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品名:
甘草
别名:
美草、蜜甘、甜草根、甜甘草、甜根子、粉草等。
概述:
甘草是我国著名大宗传统中药材。和诸药,解百毒,为中药之王。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东汉《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及名医对甘草论述甚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唐代名医甄权《药性本草》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1-2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明代《本草纲目》中甘草居药的首位,并绘有甘草形态图,"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欲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产地分布:
甘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亦有少量分布。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及甘肃西部。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东部及甘肃酒泉、金塔一带。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杭锦、达拉特、敖汉、阿拉善右、额济纳、翁中特、鄂托克、奈曼、阿拉善左、开鲁、扎鲁特、乌审;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宁、平罗、海原;新疆巴楚、沙雅、阿瓦提、温宿、库车、轮名、尉犁、麦盖提、和静、莎车、和田、于田、阿图什、察布查尔、巩留、新源、福海、布尔津、沙湾、乌苏、精河、哈密、库尔勒、民丰;吉林洮南、通榆、长岭,大安;陕西定边;黑龙江大庆、安达、召川、杜蒙;河北宣化;山西五台;辽宁朝阳、建平、阜新;甘肃安西、敦煌、环县、民勤等地。以内蒙古、宁夏甘草品质优良。
地方习用品:黄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叶尔羌河、孔雀河沿岸及东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甘肃安西、酒泉、金塔也有少量分布。粗毛甘草只在新疆北部有少量分布。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本省局部地区民间药用。
形态特征:
1、甘草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根及根茎外皮呈淡黄褐色、红棕色、暗棕色或深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腺状毛或腺鳞。托叶披针形,早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7枚,具短柄,小叶片长卵形、倒卵形等,两面被腺鳞及白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序短,花密集;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外被白色短毛或浅棕色腺毛, 内无毛而有棕色腺体;花冠蝶形,紫红色或兰紫色;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缺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翼瓣长圆形微弯,基部一侧下伸呈爪;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子房无柄,上部渐细成短花柱,密被腺体。荚果多数紧密排列成球形,窄长,弯曲成镰状或环状,密被绒毛腺瘤,黄褐色刺状腺毛和少数非腺毛。种子3-9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褐色光亮,千粒重8-10克。
2、胀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厘米。本种同甘草的区别为,植物体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状腺体,无腺毛。根茎粗大木质。小叶3-7,卵形、椭圆形,边缘波状,干时有皱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有似涂胶状光泽。总状花序,一般与叶等长。荚果短小而直,膨胀,光滑或具腺毛,果皮质,坚硬;种子3-7粒,肾形,黄褐色,千粒重9-10克。
3、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80-180厘米。此种与甘草极相似,主要区别为植物体密披淡褐色腺点和鳞片状腺体,常局部有白霜,不具腺毛。小叶片较多,约5-19片,长椭园形或窄长卵状披针形,两面均淡绿色,上面无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不明显的腺点。穗状花序,腋生,花稀疏。果序与叶等长或略长,荚果扁而直或微弯,卵矩形,光滑或具褐色腺毛,荚壳坚硬,有种3-9粒,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7-8克。生态环境:
甘草多生于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区、河谷。野生甘草伴生罗布麻、胡杨、旱韦、沙蒿、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砂质土。生物学特性:
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植物呈区域性分布,因其物种不同,生态幅度较宽。在气候严寒的新疆阿勒泰,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3.5℃,无霜期130天,结冻期188天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气候酷热的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候33℃,极端最高气温47.6℃,年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日达100天,年降水量100毫米以内,年蒸发量为2200-301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30%的条件下,甘草亦能生长。
甘草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多适于腐植质含量高的壤土、砂土条件下生长。在新疆轻壤土、砾质砂土,西北黄土高原沙质灰钙土,黑龙江松嫩平原碳酸盐黑钙土上均可生长。甘草耐盐碱能力较强,耐盐碱力以胀果甘草、黄甘草、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的顺序而递减;胀果甘草能在盐化草甸土、草甸盐土,甚至结皮盐土上生长。胀果甘草耐盐极限为20%,最适为2-4%。甘草及光果甘草耐盐极限为10%,最适为1-2%。
甘草属于旱生植物,胀果甘草的耐旱能力最强,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以内,甚至有的仅为15毫米也能生长。地下水位在1-5米,胀果甘草仍能生长良好,有的还形成群落。水位在5-8米,也可生长,并能开花结实。甘草和光果甘草耐旱性较胀果甘草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180-500毫米。在地下水位1-3米的河流漫滩、河谷阶地及地下水位较高的荒漠地带,土壤水分过多,根茎易腐烂,造成死亡。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植株播于每年秋末冬初枯萎,翌年土壤解冻后出苗,再生新株。新疆南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及辽宁南部地区于3月中下旬返青出苗;新疆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地区于4月中下旬甘草返青出苗。幼苗出土后约半月生长高度可达20厘米。人工种植的实生苗,当年生苗高30-50厘米,2年生苗高50-80厘米,3年生苗高70-100厘米,并可开花结实。甘草的开花期,因区域不同和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胀果甘草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于4月开花,巴楚、阿图什于5月中旬开花,在阿尔泰于7月开花。花期较短,一般约15天。花谢谢后形成荚果。
甘草根系发达,地下根茎为繁殖和营养器官。根茎有垂直根茎和水平根茎之分。垂直根茎处于土壤表层,与地表呈垂直生长,上接地上茎,下连根或水平根茎。人工有性繁殖的一年生实生苗只长直根,粗约1厘米;野生多年的垂直根一般根粗2-5厘米,粗者可达10厘米以上:老龄的根皮粗糙,髓部常腐烂而中空,失去甜味。水平根同垂直根相连,呈水平生长,一般根长3-5米,粗2-5厘米,甚有10厘米以上者。人工种植的3年生根粗1.5-2.5厘米,根表皮光滑,质柔软,纤维细嫩,髓质黄色,组织坚实,粉性足。生长于草原的甘草在地下20-30厘米处形成水平根;盐碱土在地下50厘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砂性土壤在地下1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一般水平根多为一层,偶有两层或数层的。水平根亦可再生水平根,形成交织的水平根茎网。水平根茎上生有不定芽,并可形成新的植株。新植株与母株不分离,形成群体。垂直根和水平根均可再生数条输导根及吸收根。根茎深一般为1.5米以下,深者达8-9米,甚至10米以上。根系发达是甘草的重要特征。
甘草
别名:
美草、蜜甘、甜草根、甜甘草、甜根子、粉草等。
概述:
甘草是我国著名大宗传统中药材。和诸药,解百毒,为中药之王。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东汉《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及名医对甘草论述甚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唐代名医甄权《药性本草》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1-2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明代《本草纲目》中甘草居药的首位,并绘有甘草形态图,"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欲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产地分布:
甘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亦有少量分布。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及甘肃西部。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东部及甘肃酒泉、金塔一带。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杭锦、达拉特、敖汉、阿拉善右、额济纳、翁中特、鄂托克、奈曼、阿拉善左、开鲁、扎鲁特、乌审;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宁、平罗、海原;新疆巴楚、沙雅、阿瓦提、温宿、库车、轮名、尉犁、麦盖提、和静、莎车、和田、于田、阿图什、察布查尔、巩留、新源、福海、布尔津、沙湾、乌苏、精河、哈密、库尔勒、民丰;吉林洮南、通榆、长岭,大安;陕西定边;黑龙江大庆、安达、召川、杜蒙;河北宣化;山西五台;辽宁朝阳、建平、阜新;甘肃安西、敦煌、环县、民勤等地。以内蒙古、宁夏甘草品质优良。
地方习用品:黄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叶尔羌河、孔雀河沿岸及东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甘肃安西、酒泉、金塔也有少量分布。粗毛甘草只在新疆北部有少量分布。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本省局部地区民间药用。
形态特征:
1、甘草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根及根茎外皮呈淡黄褐色、红棕色、暗棕色或深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腺状毛或腺鳞。托叶披针形,早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7枚,具短柄,小叶片长卵形、倒卵形等,两面被腺鳞及白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序短,花密集;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外被白色短毛或浅棕色腺毛, 内无毛而有棕色腺体;花冠蝶形,紫红色或兰紫色;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缺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翼瓣长圆形微弯,基部一侧下伸呈爪;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子房无柄,上部渐细成短花柱,密被腺体。荚果多数紧密排列成球形,窄长,弯曲成镰状或环状,密被绒毛腺瘤,黄褐色刺状腺毛和少数非腺毛。种子3-9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褐色光亮,千粒重8-10克。
2、胀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厘米。本种同甘草的区别为,植物体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状腺体,无腺毛。根茎粗大木质。小叶3-7,卵形、椭圆形,边缘波状,干时有皱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有似涂胶状光泽。总状花序,一般与叶等长。荚果短小而直,膨胀,光滑或具腺毛,果皮质,坚硬;种子3-7粒,肾形,黄褐色,千粒重9-10克。
3、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80-180厘米。此种与甘草极相似,主要区别为植物体密披淡褐色腺点和鳞片状腺体,常局部有白霜,不具腺毛。小叶片较多,约5-19片,长椭园形或窄长卵状披针形,两面均淡绿色,上面无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不明显的腺点。穗状花序,腋生,花稀疏。果序与叶等长或略长,荚果扁而直或微弯,卵矩形,光滑或具褐色腺毛,荚壳坚硬,有种3-9粒,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7-8克。生态环境:
甘草多生于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区、河谷。野生甘草伴生罗布麻、胡杨、旱韦、沙蒿、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砂质土。生物学特性:
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植物呈区域性分布,因其物种不同,生态幅度较宽。在气候严寒的新疆阿勒泰,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3.5℃,无霜期130天,结冻期188天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气候酷热的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候33℃,极端最高气温47.6℃,年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日达100天,年降水量100毫米以内,年蒸发量为2200-301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30%的条件下,甘草亦能生长。
甘草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多适于腐植质含量高的壤土、砂土条件下生长。在新疆轻壤土、砾质砂土,西北黄土高原沙质灰钙土,黑龙江松嫩平原碳酸盐黑钙土上均可生长。甘草耐盐碱能力较强,耐盐碱力以胀果甘草、黄甘草、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的顺序而递减;胀果甘草能在盐化草甸土、草甸盐土,甚至结皮盐土上生长。胀果甘草耐盐极限为20%,最适为2-4%。甘草及光果甘草耐盐极限为10%,最适为1-2%。
甘草属于旱生植物,胀果甘草的耐旱能力最强,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以内,甚至有的仅为15毫米也能生长。地下水位在1-5米,胀果甘草仍能生长良好,有的还形成群落。水位在5-8米,也可生长,并能开花结实。甘草和光果甘草耐旱性较胀果甘草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180-500毫米。在地下水位1-3米的河流漫滩、河谷阶地及地下水位较高的荒漠地带,土壤水分过多,根茎易腐烂,造成死亡。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植株播于每年秋末冬初枯萎,翌年土壤解冻后出苗,再生新株。新疆南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及辽宁南部地区于3月中下旬返青出苗;新疆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地区于4月中下旬甘草返青出苗。幼苗出土后约半月生长高度可达20厘米。人工种植的实生苗,当年生苗高30-50厘米,2年生苗高50-80厘米,3年生苗高70-100厘米,并可开花结实。甘草的开花期,因区域不同和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胀果甘草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于4月开花,巴楚、阿图什于5月中旬开花,在阿尔泰于7月开花。花期较短,一般约15天。花谢谢后形成荚果。
甘草根系发达,地下根茎为繁殖和营养器官。根茎有垂直根茎和水平根茎之分。垂直根茎处于土壤表层,与地表呈垂直生长,上接地上茎,下连根或水平根茎。人工有性繁殖的一年生实生苗只长直根,粗约1厘米;野生多年的垂直根一般根粗2-5厘米,粗者可达10厘米以上:老龄的根皮粗糙,髓部常腐烂而中空,失去甜味。水平根同垂直根相连,呈水平生长,一般根长3-5米,粗2-5厘米,甚有10厘米以上者。人工种植的3年生根粗1.5-2.5厘米,根表皮光滑,质柔软,纤维细嫩,髓质黄色,组织坚实,粉性足。生长于草原的甘草在地下20-30厘米处形成水平根;盐碱土在地下50厘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砂性土壤在地下1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一般水平根多为一层,偶有两层或数层的。水平根亦可再生水平根,形成交织的水平根茎网。水平根茎上生有不定芽,并可形成新的植株。新植株与母株不分离,形成群体。垂直根和水平根均可再生数条输导根及吸收根。根茎深一般为1.5米以下,深者达8-9米,甚至10米以上。根系发达是甘草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