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与马桢伟先生商榷中西医明理沟通【三】

郝守玉郝志玲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05
帖子
616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与马桢伟先生商榷中西医明理沟通【三】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马先生在【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一文中认为;【毫无疑问这里‘气’之范畴已经不仅

是面上前辈学者认为的相当于西方“物质”概念的死东西,它已经上升为‘理’(客观规律)一种精神主

宰。它不仅是形成万物的质料,而且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并且主宰着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因此古

人得到的最后结论是:气本就是有灵的(类似于现代物理学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所以它形成人

时,才有人的精神;当它形成其它事物,特别是象天、地、山、川这些大的事物时,就使这些事物具有了

灵气(类似于现代系统论思想,系统为了内环境的稳定-内稳态,具有自组织的生态平衡控制反馈功能)】

。【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物质是死的,上帝是纯粹属灵的,人的精神是上帝赋予的。西方哲学不能回答“

精神从何而来”,而古人的‘气理’学说与西方哲学相比较,用以解释世界万物之起源,精神物质之关系

,毋宁更为合理,更接近现代自然科学。它类似于现代系统论复杂性事物一旦成为相对独立系统,就必然

具有信息反馈的自组织功能,此既是事物系统内环境稳定(内稳态)之必然,又是事物相对独立区别于其

它事物之根本】【象数学作为一种学说,其基本内容是试图通过有形之象数而获得对天地万物以及无形的

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气之产生、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之道的认识(类似于通过观察研究客观事物产生、存在、

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认识和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定律或规律、必然性或规定性、法则

或准则、因果关系等)。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试图模拟、阐述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变化、消亡的规

律,即论道。因此从内容、功能、目的而论,象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描述气之运动变化之理的学说,简称‘

理气之学’。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提出的‘理气阴阳之学’,其实也就是为了强调无形重于有形、气理重于

象数、象数是手段、气理是目的、阴阳划分是构建】。
你的以气理为核心的中西医明理沟通的观点我十分赞赏,我也认为实践性研究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

性研究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实践性研究的作用,是为理论性研究揭示事物本质提供客观证据。若只有实践

性研究而没有理论性研究,即使材料堆积如山,也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恰恰是科学研

究的最终目的。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性研究比实践性研究更为重要。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是

以系统论为导向,整理规范中医基本概念的整体系统思维精华,我认为就是要把握住中医整体思维的核心

,要上升到中医理论的整体思维要领:立体网络复杂系统上来,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一点,捉住核心。研究

中医理论,要捉住和真正懂得了中医理论中复杂适应系统【CAS】整体思维的精华,适应原样效应、双向调

节作用的理论精华。才能一通百通、融会贯通,实现中西医融合,实现中医现代化。古人也掌握了这个核

心要领,不过表达的概念、语言不同罢了。
正如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系统性,人体是一个巨系统,中医学正是人体的

巨系统理论,这就是它的先进科学之处。我们应该重视。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经络之气、脏腑之气、营卫

之气、三焦之气的气概念,以系统论为导向,都是人体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包括神经--内分泌--细胞因

子复杂网络调控下的能量代谢谢过程状态。
关于气概念的中西医结合问题,是中西医结合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按朱熹理学的看法,气概念与看不见

摸不着的形而上的理概念层次不同,是属于形而下的层次,相当于西医理论的能量调节控制代谢谢状态过程


但是气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已上升为带有本原性质的哲学概念,知名的宋代理学家张载有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的知名论断,庄子已经有普天之下乃一气耳的理论,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

衡·自然》)。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古代哲学大师王廷相

也认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
所以我认为中医的气概念是来自中国哲学的,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能量信息调控概念。是具有能量流

、信息流、物质流的整体系统概念。
中医理论的气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如在内经中论及气的共有两千余处。不进行气概念的医理探讨

,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医理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