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75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悟道张仲景》:“病、脉、证、治”的涵义解读
徐汝奇江西省泰和县澄江大道经四路
邮编:343700邮箱:570398805.qq.com (江湖医侠)
2011年南阳经方网友聚会在即,响应网友爱好经方何运强先生号召为聚会征集诗词,我题了一则“夜读有得”的小诗,这首诗简简单单八句话,把我学习仲景学术、运用经方的心得作了一个高度总结。在这则小诗后我写了这么一段话:“我读了《伤寒杂病论》数十年,糊里糊涂。用了经方千万遍,到今日方明白《伤寒杂病论》当由若干部分构成:六经之所辨,乃远古而来;伤寒、杂病之运用,是仲景推广;问曰、师曰,为师徒授受的临证实录;兼有叔和编次此书的心得;再有唐宋人的经验补充——,呵呵,识得此理,经方运用又有何难也?”诗句如下:
夜读有得
白昼临证夜耕耘,每求经旨闻鸡鸣。
借道叔和问仲景,病脉证治义何以?
明明白白方对应,简简单单是药证。
三阴三阳统万病,原来伤寒居其一。
这首诗的道理何在?
翻开《伤寒杂病论》, “辨XX病脉证并治第X”、“XX病脉证治第X”的篇首一目了然,如此编排绝非偶然,我以为这个篇首对于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成书不久即散秩乱简, 《伤寒杂病论》经过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流传至今二千余年,张仲景原著固然不可见,甚至王叔和编次了的原著也不可见,在唐宋之期,又分别经历了孙思邈、孙奇、林亿等医家之手重新校定,即便如此,唐宋校订本在当代也是弥足珍贵的。弄清《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源流,也是正确解读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序》言中载: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蠧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这段话明白的告诉,《伤寒杂病论》早已散乱,是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符,易于检索才重新校定。 宋本《伤寒论序》又载: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可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这段话让我们了解了《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也为后人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指引了方向,让后人去找王叔和。因为“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那王叔和是怎么说的呢?《脉经序》曰: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
这段话对于解读《伤寒杂病论》、剖译张仲景学术思想有非常的指导意义,“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提示张仲景有非常高明的诊脉技术,读他的著作当从脉象着手,但必须脉证合参,从脉证中反复求证,重在鉴别,只有鉴别精准,才能辨证无误。打开《脉经》,赫然见“卷五·张仲景论脉第一”,再察看卷八,篇目为“平XX脉证第X”,内容与我们如今所见的《伤寒杂病论》某些篇章雷同 。兹此证明,唐宋医家校定《伤寒杂病论》是忠实了原著的,同时也证明,无论是张仲景或是王叔和,别出心裁以““辨XX病脉证并治第X”、 “XX病脉证治第X” 、“平XX脉证第X”命名篇首,只一个目的,即提示读者当从从篇首的命名去解读相关篇章,此篇首可提纲挈领,学习有捷径可寻,捷径就在于“病、脉、证、治”,这四个字蕴含的定义即是打开《伤寒杂病论》的大门的金钥匙。通读《伤寒杂病论》白文,从此书写作的编排体例,我们不难发现,全书内容确实只强调了一个主题:“病、脉、证、治”,弄懂了“病、脉、证、治”这四个字的蕴藏的深刻涵义,那理解著作全貌,研究学习张仲景学术思想,拓展经方应用,就会有不会囿于一家之言,临证水平肯定会有飞跃的提高,对医圣自序所提示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句话将会发出由衷的感叹,从心底自然涌现出对这位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的绝对崇拜。
徐汝奇江西省泰和县澄江大道经四路
邮编:343700邮箱:570398805.qq.com (江湖医侠)
2011年南阳经方网友聚会在即,响应网友爱好经方何运强先生号召为聚会征集诗词,我题了一则“夜读有得”的小诗,这首诗简简单单八句话,把我学习仲景学术、运用经方的心得作了一个高度总结。在这则小诗后我写了这么一段话:“我读了《伤寒杂病论》数十年,糊里糊涂。用了经方千万遍,到今日方明白《伤寒杂病论》当由若干部分构成:六经之所辨,乃远古而来;伤寒、杂病之运用,是仲景推广;问曰、师曰,为师徒授受的临证实录;兼有叔和编次此书的心得;再有唐宋人的经验补充——,呵呵,识得此理,经方运用又有何难也?”诗句如下:
夜读有得
白昼临证夜耕耘,每求经旨闻鸡鸣。
借道叔和问仲景,病脉证治义何以?
明明白白方对应,简简单单是药证。
三阴三阳统万病,原来伤寒居其一。
这首诗的道理何在?
翻开《伤寒杂病论》, “辨XX病脉证并治第X”、“XX病脉证治第X”的篇首一目了然,如此编排绝非偶然,我以为这个篇首对于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成书不久即散秩乱简, 《伤寒杂病论》经过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流传至今二千余年,张仲景原著固然不可见,甚至王叔和编次了的原著也不可见,在唐宋之期,又分别经历了孙思邈、孙奇、林亿等医家之手重新校定,即便如此,唐宋校订本在当代也是弥足珍贵的。弄清《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源流,也是正确解读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序》言中载: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蠧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这段话明白的告诉,《伤寒杂病论》早已散乱,是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符,易于检索才重新校定。 宋本《伤寒论序》又载: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可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这段话让我们了解了《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也为后人正确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指引了方向,让后人去找王叔和。因为“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那王叔和是怎么说的呢?《脉经序》曰: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
这段话对于解读《伤寒杂病论》、剖译张仲景学术思想有非常的指导意义,“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提示张仲景有非常高明的诊脉技术,读他的著作当从脉象着手,但必须脉证合参,从脉证中反复求证,重在鉴别,只有鉴别精准,才能辨证无误。打开《脉经》,赫然见“卷五·张仲景论脉第一”,再察看卷八,篇目为“平XX脉证第X”,内容与我们如今所见的《伤寒杂病论》某些篇章雷同 。兹此证明,唐宋医家校定《伤寒杂病论》是忠实了原著的,同时也证明,无论是张仲景或是王叔和,别出心裁以““辨XX病脉证并治第X”、 “XX病脉证治第X” 、“平XX脉证第X”命名篇首,只一个目的,即提示读者当从从篇首的命名去解读相关篇章,此篇首可提纲挈领,学习有捷径可寻,捷径就在于“病、脉、证、治”,这四个字蕴含的定义即是打开《伤寒杂病论》的大门的金钥匙。通读《伤寒杂病论》白文,从此书写作的编排体例,我们不难发现,全书内容确实只强调了一个主题:“病、脉、证、治”,弄懂了“病、脉、证、治”这四个字的蕴藏的深刻涵义,那理解著作全貌,研究学习张仲景学术思想,拓展经方应用,就会有不会囿于一家之言,临证水平肯定会有飞跃的提高,对医圣自序所提示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句话将会发出由衷的感叹,从心底自然涌现出对这位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的绝对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