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安期生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4
秦代时琅琊(今属山东)人。一称安期先生,或安期,尝学神仙术,兼通医药,卖药于东海之滨。尝与秦皇相处三日,后秦皇即遗使入海求仙药。
 
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驾鹤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宫,被奉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奉为“北极真人”。
 
安期生修仙之处在日照市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 安期生故址
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 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 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安期生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能与秦始皇长谈三昼夜,足见安期先生的知识之渊博。据说秦始皇三次东巡琅琊,三次到天台山,第一次与安期生长谈三昼夜,第二次到访时已经见不到安期生,于是天天远眺东海,并派徐福出海寻找,可谓是望眼欲穿,找不到安期先生便“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并将天台山中的山谷改名为望仙涧。汉武帝对安期先生的留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临淄人李少君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齐地方士栾大(汉武帝迷恋求仙方术,连女儿都下嫁给栾大)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于是汉武帝先后七次东巡琅琊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天台山上仍然有秦皇汉武望仙台,秦始皇所建安期祠已不在,但遗址犹存。据说安期祠有对联一幅“ 师黄老颂黄庭悟黄道位居北极真人,采仙药炼仙丹修仙体成就千岁神翁”,但作者已经无据可考。
 
安期生
安期生为寻找神山仙药, 曾周游四海。安姓族普中介绍:“安期者,齐琅琊人也。祖籍安丘,迁琅琊埠乡,拜师河上公,人谓千岁翁,安丘先生是也。尝闻海上有神山仙草,遂四海求之。北上沙门岛,南下海中洲,达珠崖。是年驾舟东海,遇大风浪,毁其船,伤其身,摄其魂。醒来见一仙女,方知得一神龟相救,到得蓬莱仙山。期问“神山可有仙草仙药乎?”,仙女曰:“盘古之时,海上仙山五座,各有神药,分食可延年益寿,合用则长生不老,故时人成仙甚多。争奈女娲补天之时,斩鳌足立四极,移圆峤于琅琊,沉岱舆于海底,仙药不全,非修炼难成仙也””。其中沙门岛就是渤海长山列岛,海中洲是东海舟山群岛(宋《四明图经》有安期生醉酒墨泼桃花岛的记载),珠崖是海南岛(《岭表录异》载,广卅城东蒲涧有安期生飞升之处)。而被女娲移到琅琊的圆峤山则应该是日照天台山。这在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和日照金代状元张行简的文字中均有记载。还有传说仙药分别是蓬莱长寿菊,瀛洲太阳花,方壶忘忧草,圆峤桃花石与岱舆长生枣。现在天台山出产桃花石(又称树模石),山上有大片长寿菊,太阳花和忘忧草,似乎为这一传说提供了佐证。 河上公之前的黄老学家以理论研究和修身养性为主,而安期先生在全面接受了黄老哲学的基础上,与东海地区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结合,采仙药,炼仙丹,创出一条得道成仙的新路, 成为方仙道的创始人。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所以不难理解安期生应运而生,成为集黄老哲学与燕齐神仙学说之大成,开创方仙道的宗师和秦皇汉武顶礼膜拜的仙人。
 
安期生授徒很多,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乐毅传》中记载:“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此外,安期生的弟子还有临淄人李少君、马明生,王老等。《列仙传》记载“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 安期生
南宋谢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神仙传》:马明生,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贤。少为贼所伤,在路遇神人,与药救之,再生。乃师安期先生。因游天下,勤苦备经,遂授与《太清金液丹经》。入山修炼,药成,未乐升天,乃服半剂为地仙。展转九州五百余年,乃白日升天。
 
安期生羽化登仙之后,驾鹤而仙游,云来雾去,随心所欲。现在天台山上有仙鹤台,台上的花岗岩石上有仙鹤留下的巨大脚印。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临淄方士李少君在汉初深得文帝与武帝之欢心,在二帝面前极力推崇河上公与安期先生。当时河上公到西安一带隐居,引出了汉文帝晋见河上公的故事。而汉武帝对东海与安期先生更为尊崇。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齐方士栾大(汉武帝迷恋求仙方术,连女儿都下嫁给方士栾大)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于是汉武帝先后七次到琅琊台天台山一带寻找安期生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安期生开创方仙道的精髓在于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服仙药, 食仙丹而长生不老,为凡俗夫子脱离苦海羽化登仙提供了一条途径。《史记·乐毅传》记载,有人向安期生求长生之道,安期生谓度世之诀日:仙道不远,近到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汝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
 
安期生身上所体现的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被后人推崇备至。“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对安期生的神仙生活非常向往,他在任城 (今济宁) 居住 期间多次游历天台山安期生故地并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此诗为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同杜甫在游历东海之后遇到友人孟大融而作。诗中介绍了他游历崂山和天台山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的经历以及他“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出世思想。诗中“仙人”即河上公和安期生,“天坛”就是指的天台山上的天台或仙人台。 李白的另一首诗则是这样写的: 安期生
五古·古风其七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诗人对仙人安期生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的好友,诗人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也记载了李白游历天台山的情景:“我闻当今有李白……,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一作“波动巨鳌没”),斯言亦好在”。

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 仙 苑 编 珠 》 共 记 神 仙 在 三 百 人 之 上,同时还留有《天台山怀古六首》:
其一 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台顽石念真经,琅琊古柏颂黄庭。
仙人坐痕依稀辩,犹忆丈人河上公。

其二 北极真人安期生
仙台仙山见神踪,仙炉仙居映碧空。
又闻海上传鹤戾,却是蓬莱千岁翁。

其三 太平真人于吉
曲阳涧内紫气生,天台山中云雾涌。
蓬莱仙境此最佳,于翁不该过江东。

其四 天台望月
海上圆月悬半空,万里山川一照明。
遥问吴生近若何,南山伐桂正修行。

其五 天台日出
朱盆银浪跃海东,紫霞万片满天红。
忽闻谷中仙乐起,却是女巫祀神灵。

其六 太阳神石
女娲炼石补苍穹, 天台高处落飞英。
沧海桑田几变幻,摇摇欲坠总不倾。
阅尽琅琊无限事,尽在寂廖不言中。
幸得神仙常相伴,乱云飞渡自从容。

明洪武年间,韩国大儒,高丽状元郑梦周在游历天台山时,访问过山下新罗村和新罗寺(寺中仍有初唐石刻造像),在新罗寺附近出资建立新罗书院。郑梦周对神仙安
期生也充满了向往,并留下诗作三首:

《日照县》
海上孤城草树荒,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来东望仍搔首,波浪遥望接故乡。

《日照天台山》
天台飘渺渤海间,不纳凡人只见仙。
幸得神女施法力,从此琅琊多一山。

《天台山安期祠》
饥餐紫霞渴饮露,无思无为神自渡。
朝采仙药暮炼丹,不吐不纳登仙去。
 
桃花岛由来的传说
安期生,原是一位药农。因他生长海边,终年跋山涉水采集草药,身体练得十分硬朗,到了老年,仍很健壮,时人皆称“千岁翁”。

相传,秦始皇巡游全国,来到山东地界,听说世上竟有“千岁翁”,又听说海上多仙山,产长生不死之药,便派人把安期生请去,“赐以金玺”,命安期生下海采药供他服用。深知世上并无长生药的安期生“坚不肯受”,并对秦始皇说:“你过一千年之后再到海上来找我吧!”安期生辞别秦始皇后,怕拿他问罪,便下海隐居了。

安期生下海隐居的地方,就是舟山群岛中的马秦、桃花、普陀山等处。他在此间采药济民,安度晚年,有时也饮饮酒,作作诗画。有一次,他在桃花岛上饮酒作画,把用酒作水磨成的墨水洒于山石上(一说他酒醉后把墨水泼于石上),顿时,石上显现出桃花状的艳丽花纹。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岛屿叫作桃花岛。

这个传说有些近于神话,泼墨使石上显现“桃花”也不符合科学,然史籍对安期生来桃花一带隐居的记载确凿,唐宋建县以来,还把六横、桃花附近诸岛划为一个乡,取名为安期乡来纪念这位不畏强暴的药农。
 
泼墨成桃花之传说
老早,桃花岛是个荒岛。

有一日,有个叫安期生的居士,乘着一只小船,来到这个岛上。跳上去一看,这个岛无人居住,四面是海,东西两头是山,两山之间是一片平地。有山有水有平地,气候暖和风景优美,他看看蛮中意,就在这个岛上住了下来,设炉炼丹,开垦种植,空落来写写诗,画画画,日脚过得蛮舒意。

每年桃花水涌进港里来的辰光,这里乌贼就会旺发,潮水冲冲,也会把乌贼冲上海滩,勿用到海里去抲,在滩横头撮撮,也能撮到木佬佬。这样一来,有勿少内地渔民,到了这个季节,都来抲乌贼。在岛上搭个茅篷,临时住住,等乌贼汛一过再回去。日脚久了,有些渔民看看岛上土肥水清好开垦,岙多港深好抲鱼,索性拖儿带女全家搬来定居。侬也来,其也来,到岛上来定居的渔民越来越多了。

人一多,就嘈杂,有辰光难免还会发生口角,争争吵吵。安期生喜欢清静,这样哄哄闹闹的,他怨熬了,便从岛的东南面海边,搬到岛的西北角山上,找到一个向阳的石洞住了下来。啥人晓得,没过多少日脚,到西北角来定居的人也多起来了。呒办法,只好离开这个岛,另找住所。

第二天,他雇了只小船,船靠在西山脚下的海边山嘴头——就是现在的稻篷村外山嘴。临走前,他坐在海滩的一块岩石上,看看山,望望海,唉!在这个岛上住了几十年,现在要离开了,真有点舍勿得!他触景生情,拿出文房四宝,磨好满满一砚浓墨,正想提笔写诗,小船老大在喊了:“赶快上船,再勿开船,潮水要错落了。”安期生呒办法,只好勿写,顺手拿起砚台,用力一泼,墨汁泼在岩石上,好象一朵朵盛开的桃花。直到现在,这里的山石中,还留着桃花形的花纹。这里有句话:“安期生墨一泼,桃花石头半山黑。”从那以后,这个岛叫“桃花岛”了。
 
汉司马迁《史记》记载:安期生游说秦始皇三日三夜,未采其策,仅赐金壁赤玉履,归隐在东海之滨。后来项羽起兵反秦,安期生与好友蒯通跑去向项羽献策,又未被采纳。最终“仕不成则隐”流落到东海桃花岛隐居。太史公《史记·卦禅书》说:“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是很切实的评语。

安期生隐居东海桃花岛时在秦朝或汉朝已无从查证了,汉刘向《列仙传》说他在东海边买过药,《史记.乐毅列传》说安期生“后访士道家因谓其为居海上的神仙”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宋《宝庆昌国志》和清光绪《定海厅志》都说安期生在桃花岛炼丹,现尚存“炼丹洞”遗迹。

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宋《乾道四明图经》载:“安期生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如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安期生咏赋很多。唐李白赋安期生诗:“终留赤玉履,东上蓬莱路,秦帝为我求,苍苍但烟雾。”宋陆游《长歌行》诗:“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明武高启《赠李外史》诗“我闻安期古策上,亲见楚汉争雌雄。”等等。

安期生的传说,派生出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诗词,令人向往,桃花岛安期生遗迹是现实世界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为桃花岛旅游增添了浓墨。
 
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关于他的记载,以《史记》为最早。司马迁在《乐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1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2后李少君病死。虽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3齐方士栾大,亦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4《神仙传》称李少君亦齐人,于安期先生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 《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 “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5按《列仙传》“数年”,《云笈七签》本及《仙鉴》皆作“千年”,盖宋本如此,然于理不通。而赵道一据此云:“秦始皇以穷奢极侈惨刻之君,安足以语道?安期生委金璧而去者,所以示之廉;曰‘后千年求我于蓬莱’,所以示之仙不可学矣。”6《列仙传》称安期生本是卖药翁。后葛洪则说他服金液长生, “非止世间,或延千年而后去尔”。7仙传又谓,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8南宋谢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可见在道教中,安期生主要是一位好仙药、行气功的神仙形象。

因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而升昆仑,或在玄洲三玄宫;并奉之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灵宝派因倡普度,故贬斥他“前世学法、功德薄”。9但安期生跟彭祖一样,在道教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被奉为“北极真人” AB;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他治在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元晨山,其得地仙果位乃是共通的说法。

注: 1234《史记》第7册2436页,第4册1385页,1386页,1390页,中华书局, 1959年 56789AB《道藏》第5册68页,175页,175页,175页,第24册671页,第3册 27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嵇中散孤馆遇神》 东晋 葛洪

“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至女巫之墓,墓与屋相连,人与鬼同居,乃叹曰:“阴阳两界,实一墙之隔耳”。遂夜宿仙台,见月光泻泻,清风徐徐,碧波荡荡,仙岛渺渺,天台巍巍,星汉迢迢。赞曰:大美不言,真人间仙境也!忽闻谷中琴声幽幽,玄乐绵绵。寻声觅去,至一茅舍。屏息静听,恐乱仙音也。曲终,一清丽女子开门曰:“先生光临寒舍,不胜荣幸。请入内稍坐”。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备茶对坐,方知是谷中女巫。虽人鬼殊途,竟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或论天地自然生死轮回之法,或证诗词音律琴棋书画之妙。谈至兴浓,康曰“敢问神女所弹何曲?” 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弹耳,无名之曲”。康请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馆遇神》是也。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二曲,必择雅静高岗之地,风清月朗之时,深衣鹤氅,盥手焚香,方才弹之。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65308;翱到?潭?校扒胍晕nbsp;”,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音符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安期生又称千岁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北极真人。他或居天庭,或游山中,或飘海上,或隐地下,世人传为海上之仙人。关于他的传说,《列仙传》和《历代神仙通鉴》《史记》等书中均有记载,书中称其为琅玡阜乡(今山东诸城境内)人,卖药于东海边,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千岁翁。相传秉始皇东游时,闻其名而邀请相见,与他交谈了三天三夜,始皇称之为异人,于是喝以黄金玉璧。安期生将黄金玉璧放在阜方亭内,并留书一封,以一双赤玉舄为报,让秉始皇于数年之后到蓬莱技他。秉始皇于是派遣徐市(徐福)卢生等数百人人海探寻,船未至蓬莱山,则遇
风暴而还。秉始皇目到阜乡亭,在东海边修建祠堂十余处来祭奉他。秉朝灭亡后,安期生与好友蒯通一同前往,西楚霸王项羽想请他为官,于是他又远走他乡,不知所终。《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刘彻仰幕仙道,方士李少君就对武帝说,他曾于东海之上亲自见到安期生,所食之枣大如瓜。汉武帝被李少君所言打动,除了亲自祭祀安期生外,还派遣方士乘船到东海寻找。直到李少君仙化后,这种括动才稍微停息。后方士栾大又对武帝说,他在东海之上曾与安期生结伴为友,于是武帝又派遣栾大到东海向安期生求长生不死之药。
另据《史记·乐毅传》载,安期生曾拜学于河上丈人,书日: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后以道授马鸣生,马授阴长生,阴授朱先生。然安期生所传授的不止马鸣生一人,还有毛翕公、李少君、东汉王老等。
此外,关于安期生的记载还有很多,如《史记·乐毅传》还称有人向安期生求长生之道,安期生谓度世之诀日:仙道不远,近到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汝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 。《汉书·都祀志》云:“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台则见之,不台则隐。”彦师古注云:“合,谓道台也。”又据《抱朴子·对借》云:
“安期生……阴长生,皆服金液半济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其实安期生的仙迹不仅仅在海上,而且遍及全国各地,《贾氏说林》记载,大河之南有人得到过他的大枣,煮之三日始熟,香闻十里,可使死者生,病者起,健康之人食之,则可白日飞升。《郡国志》载其授马鸣生金液神丹的地方在湖南九嶷山上的纪峰。安期生的仙迹还到达广卅,《岭表录异》载,广卅城东蒲涧有一处古迹,名为玉舄目,是其飞升之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