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医案学中医

老姬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07
帖子
1023
获得点赞
10
声望
0
老姬好久没有上来了,今发一个以前写的医案感悟,望同道赐教。当然,如果你们有名家医案,最好发到这里,老姬和你们一起感悟医案,分析医案。
张伯臾医案--腹痛
孙某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五剂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
桂枝1.5克炒白术9克川朴6克青陈皮各1.5克汉防己12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5克仙茅18克炒狗脊15克仙灵脾12克带皮槟榔15克 五剂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
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丸3克(分吞)制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乌药12克 十四剂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看到病情,就知道这是饮食物系统的病症。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诊断是饮留肠间,为痰饮所致。饮为实邪,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此病人有实证存在。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做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的,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的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声,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诊断为痰饮证。
日夜无间-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说明实证堵塞严重。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胀,直接诊断就是气滞;一楼下水道堵塞,二楼、三楼的东西自然下不来,所以,食后更甚。结合上面的诊断,此气滞为痰饮内停堵塞所致。
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所致。导致津液的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就是津液产生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推理之后,此口干是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不实---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出现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脉为气滞,滑脉为痰湿。
苔薄白-淡红舌、薄白苔应该为正常,但这里的舌苔却不应该正常,原因就是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说明寒湿较重。虽然没有舌质的情况,但从舌苔就可以明确诊断。
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看看症状的诊断,通过舌、脉的验证,三者相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诊,病属痰饮,由脾虚所致,痰饮滞留,产生气滞;气虚加寒象为阳虚,这个病人的舌苔显示寒象,故而,为脾阳不足所致。
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治病求本,此例病人的气滞是由痰饮导致,故而,温阳逐饮是治本之法。
下来看看处方: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病位在中下腹;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土炒之后,健脾之功更强。
病位:由于茯苓和炒白术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腹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病性:川椒目温阳散寒以平病性,且辛能发散,故而,更有利于痰饮的排散。桂枝温通经脉也可以平病性。其实,本方除了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此病好了,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故而,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
1: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
2: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线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桂枝的应用,妙哉。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真是妙用之极。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有一个小口就足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有是证,用是药,二诊时病情发生了变化,故而,用药也要灵活应变。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治病求本,痰饮渐除,病证岂有不好的道理?
腹胀亦减轻-对症治疗,好转是意料中的事。
大便转干---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
有慢性肾炎史-慢性肾炎,是西医病名。我们在临床的时候,中医的知识要掌握,西医的东西也要了解,这是必须的。
苔白腻,-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
脉弦滑---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是病情没有变化。
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从病人的症状可以看出,痰饮减少,属寒的病性表现突出,结合“肾炎病史”,处方时消除痰饮之力可以减弱,而温脾肾之阳的作用可以增强。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故而,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仙灵脾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仙灵脾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和少量的青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的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三诊之时,病情也发生变化:
中下腹鸣响已止---说明痰饮已除。
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所致的气滞也缓解。
但小腹有冷感--新病已愈,旧有的“慢性肾炎”之证突出。
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
苔白腻已化--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此时重点在于温肾祛寒,少佐以理气。“斩草除根”,“未病先防谓之神”,为了防止痰饮证的再次发作,故而,还应加用常规的健脾益气之品。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
 
多天不见,姬先生所提医案,论病论药可谓面面俱到,学习学习。
 
看医案就和看电影一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肯定有不同的感悟。
 
看医案就和看电影一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肯定有不同的感悟。

有同感,我认为特别是看古代医案,交代详略不一,也难免有夸大的地方,注意甄别也很重要。
 
精彩的医案,值得研读,谢谢分享……
 
精彩的医案,值得研读,谢谢分享……
 
又是好久了,最近在门诊诊治之余,正在为一出版社写《读医案学中医》这本书稿。现在,再贴一篇出来,望各位同道老师赐教。哦,老姬现在所写的医案,都是张伯臾张老先生的。
奔豚气(脑膜瘤切除后继发腹型癫痫)
王某,男,57岁,军人,门诊号:76/58952
一诊 1976年7月14日
脑膜瘤手术切除后,时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口,头晕屋转,甚则昏倒,后头项胀痛,两足筋脉拘急,脉小弦滑,苔薄白腻,某医院诊断为继发性腹型癫痫,曾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无法控制。据脉论证,为奔豚气也。乃由脾肾阳气不足,痰浊内生,肝气夹痰浊上逆而发。治拟温阳逐饮化痰降浊。
熟附片9.0克(先煎) 生白术9.0克 福泽泻15.0克 川桂枝4.5克 茯苓12.0克 葛根9.0克 制半夏9.0克 陈胆星9.0克 石菖蒲9.0克 炒当归12.0克 生白芍12.0克 白金丸3.0克(分吞) 稍加减服二十剂
二诊 1976年8月3日
头晕、气从少腹上冲之症本周只发生一次,一分钟即止,较前大为好转,后头项胀痛亦减,两足筋脉拘急依然,自汗盗汗,脉沉迟,苔薄腻。仍守前法增入益气养血之品。
熟附片9.0克 生白术9.0克 福泽泻15.0克 川桂枝4.5克 云茯苓15.0克 炙甘草3.0克 制半夏9.0克 炒当归12.0克 制熟地12.0克 炙黄芪15.0克 生白芍12.0克 白金丸3.0克(分吞) 十四剂
三诊 1976年8月18日
劳则易发头晕,后头项板胀未作,两足筋脉拘急已平,出汗亦减,脉虚弦,苔薄腻已化,舌质淡红。痰浊已化,气血两亏,虚风上扰渐平,原法叠投,更进一筹。
原方加生晒参9.0克(令煎代茶饮)十四剂
四诊 1976年9月1日
头晕未发,后头项已舒服,口不干,精神转佳,脉沉细,舌淡有裂纹。气血两亏渐复,虚风得平,症势已有向愈之象。
熟附片9.0克 炒白术9.0克 福泽泻15.0克 潞党参12.0克 炙黄芪12.0克 全当归12.0克 制熟地12.0克 炒川芎6.0克 制半夏9.0克 云茯苓12.0克 白金丸3.0克(吞服) 七剂
另:生晒参9.0克(另煎代茶)
【病症诊断】
脑膜瘤手术切除后,---西医手术,损气耗血。
时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口,头晕屋转,甚则昏倒,---奔豚症状。
后头项胀痛,---为气滞所致。
两足筋脉拘急,--阴血不足可以导致,寒湿滞留也可以导致。
脉小弦滑,---热胀冷缩,小,为寒所致;弦,为气滞所致;滑为痰湿滞留所致。
苔薄白腻,--白为寒;逆为湿。
某医院诊断为继发性腹型癫痫,曾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无法控制。---虽是西医病名,但中医认为无痰不做痫,所以,治疗时一定要加用祛痰之药。
据脉论证,为奔豚气也。---从症诊断。
乃由脾肾阳气不足,痰浊内生,肝气夹痰浊上逆而发。---内有寒湿,兼有气滞。
治拟温阳逐饮化痰降浊。--标本兼治。
【处方分析】
附子温肾脾之阳、祛寒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半夏、胆南星、石菖蒲、白金丸以祛痰;桂枝温阳散气,泽泻泻肝降气;葛根解肌散寒;当归补血活血,白芍柔肝养血。
纵观全方,既有治奔豚病根本原因之药—附子、茯苓、白术,又有治疗素有之疾根本原因的药物—白金丸、胆南星、石菖蒲、半夏,也有治标之药—桂枝、泽泻、白芍,更有治疗表象的药物—葛根、当归。药物不多,但照顾全面。
【用药之妙】
1、附子。
一味附子,既能补脾肾,又能祛寒湿,用于此证,没有耗费之功能。用药,最好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其功能全部发挥。
附子和乌头同出一物。在中药应用里有“十八反”,其中,乌头反半夏,也就是说乌头和半夏同用很有可能会引起中毒。这个问题古今医家看法不一,古代有不少相反药物配伍应用的方例,在实际应用中也证明某些相反药物可以合用。动物实验证明,乌头与半夏配伍,没有见到毒性明显增加。另有介绍,临床将熟附子与制半夏同用,通过多年观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寿世保元》中的回阳救急汤,《济生方》中的五浮丸、二生汤,《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等都用附子和半夏配伍。
不过,据说有因附子和半夏同用引起中毒死亡的,故而,临床不可不慎。
2、泽泻。
张仲景有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就是说对于寒痰寒饮所致病症,要用温性之药进行治疗,不能用热药。生活当中,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冻肉,有谁用开水化冻?由于附子性热,就如化冻肉之开水,这时少加一点凉水,中和形成温水,祛寒痰很是对症,而泽泻性寒,就是这个凉水。更有,泽泻能泻肝降气,可平上逆之气,一举两得,不能不妙。
有人会说川楝子性寒也能降气,为什么不用?原因是川楝子虽然能降气而平上逆之气,但其不入脾肾,所以不能中和附子之热。
3、葛根。
葛根解肌,可以治疗项部胀痛;葛根升阳,可使脾阳上升,阳升寒化,湿亦得解;葛根升提,起到引导药的作用,能使诸药作用上达而消除头部症状。
4、石菖蒲。
芳香走窜,化湿豁痰而开窍,既能治疗旧有的癫痫,又能治疗奔豚气上冲之后的头晕、昏倒,一药二用,很是高明。
5、桂枝。
心为君主之官,主管神志,桂枝能温心阳,可以恢复心功能,这样就使癫痫和奔豚气所致的神志病缓解;桂枝辛温发散,能使欲发之奔豚气就地散开,不会聚而上冲。
6、当归、白芍。
血为气之母,气藏于血之中,当归补血、白芍养血,血足之后,气得以藏,这样就会减少逆乱之行,妙。
7、白金丸。
《外科全生集》和《普济本事方》都有记载,处方都一样,均为白矾和郁金,不一样的是量,《外科全生集》上是白矾和郁金各等分,而《普济本事方》却是白矾和郁金为3:7的比例混合。白金丸具有豁痰、散结、通窍、清心、安神的作用,对于痰阻心窍引起的癫痫效果不错。
8、胆南星。
这里有人会说,此病为寒湿,为什么要用胆南星之凉性药物来祛痰?
胆南星的祛痰作用很好,对于癫痫效果不错;奔豚气的上冲,也是一种风,胆南星能祛风,所以,为正治。
痰郁日久化热,这是必然,用凉性的祛痰药治疗更为对症。
我们再看看二诊的情况。
【病症诊断】
头晕、气从少腹上冲之症本周只发生一次,一分钟即止,较前大为好转,后头项胀痛亦减,--辩证准确,标本兼治,效果自然很好。
两足筋脉拘急依然,-既然有祛寒湿的药物,但此症没有缓解,就说明这是由气血不足引起。
自汗盗汗,--气不固摄,津液外出。寒湿之邪虽得以排散,但正气未复。
脉沉迟,--沉主里,迟为寒。
苔薄腻。--腻为湿。
仍守前法增入益气养血之品。--药已对症,稍加调整,继续应用。
【处方分析】
由于头部的表象缓解,所以,这里去掉了葛根、胆南星和石菖蒲;而气血两虚的情况现在突显出来,所以,就加用了炙甘草、炙黄芪和熟地以益气养血。其他治本之药不变。
【用药之妙】
1、熟地。
有人会说,熟地滋腻,会妨碍痰湿化解,怎么能用?
呵呵,看看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的一段话就会明白:或问熟地腻膈生痰,世人以姜汁、砂仁制之可乎?顾熟地何尝腻膈也。熟地味甘而性温,味甘为脾胃所喜,性温为脾胃所宜,脾胃既不相忤,又何腻膈哉。况熟地乃阴分之药,不留胃中,即留肾中。胃为肾之关门,胃见肾经之味,有不引导至肾者乎。腻膈之说,起于不知医理之人,而不可惑深知医理之士也。虽姜汁开胃,砂仁苏脾,无碍于熟地,而终不可谓熟地之腻膈生痰耳。
所以说,熟地不会妨碍痰湿化解。
其实,更妙的是,熟地质重,具有沉降之性,能引其他的补气益血之药直达腿脚。
2、据病用药。
黄芪和甘草,生用炙用效果不一样。
生黄芪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之功,炒炙之后,专一补气健脾。
生甘草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但炒炙之后,却能补气健脾。
张老的这个处方,就是炙用益气而健脾。气能固摄,气足之后,汗出则会减少;气能生血,补气之后,血得补充,脚部的症状即可得到缓解;脾主运化,脾功能增强,寒湿得以运化;脾主四末,脾功能增强,脚部的营养得以补充。
再来看看三诊的情况:
【病症诊断】
劳则易发头晕,后头项板胀未作,两足筋脉拘急已平,出汗亦减,脉虚弦,苔薄腻已化,--寒湿减少,气血逐渐恢复。
舌质淡红。--淡红舌应该是正常的,但对这个病人来说,就要把淡和红分开:淡为虚,红为火。结合前面的病症们可以知道此火的产生有二:一种原因是癫痫日久,痰郁化火;一种原因是阴血不足,出现虚火。
痰浊已化,气血两亏,虚风上扰渐平,原法叠投,更进一筹。-效不更方,继用即可。
【处方分析】
这次处方,只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用了一味药生晒参。
生晒参,是人参的一种加工制品,是取鲜参洗刷干净,日晒一天后,再用硫磺熏过晒干而成。其性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所以,单煎另饮,效果不错。
最后,看看四诊情况:
【病症诊断】
头晕未发,后头项已舒服,口不干,精神转佳,--药已中病,邪去正复。
脉沉细,--沉主里,细主湿和虚。
舌淡-主虚。
有裂纹。-阴虚不足的表现。
气血两亏渐复,虚风得平,症势已有向愈之象。-遵法继用。
【处方分析】
继续用附子、熟地、当归以补肾养血;半夏、茯苓健脾除湿;炙黄芪补气健脾;泽泻泻肝降气,并制约附子之热;白金丸消痰。加用党参以健脾益气,增强后天之脾的功能;川芎活血的同时,因其性上行,能引导气血上行,所以,可以更好的治疗头部的病症。继用生晒参益气扶正。
【用药之妙】
1、白术。
前面的三次处方,用的都是生白术,而这里用的是炒白术,原因是生白术燥湿之力强,而炒过之后,燥湿力缓,健脾益气作用增强。病人开始就诊时寒湿很盛,用生白术来燥湿,很是对症,但现在是病人康复期,以健脾补气为主,所以,这里用炒白术。
2、党参。
补气健脾的同时还能补血,对于后期需要补养的病人很是适合。
3、川芎。
川芎为走而不守制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之功能。生用后,走窜之力强,更易伤阴血,这也是刚开始对病人不用的原因,现在,康复期的治疗,补泻结合,动静结合,在大队补养药中加上动药川芎,效果更好,但为了减少走窜伤阴,所以,进行炒制。这是细微之妙。
【学习感悟】
通过这则病案,我们能学到:
1、素有疾病,如果是此次发病的根本原因,处方时一定要治疗。
2、考虑周详,选好主药。
3、掌握“温药和之”治疗痰饮的另一种寒热结合用药法。
4、对于慢性病症,辩证准确,用药到位后,一定要守方,即效不更方。
5、康复期的治疗,增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很是关键,且用药要柔和,不可过偏。
6、同病异治。临床上不要过多的考虑病名,而要从病症入手准确诊断,处方治疗。
 
《读医案学中医》


期待大作早日面市
 
不过有些词句还是可以再斟酌的

比如: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看到病情,就知道这是饮食物系统的病症。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
饮食物系统是否可以替换成消化系统,胃肠系统?
 
不过有些词句还是可以再斟酌的

比如:

谢谢,我在书稿中已经改了,你说的这个是以前的,也是这里的第一个病案,实在不好意思。后面的病案,我都按照【病症诊断】【处方分析】【用药之妙】【学习感悟】来写的。
名家医案,越看越有味,我想先把张伯臾老先生的写上一下,总结出特点,起到抛砖作用,望更多的同道朋友来做更多的病案感悟,以给初学者和临床者更多的指导。
老姬水平有限,学识浅显,里面更多的精妙还没有感悟出,更有可能说错,所以,望孙版多提意见。
 
谢谢,我在书稿中已经改了,你说的这个是以前的,也是这里的第一个病案,实在不好意思。后面的病案,我都

好案,好解,在此祝贺姬先生了!看过解案获益甚大,多谢。提一小建议看解案时感觉先生用力平均,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似乎更好些,一点个人见解而已。
 
好案,好解,在此祝贺姬先生了!看过解案获益甚大,多谢。提一小建议看解案时感觉先生用力平均,如详略得

谢谢,这是草稿,等二次修改时会有所变动,我想先把我对病案的看法写出来,然后统一总结感悟。
再发一医案,我觉得相当的妙。
 
厥冷(神经官能症)(草稿)
杜某,男,46岁,门诊号:76/59049
一诊 1976年10月24日
畏寒肢冷十余年,冬令非炉火不温,易惊恐,艰寐,头额痛,鼻咽干燥,口疳,便软,脉弦小,舌质暗。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温热之品未效,又用桂枝龙牡汤、当归四逆汤等加减,症状未见好转。细查病情,脉证参合,乃属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试投二仙汤调补阴阳,以观动静。
仙茅12.0克 仙灵脾12.0克 炒当归9.0克 制熟地9.0克 巴戟肉9.0克 山萸肉9.0克 盐水炒知柏各4.5克 砂仁2.4克(后下) 十四剂
二诊 1976年11月10日
药后畏寒减轻,口疳已愈,头晕,脉舌如前。肾亏虚风上扰,守前方再加温镇。
原方加紫石英30.0克(先煎) 鹿角片9.0克 十四剂
三诊 1976年12月8日
阴雨天仍有怕冷感,过烦则失眠,心悸不宁,舌淡红,脉弦滑。原方损益。
仙茅15.0克 仙灵脾15.0克 炒知柏各4.5克 巴戟肉12.0克 当归12克 鹿角片9.0克 炙龟板15.0克(先煎) 枣仁9.0克 炒川芎6.0克 淮小麦30.0克 煅龙骨30.0克(先煎)十四剂
四诊 19771月18日
叠进二仙汤加减调治后,晴天不怕冷,阴雨天形寒亦减大半,四肢已温,夜半时偶有肢麻,脉小弦,舌淡红胖,肾脏阴阳两亏渐复,脾有蕴湿为化,续予效法,参入健脾化湿之品以善后。
仙茅15.0克 仙灵脾15.0克 炒知母6.0克 全当归15.0克 巴戟肉12.0克 朱茯苓12.0克 福泽泻15.0克 生米仁30.0克 指迷茯苓丸9.0克(包煎)十四剂
【病症诊断】
畏寒肢冷十余年,--人见寒冷则感觉身体发凉,但多穿衣或在室内则不感觉冷,平素较正常人怕冷者即畏寒,也就是说怕冷但得温缓解;而恶寒则是得温不缓解。一般认为,畏寒是阳虚的表现。在中医基础理论课本里谈到气有温煦作用。温煦作用的产生机理是气是人体内唯一具有自主运动功能的物质,随着气的运动,运动产生摩擦,摩擦生热。所以,出现了畏寒,就说明是人体内气的运动减弱所致;肢冷的发病机理也一样,不过多了一层考虑,就是脾主四肢;病程十余年,很长,这时要考虑的是“久病必有瘀”、“久病入络”等。
冬令非炉火不温,--得温缓解,这就是畏寒。
易惊恐,--虽然惊恐伤肾,但容易被惊吓却是胆虚的一个诊断依据。生活当中常说的“看你胆小的,遇点事就害怕”即为胆虚易惊的明证。临床上见到胆虚脉之人,直接告诉其容易受到惊吓,病人会连连点头的。
艰寐,--失眠的原因很多。
头额痛,--疼痛的机理有三:不通则痛、不营则痛、不松则痛。在头额这个地方,只有两种情况,这就是气血不通或气血不足引起,根据剧烈程度和疼痛的性质很好鉴别:疼痛剧烈为实证;疼痛隐隐者为虚证;胀痛者为气滞;刺痛者为血瘀等等,可惜的是这里没有过多谈及。
鼻咽干燥,--津液不足所致。
口疳,--是一种以口舌反复生疮、疼痛溃烂为主要特征的口腔疾病,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反复性口疮、口腔溃疡,根据颜色可以诊断病性:红者为热;白者为寒。
便软,--说明津液滞留肠道之量稍有过多。
脉弦小,--弦,为气滞,小,寒缩所致。
舌质暗。-暗,为血瘀所致。这里如果有舌苔的情况则更好。
现在,我们综合一下上面的诊断:胆气虚弱;肝气郁结;脾虚不运,津液布散失常;且有瘀血内阻。
然后,我们再往下看:
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温热之品未效,--药不对症,岂能有效?
又用桂枝龙牡汤、当归四逆汤等加减,症状未见好转。--桂枝龙牡汤是桂枝汤加上龙骨和牡蛎组成的,具有调阴阳、和营卫、固涩津液的作用,为什么对此病人用这个方,我不明白;当归四逆汤是由当归、桂枝、白芍、甘草、通草、细辛、大枣组成,具有温里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用此之后,症状还未好转,这就说明此病症不是由于寒滞血脉所致。
细查病情,脉证参合,乃属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试投二仙汤调补阴阳,以观动静。--所有病症之病态,中医上只分为两种:实证和虚证,治法也只有两种:实证用通利法,虚证用补益法。既然前面的大夫用通利法不效,就只能说明病人为虚证,所以,张老就用补益法进行治疗,看看上面的“试投”二字就可以知道。
临床上有一种治法,叫做实验性治疗,中医、西医都有。就是说在诊断不是很清楚的时候,我们就要“试投”小量药物,以观疗效。
【处方分析】
由于是实验性治疗,所以,药量相对较小,这点,看看后面的用量就可以知道。
二仙汤加上熟地、山萸肉和砂仁,熟地、山萸肉滋阴补肾,以达到阴阳之量平衡的双补,砂仁醒脾,刺激后天之本,使其更好的发挥功能。
这里有个问题,既然二仙汤本身就是阴阳双补的方子,为什么不加大知母、黄柏的用量那?
这时因为病人本身就是“畏寒肢冷”,如果还用过量的寒凉之药,则必然会导致病人“不温”,所以,增加其他属性为温热的的滋阴药以阴阳双补,效果更好。
【用药之妙】
处方中的知母和黄柏,炒,是为了减弱其“寒”性;盐水炒,则是为了更好的入肾。
用了炒当归,则是为了缓和当归活血之力,养血之力绵绵,效力时间增强。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虚不受补”,就是对于虚弱之人,应用补药的时候,应从小量、力弱的药开始,不能一上来就大剂量的进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五天没有吃饭的小伙子来到了一家门前,适逢大妈刚蒸了一锅馒头,大妈也是好心,就让小伙子吃,一连吃了七个,结果,小伙子暴毙。这就是虚不受补的严重结果。
生活当中,大病之后,都要以少量多次容易消化的食物慢慢调理,有谁见过病人大鱼大肉的“海吃”?这都是对“虚不受补”原则的掌握应用。
焦树德老先生在《用药十讲》中说的很好:白扁豆补脾不腻,化湿不燥,对脾胃虚弱或大病后,初用补剂时,先用扁豆,最为合适,能调养正气而无饱闷之弊。
张老在处方中先用了炒当归,也应该有此意,看看后面的处方,用的是生当归,就可以知道。
我们再来看看二诊的情况。
【病症诊断】
药后畏寒减轻, -说明有效果。有人会问:按照你前面的诊断,应该补胆疏肝、健脾布津、少佐活血才对,可为什么张老用了阴阳双补之法后也有效果?呵呵,这就是治疗思维的问题,就是好多人说“十个大夫开十个方子” 的问题。人体之病,从病因来说,只有两种:邪实和正虚。我们中医上常说“扶正祛邪”,为什么不说“祛邪扶正”?就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扶正是第一的,祛邪为第二的。对于此病人而言,邪实不甚,故而,扶正之后,人体自我抵抗力、调节力增强,这样就能间接的起到祛邪的目的。还有一个原因:畏寒是得温缓解的病症,现在用了补阳药而为人体补“火”,畏寒岂能不缓解?
口疳已愈,--中医认为,肾水在下,心火在上,水火相吸,人则平安。一旦阳气不足,肾水寒凉,使得上行之水量减少,下吸火之量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一部分火“炎上”而出现口疮,。临床上绝大部分的口疮就是这个机理造成的。用补阳药之后,肾水得温,上行之水量增多,吸引心火下降,这样,口疮即愈。我在临床上常给病人用一味肉桂泡水代茶饮,效果就不错。
头晕,-直接原因为虚所致。
脉舌如前。--对于舌脉,中医更多的是定性而不定量。
肾亏虚风上扰,守前方再加温镇。--这句话的来源不清楚。
【处方分析】
此次处方,加用两味药,紫石英和鹿角片。
紫石英性温,有镇静安神,降逆气的作用。《本草再新》中说有“养血祛湿”的作用;鹿角片,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加用两药,增强温补之功。
【用药之妙】
张老此次,加用紫石英,甚是妙极:
1、药已见效,继服就是,不过,考虑到头晕为虚所致,没有直接滋补,而是间接补虚。一个人干了一天活,很累,怎么办?休息就是。一个感冒病人,头晕身困,怎么办?多休息睡觉。所以,休息睡觉是人体自身补虚的一个办法。紫石英,安神养血,应用之后,让人体休息睡觉而“扶正”,是不是很妙?前面的药物都是扶正,这里再用紫石英扶正,全方浑然一体,好。这点,看看张老治疗风湿病人而用磁石也可以知道。
2、上为阳,下为阴。畏寒肢冷之人,腿脚更甚。补阳温热之药,应用人体,“火性炎上”,所以,上半身更容易温热。对于下半身之寒,没有引导药,则效果不是很好,现在,加用紫石英,质重下沉,引温热之药下行,可使腿脚更快的温,此为又一妙。
加用鹿角片,也是很妙:
用药应动静结合,补泻结合。前面所有之药,只有当归和砂仁为动药,且当归为炒制,砂仁量太小,不足以使补药快速发挥作用,加用“血肉有情之品”的鹿角,补阳活血,增加动药之力;鹿角生用,具有散热之功,一方面可以解除病久之郁热,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温阳药之“热力”发散而快速达部位。一药三用,很不错。
现在,再看看三诊时的情况。
【病症诊断】
阴雨天仍有怕冷感,--这就说明天晴的时候,怕冷的感觉不明显。
过烦则失眠,--烦躁,总由热引起。
心悸不宁,---虚可引起,火热之邪也可引起。
舌淡红,--质暗之色已经消退,一个是活血药物的作用,一个是温热药的作用,因为“血得温则活,得寒则涩”。这里,淡主虚,红主热。
脉弦滑。--弦为气滞,滑主痰湿。
由于脉上没有出现热象,所以,舌和症状诊断出来的热应为郁热。
原方损益。--遵法继用。
【处方分析】
前方将炒当归变成生当归,去掉熟地、山萸肉、砂仁和紫石英,加上炙龟板、枣仁、炒川芎、淮小麦和煅龙骨,并增大了剂量,这样,阴阳双补,活血安神的作用大为增强。
【用药之妙】
1、枣仁和煅龙骨。
它们都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安神之妙,前面已经谈了。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前面处方中紫石英所起的作用是安神。
所以,恢复正气,安神休养至关重要。
2、炒川芎。
川芎活血的作用很强,容易伤阴血,所以,炒制之后,使得活血作用绵柔。
3、淮小麦。
淮小麦养心安神,功同枣仁、煅龙骨。
最后,来看看四诊情况:
【病症诊断】
叠进二仙汤加减调治后,晴天不怕冷,阴雨天形寒亦减大半,四肢已温,--正盛邪退,病情明显好转。
夜半时偶有肢麻,-麻,为气血不通所致。半夜,为阴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气血流动缓慢。从这里可知,病人仍为阳气不足,气血不畅。生活当中,有人跷二郎腿后会出现腿麻,这就是压迫所致的气血不畅。
脉小弦,--小,仍为寒所致;弦为气滞。
舌淡红胖,--淡为虚;红为郁火;胖,为水湿郁滞所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病人的水湿是怎么来的?一是病人开始就有脾虚不运的情况存在;二是土克水,脾为土,肾为水,前面的病情是脾虚肾亦虚,后面随着治疗的进行,只是补肾而没有健脾,使得水旺之后反而侮土,这样一来,土则更加虚弱。脾主运化,水液不运,凝聚成湿。
肾脏阴阳两亏渐复,脾有蕴湿为化,续予效法,参入健脾化湿之品以善后。--肾脾双补,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同时补益,兼消水湿。
【处方分析】
二仙汤补肾之阴阳,茯苓、泽泻、薏米健脾清热利湿,指迷茯苓丸燥湿和中、化痰通络。全方共用,扶正祛邪同时进行。
脾为后天之本,病人在康复期脾功能的正常很是关键;此时病人表现出脾虚湿盛的情况,由此两点,健脾祛湿为正治。
【用药之妙】
1、泽泻。
泻肝、肾之火,逐膀胱、三焦之水,既能防止仙茅、仙灵脾、巴戟天之热,又能消除水湿,减轻脾的负担。
2、赤茯苓。
我们常用的茯苓为白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而赤茯苓却具有渗利湿热的作用,对于“舌红胖”的表象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生米仁。
就是生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排脓、舒筋的作用,既能健脾而调治病之根本,又能利湿而消除表象。
也许有人会说,清利湿热的药物很多,如车前子、滑石、萹蓄、瞿麦等,为什么不选那?
这时因为它们虽然能利湿除热,但没有健脾之功。
4、指迷茯苓丸。
由茯苓、枳壳、半夏、芒硝、生姜、组成,具有燥湿和中、化痰通络之功,既可以治疗痰饮留伏的筋络挛急、臂痛难举之证,又能治疗治中焦停痰,伏饮之证。
张老应用此成药,想法可能有二:一是治疗“舌胖”的中焦伏饮;二是考虑到“肢麻”,是由痰饮留伏导致血脉不通,加上阳气不足,气血运行缓慢。
【学习感悟】
1、学会应用实验性治疗。
2、当邪不甚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用扶正法治疗。
3、学会安神药的另类应用。
4、善于应用中成药。
 
又是好久了,最近在门诊诊治之余,正在为一出版社写《读医案学中医》这本书稿。现在,再贴一篇出来,望各位

好,看看中医到底是怎样识病用方的,这样学起来 才有方向。
 
发一个刘渡舟的医案上来:林某某,男,52岁,1994年4月18日就诊。大便下利达一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收效不大。每日腹泻3~6次,呈水样便,并挟有少量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热(37.5℃左右)舌红,苔白,脉沉弦。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西医诊为“慢性菌痢’’。 辨为脾胃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1O克,白芍30克,炙甘草1O克,生姜1O克,大枣12枚。 分析:1 歌云:桂枝加芍传输脾,泻满升邪上痛宜。用量桂芍生姜每两约3.3g,白芍本是6两合20G,这里加大了量 2 本案我认为他选用此方的关键有三:脉弦, 利久伤及气血 见腹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