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刘养元
气象即气候,气象学是掌握大气运动规律,从而预报天气及控制天气的科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和天文气象的关系至为密切,因此,我国的气象学发展的很快。远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全部产生,并在汉代已把十二时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成为完整的十二时历法。所谓十二时历法,即把一日昼夜分为十二时辰,这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一昼夜十二时辰,是我国天文、气象方面的卓越创造,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八卦,在中国古代用以象气历时已久,八卦气象为八卦气的应用。八卦位置各代表四方四隅,且与八节相应。所谓八节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对预测全年的气候有着独特的意义。如:
坎卦:位居北方,温度最低。节气应冬至,坎为水性寒,风力刚劲凛冽,内应于肾、骨。
艮卦:位居东北,应立春,艮为土气性温湿,预示春雨将至,风力劲冽,内应大肠。
震卦:位居东方,应春分,震性属风,“风胜湿”,气候多风而干燥,风力较小,内舍于肝。
巽卦:位居东南,应立夏,巽属风性柔顺,多主和风细雨,风力温柔,内应于脾、肉。
离卦:位居南方,应夏至,离属火性热,气 候炎热,为大弱风,属微风,内应心、小肠。
坤卦:位居西南,应立秋,坤属大土性湿,气热湿热,为谋风,风力和缓,内应脾、肌。
兑卦:位居西方,应秋风,兑属泽性湿凉,为日刚风,风力刚劲肃凉,在人应肺、皮毛。
乾卦:位居西北,应立冬,乾属金性坚燥,气候燥凉,为折风,风力猛烈伤人,应小肠。
《内经》汲取了先秦时期及《周易》的医学气象学思想,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主要是把二十四节气和五运六气相配合,扩大了二十四节气的应用范畴,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内经》把二十四节气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相对应的理论谓之运气学说,每一气包含四个节气,使对气候的预测更为细致。比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更为实用。
《内经》认为,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天地。所以《内经》运气学说很重视气候与病候的关系,它奠定了医学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天地气候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体,疾病是反常气候对人体作用的结果。
岁运有太过与不及之分,六气有司天与在泉之别,其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简述如下:
一、岁运太过与发病的关系
岁运太过,一方面可引起所胜之脏发病,另方面可使与本运相应之脏亢害为病。如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风气过盛而为六淫邪气,风淫肝胆而影响肝胆功能;且易克伐脾土而传脾,郁发则兼见或传为湿困脾胃的病证。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偏盛(太过)之气称为“胜气”,由于风气偏盛,克制其之燥气就来制约它,这种能制约风气偏盛之燥气称为“复气”。有“胜”必有“复”,因此,风气偏盛可出现燥气偏盛的现象,而影响肺的功能。这就是《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的“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所以,当肝气偏亢时,可出现胁肋胀痛,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症状;当肝气偏盛克伐脾土时,可出现脘腹疼痛,纳食减少,腹胀泄泻等症状;当肝气偏盛反侮肺金时,可出现胸胁胀痛,咳嗽气喘,烦热咳血等症状。
二、岁运不及与发病的关系
岁运不及,一方面可引起所胜之脏发病,另方面可使所不胜之脏来乘。如木运不及,风气偏衰。风气偏衰就被其所胜之气反侮,使湿气发生偏盛的异常现象;同时,风气偏衰还被其所不胜之气所乘,使燥气发生偏盛,即气候偏凉的异常现象。在人体,肝气偏衰就会被其所胜之脏反侮,这样,不但肝木本身而且也使脾土都发生病理变化;肝气偏衰也被其所不胜之脏所乘,这样,不但肝木本身而且也使肺金都发生病理变化 。这就是《 素问·气交变大论 》所说的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说明当肝气偏衰时,可出现“ 中清,胠胁痛 ,少腹痛,肠呜溏泄”等虚寒的症状;当肝气偏衰,脾反侮肝时 ,可出现脘腹痞 ,呕恶厌食 ,肌肤发黄等症状 ;当肝气偏衰,肺气偏盛,肺来乘肝时,可出现咳嗽、胸胁胀痛等症状。
三、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的关系
司天、在泉之气皆为淫盛之气,司天胜气主上半年发病情况,而在泉胜气则影响下半年的发病。其致病特点,以本气淫盛致病为主,也可影响所胜之气而为患。如厥阴司天在泉,则风气大行。风邪淫伤肝胆,则可见肝郁或火炎、或阳亢、或风动。而风木胜易乘伐脾土,可致湿困脾胃,运化失职。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 ,食则呕 ,冷泄腹胀 ,溏泄瘕水闭 ,病本于脾。”又说:“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运气学说特别是在六淫发病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运气七篇还提出了温病可发于一年四季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温病只发于春的局限,而且在六淫病机中还突出了火热病机的重要意义,所以,清代吴鞠通在运气七篇的影响下 ,将火热 病机贯穿于《 温病条辨 》的自始至终。
运气七篇还有着丰富的物候学思想,何谓物候?万物对大自然的反应谓之物候。也就是气候对万物所产生的影响。因宇宙运动产生气化,气化形成风 、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的消长又形成寒、热 、温 、凉四季的气候 。万物在气候的影响下 ,发生生 、长、化、收、藏的相应反映,这就是物候。疾病受气候、物候的影响,其中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内经》不仅强调气候、物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而且还突出气候、物候对人体病理的干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餮泄,食减、体重……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说明了气化太过对物候、疾病的影响。
由于万物在气候的影响下,发生着生、长、化、收、藏的相应反映 ,可以认定人的体质与气候的关系 , 也具有“ 同气相济,异气相伤”的特点。凡遇与体质在气化性质上相同、相生的气候,人的生理活动就旺盛;凡遇与体质在气化性质上相反、相克的气候,人的生理活动就减弱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很重视气候与体质的关系。特别是有人已经注意到出生时间与疾病的关系,如汪德云 1981年在《浙江中医杂志》发表《 出生年月的运气与疾病的关系 》一文中谈到:他统计38例喘咳病人的出生时间 ,多在戊年的下半年 ,戊年下半年出生者,其受孕和养胎时间基本在戊岁 。戊岁火盛金衰 ,而喘咳为肺金之病。 这受孕养胎时间何以与发病种类相关呢 ?自然是个体质禀赋 问题,表明太虚气化不但随时影响人体,而且已作为孕育人体时的生命参数而赋予人体,成为终生体质差别的基因。从这一事例说明,受孕养胎年岁的气化与人体体质属性是一致的。如受孕养胎年岁火盛,则人体心火偏旺;受孕养胎年岁木衰,则人体肝木不足。这种受孕、养胎时期的气候与人体疾病 、体质的关系问题 ,为传统中医典籍所未载,无疑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
人们发现受孕、养胎时期的不同气候,可形成不同体质与疾病的这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极大:
第一、临床实践表明,仅以传统“辨证论治”常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历代医家多采用“气运论治”方法,常挽狂澜于既倒,解危难于万一。所谓“气运论治”,即是根据气运合化、客主加临所致的气运盈虚、淫郁胜复等确立的施治原则和方法。这对久治不愈的疾病,或临床表现缺乏足够的辨证依据时,尤有必要。如:
潘××,女,46岁,冷水江市市长夫人。经湖南“附二”医院诊断为胃癌,手术后并发胸腔积液。胸部闷痛,进食即吐,晚上胸痛不能入睡。中、西医多方医治三个多月,无明显疗效,返回冷水江,94年1月4日邀请诊治。
94年1月4日在立春之前,属癸酉年十一月。癸酉为火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十一月为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水克火,即主克客,寒水偏胜,故冬天较为寒冷。这种气温低而燥的异常气候,必引起心火衰,火衰则生土力弱,脾的功能衰退,易生腹胀、胸闷、水饮停滞,食少等症。特别是寒而燥的气候,容易损伤肺而使胸部不舒,可见胸腔积液的产生,与心、脾、肺密切相关。结合辨证,舌无苔而质红,为津液严重损伤,但舌面覆盖一层水液,表明水湿滞停,阻碍津液上输;胸部闷痛,为脾运失司,胸阳不足,痰饮凝聚于胸使然。
治法:前医皆以舌红无苔,作气阴两虚论治。生地、玄参、麦冬、生芪为必用之品,并专治胸水。根据气运对人体的影响,虚寒体质用滋阴养液之味,显然与证相背,故胸水顽固不退。从气运论治着手,振奋心阳,补土以制水。
方药:桂枝6克 茯苓8克 生白术8克 生芪15克 白参5克
复花8克 丹参20克 全瓜蒌15克 露蜂房10克 蜈蚣1条
田七10克 知母6克 沙参15克 半枝莲15克
嘱咐服3付进行观察。但病家有疑,每天只服一次,但服到第三次,当天下午连泻大便三次,很臭,粘液污秽粪水很多。泻后心胸舒服,进食已不吐,胸痛消失,睡眠好转,舌面覆盖一层水液也消失,并已开始长薄白苔。证明胸水已下。气运论治之妙,于此可见。
第二、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因此,根据出生年、月、日当时的气候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病危时还可用以判断生死。如:
胡××,女,46岁,冷水江市机械厂工人。由于手足心常发热,脸热不舒,并常有畏风感觉,于 94 年 7 月 3 1日前来要求预测疾病。其出生年月日为48年正月初一日子时,胎期当从47年推算。47年为丁亥木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虽为同化平气,但却是天符之年,气候还是不正常:风气不足,湿气偏胜。木运不及,生发之气衰,气血上升作用弱,精神不活跃,不利于儿童的生长,脾胃因湿重而消化功能呆滞。48年为戊子火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火热太旺,加以初之气,其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水生木,客生主为相得,肝气由衰转旺,恰逢火运太过,少阳君火司天,肝旺而又旺。由于木生火,所以心火也旺极。而出生逢子时,水主令,强水遇旺火自不相容,水火不相济,断无生机,必死无疑。当时指出:“你的出生时辰不对,决不是子时”。对方感到惊奇,立即反问:“你认为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已经死了?”接着对方又说:“是的。同一个院子里有三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先出生的两个在生出不久就死了。”看来,已死去的两个,其出生时辰,肯定是子时,而她是后出生的,应该是子时下下刻了,或已进入丑时。因丑属土,正好火可以生土,火盛则生土力强,因而火势由于生土得以减弱。脾得火助,不但可以燥湿转为正常,且又可以生金,使生水有源,水升火降,心肾相济而具生机,所以此人不死之所由也。说明此人体质是心阳有余,肝肾之阴不足。病位在肝,为其终身之患。
从预测至今已近十余年,不论感冒或不感冒而发病,均从“心阳有余,肝肾之阴不足”这个基础上用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于死亡预测:重病痼疾,其死亡多有一定时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存在着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当邪气盛而正气衰,正不胜邪,阴胜阳竭之时,可导致死亡。在一年中,其死亡多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或气候突变、忽冷忽热之时。在一日之中,其死亡多在黎明、薄暮、日中、夜半。至于具体死期,还应参照脉象,一般来说,“月”与“时辰”可以预测准确,“日”则与治疗有很大关系:治疗得当可延迟几天,治疗失误也可提前几天。如:
杨××,男,64 岁,锡矿山矿务局退休工人,患肺癌。1975年8月 12 日邀请诊治并预测死期 。当时病者昏迷不省 ,后事已备,只在等待时辰,皆云此人断无生理,必死无疑。75 年为乙卯、金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本年虽为不及 ,但由于得到司天之助,就构成了金运平气之年。说明这一年秋天气候没有大的变化 ,且 8月12日已进入立秋季节,是金气主令之时,得知此人还有生机,不当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说明这年秋、冬皆不致死。次年(76)为丙辰、水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全年气温偏寒。肺为娇脏,遇寒加重,春寒不利于肺,进入夏季就恐无生机了。经治疗又起了床,果至次年夏季而亡。
第三、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如我国气温变化50~100年的时间周期,降水存在着大面积干旱约10年一遇、大面积涝约7年一遇,南旱北涝与南北旱长江涝、南北涝长江旱均约6年一遇,南涝北旱约4年一遇的周期性。近来国家决定南水北调,可是据美国最近的预测,气候反常,至2010年要连续干旱10年,在中国是南旱北涝的10年,尽管中国气象专家不同意这种预测,但连续4年(2001~2004)来的迹象表明,南方确实雨少、北方确实雨雪多。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当降水偏多之年,水湿流行,空气潮湿,人们易现湿邪所致疾病,因而饮食、用药应以偏温、偏辛、偏芳香走窜为宜;若气温偏高之年,如降水量较常年为少,则可视为火燥用事之年,人们必以火症、燥症为多,故防病、治病须以甘寒、凉润之品为宜;若逢气温偏低之年,雨雪频繁,可视为寒湿用事,人易病痹、湿困脾土之疾,故须多食辛温发散、温中散寒之品,如生姜、干姜、桂、椒、羊肉、犬肉之类,对防病健身有好处。
四时气候(四季)是一年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也是中医养生家最不重视的因素。所谓“法天则地”,法四时阴阳是个重要内容。历代医家 、养生家对此多有所论 ,特别是《 黄帝内经 》对此有明确的论述,简述如下:
⑴、春季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天地俱生,阳气日盛,蛰藏休眠者苏醒而活动,待气而立者萌动而变青。自然界一派生机,万物欣欣以向荣。此时之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立志计事,必使志蓄之于心,身有所务,不欲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说:“春不食肝……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所谓“脾气败”,并非脾气已绝,而是指脾居畏位,是一年各季中脏气最低之季,亦即“脾死三月”之谓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元代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也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乍寒乍热,高年之人,遇风日融和,当从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用扌卢 滞怀,以畅生气。不可默坐,以生他郁。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
总之,春季养生,大要在顺乎阳性出发,万物始生之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需顺肝之性,助益脾土,令六脏平和,如此才能与天地之气相应,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⑵、夏季养生
夏为生长之季。农历四月、五月、六月三月中,阳气日升,渐至极盛。草木禾稼随之生长繁茂并开花结实,当此之时,烈日炎炎,雨水丰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人在气交之中,气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处此季节,养生者须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老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因夏日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易烦闷。养生之法,须着意调神,无生懈怠厌倦之心,使阳气宣散于外,免生郁结。饮食起居方面,宜晚卧早起,忌食“肥腻藿饼油酥之属”;《金匮要略》说“夏不食心”,以免助心气而制肺气;孙思邈也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元代丘处机进一步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茹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老人尤当慎护。”夏季炎热,挥扇纳凉,是为常情,但也须注意:平居檐下、过廊、窗户,皆不可纳凉,因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清凉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此所谓“心静自然凉”之意,很有实用价值。
总之,夏季养生之法,要在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时令特点,精神上要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心情上要平心静气,免生躁热;饮食上减少肥甘厚味,多用清凉甘淡,亦不可恣食生冷;生活作息上宜晏卧早起,适当取凉。如此,可远离疾病也。
⑶、秋季养生
秋季七月、八月、九月,是收成之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成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季特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古人认为秋主肃杀,植物至秋开始凋零。人应秋气,阳气开始由夏季的旺盛浮扬转为收敛下沉,故善养生者,于秋当主动收敛神气,以利肺气清肃,阳气肉收。饮食上,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不食肺”,免助其王;生活起居,则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总之,秋季养生,须注意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才能保持六脏无偏,与秋气相应。
⑷、冬季养生
冬为封藏之际。当冬之时,阴气日盛而至极,阳气微极而复萌。严寒凝野,朔风凛冽,草木枯萎,禽兽敛迹。养生之法,重在养阴护阳。护阳之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说明在冬季人们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但亦不可过热,以不觉寒,不出汗为宜。元代丘处机说:“斯时伏阳在内,有痰,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甚损人,手足应心,不得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烦躁。……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恐受寒邪,老和尤甚。……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
总之,由于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故自北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倍加重视。但“气运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在治疗疑难杂症中,若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气运论治”,确能“挽狂澜于既倒,解危难于万一”的作用。西医学不考虑环境、气候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 如 2003 年 2 月末,“ 非典”恐怖、死亡的威胁,像一股狂风向湖南冷水江猛扑而来,湖南顿时陷于混乱,出现了动荡不安。冷水江440 厂的职工前来求救:“ 买不到板兰根了 ,救救我们吧!”我解释说:“冷水江不可能有‘非典’,湖南地处五岭山脉以北,气候比广东温和,温差也没广东大,不可能有‘非典’,冷水江地处湘中,更不可能有。”事实证明,湖南没有出现‘非典’,冷水江也没有‘非典’。电视台公布:我国击退了“非典”,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认为,这是自欺欺人。“非典”是随着适当的气候而出现,也随着适当气候的消失而消失。由此可见,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气象即气候,气象学是掌握大气运动规律,从而预报天气及控制天气的科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和天文气象的关系至为密切,因此,我国的气象学发展的很快。远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全部产生,并在汉代已把十二时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成为完整的十二时历法。所谓十二时历法,即把一日昼夜分为十二时辰,这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一昼夜十二时辰,是我国天文、气象方面的卓越创造,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八卦,在中国古代用以象气历时已久,八卦气象为八卦气的应用。八卦位置各代表四方四隅,且与八节相应。所谓八节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对预测全年的气候有着独特的意义。如:
坎卦:位居北方,温度最低。节气应冬至,坎为水性寒,风力刚劲凛冽,内应于肾、骨。
艮卦:位居东北,应立春,艮为土气性温湿,预示春雨将至,风力劲冽,内应大肠。
震卦:位居东方,应春分,震性属风,“风胜湿”,气候多风而干燥,风力较小,内舍于肝。
巽卦:位居东南,应立夏,巽属风性柔顺,多主和风细雨,风力温柔,内应于脾、肉。
离卦:位居南方,应夏至,离属火性热,气 候炎热,为大弱风,属微风,内应心、小肠。
坤卦:位居西南,应立秋,坤属大土性湿,气热湿热,为谋风,风力和缓,内应脾、肌。
兑卦:位居西方,应秋风,兑属泽性湿凉,为日刚风,风力刚劲肃凉,在人应肺、皮毛。
乾卦:位居西北,应立冬,乾属金性坚燥,气候燥凉,为折风,风力猛烈伤人,应小肠。
《内经》汲取了先秦时期及《周易》的医学气象学思想,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主要是把二十四节气和五运六气相配合,扩大了二十四节气的应用范畴,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内经》把二十四节气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相对应的理论谓之运气学说,每一气包含四个节气,使对气候的预测更为细致。比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更为实用。
《内经》认为,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天地。所以《内经》运气学说很重视气候与病候的关系,它奠定了医学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天地气候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体,疾病是反常气候对人体作用的结果。
岁运有太过与不及之分,六气有司天与在泉之别,其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简述如下:
一、岁运太过与发病的关系
岁运太过,一方面可引起所胜之脏发病,另方面可使与本运相应之脏亢害为病。如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风气过盛而为六淫邪气,风淫肝胆而影响肝胆功能;且易克伐脾土而传脾,郁发则兼见或传为湿困脾胃的病证。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偏盛(太过)之气称为“胜气”,由于风气偏盛,克制其之燥气就来制约它,这种能制约风气偏盛之燥气称为“复气”。有“胜”必有“复”,因此,风气偏盛可出现燥气偏盛的现象,而影响肺的功能。这就是《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的“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所以,当肝气偏亢时,可出现胁肋胀痛,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症状;当肝气偏盛克伐脾土时,可出现脘腹疼痛,纳食减少,腹胀泄泻等症状;当肝气偏盛反侮肺金时,可出现胸胁胀痛,咳嗽气喘,烦热咳血等症状。
二、岁运不及与发病的关系
岁运不及,一方面可引起所胜之脏发病,另方面可使所不胜之脏来乘。如木运不及,风气偏衰。风气偏衰就被其所胜之气反侮,使湿气发生偏盛的异常现象;同时,风气偏衰还被其所不胜之气所乘,使燥气发生偏盛,即气候偏凉的异常现象。在人体,肝气偏衰就会被其所胜之脏反侮,这样,不但肝木本身而且也使脾土都发生病理变化;肝气偏衰也被其所不胜之脏所乘,这样,不但肝木本身而且也使肺金都发生病理变化 。这就是《 素问·气交变大论 》所说的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说明当肝气偏衰时,可出现“ 中清,胠胁痛 ,少腹痛,肠呜溏泄”等虚寒的症状;当肝气偏衰,脾反侮肝时 ,可出现脘腹痞 ,呕恶厌食 ,肌肤发黄等症状 ;当肝气偏衰,肺气偏盛,肺来乘肝时,可出现咳嗽、胸胁胀痛等症状。
三、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的关系
司天、在泉之气皆为淫盛之气,司天胜气主上半年发病情况,而在泉胜气则影响下半年的发病。其致病特点,以本气淫盛致病为主,也可影响所胜之气而为患。如厥阴司天在泉,则风气大行。风邪淫伤肝胆,则可见肝郁或火炎、或阳亢、或风动。而风木胜易乘伐脾土,可致湿困脾胃,运化失职。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 ,食则呕 ,冷泄腹胀 ,溏泄瘕水闭 ,病本于脾。”又说:“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运气学说特别是在六淫发病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运气七篇还提出了温病可发于一年四季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温病只发于春的局限,而且在六淫病机中还突出了火热病机的重要意义,所以,清代吴鞠通在运气七篇的影响下 ,将火热 病机贯穿于《 温病条辨 》的自始至终。
运气七篇还有着丰富的物候学思想,何谓物候?万物对大自然的反应谓之物候。也就是气候对万物所产生的影响。因宇宙运动产生气化,气化形成风 、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的消长又形成寒、热 、温 、凉四季的气候 。万物在气候的影响下 ,发生生 、长、化、收、藏的相应反映,这就是物候。疾病受气候、物候的影响,其中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内经》不仅强调气候、物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而且还突出气候、物候对人体病理的干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餮泄,食减、体重……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说明了气化太过对物候、疾病的影响。
由于万物在气候的影响下,发生着生、长、化、收、藏的相应反映 ,可以认定人的体质与气候的关系 , 也具有“ 同气相济,异气相伤”的特点。凡遇与体质在气化性质上相同、相生的气候,人的生理活动就旺盛;凡遇与体质在气化性质上相反、相克的气候,人的生理活动就减弱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很重视气候与体质的关系。特别是有人已经注意到出生时间与疾病的关系,如汪德云 1981年在《浙江中医杂志》发表《 出生年月的运气与疾病的关系 》一文中谈到:他统计38例喘咳病人的出生时间 ,多在戊年的下半年 ,戊年下半年出生者,其受孕和养胎时间基本在戊岁 。戊岁火盛金衰 ,而喘咳为肺金之病。 这受孕养胎时间何以与发病种类相关呢 ?自然是个体质禀赋 问题,表明太虚气化不但随时影响人体,而且已作为孕育人体时的生命参数而赋予人体,成为终生体质差别的基因。从这一事例说明,受孕养胎年岁的气化与人体体质属性是一致的。如受孕养胎年岁火盛,则人体心火偏旺;受孕养胎年岁木衰,则人体肝木不足。这种受孕、养胎时期的气候与人体疾病 、体质的关系问题 ,为传统中医典籍所未载,无疑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
人们发现受孕、养胎时期的不同气候,可形成不同体质与疾病的这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极大:
第一、临床实践表明,仅以传统“辨证论治”常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历代医家多采用“气运论治”方法,常挽狂澜于既倒,解危难于万一。所谓“气运论治”,即是根据气运合化、客主加临所致的气运盈虚、淫郁胜复等确立的施治原则和方法。这对久治不愈的疾病,或临床表现缺乏足够的辨证依据时,尤有必要。如:
潘××,女,46岁,冷水江市市长夫人。经湖南“附二”医院诊断为胃癌,手术后并发胸腔积液。胸部闷痛,进食即吐,晚上胸痛不能入睡。中、西医多方医治三个多月,无明显疗效,返回冷水江,94年1月4日邀请诊治。
94年1月4日在立春之前,属癸酉年十一月。癸酉为火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十一月为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水克火,即主克客,寒水偏胜,故冬天较为寒冷。这种气温低而燥的异常气候,必引起心火衰,火衰则生土力弱,脾的功能衰退,易生腹胀、胸闷、水饮停滞,食少等症。特别是寒而燥的气候,容易损伤肺而使胸部不舒,可见胸腔积液的产生,与心、脾、肺密切相关。结合辨证,舌无苔而质红,为津液严重损伤,但舌面覆盖一层水液,表明水湿滞停,阻碍津液上输;胸部闷痛,为脾运失司,胸阳不足,痰饮凝聚于胸使然。
治法:前医皆以舌红无苔,作气阴两虚论治。生地、玄参、麦冬、生芪为必用之品,并专治胸水。根据气运对人体的影响,虚寒体质用滋阴养液之味,显然与证相背,故胸水顽固不退。从气运论治着手,振奋心阳,补土以制水。
方药:桂枝6克 茯苓8克 生白术8克 生芪15克 白参5克
复花8克 丹参20克 全瓜蒌15克 露蜂房10克 蜈蚣1条
田七10克 知母6克 沙参15克 半枝莲15克
嘱咐服3付进行观察。但病家有疑,每天只服一次,但服到第三次,当天下午连泻大便三次,很臭,粘液污秽粪水很多。泻后心胸舒服,进食已不吐,胸痛消失,睡眠好转,舌面覆盖一层水液也消失,并已开始长薄白苔。证明胸水已下。气运论治之妙,于此可见。
第二、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因此,根据出生年、月、日当时的气候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病危时还可用以判断生死。如:
胡××,女,46岁,冷水江市机械厂工人。由于手足心常发热,脸热不舒,并常有畏风感觉,于 94 年 7 月 3 1日前来要求预测疾病。其出生年月日为48年正月初一日子时,胎期当从47年推算。47年为丁亥木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虽为同化平气,但却是天符之年,气候还是不正常:风气不足,湿气偏胜。木运不及,生发之气衰,气血上升作用弱,精神不活跃,不利于儿童的生长,脾胃因湿重而消化功能呆滞。48年为戊子火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火热太旺,加以初之气,其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水生木,客生主为相得,肝气由衰转旺,恰逢火运太过,少阳君火司天,肝旺而又旺。由于木生火,所以心火也旺极。而出生逢子时,水主令,强水遇旺火自不相容,水火不相济,断无生机,必死无疑。当时指出:“你的出生时辰不对,决不是子时”。对方感到惊奇,立即反问:“你认为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已经死了?”接着对方又说:“是的。同一个院子里有三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先出生的两个在生出不久就死了。”看来,已死去的两个,其出生时辰,肯定是子时,而她是后出生的,应该是子时下下刻了,或已进入丑时。因丑属土,正好火可以生土,火盛则生土力强,因而火势由于生土得以减弱。脾得火助,不但可以燥湿转为正常,且又可以生金,使生水有源,水升火降,心肾相济而具生机,所以此人不死之所由也。说明此人体质是心阳有余,肝肾之阴不足。病位在肝,为其终身之患。
从预测至今已近十余年,不论感冒或不感冒而发病,均从“心阳有余,肝肾之阴不足”这个基础上用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于死亡预测:重病痼疾,其死亡多有一定时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存在着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当邪气盛而正气衰,正不胜邪,阴胜阳竭之时,可导致死亡。在一年中,其死亡多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或气候突变、忽冷忽热之时。在一日之中,其死亡多在黎明、薄暮、日中、夜半。至于具体死期,还应参照脉象,一般来说,“月”与“时辰”可以预测准确,“日”则与治疗有很大关系:治疗得当可延迟几天,治疗失误也可提前几天。如:
杨××,男,64 岁,锡矿山矿务局退休工人,患肺癌。1975年8月 12 日邀请诊治并预测死期 。当时病者昏迷不省 ,后事已备,只在等待时辰,皆云此人断无生理,必死无疑。75 年为乙卯、金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本年虽为不及 ,但由于得到司天之助,就构成了金运平气之年。说明这一年秋天气候没有大的变化 ,且 8月12日已进入立秋季节,是金气主令之时,得知此人还有生机,不当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说明这年秋、冬皆不致死。次年(76)为丙辰、水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全年气温偏寒。肺为娇脏,遇寒加重,春寒不利于肺,进入夏季就恐无生机了。经治疗又起了床,果至次年夏季而亡。
第三、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如我国气温变化50~100年的时间周期,降水存在着大面积干旱约10年一遇、大面积涝约7年一遇,南旱北涝与南北旱长江涝、南北涝长江旱均约6年一遇,南涝北旱约4年一遇的周期性。近来国家决定南水北调,可是据美国最近的预测,气候反常,至2010年要连续干旱10年,在中国是南旱北涝的10年,尽管中国气象专家不同意这种预测,但连续4年(2001~2004)来的迹象表明,南方确实雨少、北方确实雨雪多。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当降水偏多之年,水湿流行,空气潮湿,人们易现湿邪所致疾病,因而饮食、用药应以偏温、偏辛、偏芳香走窜为宜;若气温偏高之年,如降水量较常年为少,则可视为火燥用事之年,人们必以火症、燥症为多,故防病、治病须以甘寒、凉润之品为宜;若逢气温偏低之年,雨雪频繁,可视为寒湿用事,人易病痹、湿困脾土之疾,故须多食辛温发散、温中散寒之品,如生姜、干姜、桂、椒、羊肉、犬肉之类,对防病健身有好处。
四时气候(四季)是一年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也是中医养生家最不重视的因素。所谓“法天则地”,法四时阴阳是个重要内容。历代医家 、养生家对此多有所论 ,特别是《 黄帝内经 》对此有明确的论述,简述如下:
⑴、春季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天地俱生,阳气日盛,蛰藏休眠者苏醒而活动,待气而立者萌动而变青。自然界一派生机,万物欣欣以向荣。此时之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立志计事,必使志蓄之于心,身有所务,不欲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说:“春不食肝……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所谓“脾气败”,并非脾气已绝,而是指脾居畏位,是一年各季中脏气最低之季,亦即“脾死三月”之谓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元代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也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乍寒乍热,高年之人,遇风日融和,当从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用扌卢 滞怀,以畅生气。不可默坐,以生他郁。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
总之,春季养生,大要在顺乎阳性出发,万物始生之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需顺肝之性,助益脾土,令六脏平和,如此才能与天地之气相应,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⑵、夏季养生
夏为生长之季。农历四月、五月、六月三月中,阳气日升,渐至极盛。草木禾稼随之生长繁茂并开花结实,当此之时,烈日炎炎,雨水丰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人在气交之中,气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处此季节,养生者须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老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因夏日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易烦闷。养生之法,须着意调神,无生懈怠厌倦之心,使阳气宣散于外,免生郁结。饮食起居方面,宜晚卧早起,忌食“肥腻藿饼油酥之属”;《金匮要略》说“夏不食心”,以免助心气而制肺气;孙思邈也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元代丘处机进一步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茹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老人尤当慎护。”夏季炎热,挥扇纳凉,是为常情,但也须注意:平居檐下、过廊、窗户,皆不可纳凉,因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清凉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此所谓“心静自然凉”之意,很有实用价值。
总之,夏季养生之法,要在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时令特点,精神上要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心情上要平心静气,免生躁热;饮食上减少肥甘厚味,多用清凉甘淡,亦不可恣食生冷;生活作息上宜晏卧早起,适当取凉。如此,可远离疾病也。
⑶、秋季养生
秋季七月、八月、九月,是收成之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成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季特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古人认为秋主肃杀,植物至秋开始凋零。人应秋气,阳气开始由夏季的旺盛浮扬转为收敛下沉,故善养生者,于秋当主动收敛神气,以利肺气清肃,阳气肉收。饮食上,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不食肺”,免助其王;生活起居,则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总之,秋季养生,须注意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才能保持六脏无偏,与秋气相应。
⑷、冬季养生
冬为封藏之际。当冬之时,阴气日盛而至极,阳气微极而复萌。严寒凝野,朔风凛冽,草木枯萎,禽兽敛迹。养生之法,重在养阴护阳。护阳之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说明在冬季人们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但亦不可过热,以不觉寒,不出汗为宜。元代丘处机说:“斯时伏阳在内,有痰,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甚损人,手足应心,不得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烦躁。……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恐受寒邪,老和尤甚。……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
总之,由于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故自北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倍加重视。但“气运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在治疗疑难杂症中,若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气运论治”,确能“挽狂澜于既倒,解危难于万一”的作用。西医学不考虑环境、气候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 如 2003 年 2 月末,“ 非典”恐怖、死亡的威胁,像一股狂风向湖南冷水江猛扑而来,湖南顿时陷于混乱,出现了动荡不安。冷水江440 厂的职工前来求救:“ 买不到板兰根了 ,救救我们吧!”我解释说:“冷水江不可能有‘非典’,湖南地处五岭山脉以北,气候比广东温和,温差也没广东大,不可能有‘非典’,冷水江地处湘中,更不可能有。”事实证明,湖南没有出现‘非典’,冷水江也没有‘非典’。电视台公布:我国击退了“非典”,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认为,这是自欺欺人。“非典”是随着适当的气候而出现,也随着适当气候的消失而消失。由此可见,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