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刘养元
现在的中医大都经过改造,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糊口医”,像这样的中医自然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了。因此,我们今天的水平并不能代表中医的水平,如果我们以今天的医术水平来认识中医,来衡量中医,那么,真是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究竟什么样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中医呢?,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说明人们对中医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比之于认识别人要因难得多。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推之于中医与西医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此相类。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要比对西医的认识困难得多。我们对于中医的认识,既要认识自己的大,也要认识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即不是由于只见中医之小而妄自菲薄,不是由于只见中医之大而盲目自大。也就是说,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中医,缺乏自知之明。究竟要如何来正确认识中医呢?我认为:首先要认识传统,其次要明确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所谓“传统”,就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传统的文化虽然很丰富,但归纳起来,只是四类,就是经、史、子、集。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不是说只有文化大革命才造成这个危机,两千年前就曾经出现过明显的文化断层。只注重经与史,不注重自然科学,只注重宇宙社会观,而放弃了宇宙自然观、宇宙生物观。变成什么问题都是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了。可是,用经史的观点处理经史,用经史的观点处理自然科学,会不会出偏差呢?解放以后,我们也出现过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一切,处理传统文化,当然这种经史的观点不是过去那种经史观点,而是马列主义哲学,用这个哲学来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用这个哲学来取代自然科学的规律。结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变成一家独放,一家孤鸣。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灾难性的经历。两千多年前,只注重经史,用经史取代其他,子集会不会因此而受到阻碍,受到扼杀呢?近代,人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该抛弃,都应该打倒。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我们平常谈学习,就是谈学习过去的东西,实际上是旧有的东西。人们都有一个“喜新厌旧”的习性,但“新”不能从天上掉下来,“新”只能从“旧”中来,应该说“传统”是我们创新的资本。说明传统与创新的现代并不相违,所以,传统钻得越深,往往对现代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反过来也是这样,对现代的问题钻得越深,有可能对传统的看法就越深刻。所以,传统与现代需要对话,需要高层次的交流,只有这样,东西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沟通。但这个对话必须平等,你要高高在上,那这个交流就没有办法实现。
1985年,我们国家曾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会议汇集了国际上的华人精英,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成中英教授。成中英已经60多岁了,从事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先开展《周易》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国际《周易》研究会会长。成老在这个会议上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不堪设想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发动自己的人民反对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我们的政府曾经愚蠢地号召我们的人民反对孔子!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国外,一个民族都要把自己民族发展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地加以保护,作为民族思想的象征,他们对于每一块古老的石头,每一块古老的石碑,都要打上标签,提示人们应该好好地尊敬,好好地爱护。而我们呢?太浪费了!太糟蹋了!什么东西都要淘汰,我们简直不知道什么叫宝藏!
我们为了把出现的“断层”填起来,特别是中医属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必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但破除迷信必须注意:一、不要将科学视为终极裁判,科学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要从封建迷信转到科学迷信;二、不要将迷信这顶帽子乱戴,这也迷信,那也迷信,传统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传统。
至于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说:“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棵橘树结的橘子是甜的,现在我们要设法使它变酸,怎么办呢?西医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树,了解它的基因,然后通过改变橘树基因的某个片段,来使橘子变酸。那么中医呢?中医的方法很简单,让它过淮就是了,不是有‘橘过淮则酸’的故事吗?淮橘为枳,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中医用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他说:“最近治疗了一位神经髓鞘硬化症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年余来肾功能一直不好,肌酐多在260个单位以上,尿素氮15个单位。西医认为这样的肾功能不全能保持现状不快速发展已然不错,要想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相当多的肾小球已经硬化,已经丧失功能。作为中医是否我们也这样看待呢?当时通过四诊,我认为患者的‘证’主要是中虚,所以针对中虚开了归芪建中汤加茯苓、白术。服药月余后,肾功能迅速改善,化验结果:肌酐已降至190个单位,尿素氮已降至9个单位。在西医眼里,肾小球已经硬化,功能已经丧失,怎么可能再恢复呢?而在中医眼里,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功能丧失所导致的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可是我们还同时看到另外一样东西,就是这个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是在中虚的环境里发生的,如果设法改变中虚的环境,那么由此环境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就完全有可能逆转。从这例病案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西医之间的明显差别。”
那么中医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现在的中医大都经过改造,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糊口医”,像这样的中医自然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了。因此,我们今天的水平并不能代表中医的水平,如果我们以今天的医术水平来认识中医,来衡量中医,那么,真是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究竟什么样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中医呢?,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说明人们对中医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比之于认识别人要因难得多。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推之于中医与西医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此相类。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要比对西医的认识困难得多。我们对于中医的认识,既要认识自己的大,也要认识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即不是由于只见中医之小而妄自菲薄,不是由于只见中医之大而盲目自大。也就是说,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中医,缺乏自知之明。究竟要如何来正确认识中医呢?我认为:首先要认识传统,其次要明确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所谓“传统”,就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传统的文化虽然很丰富,但归纳起来,只是四类,就是经、史、子、集。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不是说只有文化大革命才造成这个危机,两千年前就曾经出现过明显的文化断层。只注重经与史,不注重自然科学,只注重宇宙社会观,而放弃了宇宙自然观、宇宙生物观。变成什么问题都是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了。可是,用经史的观点处理经史,用经史的观点处理自然科学,会不会出偏差呢?解放以后,我们也出现过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一切,处理传统文化,当然这种经史的观点不是过去那种经史观点,而是马列主义哲学,用这个哲学来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用这个哲学来取代自然科学的规律。结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变成一家独放,一家孤鸣。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灾难性的经历。两千多年前,只注重经史,用经史取代其他,子集会不会因此而受到阻碍,受到扼杀呢?近代,人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该抛弃,都应该打倒。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我们平常谈学习,就是谈学习过去的东西,实际上是旧有的东西。人们都有一个“喜新厌旧”的习性,但“新”不能从天上掉下来,“新”只能从“旧”中来,应该说“传统”是我们创新的资本。说明传统与创新的现代并不相违,所以,传统钻得越深,往往对现代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反过来也是这样,对现代的问题钻得越深,有可能对传统的看法就越深刻。所以,传统与现代需要对话,需要高层次的交流,只有这样,东西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沟通。但这个对话必须平等,你要高高在上,那这个交流就没有办法实现。
1985年,我们国家曾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会议汇集了国际上的华人精英,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成中英教授。成中英已经60多岁了,从事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先开展《周易》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国际《周易》研究会会长。成老在这个会议上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不堪设想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发动自己的人民反对自己的苏格拉底,而我们的政府曾经愚蠢地号召我们的人民反对孔子!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国外,一个民族都要把自己民族发展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地加以保护,作为民族思想的象征,他们对于每一块古老的石头,每一块古老的石碑,都要打上标签,提示人们应该好好地尊敬,好好地爱护。而我们呢?太浪费了!太糟蹋了!什么东西都要淘汰,我们简直不知道什么叫宝藏!
我们为了把出现的“断层”填起来,特别是中医属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必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但破除迷信必须注意:一、不要将科学视为终极裁判,科学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要从封建迷信转到科学迷信;二、不要将迷信这顶帽子乱戴,这也迷信,那也迷信,传统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传统。
至于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说:“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棵橘树结的橘子是甜的,现在我们要设法使它变酸,怎么办呢?西医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树,了解它的基因,然后通过改变橘树基因的某个片段,来使橘子变酸。那么中医呢?中医的方法很简单,让它过淮就是了,不是有‘橘过淮则酸’的故事吗?淮橘为枳,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中医用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他说:“最近治疗了一位神经髓鞘硬化症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年余来肾功能一直不好,肌酐多在260个单位以上,尿素氮15个单位。西医认为这样的肾功能不全能保持现状不快速发展已然不错,要想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相当多的肾小球已经硬化,已经丧失功能。作为中医是否我们也这样看待呢?当时通过四诊,我认为患者的‘证’主要是中虚,所以针对中虚开了归芪建中汤加茯苓、白术。服药月余后,肾功能迅速改善,化验结果:肌酐已降至190个单位,尿素氮已降至9个单位。在西医眼里,肾小球已经硬化,功能已经丧失,怎么可能再恢复呢?而在中医眼里,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功能丧失所导致的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可是我们还同时看到另外一样东西,就是这个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是在中虚的环境里发生的,如果设法改变中虚的环境,那么由此环境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就完全有可能逆转。从这例病案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西医之间的明显差别。”
那么中医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