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2/01
- 帖子
- 3157
- 获得点赞
- 214
- 声望
- 63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并自注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无误;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陈氏“《必读》书,错名号”一语,百余年来,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似乎已成定论。曾系统注释《医学三字经》的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解》和北京中医学院《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里,亦未提出异议。《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甚至更明确的解释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活在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很大,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在李中梓著的《医宗必读》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难道李中梓这位去金元不远的明代著名医学家,真的将“四大家”“错名号”了?
观李氏《医宗必读.四大家论》,自标题至文中,通篇并未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他认为古代医家著书立说,各持不同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并非见解有偏,立论独异,而是各有阐发,补充前人未备而已。如仲景著《伤寒论》以补《内经》之未备;至刘河间出,又补仲景之未备;东垣出,补张刘之不足;至丹溪出,又补充了东垣之未备。经过这样不断的补充,外感内伤之说,才比较全面。所以,仲景、河间、东垣、丹溪“其所立言,医林最重,名曰四大家”。
考李氏所说,源出明代另一位著名医家王纶的《明医杂著》。王氏“四子大全论”云:“或问: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学子宜何主?曰:宜专主《内经》,而博观乎四子,斯无弊矣。四子之书,初无优劣,但各发明一义耳。仲景见《内经》载伤寒,而其变迁反复之未备也,故论著立方,以尽其变….河间出,而始发明治温暑之法,东垣出,而始发明治内伤之法…..至于丹溪出,而又集诸家之大成,发明阴虚发热,类乎外感、内伤及湿热相火,为病甚多,随病论著,亦不过阐《内经》之要旨,补前贤之未备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李中梓宗其说,更申其义而作“四大家论”。记得有一幅对联云:花发仲景开东垣,水流河间接丹溪”。正是“四子大全论”的缩言。显然《明医杂著》和《医宗必读》所说的四大家,是指医学四大家,并非金元四大家。
陈修园这位著名的崇古尊经医家,出于对仲景的过分崇拜,谓“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指责李中梓“必读书,错名号”。其实“必读书”,并未“错名号”。故辨之,以正视听。
——张鸣钟《陕西中医》1982年第3期
陈氏“《必读》书,错名号”一语,百余年来,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似乎已成定论。曾系统注释《医学三字经》的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解》和北京中医学院《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里,亦未提出异议。《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甚至更明确的解释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活在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很大,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在李中梓著的《医宗必读》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难道李中梓这位去金元不远的明代著名医学家,真的将“四大家”“错名号”了?
观李氏《医宗必读.四大家论》,自标题至文中,通篇并未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他认为古代医家著书立说,各持不同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并非见解有偏,立论独异,而是各有阐发,补充前人未备而已。如仲景著《伤寒论》以补《内经》之未备;至刘河间出,又补仲景之未备;东垣出,补张刘之不足;至丹溪出,又补充了东垣之未备。经过这样不断的补充,外感内伤之说,才比较全面。所以,仲景、河间、东垣、丹溪“其所立言,医林最重,名曰四大家”。
考李氏所说,源出明代另一位著名医家王纶的《明医杂著》。王氏“四子大全论”云:“或问: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学子宜何主?曰:宜专主《内经》,而博观乎四子,斯无弊矣。四子之书,初无优劣,但各发明一义耳。仲景见《内经》载伤寒,而其变迁反复之未备也,故论著立方,以尽其变….河间出,而始发明治温暑之法,东垣出,而始发明治内伤之法…..至于丹溪出,而又集诸家之大成,发明阴虚发热,类乎外感、内伤及湿热相火,为病甚多,随病论著,亦不过阐《内经》之要旨,补前贤之未备耳。故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李中梓宗其说,更申其义而作“四大家论”。记得有一幅对联云:花发仲景开东垣,水流河间接丹溪”。正是“四子大全论”的缩言。显然《明医杂著》和《医宗必读》所说的四大家,是指医学四大家,并非金元四大家。
陈修园这位著名的崇古尊经医家,出于对仲景的过分崇拜,谓“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指责李中梓“必读书,错名号”。其实“必读书”,并未“错名号”。故辨之,以正视听。
——张鸣钟《陕西中医》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