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姬好久没有上来了,今发一个以前写的医案感悟,望同道赐教。当然,如果你们有名家医案,最好发到这里,老姬和你们一起感悟医案,分析医案。
张伯臾医案--腹痛
孙某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五剂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
桂枝1.5克炒白术9克川朴6克青陈皮各1.5克汉防己12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5克仙茅18克炒狗脊15克仙灵脾12克带皮槟榔15克 五剂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
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丸3克(分吞)制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乌药12克 十四剂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看到病情,就知道这是饮食物系统的病症。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诊断是饮留肠间,为痰饮所致。饮为实邪,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此病人有实证存在。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做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的,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的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声,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诊断为痰饮证。
日夜无间-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说明实证堵塞严重。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胀,直接诊断就是气滞;一楼下水道堵塞,二楼、三楼的东西自然下不来,所以,食后更甚。结合上面的诊断,此气滞为痰饮内停堵塞所致。
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所致。导致津液的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就是津液产生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推理之后,此口干是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不实---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出现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脉为气滞,滑脉为痰湿。
苔薄白-淡红舌、薄白苔应该为正常,但这里的舌苔却不应该正常,原因就是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说明寒湿较重。虽然没有舌质的情况,但从舌苔就可以明确诊断。
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看看症状的诊断,通过舌、脉的验证,三者相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诊,病属痰饮,由脾虚所致,痰饮滞留,产生气滞;气虚加寒象为阳虚,这个病人的舌苔显示寒象,故而,为脾阳不足所致。
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治病求本,此例病人的气滞是由痰饮导致,故而,温阳逐饮是治本之法。
下来看看处方: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病位在中下腹;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土炒之后,健脾之功更强。
病位:由于茯苓和炒白术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腹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病性:川椒目温阳散寒以平病性,且辛能发散,故而,更有利于痰饮的排散。桂枝温通经脉也可以平病性。其实,本方除了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此病好了,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故而,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
1: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
2: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线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桂枝的应用,妙哉。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真是妙用之极。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有一个小口就足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有是证,用是药,二诊时病情发生了变化,故而,用药也要灵活应变。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治病求本,痰饮渐除,病证岂有不好的道理?
腹胀亦减轻-对症治疗,好转是意料中的事。
大便转干---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
有慢性肾炎史-慢性肾炎,是西医病名。我们在临床的时候,中医的知识要掌握,西医的东西也要了解,这是必须的。
苔白腻,-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
脉弦滑---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是病情没有变化。
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从病人的症状可以看出,痰饮减少,属寒的病性表现突出,结合“肾炎病史”,处方时消除痰饮之力可以减弱,而温脾肾之阳的作用可以增强。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故而,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仙灵脾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仙灵脾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和少量的青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的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三诊之时,病情也发生变化:
中下腹鸣响已止---说明痰饮已除。
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所致的气滞也缓解。
但小腹有冷感--新病已愈,旧有的“慢性肾炎”之证突出。
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
苔白腻已化--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此时重点在于温肾祛寒,少佐以理气。“斩草除根”,“未病先防谓之神”,为了防止痰饮证的再次发作,故而,还应加用常规的健脾益气之品。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
张伯臾医案--腹痛
孙某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五剂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
桂枝1.5克炒白术9克川朴6克青陈皮各1.5克汉防己12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5克仙茅18克炒狗脊15克仙灵脾12克带皮槟榔15克 五剂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
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丸3克(分吞)制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乌药12克 十四剂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看到病情,就知道这是饮食物系统的病症。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诊断是饮留肠间,为痰饮所致。饮为实邪,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此病人有实证存在。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做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的,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的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声,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诊断为痰饮证。
日夜无间-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说明实证堵塞严重。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胀,直接诊断就是气滞;一楼下水道堵塞,二楼、三楼的东西自然下不来,所以,食后更甚。结合上面的诊断,此气滞为痰饮内停堵塞所致。
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所致。导致津液的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就是津液产生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推理之后,此口干是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不实---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出现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脉为气滞,滑脉为痰湿。
苔薄白-淡红舌、薄白苔应该为正常,但这里的舌苔却不应该正常,原因就是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说明寒湿较重。虽然没有舌质的情况,但从舌苔就可以明确诊断。
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看看症状的诊断,通过舌、脉的验证,三者相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诊,病属痰饮,由脾虚所致,痰饮滞留,产生气滞;气虚加寒象为阳虚,这个病人的舌苔显示寒象,故而,为脾阳不足所致。
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治病求本,此例病人的气滞是由痰饮导致,故而,温阳逐饮是治本之法。
下来看看处方: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病位在中下腹;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土炒之后,健脾之功更强。
病位:由于茯苓和炒白术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腹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病性:川椒目温阳散寒以平病性,且辛能发散,故而,更有利于痰饮的排散。桂枝温通经脉也可以平病性。其实,本方除了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此病好了,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故而,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
1: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
2: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线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桂枝的应用,妙哉。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真是妙用之极。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有一个小口就足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有是证,用是药,二诊时病情发生了变化,故而,用药也要灵活应变。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治病求本,痰饮渐除,病证岂有不好的道理?
腹胀亦减轻-对症治疗,好转是意料中的事。
大便转干---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
有慢性肾炎史-慢性肾炎,是西医病名。我们在临床的时候,中医的知识要掌握,西医的东西也要了解,这是必须的。
苔白腻,-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
脉弦滑---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是病情没有变化。
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从病人的症状可以看出,痰饮减少,属寒的病性表现突出,结合“肾炎病史”,处方时消除痰饮之力可以减弱,而温脾肾之阳的作用可以增强。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故而,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仙灵脾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仙灵脾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和少量的青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的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三诊之时,病情也发生变化:
中下腹鸣响已止---说明痰饮已除。
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所致的气滞也缓解。
但小腹有冷感--新病已愈,旧有的“慢性肾炎”之证突出。
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
苔白腻已化--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此时重点在于温肾祛寒,少佐以理气。“斩草除根”,“未病先防谓之神”,为了防止痰饮证的再次发作,故而,还应加用常规的健脾益气之品。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