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家来谈谈你们当地的端午节传统和习惯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20
声望
68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这是个很老的传统节日,但也就是近几年在国人的大力呼吁下,才得到了承认。有了专门的放假规定。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那里这个节日很淡的,到了这一天,家人还是按照往常一样,早早出门的干农活,唯一不同的是:母亲在这一天早上通常会煮上几个鸡蛋,家人每人一个。多余的几个,父亲通常会取新挖的新蒜捣成蒜泥。
还记得以前,母亲在这天早上或头天会在院子的大门两旁扎上艾叶。门的两边,一边一颗。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老婆和2个宝贝可能在她姥姥家里过了。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年了。家里只有母亲和大侄子在家里。不知她们明天怎么来过这个端午节。
有时,真的想尽快结束这背井离乡的生活,回到老家,上侍老母,下看孩子。家人呆在一起的日子,是很幸福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有:
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端午节搞笑短文
端午节快到了,单位发了一大箱粽子。女同事力气小,搬不动,叫男同事帮她送回去。
到了女同事家楼下。她对男同事说:你在楼下等等我,我上去看看,要是我老公在,我就叫他下来搬;若是他不在,那就得麻烦你帮我搬上去。
过了一会儿,MM站在她家的阳台上朝下叫:你上来吧!我老公不在家,快点上来!;
此话一出,惊动了左邻右舍,大家都跑到阳台上来看。搞得男同事在众目睽睽下,上也不是,走也不是。MM以为对方没有听清楚,双手做了一个喇叭状放在嘴巴边更大声叫道:听到没?我老公不在家,快点上来!
听到此言,男同事顿时觉得面红耳赤,正想打电话给阳台上的MM,刚刚掏出手机,MM双手又做喇叭状:
你不用给你老婆打电话,我把门打开了,完事就让你走,抓紧时间,赶快!
当时男同事羞愧的简直气血攻心,提起粽子就奔向楼梯,在进楼道最后一刻听到楼上MM又喊了一声,立刻昏死:进门记得右边是卧室,左边是厨房,别走错了。
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我们本地对端午倒不是特别看重,只是吃吃粽子,比别的法定的节日,比如清明,中秋等都差了好远
 
前天在昆山遇到两位来自甘肃的老人,他们那里的端午风俗和习惯是:
端午节那天,在门口上扎六个艾叶。同时也会扎他们那里特有的沙枣花,说那个沙枣花,很香的。沙枣花开了的时候,离的很远就可以闻到香味。
还会吃一种叫角的东西。可以做糕来吃,非常的好吃。呵呵,说起这个食物时,老人还是开心。
 
那天,早早的都会到地里面采些鲜艾草回来,插在每个门的两旁,在饮食上没特别的,一样的家常便饭
 
我是向来不喜欢吃粽子的,但今天逛超市,最后顺便带了2个粽子回家了。
呵呵,过节了,意思一下。
 
纪念屈原!
 
今天打电话回家,母亲已经又早早起来打零工去了。
闲不住的老人。
我告诉妻子,今天要煮鸡蛋,保证每人一个后,拿2个鸡蛋和蒜一起捣碎,做蒜泥吃。
 
今天在朱老家里,朱老说起他们苏州地区,过端午节,一般是用雄黄。
小孩子是用雄黄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大人是用雄黄泡在在酒里,喝雄黄酒或把雄黄粉涂在腿上,下农田时,就不会担心有蛇虫的咬伤。
还要吃“五黄”
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黄瓜。
吃五黄
苏州人在端午节一直有“吃五黄”的习俗。所谓“五黄”,是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黄和雄黄酒。黄鱼、黄鳝等都是时令食物,很有滋补功效,而雄黄酒则是有杀菌杀虫,蚊虫不侵的功效。但观前街王鸿翥药店的工作人员介绍,雄黄由于含有硫化砷类物质,有毒性,现在的中药药方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五毒衣
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七岁以下的小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 “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由于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而这时苏州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一些痱子、疖等,而小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
 
苏州端午节习俗

吴越地区的端午习俗源于纪念伍子胥,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对苏州人来说,过端午,不仅因其是传统的民间节日,更是对古老文化遗存的传承——
今年6月6日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传统的苏州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外,还有一些习俗鲜为人知或已失传。记者日前采访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沈建东,听她详述苏州端午的传统习俗。
体育节 赛龙舟,夺彩标
赛龙舟是端午节影响最广的一项传统习俗。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在胥江河,到清朝,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也由胥江扩大到阊门、胥门、南濠、北濠及枫桥西路等地。如今,在古老胥门城墙下,每逢端午节,苏州人仍会在这里延续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如此,金鸡湖、太湖等地区也将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
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桨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称“划手”。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
沈建东介绍,从前苏州竞渡更分“武赛”、“文赛”两种。武赛时划手随鼓乐以整齐的动作拼命划桨,先到终点者为优。之后的文赛,比的是龙舟卖相。清末民初,苏州的龙舟竞渡还穿插了“放标”的环节,富商们在稻草或蛋壳里放上彩券掷于水面,划手们跳入水中争夺,夺得者可到指定商号领取彩券上所写的奖品。
美食节 食粽子,吃五黄
端午节前后,包粽子、食粽子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还完全依照古制。
粽子的品种繁多,按形状分,包成三角圆锥形,叫三角粽,老苏州人叫小脚粽;包成筒状,叫枕头粽。寻常人家都会做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灰汤粽,考究如猪油夹沙粽,馅中夹一块肥肉膘,晶莹如玉,是典型的苏州风味。
另外,还有一种用粽子命名的糖果叫粽子糖。光绪年间,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光绪、太后诊脉。以采芝斋糖果进献,名声大噪,今天粽子糖仍是苏州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
沈建东介绍,江南民间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雄黄酒跟苏州关系极深。据民间传说,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现形这个故事,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
卫生节 挂菖蒲,燃艾草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许多家庭还要让孩子也随身携带,据说可驱除毒害,避鬼邪。
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孳生,疫病增多。因此沈建东认为,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而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药用植物,据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经入药。传统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端午节期间,艾草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因此也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古代的卫生节。
医药节 采百草,消疾病
苏州端午还有采百草、斗百草的习俗。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遍地皆药。因此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
《清嘉录》中记载苏州端午“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比如吃鱼不小心鱼刺卡了嗓子,古人会在端午这天,跑到韭菜地里找蚯蚓粪便做成药,遇到鱼骨鲠喉,取出少许擦在咽喉外皮即可缓解甚至消除症状。
“采百草实际上起到了向青少年普及草药知识、加强医药卫生宣传的社会功能,”沈建东说,端午节堪称中国传统的医药节。
 
今天早上吃了黄瓜菜,中午到朱老家里吃了黄鳝。
喝了黄酒。
听朱老讲了很多故事。有时间和大家慢慢一一道来。
 
今天早上吃了黄瓜菜,中午到朱老家里吃了黄鳝。
喝了黄酒。
听朱老讲了很多故事。有时间和大家慢慢一一道

好嘞,期待,哈
 
端午节,浙江兰溪一带一到中午,家家都要用艾和晒干的药渣一起点燃起来熏虫驱瘟,据说这还是朱丹溪治病留传下来的呢!
传说,有位病人连日气喘,找朱丹溪看后开了张药方,其中用到麻黄二分。麻黄这味药,是发汗平喘的,用多了易导致虚脱。
病人服了几日,病不见轻,家人又请朱丹溪再次出诊。朱丹溪仔细看过病人的舌苔,切过脉,认为这病仍旧要吃麻黄,所以又在药方上写上了麻黄这味药,不过这次他增加到三分。也真怪,病人连服用三剂,仍不见效。朱丹溪暗觉奇怪,心想:我是完全对症下药的,既然病人不见好,那只得叫病人原药服三剂。
事情出乎意料,病人只续吃了一剂,家人就赶来了:“先生,不,不好了。病人汗流不止!”
“啊!什么?!”丹溪立即赶往病人家,一看,病人果真汗流如注,已经虚脱。他二话没说,石膏是解麻黄的,先开点石膏,要家人立即煎汤给病人服。真灵,病人服了石膏汤汁,汗就止住了。
朱丹溪没有离开病人家,他仔细观察病人的变化。他想,我用药没有错,麻黄药虽不能多用,但我是逐步增加剂量,照理病人应该适应的,而目前的症状,明明是麻黄药量太大引起出汗过多,他想呀想,一个晚上没有好好合上眼。
第二天,朱丹溪起床漱洗完毕,找到病人家属,问问情况,要病家将药渣拿来看看。病人家属只得从地上捧起煎过的药渣,交给丹溪。丹溪一味味核对过,开始也没有觉察什么异常。后来他认真细看,才看出来前后两次麻黄有些不同。他不放心,又将两次麻黄放在嘴里一嚼,啊哟哟,前煎的麻黄无味,后煎的苦味甚浓。
他一跺脚说:“事情就出在这上,前次配的五服药,原来都是假麻黄呀!”
朱丹溪找来卖药的,一经追查,果不出所料,这些麻黄正是假的。丹溪很气愤,认为这样做太缺德,要将卖假药的人扭送官府处治,卖假药的人连连哀求,事情才算平息。
朱丹溪继续给病人服药,不出三天,病就完全好了。
事后,朱丹溪给人看病,总要吩咐病家将服过的药渣好好晒燥贮藏,以便核对。所以直至现在,这一带老百姓都是这样做的。晒燥贮放起来的药渣,一直要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才点火焚烧,据说它还能驱虫赶瘟哩!久而久之,便成为习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