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脉诀汇辨】脉案解析(一)

菩提医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4/05
帖子
1584
获得点赞
20
声望
0
【小引】
古人云:“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覆也。”学医之人又怎么能不读医案呢?而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有案例供参考,总能力省功倍。在古今脉学中,《脉诀汇辨》堪称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书中真知灼见俯拾皆是,书末载有其叔父李中梓医案数十则,实为脉学阶梯,以助登堂入室。现将其所载医案进行解析。
【案例】
新安吴文邃,眩晕者三载,战慄恶寒,居帏帐之内,数妾拥之,当五月而向火。干姜、桂枝屡投,病势日剧。千里延余。为诊其脉,浮之细小,沉之搏坚。是郁火内伏,不得宣越也。以山栀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五分,柴胡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乘热亟饮之。移时而恶寒少减,再剂而辍去火炉,逾月而起。更以六味丸加知、柏,人参汤送,两月全安。所以知文邃病者,虽恶寒而喜饮热汤,虽脉细而按之搏指,灼然为内真热而外假寒,热极反兼胜己之化。以凉药热饮者,内真寒而外假热之剂也。
【解析】
从这个案例上来看,主诉是眩晕三年,战栗恶寒,五月向火。治病经过是服用了不少姜、桂温热之剂,病势日盛。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能是用药没有对证。从症状的总体来看,战栗恶寒,病理性质应该属于寒,而五月间都还要烤火,病理性质也应该是寒,然而服用姜、桂等辛温散寒之品,病情反而加重,这是为何?再看其脉象,浮取细小(脉搏浮而无力,可以初步判断为表虚证),沉取搏坚(脉搏沉而有力,可以初步判断为里实证),仔细推敲,这种脉象、这种证候迷雾重重,似乎矛盾较多,但仔细理清思路,便会发现,这原本就是表虚里实,内热外寒,郁火伏于内,难以发于外。李中梓自己对此医案有“虽恶寒而喜饮热汤,虽脉细而按之搏指,灼然为内真热而外假寒,热极反兼胜己之化”的论断,而处以黄连解毒汤去黄芩之凉药,加柴胡、生姜发散之品,寒热之中,加以甘草调和药性,乘热服用,凉药热服,对待真热假寒,可谓是恰到好处。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火郁发之”的说法。而此证若是屡投姜桂等药,不仅不能发越郁火,反而会导致内火更甚。李中梓以栀子、黄连、黄柏取黄连解毒汤之意,加柴胡、甘草、生姜,一方面清热解毒,另一方面,发散郁火。本方中,栀子清解郁火,柴胡升解透邪,生姜发散解表,此三药将成为解决此证的关键。
解决了真热假寒的证候,然后解决眩晕的问题,李中梓以六味丸加知母、黄柏,用人参汤送服,两月痊愈。六味丸滋补肝肾,加知母黄柏的用意在于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涸燥,知母之苦寒泻肾火,补中有泻,再加上人参汤安神益智,全方对于此案眩晕必有良效。
解读到此处,仍然有人心存疑惑,这眩晕究竟是因何而起,究竟病位病性如何?似乎没有厘清。关于这方面的原因,可从案例中“居帏帐之内,数妾拥之”一语得到启发,色域过度,损伤下元,导致肝肾亏虚,所以用六味丸滋补肝肾是有的放矢的。
【后记】
有人认为,学医之道,理应半日临证,半日读书。尽管不是岐黄弟子,欲学习岐黄之术,理应多读医理医论,更应多读医话医案。
由于学识所限,解读未必力透纸背,还请诸多方家及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先生好,分析的不错,不知能否再分析几个让我们一饱眼福?
 
分析的很好,受益良多,希望再继续分析几个案例
 
【名医医案】《脉诀汇辨》脉案解析2(李中梓医案)
网址:https://www.tcmbe.com/threads/351675
【医案】
制台张石林,胫膝肿痛,赤如涂丹。用槟榔、木通、牛膝、苡仁等药,继用苍术、黄柏,毫末无功。余诊之曰:“尺大而软,责在少阴。”遂用人参、地黄各三钱,麦冬二钱,丹皮、牛膝、枸杞各三钱,沉香一钱。连服四剂瘥减,二月而康复。
【解析】
我们先来看这则医案,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的主要问题已经交代了。主症是胫膝肿痛,赤如涂丹,那么又是如何导致病情如此的呢?后文讲述了其脉象为尺大而软,左尺为肾水,右尺为命火,二者都能主腰腿、膝髌、胫踝、足中之病。而李中梓所言“尺大而软,责在少阴”,可知此案的主要症结还是在足少阴肾。尺脉大而软,有虚弱之象,定知下焦气阴两不足,虚火自内生,虚火久灼,损伤气阴。(此处的赤如涂丹应与丹毒相鉴别)前面治疗以祛湿、清热为主,疗效不佳,因此乃虚证,虚则补之,应该益气养阴,凉血清热,所以,用人参、地黄益气养阴,麦冬养阴生津,丹皮凉血清热,牛膝为治疗胫膝肿痛之要药,枸杞滋补肝肾,沉香暖肾助阳,全方清热凉营而又滋阴补肾,相得益彰,故而能够起到春风化雨之效。
 
很受益呢!期待继续分析案例
 
【名家医案】《脉诀汇辨》脉案解析3(李中梓医案)
原载于:https://www.tcmbe.com/threads/351714
【医案】
苏松道尊高玄圃,神气不充,两足酸软。或与安神壮骨,或与补肾养阴,或与清热去湿,卒不效也。召余诊之。六脉冲和,独有中州涩而无力。是土虚不能制水,湿气注于下焦。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旬日即愈。夫脉虚下陷之证,误服牛膝、苡仁、黄柏等下行之剂则愈陷,此前药所以无功也。
【解析】
本案从主症上看,就是两足酸软,一些医者曾经给予安神壮骨之法、补肾养阴之法、清热祛湿之法,都不奏效。于是请李中梓为其诊治。按其脉,六脉冲和,唯有右关涩而无力。脉证相合,则是土虚不能制水,湿气注于下焦所致。脾胃气机虚弱,气血不足,导致脾气不升反降,脾虚不能调控水液,导致水湿流注,水湿下走而流注两足,导致两足酸软。所以治法应当补益脾胃、升阳除湿,法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再加苍术为治湿要药,以收全功。从这则案例中可以得到一个医家秘奥:脉虚下陷的证候,误用牛膝、苡仁、黄柏等下行的药则会导致气机更陷,这就是为何此案屡治不效的原因了。
 
把其他医案也搬到这里吧,以便大家一起研讨
案4
【医案】
车驾郎赵讳昌期,两臂痛甚,两手灼热。诸医皆谓脾主四肢,与之清胃健脾,至三日而溺色如泔。余曰:“六脉俱涩,喉有喘呼。《内经》云:‘肺所生病者,上气喘满,臂痛,掌中热,溺色变。’今诸证咸显,若合符节。”遂与枳壳、桔梗各三钱,茯苓、知母各二钱,甘草一钱。一剂而痛减,再剂而溺清,三剂且霍然矣。
【解析】
这则医案的主要证候是两手臂疼痛的厉害,两手灼热。其他医生都认为,脾主四肢,都给予清胃健脾之药,服药三日后小便颜色如米汤水。于是便请李中梓诊治。李中梓为其把脉,六脉(左右寸关尺)都一派涩脉的形象,因思《内经》有“肺所生病者,上气喘满,臂痛,掌中热,溺色变”的明文,今症状大体相似,便问其是否有喉中有喘息的感觉,若有,便是符合经文。开了一方:枳壳、桔梗各三钱,茯苓、知母各二钱,甘草一钱。寥寥五味药,就解决了这一病候。枳壳破气行痰、桔梗宣降肺气,茯苓利水通淋,知母知病之根,甘草调和诸药。
这则医案会引发不少疑问,这明明是一个臂痛的案例,却治法全然与臂痛毫不相干,为何还会有效呢?这则臂痛的案例,其实与《内经》所言的臂厥极其相似,即《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明确了臂痛、掌中热的病理机制是肺经经气发生了变动,所以全方以治肺经为主,与《内经》经旨完全吻合。
 
案5
【医案】
太常卿胡慕东,形神俱劳,十昼夜目不得瞑。自服归脾汤数剂,中夜见鬼,更服苏合丸无功。余曰:“脉大而滑,痰气胶固也。”二陈汤加枳实、苏子,两日进四剂,未获痊可。更以人参汤送滚痰丸,下痰积甚多,因而瞑眩,大剂六君子汤,服一月乃安。
【解析】
这个案例的主症是失眠,服用归脾汤之后,做恶梦,梦见奇怪的人和物,服用苏合丸也无效。于是请李中梓为其诊治,脉象大而滑,滑脉主痰,而导致失眠的症状如此之重,便是痰气胶固,非普通的痰可比。但久病不能一开始就上峻剂,所以先用二陈汤加枳实、苏子开胸行痰,每日二剂,但此药属于轻剂,恐难以药到病除,于是用滚痰丸泻火逐痰,但又考虑到患者是久病,便用人参汤送服此药,这下药证合拍,逐下许多积痰,由此而病或痊愈。但此病患者病程较久,需要扶正,继续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一月彻底痊愈。
 
案6
【医案】
内臣赵荣庵,忽然昏仆,胸腹硬满,气口独强,此食厥也。以枳实、橘红二两,煎汤四碗,加食盐少许,探吐颇多。更用香砂平胃散,数剂始安。
【解读】
这个病案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胸腹部硬痛,诊其脉气口独强,这就是食厥。食厥虽有忽然昏仆的表现,但不可与中风相混淆,犹如《赤水玄珠•厥证门》所说,“其证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因食滞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所致。不可误作中风,而用驱风散气之剂,重伤胃气,宜煎姜盐汤探吐其食,后以平胃散、茯苓、白术、半夏之类调理”。而此处所谓的气口脉独强,《内经》认为“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此处的气口脉的脉位需要考究,张介宾以吴草庐“两手寸部俱名为气口,不仅言右寸肺脉为气口者也”为依据,而李中梓所言的气口,估计并非是两手寸部,根据《脉经》所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李中梓虽不赞同以“关前一分”来分人迎气口,但并不代表不认可“关前一分”的重要性,这在《脉诀汇辨》中已经有了佐证,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偏紧盛,风邪在表;右偏紧盛,饮食伤里。”
而这个病的病机则是痰食积胃,气逆壅上,清窍闭塞。对于此病的治法,《内经》认为“在上者,因而越之”;张子和认为“凡在上者,皆可吐”。然而,李中梓的用方甚是奇妙,涌吐与导坚散结并用,真是前所未见。药用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橘红横行散结、直行下降,用盐汤探吐,先化积,再涌吐。
此方中的枳实、橘红二药甚妙,《药品化义》认为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认为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二药将体内的顽痰宿积搜刮扫荡,然后借着烧盐方探吐,痰积去而邪去半,故邪去而正安。
此中烧盐为的药,《汤头歌诀》有云:“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千金》云:“凡病积聚,宜先服此(烧盐方),大胜用药。”可知此用颇佳。
然而食厥一证,用吐法也只能中病即止,以免药过病所。所以,李中梓接着用香砂平胃散(炒苍术、陈皮、甘草、姜厚朴、香附、砂仁)健脾平胃,以保安康。
 
《脉诀汇辨》为脉学的大成之作,所载医案乃李中梓亲传
 
我们应该努力从脉案中寻求脉法的真谛,
 
把其他医案也搬到这里吧,以便大家一起研讨
案4
【医案】

樓主關於這個醫案,在下認為還是要回歸脈象去診斷
因為臂痛,掌中熱,確實也可說是與脾不升清有關;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也會有溺色變的情形
在手少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的是動及所生病中亦有談及臂痛,掌中熱的症狀,心移熱於小腸也會有溺色變的情形
但其實我看很多的脈案脈象的描述還是過於簡略,這是解讀時的一大困難點
我相當讚賞樓主解讀脈案的研討精神,若可以的話希望樓主能開一專欄來專門討論精典脈案
 
樓主關於這個醫案,在下認為還是要回歸脈象去診斷
因為臂痛,掌中熱,確實也可說是與脾不升清有關;經云:中

若有机会,一定开个专栏,
谢谢阁下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