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藏经

自由天空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2/26
帖子
789
获得点赞
2
声望
18
年龄
55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

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

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生成论第三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

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阳厥论第四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骤风暴热,云物飞飏,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阴厥论第五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飖,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壤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阴阳否格论第六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疽为黄疽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寒热论第七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虚实大要论第八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

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饮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

皮肤搔痒,肌肉嗔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

颊赤心忪,举动颤栗,语声嘶嗄,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
 
上下不宁论第九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脾病者,上下不宁,何谓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如疟也。谓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也。
 
脉要论第十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病风人,脉肾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

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湿,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

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

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

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无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

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

大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瘦,脉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热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疗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论第十三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凡不病而五行绝者,死;

不病而性变者,死;

不病而暴语妄者,死;

不病而暴不语者,死;

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强厥[一作中]者,死;

不病而暴目盲者,死;

不病而暴耳聋者,死;

不病而暴痿缓者,死;

不病而暴肿满者,死;

不病而暴大小便结者,死;

不病而暴无脉者,死;

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

此皆内气先尽[一作绝]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

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

其发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挛,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不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

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

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

脾风之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

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视其胁下未生黄黠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肾风宜灸肾俞穴也。

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语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

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一作虚],软而弱,皆属风也。

中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又,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

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
www.PharmNet.com.cn整理
风之厥,皆由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类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语蹇涩者,房中而得之;瘾类者,自痹[一作卑]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瞽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癥或瘕,或变为虫,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

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

积有心肝脾肺肾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八名也,虫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蛲之九名也。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劳伤论第十九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

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也。

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于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艰难,及其如此,虽司命亦不能生也。

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

诊其脉,甚数、甚急、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生于劳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