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8/03
- 帖子
- 2511
- 获得点赞
- 295
- 声望
- 83
- 年龄
- 57
下面这段是今古子老师在天下中医网上的一个贴子,到处乱串看到的,后面有很多跟帖,很精彩。我想说说啥哩?(其实我对“经络”是十窍通了一窍)关于经络的实质问题,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都在探索,它到底是个啥呢?因为经络传感是个实实在在的现象,在活体上它有,死人有没有不得而知。试想一下哈,在内经成书以前的上古,人们就知道刺一刺竟然可以治病,这个就好奇了,于是就想搞清楚啥,于是就搞解剖,当然解剖的是尸体,噫!看到有血管,粗的,细的,还有筋,短的,长的,还有搞不清是啥的淋巴管等等,哦!这可能就是刺了串麻或者有别的感觉的“经络”,于是就有了今古子老师所引述的经文。其实经络到底是啥古人也没搞通,于是有了各种的说法。可不可以这样反向思考呢?这就是我想说的。在内经中提到的穴位不多,在后来的医学实践中,穴位被一个个发现了,这个可都丰富了,今天不还在发现新穴吗?于是我有个谬论:经络实质在今后没可能甚至一点也没可能被搞清楚,它就是一个生物现象而已。同志们说说,我是在胡扯吗?假若是胡扯,胡扯的有点理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血管!
包括动脉和静脉,有时述及淋巴管。
请看部分经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的实质,看得见,摸得着。
《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是解剖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 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动腧》亦 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 布,
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
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
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 见者,皆络脉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
“诸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 结,急取之。”
————这里说的是静脉。
《灵枢·官针》:“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灵枢·杂病》:“……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都是小静脉。
“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
“不可不通者也”。
《灵枢·本输》:“经 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
————经络的主要作用就是“行血气”。
《素问·离 合真邪论》:“夫邪气去络人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
《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灵枢·本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
《针灸 大成》:“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脉之道路也”。
——这也是说的血管。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痈疽》:“余闻胃肠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素问·经脉别论》则日“肺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 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经和络、大血管和小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全有了。
想想所谓经络实质的研究等,很可笑。实质就是血管,为了对这个网络状结构分类的方便,分成上下肢、内外侧、前中后,而有手足阴阳太少十二经、十四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大络,皆是不同的分类方法而已。方法,有何实质?实质,不过是血管淋巴管。)
呵呵,看完了。再说两句,截止到现在还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各个层面的“研究结果”,其实和经典一样,都是在探索而已。今古一理,观今宜鉴古,看古也可知今。说到这儿,我的谬论可能有点理。
补充说明一下:( ) 中文字可能不代表今古子老师的意见。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血管!
包括动脉和静脉,有时述及淋巴管。
请看部分经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的实质,看得见,摸得着。
《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是解剖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 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动腧》亦 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 布,
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
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
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 见者,皆络脉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
“诸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 结,急取之。”
————这里说的是静脉。
《灵枢·官针》:“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灵枢·杂病》:“……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都是小静脉。
“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
“不可不通者也”。
《灵枢·本输》:“经 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
————经络的主要作用就是“行血气”。
《素问·离 合真邪论》:“夫邪气去络人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
《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灵枢·本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
《针灸 大成》:“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脉之道路也”。
——这也是说的血管。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痈疽》:“余闻胃肠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素问·经脉别论》则日“肺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 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经和络、大血管和小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全有了。
想想所谓经络实质的研究等,很可笑。实质就是血管,为了对这个网络状结构分类的方便,分成上下肢、内外侧、前中后,而有手足阴阳太少十二经、十四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大络,皆是不同的分类方法而已。方法,有何实质?实质,不过是血管淋巴管。)
呵呵,看完了。再说两句,截止到现在还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各个层面的“研究结果”,其实和经典一样,都是在探索而已。今古一理,观今宜鉴古,看古也可知今。说到这儿,我的谬论可能有点理。
补充说明一下:( ) 中文字可能不代表今古子老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