。而中医对人身的认识和理解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这部书中,它是中医经典之首,是中医的源头,它包涵了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它是中医的主干,中医几千年的历史验证了它的合理内涵,后世中医,都是在其基础上的应用与发展。有人会说,难道几千年来,就没有人能超越它吗?我只能说,它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众多医家,也就是人身修理师,都集聚在这主干下开枝散叶,成就了中医这棵大树。我们现在根椐《黄帝内经》,再结合其它中医理论中的相关内容,来看看中医是乍么认识人体的。
我这儿提人身而不是人体,是因为人包含了人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二层相互结合,缺一不能成其为人。
内经说人生死之本 《内经.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内经》是体例是问答式的,是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及其弟子关于生命与疾病的问答,很多宗教经典也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并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我们现在感到内经难懂,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变迁的缘故,在其成收年代,它就是当时的白话文。当然这个白话文相当精练,不象现在的文章口水话太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我想知道人最初生(形成胚胎)的时候,是以什么元气打基础?以什么立为栏楯?失去什么会死?得到什么会生?岐伯说: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这名话不用翻译,但传达的信息却十分丰富。人的基础就是人的身体,岐伯告诉你的是,决定你身体的那个基础来源于母亲。老百姓俗称“母肥子壮”,即是因此而言。这个“楯”呢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建的房子的栅栏,他带个木字边,他这边是个盾牌的“盾”,意思就是说保卫自己,引申为规范和原则,有了规范和原则才能具备与人打交道的分寸,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而这个规范和原则往往来自于性格与习性,而这部分呢,多来自于父亲。
什么是神?失神者死,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精神,但古文中精是精神是神,我们一说中医,大家就会联想到阴阳五行理论,其实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理论源头,那就是精气神理论,现在在道家里面说得多,而道家是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本来也是道家的鼻祖,道家祖尊黄帝、老子,所以又叫黄老之术。大家都知道道家候练的其本方法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又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神实际是两样东西,我们现在习惯了精神二字联读,其义主要是神的成分。这个神,并不神秘,我们人人都有,也知道它有,但看不见摸不着,它产生意识,思维,指挥我们的语言,行动。精神二字联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它实际上是精气神的简称,我们看一个人,如果他精气旺,我们就觉得他很有神,如果他精气弱,我们就觉得他萎靡不振,二目无神。眼睛是聚集人体精华之气,也是神的显示之处,所以精气神的情况会从中表现出来。但精气旺并不等同于神旺,精气旺只是基础,要转化为神才能神旺,如果转化不好,或转化受阻,则神不一定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转化不好;身体健康,头脑痴呆是转化受阻,植物人就是这一类。按中医的观点,神藏在人的心里(神舍心),即以人的心为大本营,但它是全身的主宰,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就象君主一样,神明就是那儿出来的,如果神——明白显达,在其管理下,一切都很安定。如果神弱无力,全身十二宫(十二脏腑)都危险了。可见这个神有多重要,弱一点都不行,如果失去了又如何呢?黄帝这个老师岐伯说得很明白:失神者死!依据传统的概念,把人的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但后来发现并不准确,常常有死而复生的情况发生。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这些都有道理,又不完全对,因为心也好,脑也好,神经也好,都是神产生、居住、工作和运行的地方,并不是神本身。这些物质的器官失了神,就会停止工作,回了神又会再工作,条件是没有彻底损坏。心脏结实一点,停止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回神后可能又会恢复工作;大脑要娇嫩得多,失神停摆后不久,脑细胞很快就坏掉了,神回不了,或回了神也不能恢复运行。(待续)
 
怎样才算真的死了?神不只是在心脏和大脑,他全身主宰,所以全身都在。神是怎样运作和管理全身的呢,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佛学的观点,神和心古人有时是通用的,佛家认为一心可化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陀那识。能看是眼识,能听是耳识,能闻是鼻识,能尝是舌识,能触摸和有体感是身识,能寻找、分析、思维、指挥行动是意识,能判断、决择、执着己身的是未那识,能贮藏知识和记忆而永不丢失,又能持身的是阿陀那识。八识以意识为中心运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失掉了,人不能说不能动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尝不能闻,但意识还清楚,心里知道,是全瘫;再进一步意识没了,心脏和脑干还在工作,是植物人,执着于己身的未那识还在运行。再进一步心脑停止,未那识去了,死了吗?还差点。肉体和器官还会存活一段时间,有用的部分移植到活人身上,还会起作用,因为第八识阿陀那识还没去。再进一步,肉体全坏了,阿陀那识离去了,这个人才算全死透了。中国古时,人死要在家里放三天才下葬,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那时判断死亡可能多是以呼吸或心脏停止为准的,三天内或许有人会死去活来,不过到了三天以上就基本没这个可能了,可以放心下葬了。现代医学界把脑干死亡12小时判断为死亡,这个也完全可行,脑干要娇嫩得多,死后12小时也没可能再恢复过来了,那就是真死了,即使其它器官复活了也没用,因为完整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尚无法移植。
所以,中医两年多年的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失神者死”一语中的,说出了死亡的根本,比现在的科学还科学。知道了失神者死,下一句得神者生似乎就好理解了。字面理解,得神即有神,有神就有生命嘛。但得神和有神意思有所不同,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在里面,得神有如何得神,如何养神的问题,这儿暂不作讨论。
讨论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神对人的重要性,它决定人的身死,也决定人的健康,所以《内经.灵枢》最高的针法是治神针法,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内经.素问》言四季调神而不是四季养生,当然说四季养生也对,但养生的目的是调神。如此说来,好象是把神搞定了,就一切OK了,为什么这么神,那是因为神与气血、营卫、五脏、魂魄等紧密相关。
内经说人是怎样练成的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要给人治病,就要把最初怎么成人的问题弄归一,岐伯这句话,24个字,就把它说完了,但这24个字内容丰富,弄懂了它们,就算是把中医对人的认识理解得差不多了。
什么是气血?精神要以物质为基础,精神随血气而周遍全身,需要血气相和。什么是血气相和,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气、什么是血,以及气血的关系如何。中医的所说的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分,先天之气禀受于遗传,是人体基因或信息的载体,携带的是一个人的程序和软件,需要借助后天之气而发挥作用。后天之气来源于饮食,饮食的营养不能被身体直接利用,要通过胃肠的消磨,然后分解转化成一个个的营养单元和能量单元,然后运输到全身,合成身体各个部位需要的东西。中医说的后天之气实际就是这些由饮食分解转化的营养单元和能量单元,不能想当然的理解为一种气体。这个后天之气通过肺输送到五脏六腑和全身,其中,精华而清柔的部分变成营气,在人体的经络中运行;比较粗浊而骠悍的部分变成卫气,在人体经络之处肌肉腠理皮毛之间运行;营气中精华的部分在心热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所以,气和血的来源和本质是基本相同的,气可以转化为血,血少而气多时,可以滋阴,敛气以生血。血多气少时,可以扶阳,化血以生气。这样才能使气血相配,互生互长,因为气血是相随运行的,气行则血行,血液中物质的消耗由营气不断的补充。血主静而气主动,血为阴气为阳,如果血少而气多,则阴虚而阳亢,血行急促而化热,阴虚火旺就是这么来的;如果血多而气少,则气不足以推动血的运行,气血中的营养和能量不能及时传送全身,从而使人无精打采,身体的拉圾得不到清理,损伤得不到修复,从而百病滋生。所本,这个血气已和是人生命初生,成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一开始就血气不和,成人就无从谈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所谓营卫已通,前面说了,营行经内,卫行经外,营卫已通是说明经络和肌腠等已形成,营卫之气已能周行。前面说的气血已和是说精卵结合成功并坐床于母体,这个时候还不叫胚胎,只能叫胚芽,这只是初步,要成长才能成人,那么该怎么长呢?总不成向四面八方平均生长,长成一个圆球吧!现在科学发达了,普及了,稍有点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人的胚胎里有基因,自然会按遗传的信息生长,但你知道基因是怎么形成的吗?为什么会形成人这样的模样和结构呢?为什么比较完善,高等一点的大多数脊椎动物都和人差不多一样,有五官、五脏,有头颈、躯干和四肢呢?中医治人的方法同样用于治牛羊猪马,用药或用针灸等,都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认为,人与动物皆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其结构是与天地自然的结构相应的,天地的信息都会在人体中反应,这就有了人体是小宇宙的说法。动物与人的差别是:动物进化不全,得天地之气薄,天地的信息表达不完全;人得天气之气厚,进化和表达得更全面。科学不能很好的解释的人与动物的差别,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阐示。动物与人不是在有没有语言、能不能思维、能不能使用工具上面、有没有感情上面,这些人有的动物都有,只是能力上及程度上赶不上人而已。实际上,人和动物都是天地之子,天地灵物,相当于比较弱智的同胞而已。
 
人之初
这个时候胚芽的发育,当务之急是要与母体建立气血流通的通道,最开始是气机相通,胚芽内先天生命之气发起,与母体气机相接;最初通过细胞渗透作用,从母体获得营养和能量,然后生长出脐带与母体相接,借助母体的营养和能量(元气)生成胚胎。胚胎慢慢的长大,伸出头,伸出四肢,手脚趾,长出五官、九窍等,长得很慢,三个月前虽长得慢,但却已初具人形;第四个月开始快速增长,要满足这个快速成长,第一需要积蓄营养和能量,第二需要建立体内高速的运输通道,在小的时候,一根脐带不可以,再长大点就不行了,在快速成长初的第三周(15周)内,人体的经络发育长成。记住,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神经发育在前,大约在第十周就开始了;血管发育在后,大约要在17周才开始。这是有道理的,以意领气、以气统血嘛,意在先,气血在后。经络是气的通道,所以形成在神经之后,血脉之先。
 
佛说经脉关于经络,要多说两句,因为这个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但我发现这不是中医的专利,研究人体的事中外都在做,中外人体内在结构的基本一样,就完全有可能有相同的发现。还有一个人,对经络的生成描述得更具体,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他是印度人,但说的东西中国人比印度人还信,还继承得好。因为只要是真实的东西,早晚会有人发现它,相信它。在《佛说入胎经》中有这样一段:
难陀,第十五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莲花,能与胎子作二十种脉,吸诸滋味。身前有五,身后有五,右边有五,左边有五。其脉有种种名及种种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势。色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杂。难陀,其二十脉,别各有四十脉,以为眷属,合有八百,吸气之脉。于身前后左右,各有二百。难陀,此八百脉各有一百道脉,眷属相连,合有八万,前有二万,后有二万,右有二万,左有二万。难陀,此八万脉,复有袈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各与毛孔相连,犹如藕根有多孔隙。
佛告诉难陀:怀孕后的第十二周,在孕妇腹中产生一种叫莲花的元气,在它的作用下,生成了二十条主脉,八百条支脉,八万条细脉。这些脉各有各的作用和颜色,把饮食中的营养和滋味输送到周身供身体需要。我没有一一翻译,但大家可以看出,佛对胎儿的成长说得是多么详细,在两千多前的他是如何知道的呢?有些东西用现代科学仪器也是难以观察出来的呀!如经脉及气脉的五色,以及众多孔隙等。这个问题不作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自去研究,可能会让你大开眼界。
回转来说,这个阶段的发育,主要在于“脉”。“脉”是什么呢?所谓“脉”,就是通道。血液的通道是“血脉”,气机的通道就是“气脉”。这里的脉是指气脉,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多数的西医们,听到什么气脉、经络的,就头痛。在哪里呢?明明看不见嘛!把人体剖开了,即使用显微镜找,也找不到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譬如空中的气流,海里的洋流(暖流、寒流),都没有一个具体、有形质的通道,但是他们-尤其是洋流,都循着固定的路线,就好像是经由一个通道在走动似的。人体里的气脉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看得见的,有形式的通道,但的确循着固定的通路运行着。它的形成的可以这样来分析:
 
请问是民间中医网上的刘加平老师吗?欢迎来到华夏中医论坛!
 
中医的精气神是中医治病救人的首要条件,一个医生如果不会观察病人的精气神,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请问是民间中医网上的刘加平老师吗?欢迎来到华夏中医论坛!

承蒙你转贴, ,很高兴来到这个论坛,这里的学习氛围很好,有实践经验的高人也很多,我希望通过交流能得到更多的收获,故于此抛砖引玉。
 
中医的精气神是中医治病救人的首要条件,一个医生如果不会观察病人的精气神,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一个好的中医,不但要善于观察病人的精气神,还要知道精气神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经脉之我见
人体的元气本是周身运行的,在元气充沛之时,并不一定需要经络,比如大地之上,大水漫灌之时,一片汪洋,本有高山、丘陵、河流、溪谷、湖泊,但却显现不出来;水退之后,这些就显现出来了,水就在河流中运行,湖泊中蓄积,这是因为水少了;当遇到干旱水更少的时候,大江大河也变成了小的溪谷,小溪小谷甚至会断流。这与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道理是一样的,元气充沛的人,气不循经,营养和能量可以瞬时到达身体各部,可以想见这种人的体质和聪明智慧是非同一般的,这些人古时称为真人、至人,多见于上古之时。中古还偶然有这样的人,称贤称圣,十分稀少,天分较高,通过正确的修养可以达到;现在就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了。元气不足的人,元气就只能沿着筋骨、肌肉的逢隙容易通过的地方运行,交流到所需的地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性的通道,慢慢的就进化成了经络,这个通道有气则显,无气则隐,气旺而大,气弱而小,所以人死后没气了,你去解剖发现经络是很难的。元气本身也有层次和区别,精华之气能量高而又滑利,所以就占据经络于中运行,粗浮而能量低的元气就在经络之外运行,遍行腠理肌肤之间,没有固定的轨道。
 
各家言经脉
道家、中医把人体主要的气脉归纳为十二正经、十五络脉,以及奇经八脉,这与佛经讲的不一样,这是观察角度和统计口径的问题。经络数万条,多把几条作为正经、奇经也没关系,一条经分成数条经也是可以的。沿着经脉,又分布着一些经气汇聚的穴位。这就是武侠小说里所说的穴道,也就是中医针灸里所谓的经穴。
这些经穴,近些年来,经过科学仪器的测试,已经有了初步的数据-穴位所经过的人体表面,产生出较大的电阻。
至于佛家的密宗,则偏重在实证的基础上,又作了更精简的归纳,把它分类为三脉(左脉、中脉、右脉)、七轮(梵穴轮、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
经过修炼,这些经络和脉轮就会逐步呈现出来。道家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修密宗打通了三脉七轮,现在看来,就认为了不起了。当然,这个成就是确实很难得。可是对真正修行的人,追求身心完善的人来说,只能说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已。有了这个基础,功夫越细密,对自己身体脉络的结构才体会的更微细。再继续修炼,才会认识到八万脉络是何等境况!
 
多谢先生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如何打通经脉
今天的人,普遍元气不足,经络是很弱的,这个时代父母本身基础不佳,所以出生后先天体质好的不多,好的也好不到哪儿去;出世后,养育、环境、食品、教育等诸多问题,让孩子难以得到健康、快乐、自然的成长,孩子在污染的环境中,吃着化肥、激素、农药种植的粮食,合成饲料催大的肉类,小小年纪就入校啃着大堆无聊的课本,参加大量的课外培训。可谓生得不好、养得不好又过早伤精耗神,长大成人后,元气怎么会强呢?元气不强怎么能打通经络呢,在绝大多数人都不能体验打通经络的感受的情况下,怎么还会相信经络呢?
打通经络的说法还值得探讨,因为普通的人经络本是通的,由于元气在经络中分分秒秒都在运行,我们习以为常了,不能感知他的运行。经络中运行的营气和我们的精神本是一体相联的。只是我们的精神浮燥,没有定力,不能深入的感知它,并影响和带动它。打通经脉的实质就是通过保养和修养,让元气更充足,疏通经脉中的瓶颈,改善经络运行状态的过程?因为元气充足让精神更完满清晰,打通瓶颈时经脉运行大幅度的变化,让人感知到了经脉,让意识与经脉建立联系后,通过意气结合的训练,就可以影响和带动气的运行了,武术家修炼到高明处,能做到意到气到就是这个道理。之后,进一步训练,以意领气,可有意的感知和打通更多的经络。
元气是可以通过人为的作用充足起来,进而转化气质,优化生命。中国功夫也好,儒家、道家、佛家那些高人也好,各有各的方法。揭开其迷底,却会发现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就是让身体气血平和,让心不胡思乱想,节约元气,即儒家所谓:藏器而勿用。让元气充分积蓄,再澄心静气,让精神和元气相合,进入内观,通过了解人体小宇宙,去揭示天地自然大宇宙的奥秘,获得健康的生命和真实的智慧!离开这个原则,都是歪门邪道。
 
中医的气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气作一番说明,因为这个气字在中医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对学习中医来说,不明白气,学习起来就始终会糊里糊涂的。了解透彻了,它就是一把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
我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以及中医文化中,对“运动着的、处于弥散状态的东西”就叫气。不说它是物质,因为它本身是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统一体,它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它可以是很细小的单元、简单的作用;比如热气、寒气,它只包含了温度这个能量形态的内容;再比如湿气,它包含的是水这个物质形态的内容;元气它也可以是很复杂的单元和作用,比如清气、浊气,比如香气、毒气,再比如真气、营气、卫气、病气等,这些气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就复杂了,复杂得你无法细分。
所以,中医里的气是一种综合体,它是动态的,我们把未分化状态的气,也就是成分未定、形状未定、结构未定、作用未定的气叫元气。根据身体的需要,可以把气分配到身体各个地方,这个气根据需要吸纳和包容各种物质和信息,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气,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中医常把分成四个类型:
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说元气先天之精化生的,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先天之精也叫先天之气,如果说气是能量、物质和信息的统一体的话,这个先天之气的成分主要是信息,可以比喻成软件、模式或习性,它可以决定人身结构和气血乃至精神的运行模式。它来自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和胎儿自己灵魂中的信息,这叫三缘和合。所以一个人,有象父象母的,也有都不象的,就象自己,象谁多一点,要看父母和自己谁的信息表达充分一点。灵魂的问题,唯物主义者是否定的,科学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还在研究。我这里说有这个东西,是说到这儿带出来的,大家听了就行,不一定要相信,也不要上纲到意识形态去,学术和政治有时是要分开来讲。先天之气受后天水谷精气壮大而成为元气,以肾为大本营,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其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于肺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一是化生血液,二是随经脉循行上下、营养全身。
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卫气的差别前面已经说了。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关于气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控制和调节。推动和固摄要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
 
人是一团气?
关于气的问题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烦不烦?因为这个问题对中医来说太重要,不得不说,不得不多说。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医师的眼中,人就是一团气,只是有的地方密实一点,有的地方稀疏一点,再组成不同一点,都是一气所化的。这个气只要充足,并且又在全身通行得好的话,身体要营养有营养,要能量有能量,气血充足而畅通,体内清洁无垢,还有什么细菌、病毒能够立足?还有什么寒热暑湿不能驱除?所以说,中医并不难学,中医实际上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学问,懂得了气的道理,治病时就有了总原则,就是把气补足,再疏通就行了。当然这是从战略上说的,具体操作还有众多细节。但有了这个总的原则,心里就有大方向了,具体细节可以慢慢学。
比如脑壳痛,可能是因为血管或经络不通畅,也可能是营养不足,也可能是气血上冲伤了经络,中医会分别用理气通络、补气通经、行气化血的方法进行治理,全在气血上考虑,气血疏通了,病就好了。西医大夫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首先考虑是那儿有没有肿块、血栓,有还好办,手术切除。因为没有除掉病根,可能再长,再长就再切除吧。如果没有肿块、血栓呢?很多人没有他也痛呀!从西医的角度认为那是神经病,就取名为神经性头痛,吃止痛片、镇静剂、VB12对付神经。但问题本身不在神经上,这能治好吗?当然,现在很多西医已经从系统上来考虑和治疗了。
 
修人如修车,每个修车的人都不会忘了加点机油。洗洗涮涮,换换零件,只是人体的零件无法换,只有用子母来相助。
 
五脏与五藏
紧扣前面话题,接下来就要说五脏已成。五脏已成在营卫已通之后,一方面是营卫已通后才能为五脏的生成提供资源,另一方面营卫已通后有了生成五脏的必要。五脏本叫五藏,不是这个脏稀稀的脏,相反它很干净,密宗讲它叫白脏或净脏。六腑主消化和传导,为身体提取水谷精华,也就是后天之气,这些后天之气需要有贮存的地方,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五脏。内经言“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明确了五脏是藏精气的,而且藏得住,不会泄漏。这个五脏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是五脏而不是三、四脏或六、七脏呢?
我们知道,人是杂食性的动物,构成人体的每一种元素都来自于大自然中的食物,这些食物各有不同的作用和性质,有酸甜苦辣咸,有寒热温平淡,有的厚重,有的轻浮,经消化后被人体运化,各走各的道,各去各的地方,贮藏在不同的脏器,满足人体各自不同的需要,转化生成不同的器官,人体通过千万年的进化历程,已经成了一个功能完善而又精致的生物体,什么东西该藏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来藏,用在什么地方,怎么进出,怎么运转,都有已完善了的功能组织来完成,这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并非是那个上帝干的。
 
中医是否科学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里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这里引出了五行的概念,很多人对中医很感兴趣,但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他们感觉很玄,学起来很头痛,学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的,入不了门。其实阴阳五行并不难了解,它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对世间万物进行科学归类,加以了解的方法。有人要问,你那也称为科学吗?我说,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不分国籍,也不分古今。古人有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成果,有古代科学,历史课本上介绍各朝代的历史时,专门有科学和文化一章。科学的认识成果是要经历史检验的,经得起检验的就继承下来了,经不起检验、错误的就淘汰了。中医是中国古人的科学认识成果,通过了几千的历史检验,被中国人认为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它的主体理论和应用原则,现代科学可能还不能完全解释,但也没有证伪,不能证明它是错误的。古代科学亦是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方法不能证明和解释就认为它不科学。古人有古人的证明方法,你学不会,比如人体的经络要通过静定的的方法内观,你做不到。古人有古人的解释方法,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你学不懂。你却反而去嘲笑古人不科学,有这个道理没有?古人认识自然的方法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事,通过对天、地、人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普遍联系的观察和思维分析,提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今人的科学认识方法以西方的试验验证方法为主,它其实只是科学认识的手段之一,与历史长河相比,它发展的时间还短,不足以完全验证古往今来众多的认识成果。不能因为它无法验证和没有验证的古人的科学认识成果我们都不承认。况且,中国古代科学的认识方法与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差异很大,孰优孰劣很难确定,不能以一个的结论否定另一个的结论。而且现代科学也是不断进步的,今天的结论有可能在明天被推翻。所以是否是真正有价值的认识成果,关键经历得住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之所以插入这一段,是因为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问题,社会上争论很大,方舟子、张功耀之流呼吁要取缔中医,其借口就是说中医不科学,误导了很多人。所以在此顺便澄清一下,让大家相信,中医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验证的科学。但它并不代表真理,它只是一种认识观和方法论,各代名医用这个认识观和方法论积累了很多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我们掌握了这种认识观和方法论,再认真学习历代中医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不断提高治病的能力和效果,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师。同样,西医知识也不代表真理,也只是阶段性的认识成果,没有哪个西医会告诉你,你这个病我给你包治好,良好的西医素养,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提高治病的能力和效果。科学的东西是开放的、包容的和不断进步的,中西医,我认为对中国来说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说法更为恰当,二者应该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和提高。但因二者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不同,理论体系不一样,不能强行结合,也不能分主分次,而是相互借鉴。还有一个问题是,要先精通中西医中的一门,再学另一门最好,否则可能二者都学不好。当然也不是绝对,也有少部分优秀人才可以二者同时精通的。中西医互参,说不定能创造出一种更辉煌的医学,领先于世界,这是可能的呀,是中国的优势呀,癌症病人放化疗或手术后,用中药来调理,减少放化疗后遗症和加强康复,可以提高疗效,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非典病人通过中医介入治疗,大幅度减少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并缩短了治愈时间。这在外国就没有这个方法了,所以这是中国医生的机会,作为中国医生应该自豪和努力。
 
气与五行
回过头来谈五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宇宙与人都是一气化成的,前面说了,它是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统一体,这个气只是个代号,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基本粒子,但比基本粒子的概念高明多了,基本粒子给人一种纯物质的感觉。现代科学认为物质是能量转化而成的,也有观测证明,应该是事实,比如,原子弹爆炸,是通过铀的核裂变实现的,爆炸释放大量的能量,之后科学家发现核原料铀的质量减轻了;氢弹爆炸,是通过氢的同位素核聚变实现的,爆炸释放大量的能量,之后科学家发现氢同位素的总质量减轻了;并发现质量减轻的多少与释放的能量成正比。由此,爱因斯坦发明了一个公式,叫质能转换公式:E=MC2;,意思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么一来,说物质是能量转化的那是有依有据了。我们不否定这个,但是有的能量构成氢、有的能量构成氧、有的能量构成碳、有的能量构成铁,是什么原因让能量聚合成不同的东西呢?是能量里面携带的信息,物质爆炸后化为能量,其实就是光,光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本质就是电磁波,电磁波可以携带信息这个大家没有疑问吧?电视机、收音机、电话、电脑的信息都是电磁波携带和传递的。所以,说物质是携带信息的能量聚合而成的就比较可靠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说的气也比较靠近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气的概念还要丰富一些,中医的气是动态的、弥散的,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聚合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