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古典聚珍跋
《针灸古典聚珍》跋
我没有学过医,却对整理中医古籍产生兴趣,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做,是为了结多年的一桩心愿。
在我的一生中,父亲的人品学问,给我的影响最大。父亲王锡麟,字彦生,一生酷爱中医,嗜好读书,他的医术在朋友中被公认是最好的,却因生性耿直,一生郁郁不得志。特别是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加之自己常年节衣缩食,收藏的两柜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从此一蹶不振,长期卧病之后,于1975年郁郁而终。这年我只有十三岁。父亲去世后,哥哥曾和我谈起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革前期,因家里生活窘迫,父亲不得已要卖掉自己心爱的写字台。他请了三轮车夫帮忙把写字台拉到委托行,可是却因价格低,没舍得卖。车夫在回来的路上,把车带扎了。到家后,父亲除了付给工人运费外,又额外给了他2元钱。哥哥不理解,父亲却对哥哥说:“他们一家还指着这车呢!”为此父亲教育哥哥,做人“要做雪里送炭的朋友,不要做锦上添花的朋友”。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这句话也成为我的座右铭。父亲经常义务为人诊医看病,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父亲去世后,一位曾是摇煤工人的邻居老大爷对我说:“你父亲去世了真可惜呀!我有病,你父亲开的药,一闻就好”。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参加工作后,我特意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父亲以前也曾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任职),并有意识地学习了一些医史和古籍整理方面的知识,希望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纪念父亲。
一九九三年,我开始以馆藏中医古籍为基础,编纂中医影印丛书《海内外珍藏中医珍善孤本选粹》。为了保证入选医书具有版本和内容的双重价值,通过朋友介绍,我得以结识了针灸学和医史文献专家王雪苔先生。王老对我从事这项工作非常支持,不仅亲自鉴定了第一批入选古籍,而且为丛书撰写了长序。王老的支持,对我是很大的鼓舞,也促使我对中医古籍整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传统的目录学知识给我以启发。“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不仅揭示了目录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给现在的古籍整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王老的学科造诣和影响,而针灸学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设想以针灸学为对象,对中医古籍整理做一次新的尝试。
一九九四年十月,我草拟了“关于编纂大型影印丛书《针灸古典聚珍》的建议”,交王老审议,得到王老的支持。为了编好这部书,王老将自己多年前撰写的《针灸史提纲》赠我参考,并介绍黄龙祥同志和我认识。原来,龙祥同志也有同样的考虑,并撰有编纂《针灸典籍大系》的提纲。在王老和龙祥的指导下,对草案加以补充修改,对入选书目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一九九五年八月,出版社正式通过选题报审,该选题被列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级选题。一九九七年二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针灸古典聚珍》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八五规划”中仅有的四个重点选题中名列榜首。
好事多磨。虽然《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进展顺利,在98年初全书既已基本成型。可是随之而来的一连串事情使得丛书编纂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王雪苔教授社会活动繁忙,并应邀到香港从事研究工作;黄龙祥教授也担任了针灸所科研处长,陷入了繁忙的公务中;我则家中出现重大变故,没有精力继续参加编纂工作。99年,出版社社长易人,使得《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被迫搁置下来。
本书从编纂伊始,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启功先生热情地为本书题写了书笺;在版本的收集过程中,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玉范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高建先生、我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诸同志都给予大力支持。而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李学勤先生,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许逸民先生,对本书编纂都曾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
《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加编纂工作的诸位同仁都尽职尽责,不计名利。黄龙祥先生是《针灸古典聚珍》的主要撰稿人和点校者,从入选书目的确定、版本的鉴定辩伪、《总论》的撰写,到全部入选古籍的点校批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本丛书的编纂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证。《针灸古典聚珍》能够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说是功在龙祥。主编王雪苔先生年事已高,加之社会活动繁忙,但对丛书编纂也给予注入了极大热情。他不仅是《针灸古典聚珍》编纂的早期发起人之一,而且撰写了长篇论文《论针灸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针灸古典聚珍〉代序言》,对《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对全部入选古籍的点校批注,王老都亲自审查,并写出详细的书面意见;王老并且在繁忙社会公务活动中抽出时间,撰写了《中国历代针灸古籍考证》,和《窦太师秘传》的批注。此外,杨士奇、崔玉令、冉升起、谢谢俊峰、欧阳伟诸同志,对本丛书也都作出了贡献。我的妻子崔玉娥更是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在这里也谨向她表示由衷的谢谢意。
多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金涛前社长、姚义贤社长、严实总编辑、许慧副总编辑的慧眼和鼎力支持,才使这套丛书得以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谢谢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的德地顺子女士和松山泰三先生、杨玲梅女士对本书的编纂给予极大的支持。德地女士在我们编纂初始,就义务为我们宣传,联络到一些订户,并以预订的方式表示支持;松山泰三先生则义务将《〈针灸古典聚珍〉概说》翻译成日文,并自费在日本的刊物上作宣传。所有这些,对我们编纂《针灸古典聚珍》是很大的鼓舞,并促使我们将原来的影印改成现在的影印-排印对照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历时12年,其间虽然历经坎坷,但在诸位编者的努力下,在诸位朋友的帮助支持下,终于编纂完成了。想起12年来的辛酸苦辣,不禁感慨系之。
衷心感谢这些年来对《针灸古典聚珍》给予无私帮助的人!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今后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共同为继承中医这份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作出我们微薄的贡献。
至此,我想,我也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我要感谢参加编纂《针灸古典聚珍》的诸位朋友,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萦绕在我心中二十多年的纪念父亲的心愿。
《针灸古典聚珍》跋
我没有学过医,却对整理中医古籍产生兴趣,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做,是为了结多年的一桩心愿。
在我的一生中,父亲的人品学问,给我的影响最大。父亲王锡麟,字彦生,一生酷爱中医,嗜好读书,他的医术在朋友中被公认是最好的,却因生性耿直,一生郁郁不得志。特别是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加之自己常年节衣缩食,收藏的两柜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从此一蹶不振,长期卧病之后,于1975年郁郁而终。这年我只有十三岁。父亲去世后,哥哥曾和我谈起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革前期,因家里生活窘迫,父亲不得已要卖掉自己心爱的写字台。他请了三轮车夫帮忙把写字台拉到委托行,可是却因价格低,没舍得卖。车夫在回来的路上,把车带扎了。到家后,父亲除了付给工人运费外,又额外给了他2元钱。哥哥不理解,父亲却对哥哥说:“他们一家还指着这车呢!”为此父亲教育哥哥,做人“要做雪里送炭的朋友,不要做锦上添花的朋友”。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这句话也成为我的座右铭。父亲经常义务为人诊医看病,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父亲去世后,一位曾是摇煤工人的邻居老大爷对我说:“你父亲去世了真可惜呀!我有病,你父亲开的药,一闻就好”。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参加工作后,我特意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父亲以前也曾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任职),并有意识地学习了一些医史和古籍整理方面的知识,希望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纪念父亲。
一九九三年,我开始以馆藏中医古籍为基础,编纂中医影印丛书《海内外珍藏中医珍善孤本选粹》。为了保证入选医书具有版本和内容的双重价值,通过朋友介绍,我得以结识了针灸学和医史文献专家王雪苔先生。王老对我从事这项工作非常支持,不仅亲自鉴定了第一批入选古籍,而且为丛书撰写了长序。王老的支持,对我是很大的鼓舞,也促使我对中医古籍整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传统的目录学知识给我以启发。“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不仅揭示了目录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给现在的古籍整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王老的学科造诣和影响,而针灸学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设想以针灸学为对象,对中医古籍整理做一次新的尝试。
一九九四年十月,我草拟了“关于编纂大型影印丛书《针灸古典聚珍》的建议”,交王老审议,得到王老的支持。为了编好这部书,王老将自己多年前撰写的《针灸史提纲》赠我参考,并介绍黄龙祥同志和我认识。原来,龙祥同志也有同样的考虑,并撰有编纂《针灸典籍大系》的提纲。在王老和龙祥的指导下,对草案加以补充修改,对入选书目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一九九五年八月,出版社正式通过选题报审,该选题被列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级选题。一九九七年二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针灸古典聚珍》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八五规划”中仅有的四个重点选题中名列榜首。
好事多磨。虽然《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进展顺利,在98年初全书既已基本成型。可是随之而来的一连串事情使得丛书编纂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王雪苔教授社会活动繁忙,并应邀到香港从事研究工作;黄龙祥教授也担任了针灸所科研处长,陷入了繁忙的公务中;我则家中出现重大变故,没有精力继续参加编纂工作。99年,出版社社长易人,使得《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被迫搁置下来。
本书从编纂伊始,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启功先生热情地为本书题写了书笺;在版本的收集过程中,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玉范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高建先生、我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诸同志都给予大力支持。而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李学勤先生,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许逸民先生,对本书编纂都曾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
《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加编纂工作的诸位同仁都尽职尽责,不计名利。黄龙祥先生是《针灸古典聚珍》的主要撰稿人和点校者,从入选书目的确定、版本的鉴定辩伪、《总论》的撰写,到全部入选古籍的点校批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本丛书的编纂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证。《针灸古典聚珍》能够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说是功在龙祥。主编王雪苔先生年事已高,加之社会活动繁忙,但对丛书编纂也给予注入了极大热情。他不仅是《针灸古典聚珍》编纂的早期发起人之一,而且撰写了长篇论文《论针灸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针灸古典聚珍〉代序言》,对《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对全部入选古籍的点校批注,王老都亲自审查,并写出详细的书面意见;王老并且在繁忙社会公务活动中抽出时间,撰写了《中国历代针灸古籍考证》,和《窦太师秘传》的批注。此外,杨士奇、崔玉令、冉升起、谢谢俊峰、欧阳伟诸同志,对本丛书也都作出了贡献。我的妻子崔玉娥更是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在这里也谨向她表示由衷的谢谢意。
多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金涛前社长、姚义贤社长、严实总编辑、许慧副总编辑的慧眼和鼎力支持,才使这套丛书得以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谢谢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的德地顺子女士和松山泰三先生、杨玲梅女士对本书的编纂给予极大的支持。德地女士在我们编纂初始,就义务为我们宣传,联络到一些订户,并以预订的方式表示支持;松山泰三先生则义务将《〈针灸古典聚珍〉概说》翻译成日文,并自费在日本的刊物上作宣传。所有这些,对我们编纂《针灸古典聚珍》是很大的鼓舞,并促使我们将原来的影印改成现在的影印-排印对照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针灸古典聚珍》的编纂历时12年,其间虽然历经坎坷,但在诸位编者的努力下,在诸位朋友的帮助支持下,终于编纂完成了。想起12年来的辛酸苦辣,不禁感慨系之。
衷心感谢这些年来对《针灸古典聚珍》给予无私帮助的人!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今后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共同为继承中医这份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作出我们微薄的贡献。
至此,我想,我也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我要感谢参加编纂《针灸古典聚珍》的诸位朋友,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萦绕在我心中二十多年的纪念父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