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910
- 获得点赞
- 975
- 声望
- 113
萧熙
一、脉症是统一的
脉象反映着一定的病候,病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脉形——即使有时这种脉形是隐伏的,但是技术熟练的临床家,还是可以摸索的出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脉和症相符,大家已经讲过了。在“变格”的情况下看起来脉和症不相符,但是,这里却仍然是不够深入的看法,真正的把捉到它的实际的话,毕竟还是彼此“并无刺谬”,譬如热深厥深的假寒真热症,他的脉象细伏,用白虎承气之类治愈。说是舍脉从症吗?其实这里的伏脉究竟和微脉、散脉是否完全相同?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话,舍脉从症是可以大张其词的。我的意思不是绝对强调脉学在诊断部门中的单干做法,也不非难“舍脉从症”对脉学所占诊断地位的一种看法。脉和症的联系,应该是一种统一体的关系。在脉症合参的同时,应该注意脉学的突出的重要意义。
二、无症从脉
临床上“舍症从脉”的时候最多,为用亦最为广泛。现在没有时间举例.我说:不仅可以舍症从脉,而且可以扩大到“无症从脉”。在座的老先生林维镛医师曾提过:一例紫斑患者,体温39度,脉搏88/分。但是脉象左寸独浮,便已诊察到她已感冒,不给予开服住院治疗中的常规方药。结果半夜居然发起高热了。还有侯绍平老先生也说到的:吐血患者的脉象洪数,即使目前出血已停,实际上,血仍是未止,还是要吐的。这些“先兆脉象”,早在仲景书里已经指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燥,脉数急着,为传也”。我年青时曾诊治过一个文人,脉搏很快,热高40度,他已经卧病二日,我作感冒医治,一剂热已退清,37度,而脉搏仍快。下午又发高热,我以为是疟疾,于是,我替他做血片和血象检查,送化验所实验。第二天一早,实验结果尚未送来,(这种实验诊断也很重要),脉搏已恢复正常,热也退了。我于是想起仲景条文的垂训。为医不读书,不尊重间接经验,轻视和漠视脉学,不从事温课,是不容易很好发挥诊疗效果的。
三、无症从脉
还有更明显的解说:我的学生伍佩章,一天我同她讲脉学,她伸过手来要我看。发现厥阴脉上冲而浮弦,我说:你别的没有什么,只会头痛。她说:没有感到头痛。她随后回家,一路也忘记了这事。到家后有客人来,谈话中忽然头痛起来了。第二天她告诉给我这件事,并表示对脉学发生了兴趣。我说:“这算得什么?我这还只是粗浅功夫”。荆同志的老师,精于脉学,荆同志要考验他。老师按了脉,说:“现在不要紧,没有病,下半天后会害喉咙痛”。老师的话终于兑现。脉学的极峰是不是这样不去管它,但由此可见脉学对于诊断上是颇值得注意的,不应视为“不足观也”.
四、少阴病厥阴病的脉
黄翠君医师说:烦躁不得眠,六脉微细,是少阴病,兼肝受风寒。究竟是少阴病呢,还是厥阴病呢?照脉论,是少阴;可是六脉微细,就不完全是少阴,而是肝受风寒,相随督脉上逆的病机了。原本是少阴症,肾阳素虚又值厥阴受寒,子溢于母,助母阴盛逼迫胃肾之阳欲脱。所以本无真阴在内和其气属温的厥阴风木,亦显阳虚阴盛的倾向,但它不等于全部的厥阴亡阳。而这种六脉沉细的情况,正是厥阴风寒随着督脉上行的脉象。因此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取效。
一、脉症是统一的
脉象反映着一定的病候,病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脉形——即使有时这种脉形是隐伏的,但是技术熟练的临床家,还是可以摸索的出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脉和症相符,大家已经讲过了。在“变格”的情况下看起来脉和症不相符,但是,这里却仍然是不够深入的看法,真正的把捉到它的实际的话,毕竟还是彼此“并无刺谬”,譬如热深厥深的假寒真热症,他的脉象细伏,用白虎承气之类治愈。说是舍脉从症吗?其实这里的伏脉究竟和微脉、散脉是否完全相同?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话,舍脉从症是可以大张其词的。我的意思不是绝对强调脉学在诊断部门中的单干做法,也不非难“舍脉从症”对脉学所占诊断地位的一种看法。脉和症的联系,应该是一种统一体的关系。在脉症合参的同时,应该注意脉学的突出的重要意义。
二、无症从脉
临床上“舍症从脉”的时候最多,为用亦最为广泛。现在没有时间举例.我说:不仅可以舍症从脉,而且可以扩大到“无症从脉”。在座的老先生林维镛医师曾提过:一例紫斑患者,体温39度,脉搏88/分。但是脉象左寸独浮,便已诊察到她已感冒,不给予开服住院治疗中的常规方药。结果半夜居然发起高热了。还有侯绍平老先生也说到的:吐血患者的脉象洪数,即使目前出血已停,实际上,血仍是未止,还是要吐的。这些“先兆脉象”,早在仲景书里已经指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燥,脉数急着,为传也”。我年青时曾诊治过一个文人,脉搏很快,热高40度,他已经卧病二日,我作感冒医治,一剂热已退清,37度,而脉搏仍快。下午又发高热,我以为是疟疾,于是,我替他做血片和血象检查,送化验所实验。第二天一早,实验结果尚未送来,(这种实验诊断也很重要),脉搏已恢复正常,热也退了。我于是想起仲景条文的垂训。为医不读书,不尊重间接经验,轻视和漠视脉学,不从事温课,是不容易很好发挥诊疗效果的。
三、无症从脉
还有更明显的解说:我的学生伍佩章,一天我同她讲脉学,她伸过手来要我看。发现厥阴脉上冲而浮弦,我说:你别的没有什么,只会头痛。她说:没有感到头痛。她随后回家,一路也忘记了这事。到家后有客人来,谈话中忽然头痛起来了。第二天她告诉给我这件事,并表示对脉学发生了兴趣。我说:“这算得什么?我这还只是粗浅功夫”。荆同志的老师,精于脉学,荆同志要考验他。老师按了脉,说:“现在不要紧,没有病,下半天后会害喉咙痛”。老师的话终于兑现。脉学的极峰是不是这样不去管它,但由此可见脉学对于诊断上是颇值得注意的,不应视为“不足观也”.
四、少阴病厥阴病的脉
黄翠君医师说:烦躁不得眠,六脉微细,是少阴病,兼肝受风寒。究竟是少阴病呢,还是厥阴病呢?照脉论,是少阴;可是六脉微细,就不完全是少阴,而是肝受风寒,相随督脉上逆的病机了。原本是少阴症,肾阳素虚又值厥阴受寒,子溢于母,助母阴盛逼迫胃肾之阳欲脱。所以本无真阴在内和其气属温的厥阴风木,亦显阳虚阴盛的倾向,但它不等于全部的厥阴亡阳。而这种六脉沉细的情况,正是厥阴风寒随着督脉上行的脉象。因此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