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

yvifjtn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8/17
帖子
61
获得点赞
0
声望
6
年龄
38
朱良春简介
全蝎的应用
蜈蚣的应用
水蛭的应用(附虻虫)
僵蚕的应用
守宫的应用
蜂房的应用[附药·峰毒]
地龙的应用
白腊虫的应用
蟾蜍的应用
九香虫的应用
蜣螂虫的应用
鼠妇的应用
蟋蟀的应用
蜘蛛的应用
斑蝥的应用
蛤蚧的应用
蝼蛄的应用
蜒蚰的应用[附药·蜗牛]
蛛蝉(蝉蜕)的应用[附药·蝉花]
壁钱的应用[附药·壁钱幕]
海马的应用
蛴螬的应用
桑螵蛸的应用
萤火虫的应用
紫草茸的应用
黑砂星的应用
蚱蜢的应用
五灵脂的应用
蕲蛇的应用
地鳖虫的应用
蜚蠊的应用
 
朱良春简介
朱良春简介
朱良春, 男,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1-2届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九嶷山学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同年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1991年7月,国务院颁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等 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2003年7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2003年7月16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聘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委员会专家。
2003年9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特别专项"专家顾问。
 
全蝎的应用

[药物基源]
全蝎为钳蝎科间荆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的虫体,又叫"全虫",其尾叫"蝎尾"。产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味辛性平,有小毒,入肝经。
[本品功用]
1.袪风定痉:善治诸风掉眩及惊痫搐掣,尝用于小儿高热抽搐,中风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内风萌动而血压偏高、肢体震颤,以及癫痫、破伤风等症。
2.窜筋透骨:善于走窜,逐湿除风,蠲痹通络,用治风湿痹痛,亦多奏效。
3.开瘀解毒:具有开气血凝滞;近人用质癌肿、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据此引伸而出。
[现代研究]
本品所含的蝎毒,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其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与图蛇毒成分中的神经毒类似,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据药理研究,本品和蜈蚣均能镇静,对于硝酸马钱子硷、纯烟硷、戊四氮所引起的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而且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因而能降低血压。此外,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用法用量]
蝎尾较全蝎之功力为胜,粉剂内服又较煎剂为佳。宜先用清水漂去盐质,晒干,或微火焙用。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蝎尾用1~7条,全蝎可用2~3克,研分二次吞服。长期服用,一般无毒性反应)有一骨结核患者,连服二年,病愈而无任何不快之感。但体虚甚者,需配合补益药同用。
[临床应用]
1.偏头痛 :
偏头痛之原因甚多,但均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攸关,每于气交之变或辛劳、情志波动之际发作;患者痛眩呕吐,畏光怕烦,疲不能支,不仅发时不能工作,久延屡发,亦且影响脑力及视力。某些病症极为顽固,用一般药物殊无效?,而经用自订之"钩蝎散"则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为全蝎长于祛风平肝,解痉定痛,故取为主药;钩藤善于清心热、平肝风以为佐;"久痛多虚",又伍以补气血、益肝肾的紫河车,以标本兼顾。方用炙全蝎、钩藤、地龙,紫河车各9克,共研细末,分作十包,每服一包日二次。一般1~2日可以奏效。痛定后,每日或间日服一包,以巩固疗效;亦可取全蝎末少许置于"太阳穴",以胶布封固,每二日一换。此法对肿瘤脑转移患者之头痛,用之亦能缓解。
[病案举例]
张××,女,40岁,电工。左侧偏头痛四年,作则剧痛呕吐,甚则昏厥。曾经上海华山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叠服中西药物(包括麦角胺咖啡因等)均无效;苔薄腻,质微红,脉细弦,乃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治当平肝熄风,佐以养阴;给钩蝎散十包,每服一包,日二次,石斛、杞子各9克泡茶送服。药后头痛渐趋缓解,二日而痛释;以后每日一包,服完后继用杞菊地黄丸巩固疗效。三年后随访,未复发。
2.破伤风:
在外伤名为"金疮瘛疭"、"金疮痉";在新生儿称为"脐风";产妇感染则为"产后风"。本病以全蝎为主药的方剂甚多,我们使用下方,对口噤,角弓反张,痉孪抽搐,甚则不省人事者,有显著缓解乃至治愈之功。处方:蝎尾四枚,蜈蚣一条,防风9克,天麻12克,研细末备用。口噤者,可以药末擦牙或吹鼻内,俟口噤稍开后,再取药末6克和陈酒灌服。如病情需要,可以连续服用。
[病案举例]
席××,女,35岁,农民。六日前劳动时,不慎足部被刺破,以泥土涂压创口止血。今晨微感牙关开合欠利,渐至言语不爽,吞咽困难,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苔薄腻,脉弦紧。此为凤毒肆扰,筋脉拘急,亟当平肝熄凤,解毒定惊。予上方一副,先以药末牙,口噤稍开,续取药末6克,黄酒调灌;二小时后,抽搐、项强略缓,又继进上药,入暮渐趋平复,调理而愈。
3.急慢惊风:
急、慢惊风所包者广,这里所谈的急惊风主要是指暑痉("乙脑"),慢惊是指"结脑"而言。历代用虫类药治:惊风之方甚多,如《儿科准绳》大青膏之用蝎尾;《沈氏尊生》截风丹均有蝎、蜈;而早在《外台》即用此类药治痉病。
(1)乙脑高热而见风动抽搐者,除辨证用药外,加用"止痉散",能控制抽搐,且无副作用。处方: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明天麻(缺即用广地龙)等分研细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能熄风定痉,控致抽搐。
(2)乙脑极期,痰浊阻塞气机,蒙蔽心窍,高热昏迷,惊厥频作,痰涎壅盛,声如拽锯而苔厚腻,有内闭外脱趋势者,用"夺痰定惊散"治之。其方为:炙全蝎30只,巴豆霜0.5克,犀黄1克,朱砂1.5克,雄精2克,胆星6克,川贝、天竺黄各3克,元寸0.3克(后入),共研细末,密贮。每服0.6克,幼儿0.3克,每日1~2次。鼻饲后3~4小时,排出黑色而杂有黄白色粘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苏。(未排便者,可续服一次。)此散熄风化痰、通腑泄浊之作用显著,用于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脑病、脊髓灰质炎等痰浊交阻、痰鸣如嘶之症,亦可泄化浊痰,防止窒息。
(3)结脑之呈昏迷状态者,用下方对部分病例可促使好转,但辨证用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仍属必要。处方:全蝎八只,蜈蚣两条,守宫两条,飞雄黄、僵蚕、飞朱砂、樟脑各3克,共研细末,蜜调敷囟门及脐部,外以纱布复盖。每日换药。一般药后三、四小时,可见腹鸣排便。
[病案举例]
严××,男、6岁。乙脑第六日,高热惊厥,四肢抽搐,深度昏迷,痰鸣如拽锯,时有窒息之虞。(吸痰时即气管痉挛,出现紫钳、气窒)苔黄而垢腻,脉滑数。此为热痰入于心包,蒙蔽清窍,肝风内动,肺闭痰壅之危候)除常规治疗外,另予夺痰定惊散0.6克,鼻伺之。四小时许得粘便甚多,痰鸣顿除,昏厥渐苏。后经调治而愈。
4.瘰疬:
全蝎不仅长于熄风定痉,而且又有化痰开瘀、解毒,医治顽疽恶疮之功。无锡已故外科名医章治康氏,对阴疽流痰症(多为寒性脓疡、骨结核及淋巴结核)应用"虚痰丸",屡起沉疴;该丸即为本品与蜈蚣、斑蝥、炮山甲制成,足证其医疮之功。考方书以全蝎为主药治瘰疬之验方、秘方甚多,配合蜈蚣并用,其解毒消坚之功更著。作者常用的是下列两方:
(1)消疬散:炙全蝎20只,炙蜈蚣10条,穿山甲20片(壁土炒),火硝1克,核桃10枚(去壳),共研细末。每晚服4.5克(年幼、体弱者酌减),陈酒送下。不论瘰疬已溃、未溃,一般连眼半月即可见效,以后可改为间日服一次,直至痊愈。
据《中草药临床方剂选编》介绍,高邮县人民医院治疗颈淋巴结核之处方,即上方去核桃,再加僵蚕、守宫、白附子,研细末,装胶囊,每服2~3粒,每日三次,连服11~15天为一疗程。儿童及体弱者酌减,孕妇忌服。如病灶已溃破者,亦可用此药外敷患处,以促使早日收口。临床治疗颈淋巴结核40余例,治愈率达90%,且未见复发,后试用于两例骨结核,药倔见血沉明显下降,病灶缩小(经X线摄片证实)。可以参用。

(2)淡全蝎7.5克,元寸0.7克,共研细末。取鸡蛋五枚,于蛋头上开一孔,将药末分装五个蛋内,棉纸或胶布封好,于火灰中煨熟。每晚食后服一枚,陈酒送下。同时以艾绒在每个疬核上灸三壮,间五日一次,连灸三次。此对瘰疬、痰核之初起未溃者,多能获效。
[病案举例]
郑××,男,25岁,干部。瘰疬发病之因,总由气郁、痰凝或虚劳而起。患者有肺结核病史,一年前因劳累过甚,体气亏损,致形体羸弱更甚。左颈侧起一肿核,初如蚕豆大,继则如鸡卵,坚硬不移,按之疼痛。旋右侧又起两枚,曾用链霉素及异姻姘两月,未见效机,乃来院诊治。因惧外治法之疼痛,要求服药内消,遂选用(1)方。服药一周后,疼痛即渐减,两周后左侧坚核略见缩小,并能移动,右侧肿核则明显消退。此后改为间日服用一次,历45日,两侧肿核消失。
5.漏睛疮:
即《银海精微》之"漏眼脓血"症。本病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者。多由肝热风湿蕴遏而成,不即治愈,每致化脓而遗留"窍漏症"(泪囊瘘)。因全蝎善于平肝熄风,又能解毒消痈,乃根据单方,选用全蝎治疗(奏效较好。一般服用2~3日后,即肿消痛定而愈。炙全蝎若干,研极细末,每服1.5克,儿童酌减,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病案举例]
王××,女,49岁,农民。漏睛疮多系风热壅毒攻充于上,因而肿痛,甚则溃烂流脓。已起数年,时作时辍,顷又肿痛,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熄风,解毒消痈,予全蝎粉治之。每服1.5克,一日二次,药后当晚痛减,次日肿消,调理而安。
6.流火:
此即"丹毒"之发于腿部者,多由肝火湿热郁遏肌肤所致,每以辛劳、受寒而引发,殊为顽缠,不易根除。蝎甲散:生全蝎30克,炮山甲45克,共研细末。每服4.5克,每日一次,儿童、妇女或体弱患者酌减,孕妇忌服。一般服药第一次后,寒热可趋清解,随后局部肿痛及鼠蹊部之焮核,亦渐消退,多于三日左右缓解乃至痊愈。
按:本方奏效所以如此迅捷者,主要是在于功擅解毒消痈的全蝎,又伍以法风通络,散血消肿,解毒攻坚的穿山甲,所以对于流火之疾(包括由丝虫病引起者),效甚满意。
[病案举例]
薛××,男, 51岁,工人。左足患流火已十余年,经常发作,作则恒缠延经旬始瘥,渐致左小腿及踝部之肌肉壅肥如橡皮肿状,每以辛劳或受寒而引发。此次发作,形寒壮热,头痛肢惫,左足红肿疼痛,有灼热感,左跨间焮核掣痛,艰于履地。苔微臂而腻,脉滑数。曾血检找到血丝虫,此病之根株也。给服上药三日:第一日寒热顿挫,能安睡;翌日疼痛定,红肿减,第三日趋于痊复。
按:莫干山公社联合诊所用蝎甲芬己汤(全蝎4克,研粉分吞,穿山甲、猪茯苓、汉防己、牛膝各9克,海桐皮、归尾、生苡仁各12克)治疗流火,不但能消除临床症状,而且对控制复发也有相当疗效。经治之病例,曾用青霉素、海群生、卡巴胂治疗未能控其复发,服上方3~6剂而愈,半年余后随访未见复发。可以相互参证。
7.烧烫伤:
据河北省唐山专区医院中医科介绍,用蝎油敷治烧烫伤,效果甚好;敷后立即止痛,短期结痴而痊愈。制法:香油一斤(可用橄榄油代),投入活蝎子(冷开水洗净,晒干)35~40只浸泡12小时后,即可使用。浸泡时间长,则效力较好。用时将伤面水泡剪破,搽抹此油,每日搽1~2次。搽后创面有蚁行感。作者认为,此方外用收效虽好,但对大面积或三度烧伤,必须配合其他处理始妥。
8.肺结核:
凡肺结核伴有空洞而久治不愈者,其病灶多僵化,常需采用开瘀消痈、解毒医疮之品以"推陈致新",方可促使病灶吸收,空洞闭合。抗痨散即为此而设。处方:炙全蝎、白芨各60克,炙蜈蚣、地鳖虫各30克,胎盘60克,甘草15克,研为细末。每服4克,日二次。
[病案举例]
陈××,男,37岁,干部。患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已十年余,叠经抗痨药治疗,未能奏效。患者形体羸瘦,面色晦滞,咳呛气短,咯唾浓痰,间或带血,胸痛隐隐,盗汗失眠,纳谷欠香。苔微腻,质衬紫,脉细弦而数。症属肺痨重候,为痰瘀凝滞,邪留不去,治当开瘀解毒、培正补肺并进,予上方一料,徐图效机。药后咳呛、痰量渐减,精神较振;活动已不气促,盗汗失眠亦见好转,纳谷较前为增。胸透复查:病灶明显吸收,空洞略见缩小。上方续服两料,症状消失,体重增加;摄片:空洞闭合,炎症消失。现已能从事一般工作。
9. 流注、瘰疬、痈疽:
流注与瘰疬等多为结核性病变,属之阴疽、串痰之疾,常不易速愈。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外科用下方治之,疗效较好。处方:炙全蝎90克,蜂房30克,蝉衣60克,炙甲片12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晨服1.5克。我们采用时,适当增加其用量,收效更著。
[病案举例]
施××,女, 46岁,农民。腰部右侧及左大腿内侧患串痰流注,行走不便,已二年余,经县医院确诊为骨结核;多方治疗,迄未愈合,终日脓水淋漓。于上方治之,每服3克,日二次。旬日后脓水减少,经探针探测,瘘道已见缩短,局部疮口之色泽,亦已由灰暗稍转红活。续服60日后,创口趋于愈合。随访未见复发。
10.顽固性湿疹:
据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大夫的介绍,"全虫方"能熄风止痒,除湿解毒,善治慢性顽固性湿疹、皮肤搔痒症、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处方:全蝎。猪牙皂、苦参各6克,皂刺、威灵仙各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克,炒积壳、荆芥各9克,蝉蜕3克。此方配伍周到,录之以供参用。
11.恶性淋巴结肿瘤:
天津市红桥区第一防治院肿瘤组,应用中药抗癌Ⅱ号治疗何杰金氏病2例,淋巴肉瘤2例(均经病理切片证实)。4例在观察中,未加用其他西药。处方:全蝎、蜈蚣、生水蛭、明雄黄,枯矾、血竭各30克,乳没、朱砂、天花粉各60克,炉甘石、白硇砂、苏合香油。硼砂、白芨各15克,轻粉2克,共研极细末 ,水泛丸如绿豆大。按病人耐受情况,每服2~10九,每日三次。其副作用稍有恶心,但无肝肾、血象等异常变化。
[病案举例]
田××,淋巴肉瘤,原发纵膈及颈部;经放射治疗后,原发病灶有所好转。以后在颈部又出现较大之肿瘤,直径约3.5厘米。此后单用抗癌Ⅱ号治疗,历三个月,肿瘤缩小至0.5厘米,病人情况较好;一年后未见扩展,并已开始半日工作。该院认为,抗癌Ⅱ号对恶性淋巴瘤,其中包括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网状细胞肉瘤,有肯定的疗效。其中1例网状细胞肉瘤因同时化疗、烤电,故未列入本组;但此患者已近二年,未见他处再转移,考虑与服本药有关。此药显效时间20~30天,至少口服三个月才能收到效果,连服六个月未见毒性反应。此药缓解期较长,4例中有3例恶性淋巴瘤,效果显著。
12.增生性脊椎炎、类风、癌肿疼痛:
此三种疾患均有疼痛,前二者多因骨质增生、变形或破坏,癌肿则因肿块浸润、压迫。蝎蛇散对此三者均有止痛作用。其方:全蝎15克,金钱白花蛇一条(或乌梢蛇30克),六轴子(俗称闹羊花子,剧毒)4.5克,炙蜈蚣10条,钩藤30克,共研细末,分作10包。每服一包,第一天服两次,以后每晚服一包,服守10包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徐××,女,46岁。患类风湿性脊椎炎已三年余,腰脊不能直立,活动困难;经X线摄片К腰椎2~5变形,骨质疏松,轻度破坏。患者觉疼痛厉害,经常服用消炎痛、强的松,稍缓其苦。苔薄白,脉细。予蝎蛇散10包,每服一包,日二次;服后第二日,疼痛即见轻减;继续服之,历30日而临床治愈;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13. 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
辽宁复县第一人民医院用全虫制成注射液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脊髓炎、末稍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麻痹症、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系统疾病(由腰肌劳损、外伤及风湿等引起的腰痛,肥大性脊柱炎、类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牛皮癣、腱鞘炎、皮肤脂肪瘤等。共收治上述患者460例,大都收到一定的效果。制法:全虫100克,加注射用水1000CC,先将全虫用蒸馏水快速洗捞两次后,煎煮两次,每次加蒸馏水500CC,每次煎30'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原液的三分之一。放冷过滤,加三倍的96%乙醇,静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反复两次),剩余液蒸发残余乙醇味,放冷加蒸馏水至全量,调节pH至6.0,加吐温~80.5CC,滤液合格后分装,1000℃灭菌30分钟,备用。其治疗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采取针刺与"全虫注射液"穴)位浸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给药。一般采取局部取穴(或阿是穴)、循经取穴,选好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按肌注方法,快速进针;根据患者体质强弱,患病久暂,疾病程度决定推注的速度。体质较强,病程较短,疾病较重者,可快速推药,每个穴位所用剂量,可根据部位而定:头面部一次每个穴位用量0.5~1毫升;肌肉发达处的穴位一次用量可达2~10毫升。疗程可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灵活掌握。如疗效显著,则不必间断治疗,可直至痊愈。
[病案举例]
王××,男, 49岁, 73年1月脑血栓形成,右侧瘫痪,语言不清,先后治疗三年无效。1975年11月6日来院接受"全虫注射液"治疗,经五次穴位注射,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能活动;同年12月恢复工作。
14.慢性扁桃体炎:
中国人民解放军514野战医院用蝎尾粉外敷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4例,治愈率达98.44%。凡具有急性咽部疼痛,发烧,扁桃体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者,用两块3平方厘米胶布,撒上一层蝎尾粉,贴于双侧天容穴(即下颌骨下1厘米处),24小时更换贴药一次。一般贴2~3次即愈,而不需扗针、服药。
[病案举例]
周××,男,7岁。因体温39.2℃伴全身关节疼痛、咽痛、吞咽困难一日余,于1974年11月14日人院。查心肺()),咽充血鲜红色,扁机体Ⅱ°肿大,软颚有粘膜下出血点。白细胞总数26,000,中性85%。经用蝎尾粉敷贴夭容穴,井加服维生素C一日后体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三天体温36.9℃,软颚粘膜下出血点消失,血象11,200,中性78%,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能正常进食。
15.急性白血病:
这是一种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疾患。化疗效果虽较好,但均有毒性,副作用较多,为此积极在中医药方面找寻治疗措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肿瘤组用安露散治疗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淋、急粒、急单、红白血病等)有一定疗效。
安露散Ⅰ号:全蝎、蜈蚣,僵蚕、地鳖虫等量烤干研末。一般每服0.7克,日三次;慢粒未急变者以每服0.3克,日三次为好。和入鸡蛋蒸食。
对合并感染高烧的患者,可配合使用金银花、黄芪各30克,当归、甘草各15克,以补气补血,活血法瘀,清热解毒。共观察29例,其总缓解率为48.3%,同时有65~80%的患者有食欲、临床一般状况和血象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探索。

(全虫)
 
蜈蚣的应用
蜈蚣的应用
[药物基源]
蜈蚣为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全虫。俗呼为百脚。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味辛,性微温,有小毒,人肝经。
张锡纯氏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本品功用]
熄风定痉:凡风动抽制或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诸药无效者,增用本品,多奏殊功。
开瘀解毒:对于肿瘤及疮疡痈毒,皆有消坚化毒之效。对于癌肿(如胃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皮肤癌),配合木鳖子、炮山甲等品,临床初步观察,有控制发展、改善症状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本品"最能伏蛇",是治蛇咬中毒的要药。对肺结核的潮热,服用本品也有缓解之作用。
舒利关节:对类风之关节变形,拘挛不利者,甚有助益。
杀灭孕卵:《别录》曾提到其有"坠胎,去恶血"之功,近人用于宫外孕之孕卵未终绝者甚效,可以相互印证。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等(对皮肤真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谢,所以用蜈蚣粉内服治疗骨结核时,两周后首先觉饮食增加,面色转红,其损坏组织部分,新生肉芽增生;续服之,体重、精神均增长。由此证明,蜈蚣不但无毒性,尚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用法用量]
本品大量内服,如一次超过十条,每致引起周身红色斑块;其斑块比黄豆大,压之褪色,而以肘、膝关节部为多见;停药二、三日后,可自行消失。其机理尚不明了,可能为溶血蛋白质的毒性作用。因此对剂量需注意掌握,一次煎剂不宜超过十条,散剂不超过4克,且孕妇须慎用。
入药时不必去其头足,否则反损药力。作丸散内服,较汤剂之功为强。
[临床应用]
1. 口眼歪斜:
此症中医责之于风,但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需辨病辨证施治。蜈蚣祛风和络,对风中经络而致口眼歪斜,即所谓周围型面瘫的初起,用之多收良效。我常用的处方是:生蜈蚣粉2克,以防风、僵蚕各9克,制白附子6克煎汤,分二次送服。
[病案举例]
徐××,男,37岁,工人。体质素健,八日前突然左颊有木钝感,说话时口唇不便,旋即拘急牵掣向右歪斜,左目不能闭合,左侧口角微呈下垂,伸舌时向右侧歪斜,不能吹口哨。某医院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经电疗及服药未效。来我院诊治时,予上方三剂;服第一剂后,感牵掣轻释,二剂歪斜较复,三剂趋向正常。
按:如症情缠延已久,则需延长疗程,并根据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加用有关药物。
2.骨痨、瘰痨: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以"结核散"治疗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核,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该所曾通过实验证明,"结核散"的酸性酒精浸出趾,在试管内有抑制结核菌生长的作用。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证实其对骨痨及瘰疬均有疗效。处方:蜈蚣、全蝎、地鳖虫按比例(比例标准为44:50:44)混合而成,共为细末。成人每次10克(妇、儿酌减),混入鸡蛋内搅匀,煮熟服用,日服三次。
原方服量较大,每日总量达30克,且为散剂。我们使用时仅用其半量,亦有疗效。可以酌减其用量。
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结核科用蜈蚣油膏治疗颈淋巴结核的经验。其治疗方法:取蜈蚣一条,焙干,去头足,研成细末,用植物油20毫升搅烂均匀,外敷于肿大之淋巴结处,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唐××,男,干部。因肺结核入院,查体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压痛明显。给外敷蜈蚣沽膏八次,肿大之淋巴结缩小至黄豆大,疼痛消失。
3.癫痫、惊搐:
以蜈蚣、全蝎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1~3克(按年龄、病情增减用量),一日三次,开水送下。经动物实验证实,此二药对中枢神经兴奋剂引起的惊厥,具有明显的对抗的作用。对癫痫经常发作者,持续给药,可减少或制止其发作。对小儿乙脑或高热惊搐,于辨证施治的方药中参用此二药,有止搐缓惊之工。又方用蜈蚣、僵蚕、全蝎、朱砂、钩藤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服1.5~3克,日2~3次,对小儿惊风抽搐亦有效。
[病案举例]
刁××,男,21岁,农民。七年前一次突然昏厥,手足抽掣,历十余分钟始苏。嗣后每隔一、二月即发作一次,发则昏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手足拘挛而抽掣,甚则小便失禁,经5~15分钟而苏。醒后头昏神疲,1~2日后始恢复如常。苔薄腻,脉弦滑。此痫症也。俗称"羊痫风"。良由惊恐伤及肝肾,脏气不平,而致风动火升,痰火上扰神明,癫痫以作。治宜祛风镇惊,化痰降火,以散剂徐图;处方:炙蜈蚣、炙全蝎各30克。研细末,每服2.5克,一日二次,以钩藤、菊花、夏枯草各9克泡茶送服。药后无任何不适,连服二月,未见发作,遂停药观察,迄未再发。
按:如症见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火盛者,加黄连、龙胆草。
4. 毒蛇咬伤中毒:
蛇毒中毒,不仅局部剧痛、漫肿,而且很快出现一系列"风"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头目胀大如斗感,斜视,四肢麻痹,抽掣,烦躁不宁,甚则昏糊谵妄,不即救治,每致死亡,蜈蚣为多种蛇药验方的主药之一,能克制蛇毒,控制上述症状;其用法是,制成粉剂,每服2~3克,一日四次。但如症情严重者,尚需配合有关抢救措施,方可转危为安。 [病案举例] 诸××男, 42岁,农民。清晨在农田劳动,为螟蛇咬伤右手背,疼痛异常;经半小时即漫肿至肘弯,及至来诊时已肿及腋部。苔薄白。脉细数。此蛇毒攻心,内风肆扰之候,亟宜解毒法风。处方:炙蜈蚣粉,每服3克,六小时一次;并于肿胀部以粗针穿刺数处,引流排毒。药后当日下午即痛减神安,翌日肿势显著消退(遂改为一日三次,每次2克),连服三日而瘥。
5. 乳痈:
乳痈即乳腺炎,初起漫肿疼痛,结块坚硬,不即消散,每致化脓。蜈蚣具有开瘀解毒、消痈散肿之功,用之奏效较速,处方:蜈蚣两条,全蝎四只,焙存性,研细末,分二次黄酒送下,另:蜈蚣置于瓦上烤枯研细末,用凡士林配成20%蜈蚣纱布条备用。对乳腺炎已化脓溃破者,局部清洗后填塞此纱布条,每日一换,能拔毒促进愈合。
[病案举例]
张×,女, 26岁,干部。产后二月,右乳突然红肿疼痛,形寒发热,曾用抗菌素未见消退。检查:乳痈尚未成脓。给上方服之。药后当晚寒热退,肿痛减;翌日续服,即获痊愈。
6. 小儿消化不良:
浑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蜈蚣儿茶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30例,其中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两岁。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小便减少,其中重度脱水6例,中度脱水2例,轻度脱水12例。处方:将蜈蚣用文火烘干(黄而不焦),与儿茶共研细末。在综合疗法(加强护理,脱水者补液等)基础上,口服蜈蚣儿茶散,每日三次。剂量:6个月以下,每次服蜈蚣0.2克,儿茶0.125克;6~12个月每次服蜈蚣0.4克,儿茶0.25克;1~2岁,每次服蜈蚣0.6克,儿茶0.25克。疗效1例服药一日后中断外,余29例均短期临床治愈。
7. 口疳:
考《别录》曾提到蜈蚣"疗心腹寒热积聚",说明此药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今伍以收敛止泻之儿茶,一温一寒,一开一收,共奏和调中州之功。如属脾虚者,又宜参用健脾运中之品,如白术、木香之类。
口疳糜烂,取蜈蚣粉,加梅片少许,以鸡蛋清调搽,一般收效较快。
8. 鸡眼:
无论生于手部或足底,用蜈蚣粉加5%冰片,置于鸡眼上,以胶布封固,数日后可软化脱落。(胶布必须贴牢,贴紧,否则无效。)
9. 百日咳:
百日咳:俗称"顿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单方蜈蚣、甘草等分,研为细末,每次1~2岁用1.5克,3~4岁用2克,一日三次,连服5~7天。一般效果较好。方中蜈蚣解痉定咳,甘草润肺止嗽,二者相辅相成。
10. 疝气:
疝气:俗称"小肠气"。处方:蜈蚣一条,蝎子一个,臭椿树皮内的白皮适量,共研为细末,黄酒或开水送服,安卧得微汗可缓解。
11. 宫颈癌:
宫颈癌延至中晚期而失去手术时机者,用中药泄浊解毒,破坚化瘀,调理冲任,有一定疗效。山西医学院一附院治疗此症的经验,值得学习与试用。
(1)宫颈癌汤:蜈蚣两条,全蝎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获苓各4.5克,白芍9克,柴胡2克,当归6克,水蒸服。每日服1~2剂,并可随症稍作加减。
(2)外用药粉:蜈蚣2条,轻粉3克,冰片0.3克,麝香0.15克,黄柏15克,或加雄黄15克,共研细末。其用法是:仡大棉球蘸药粉送入穹窿部,紧贴宫颈,开始每日上药一次(经期暂停),以后根据病情逐步减少次数,直到活检转为阴性。效果:共治疗宫颈癌10例,均健在,最长者已达9年。本方对宫颈糜烂也有效。
12.宫外孕孕卵未终绝者:
宫外孕孕卵未终绝者,用宫外孕方(丹参9~15克,赤芍、桃仁各6~9克,乳没各3~6克)加蜈蚣2~4条(研冲),三棱、获术各3~9克,牛膝6克,能使孕、卵终绝而康复。
13.下肢溃疡:
患部用金银花、野菊花适量煎水冲洗净后,撤上蜈蚣粉末适量,再用膏药复盖。每日换一次,10天为一疗程。此法有化瘀解毒,促使溃疡愈合的作用。
14. 皮肤癌:
山东昌潍地区人民医院先用蜈蚣治疗胃溃疡恶性变取得了效果,后又发现对乳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都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用蜈蚣制成注射液治疗皮肤癌5例,均获治愈。其方法是:用蜈蚣注射液,于癌肿基底部做浸润注射,每天一次,每次2~4毫升;若癌肿面积大,可用注射用水稀释,以尽可能全部浸润癌肿基底。一般于注射30次左右,癌肿开始干燥萎缩脱落,60次左右癌细胞消失;然后停止注射,溃疡面给予一般、外科换药,至疮面愈合为止。副反应:发热、寒战,多于注射数分钟后开始(并不是每次注射均发生),经30~60分钟即自然缓解。此种不良反应是否与蜈蚣的有毒成分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第二批制剂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既无反应,也无疗效,说明有效成分丢失。
15.慢性骨髓炎:
蜈蚣10条,研粉,装入胶囊内,分为7等份,每日服1份;外用凡士林纱布条蘸上蜈蚣粉未,填入疹管内,每日换药一次。
16. 馒性溃疡、疖肿、针伤感染:
馒性溃疡、疖肿、针伤感染,用活蜈蚣两条,浸于二两菜油中备用(时间长些为好)。此油功能解毒消肿,拔脓生肌,凡慢性溃疡、疖肿、外伤感染均可用其外搽患部,每日一次。此外,化脓性指头炎,应用"蜈蚣套",可消炎、解毒,提脓、止痛。其法是:用蜈蚣一条(焙干),松香18克,共研细末混匀,倒入盛有开水的钵中,粉末在热水中即自然溶成胶状,粘结成团。然后将此粘团趁热捏塑成指套的形状、套在患指上,冷却后固定成型即为"蜈蚣套"。用于脓肿未溃者,少则二、三天,多则五、六天,即可自行破溃,提出脓液;破溃前每月取下指套一次,将患指用温开水洗净。对脓肿破溃或已切开弓流者、每日早晚两次取下指套,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将患指及指套内的脓汁冲洗干净。最初脓汁较多)以后便很快减少(且创面红活,一般经10~20日痊愈。
17. 脱发、斑秃 :
用活蜈蚣十余条,侵入半斤豆油中;三日后用棉球蘸油涂搽患处,一日二次。连用7~14日。按照临床观察,此油具有促进毛发再生的作用。是否由于活蜈蚣浸入豆油后,其嘴内释放的一种淡蓝色毒液,具有促生长素,值得探索。
18.慢支:
用蜈蚣散治疗慢支115例,总有效率达92%。唉蚣一条,用瓦斤焙干为末,把鸡蛋打开一小孔,将蛋清倒出少许,再将唉蚣末置入鸡蛋内,封口蒸熟,每天早晨以温开水送服。腋5夫,间隔2天为一疗程,连服5个疗程。15岁以下,50岁以上每日服一个;16~49岁每日服2个。
19. 慢性肾炎:
用民间验方蜈蚣蛋治疗急慢性肾炎36例,治愈35例,1例无效。蜈蚣一条,生鸡蛋一个,将蜈蚣去头足,焙干为末,纳入鸡蛋内搅匀,外用湿纸及黄泥土糊住,放灶内煨熟,剥取鸡蛋吃,每日吃一个,七天为一疗程,病不愈隔三天再进行下一疗程。本方治疗前均有浮肿、腰酸、纳呆、精神呆滞等症状,并经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慢性肾炎,始服本方。治疗中嘱患者休息,低盐饮食,不配合其他药物。一般2~3个疗程治愈,少数4~6个疗程治愈。据观察,本方对浮肿的消退和尿蛋自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但如服后有肤痒不适者,乃是动物异体蛋白过敏反应之症,应予停服。
20. 病毒性疱疹:
蜈蚣10克研细末,麻油调搽。日2~3次,效佳。
[按语]
按:先师章次公先生,以善用虫类药治疗部分顽症而著称。如治一患者,头痛如劈,呕吐频频,呻吟欲死,除予养血平肝法风的汤剂外,先用炙蜈蚣一大条,冰片0.7克,研极细末,每三小时伺鼻一次。伺后连连打嚏,移时头痛大减,呕亦渐定,两日即痉。此法亦可供临床参考。
又按:全蝎与蜈蚣同袪风定痉、解毒消痈药,然其作用,不尽相同:全蝎以定惊、缓搐溺瘛疯见长;蜈蚣则以解毒开瘀之功为著。故风动痉厥用全蝎。如为热盛生风者,以有"热毒"肆扰,伍用蜈蚣,其效更彰。而外科解毒消痈,则蜈蚣独擅其长,尤善解蛇毒。凡惊厥而见眼斜视,上视、昏厥不醒者,以全蝎最妥;见躁狂烦乱者,则蜈蚣见胜,恽铁樵氏曾指出蜈蚣与全蝎之异同说:"此数种虫药之中,亦有等级,蜈蚣最猛,全蝎最平。有用金蝎、蝎尾不能制止之风,用蜈蚣则无有不制止者,然亦有宜有不宜。惊风以撮口为最酷烈,非蜈蚣不能取效;寻常抽搐,则全蝎足以济事,不宜蜈蚣也"。确系经验之谈。
 
水蛭的应用(附虻虫)
水蛭的应用(附虻虫)
[药物基源]
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宽体金钱蛭 Whitmania pigra(Whi1man) 干燥全体,茶色蛭、医用蛭亦可用,俗称马蟥。各地均有产,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二经。
[本品功用]
本品主要作用: 1)逐恶血瘀血; 2)破血癥积聚;用治妇女血瘀经闭、癥瘤积块等症。仲景抵当汤。大黄虫丸以及百劳几皆用之。张锡纯氏亦善用此药,认为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损气分"。关于这方面,我们有一点不同的体会。曾用本品一味治疗血吸虫病人之肝脾肿大,每次服粉0.9克,每日一次;部分体质较虚者,二、三日后即出现面色萎黄,异常乏力;检血见红血球及血色素、血小板数均趋下降,呈现气血两面三刀伤之征。而其他有关患者(体质较虚)服用后,亦往往见有面色陡然萎黄,并出现精神特别倦乏的感觉。古人以为"有毒",殆即由此而来。因此,凡症属体气亏虚而脉又软弱无力者,虽有瘀滞癥癖,概不宜轻率使用。
[现代研究]
水蛭主要含有蛋白质,其新鲜唾液中含有水蛭素(Hirudin)。水蛭至少能阴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阻碍血液凝固,每20毫克水蛭素可阻止100克人血之凝固。水蛭分泌的一种组织胺佯物质,能扩张毛细血管,缓解小动脉痉挛,减低血液粘着力。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殆与此药理机制有关。
沈壮雷氏"在利用水蛭的通经活血法瘀作用以治疗患者皮肤瘀点时,同时发现它还具有明显的利尿退肿作用,因此将水蛭列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水肿明显者。至于水蛭的利尿作用,是否与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有关,有待今后研究"。这是化瘀以利水的新的应用,凡心、肝、肾引起的水肿,而体质壮实或有瘀象者,均可参用,以进一步实践观察。
此外,近人用本品试治癌症,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本品腥味甚烈,煎剂往往令人闻之欲呕;宜隔纸低温烘干(不能油炙,炙则效减),研细末,以胶囊装盛吞服。无血瘀停滞及孕妇勿用;虚人必须用时,应配合补气养血之品。一般煎剂用2~4克,散剂用0.7~1.3克,分二次吞。
[临床应用]
1.癥瘕积聚:
凡腹部癥瘕积聚,久而不消,诸药少效者,参用水蛭,每获殊功。例如张锡纯氏之"理冲丸",(见病案举例)对于一切脏腑癥瘕积聚及妇女血瘀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而结为瘀瘤者,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卫生宝鉴》的"见丹",气血兼行,通涩并举,亦擅治"石瘕"(即血症癥时现)。吴鞠通氏的"化癥回生丹",诚如吴氏所说:"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久病癥结不散者,非此不可"。此方攻补兼施,药后无副反应,虚人亦可用之。这里所谓"腹部癥瘕积聚",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患。
[病案举例]
张××,女,42岁。近两年来,少腹偏左发现坚块,逐渐增大,月经量多而腹痛。苔薄白,质红,边有瘀斑,脉弦,尺沉涩。综合症情,乃属《金匾》所说的妇人"癥病",治以张氏理冲丸以化瘀消癥。处方:水蛭(不用炙)30克,生黄芪45克,生三棱、生莪术各15克,当归、知母、甛桃仁(带皮尖)各18克。上药共研极细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6克,月经期暂停服用。先后共服三料,坚块逐步软化缩小,终至消失。刘天峰氏用生水蛭粉(早晚用黄酒冲服3克)治输卵管、卵巢肿块计11例,痊愈6例,包块缩小2例,无效3例,服药时间的长短,视包块的大小而定,一般服2~6个月左右。可以相互参证。
2. 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相似于"心痹"之候,多因风、寒、湿之邪侵入经络,搏于血脉,以致心体残损,气血亏虚,血流失畅,瘀而郁滞,久则脾肾亦虚,症见心悸气短,唇钳足肿,舌有瘀斑,脉细结代。凡瘀血症象明显而体气不大亏虚者,应侧重活血化瘀,佐以温阳利水、益气宁心,可予"心痹汤"。处方:生黄芪、潞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克,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克,水蛭粉1.2克(另吞),虻虫1.5克,炙草4.5克,煎服,每日一帖。如体气亏虚较甚者,则又当先予温阳益气以扶正,而后再参用活血化瘀的虫类药;扶正可用炙甘草汤意:红参粉1.5克(分吞),熟地黄24克,炙黄蔑12克,肉桂未2克(分吞),阿胶、麦冬、炙草各9克,五味子3克,炒枣仁15克,红枣十枚,生姜三片。
[病案举例]
施××,男,34岁,工人。三年前患风湿热,经治而愈。嗣后因受寒、劳累而数度复发,以致二尖瓣狭窄,诊断为"风心"。平日稍活动即感心悸、气短,甚则唇钳、咳呛;面色少华,入暮两足浮肿加甚。苔薄白质淡,边有瘀斑,脉虚细带涩,问见结象。病久致虚,心气不足,肺气失宣,驯致血瘀郁滞,脉气失利。"心痹"已成,不易速效。治宜益气养营,活血化瘀,以调心气,而利脉道。予心痹汤五帖。服后自觉胸次畅适,心悸、气短亦较缓;后继进原方,症情逐步稳定,舌边瘀斑日渐消失,遂以膏剂调治而巩固之。
3.冠心病:
中医之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等症概括冠心病在内。多因气滞不通,血脉瘀阻所致,故"活血化瘀"乃其重要治疗原则之一。但这仅是对实症而言,仍属治标,其本在心肝肾之气阴两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并治,应审证用药,不可偏执。如症属气滞血瘀,经脉挛急,血运不畅而致之心绞痛,甚则心肌梗塞,而舌与口唇有明显瘀斑时,在一般活血化瘀、理气通阳之剂中,加用活血化瘀解凝之水蛭1克,每获佳效。
[病案举例]
杨××,男,45岁,干部。近两年来,经常心区窒闷不畅,甚则刺痛,出汗,稍活动则心悸气短。血脂偏高,心电图:ST段下垂,左右心室肥大,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经常服用去脂及扩张心血管药,刺痛时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苔微腻,边有瘀斑,唇黯,脉细,问见结代。此为心脉瘀阻,经脉痹闭,心阳失展,不通则痛之"真心痛",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阳。处方:太子参、紫丹参、制黄精各15克,水蛭1克(研分二次吞),全瓜萎、薤白头各12克,广郁金9克,檀香、川芎各4.5克,生山楂30克,炙草4.5克,水煎每日一帖。连服15帖后,症情稳定,舌唇之瘀黯渐消,改予下列九剂巩固:太子参、丹参、制黄精、制首乌、生山楂、广郁金、泽泻各90克,檀香30克,延胡索60克,共研细末,水泟为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4.5克。心电图复查已正常。一年后随访,未见发作。
4.门静脉高压脾切除后血小扳增多症:
秦亮甫医师用"水蛭汤"治疗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症18例,初步观察,效果较好。因为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有发热、舌红、脉弦数等"营血瘀热"征象,故治予凉血化瘀的"水蛭汤"。一般服2~4帖后血小板数即显著下降,处方:水蛭6克(打),虹虫、地鳖虫、桃仁、丹皮各9克,大生地、生蒲黄、生五灵脂各15克。煎服。
[病案举例]
刘××,男, 41岁,住院号: 19214。于脾切除后8天,血小板数高达122.5万/立方毫米;服水蛭汤三剂,血小板数下降至36万/立方毫米;停止服药二天,血小板数回升至51.5万/立方毫米;再服二剂,血小板又下降到32万/立方毫米。
按:此方破瘀之力甚峻,宜中病即止,不可使之过度。
5.食道癌:
宋华柱氏用软坚化瘀,消痰散结的"藻蛭散"治疗食道癌三例,获得显效。海藻30克,水蛭6克,研极细末,每眼6克,日二次,黄酒冲服。五日自觉咽部松快,十日咽物已无障碍,1~2月而渐复。另一方,海藻仍为30克,水蛭增为15克,研末分作十包,每日服1~2包,用于直肠癌肿转移。张承周氏用加味水蛭汤治疗食管癌、胃癌的近期疗效,尚称满意,能改善症状,但癌块难以消失。方用生水蛭15克,生鸡内金12克,竹茹12克,清半夏12克,忍冬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食道癌在病理上有鳞癌、腺癌之不同,在辨证上有虚实之区分;早中期多表现为气滞、痰聚、血瘀、毒踞的实证;晚期则因病程缠延日久,进食困难,而致气阴两亏,虚实夹杂;在治疗上必须审证求因,从因论治。藻蛭散适用于痰瘀互结而苔腻,舌质衬紫,边有瘀斑,脉细滑或细涩者为宜。如合并溃疡而吐出粘涎中杂血者,即须慎用,或加参三七粉为妥。其他如肝郁气滞、热毒伤阴及气阴两虚者,均不适应。作者以本方治一例食道鳞癌合并溃疡的晚期患者,初服略有小效,继则因溃疡深入肌层,经常出血,虑其穿孔,即行停用。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制宜,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6.引产:
《别录》谓水蛭有"堕胎"作用,故以水蛭为主,西己以大队的破血攻瘀药,可以引产。处方:水蛭、地鳖虫、红花、桃仁、三棱、获术、急性子、凌霄花各9克,蛇虫、大黄各4.5克,桂枝2.5克。水煎内服,每日一剂。
[按语]
此方破血攻瘀、引产坠胎之力甚猛,体质壮实者较合,虚人慊用,此方需于白天服,服后要多活动。药后见红如象月经样,经化验证实胎体已下即停药,倘见红为一滴一滴而量少者,要继续服药。本方应在妇产科医师严密观察下应用,病家不要随便服用,以免引起大出血。
7.跌打瘀凝:
凡跌打损伤而内有瘀血凝阻,心腹胀痛,二便不通者,用《济生方》"夺命散"(水蛭1.2克,生大黄、牵牛各6克,煎服),能化瘀解凝,通利二便,消散瘀血。
8. 颈淋巴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无锡解放公社中草药研究小组用"水蛭散"治疗颈淋已结核80例,未溃的64例,已溃的16例,治愈率84%;治疗腮腺炎40例,在1~3天内全部治愈。方法简便,效果较好,值得采用。处方:水蛭、冰片等量。方法:(1)将水蛭放瓦上焙干研细末,加冰片等量共研细末,调于凡士林中,外敷未溃的淋巴结肿及腮腺炎。(2)将水蛭放瓦上焙于后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外撒于已溃或久溃的淋巴结核创面上。(3)将水蛭瓦上焙干后研末,内服每次4.5克,日二次,治已溃、未溃的淋巴结核。这也是破瘀散结的效果,但体虚者宜适当减量,或配补益软坚之品为宜。
9.按筋:
水蛭、松香为末,敷伤处。
10.阑尾包块:
锦州医学院用水蛭粉冲服,治阑尾包块甚效。
[附药·虻虫]
虻虫为昆虫类忙科复带虻Tabanus bivittatus Mats.的干燥全体,俗称"牛虻"。各地均有产。性微寒,味苦,入肝经。功能逐瘀积,消癥结,对癥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扑瘀结有效。《本草从新》谓其"破血通行经络,坠胎只在须臾"。其破血逐瘀之性,较水蛭为强,服后可致暴泻,但药过即止。二药常同用,以增强其破血逐瘀之功。凡无瘀滞血积者忌用,孕妇亦禁用。用量:一般煎剂为1.5~3克,散剂用0.3~0.7克。其临床应用力:
1)宫颈癌:本病中医认为,多因冲任损伤,肝、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湿热郁毒,气血凝滞所致。在治疗原则上要扶正与法邪并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重视局部癌灶的变化,又积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破坚化瘀、泄浊解毒、清热利湿,调理冲任为主。(1)早期宫颈癌处方:蛇虫、制乳没、黄连各6克,水蛭、蜂房、黄柏各9克,丹皮、龙胆草各12克,研细末;照方30料混合后,另用金银花、蜀羊泉、龙葵、半枝莲各120克,煎取浓汁泛丸,雄黄9克为衣;每日二次,每次1.5克。(2)晚期宫颈癌:内服"愈黄丹":蛇虫、水蛭、人指甲、黄连。乳没各6克,海龙一条,白花蛇三条,全蝎、蜂房、黄柏各9克,丹皮12克,龙胆草15克,共研粉,银花煎水泛丸,雄黄为衣。每服3克,每日2~3次。外用:采用天津20i:踌香1.2克,蛇床子4.2克,血竭7.5克,没药9克,乳香、冰片、硼砂、砌砂各10.5克,儿茶11克,雄黄、钟乳石各13.2克,章丹46克,白矾58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于宫颈癌病灶,每周二次。
2)跌扑伤痛:虻虫3克,丹皮6克,研末,黄酒送服。
[按语]
地鳖虫与水蛭、虻虫同为活血化瘀药,但其在临床应用上却有所差别:地鳖虫可用于虚症患者,水蛭则非邪实、正实者,不宜轻用。虻虫破瘀之力尤著,更宜慎用。
 
僵蚕的应用
僵蚕的应用
[药物基源]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 Bom-byx mori L. 的幼虫,因感染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I1. 而致死的干燥全虫,又名"天虫"。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蚕排之粪,叫"蚕沙";已出过幼蚕的种子壳纸,叫"蚕退纸";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之壳,叫"蚕茧";茧中之蛹,叫"蚕蛹",均入药。僵蚕味咸辛而性平,入肝,心、脾、肺四经。
[本品功用]
(1)散风泄热,(2)化痰消坚,(3)解毒镇痉,(4)活络通经。对温邪感染最为适用,是故杨栗山知《寒温条辨》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之要药。因其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懈毒疗疮,故于风热痰火为患之喉痹咽肿、风疹搔痒、结核瘰疬等症均适用之。一般与大贝母、元参等同用,对喉风、痄腮、瘰疬等有效;配白芨用治某些空洞型肺结核亦有一定效果。配红花、荆芥、棕榈叶可治中风;配蝉衣(2:1)研粉,每服4.5克,一日三次,治流感发热及风热型伤风感冒,效佳。配苏子、牛子、朱砂、生姜等能治癫痈;单用僵蚕研末吞服,可治头风作痛。本品并具有表散之功,对于风热奎遏而痘疹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发之。又因其可治消渴病,临床用治糖尿病亦有一定的疗效。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它能治"癥块",说明本品有软坚消癥之功,在同书白马溺条下附有僵蚕、白马溺为九之单方,谓善治"痞块心痛";因此、我们曾用此试治胃癌、肝癌及其他腹部癥块,初步观察,有一定作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脂肪及蛋白质,白僵菌还含甾体11α一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类皮质激素。是否因其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和调节功能,而达到愈病的目的,尚待进一步研究。其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煎剂有对抗土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的作用。
[用法用量]
凡血虚而无风热客邪或无癥癖积聚者忌用。用量:煎剂为9~18克,散剂为1~2.5克,一般多炙用,但取其散风热时,则宜生用,因炙后表散之力即大为减弱。
[临床应用]
1. 热病初起:
热病初起常证兼表里,倘表里兼治,内外并调,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有截断、扭转之功。作者经常采用以僵蚕为主药的"表里和解母"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症者,或病起已三、五日而尚有表症存在者,服后常一泻而脉静身凉,或显见顿挫,续服数次可瘥。盖其功能疏表泄热,清肠解毒,可表里两解,缩短疗程。不论成人、小儿,除正气亏虚或脾虚便溏,或发热极轻而恶寒较甚者外,均可服之,处方:僵蚕45克,蝉衣、甘草各30克,大黄135克,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克,滑石180克,研极细末,以鲜霍香汁、鲜薄荷汁各30克,鲜萝卜汁240克,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4~6克,妇女、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克,6~8岁服1~1.5克,2~5岁服0.5~1克,每日一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病案举例]
赵××,男, 28岁,工人。起病四日,头痛肢楚,形寒发热,困惫胸闷,曾服APC片得汗而热不退,入暮为甚,体温39.2℃,口微渴而粘腻痘爽,二日未大便。苔白,中后微腻,脉浮数。此风热外袭, 湿滞内蕴之候,治宜两顾;予表里和解丹9克,分作两包,每日服一包;开水送下。药后五小时得畅便一次。入暮热势挫降至37.6℃;次日续服,体温恢复正常,诸苦若失,惟觉神疲乏力;饮食调理,休息二日痊愈。
2.胃癌:
在《本草纲目》附方"僵蚕、白马溺"治"痞块心痛"的启示下,朱子青医师曾以该方配合逍遥散加减,治愈一例肝癌;作者也曾以僵蚕、蜈蚣等治疗肿瘤,获得一定疗效
[病案举例]
尚×,男, 42岁,农民。体质素健,近数月来,经常院痛,呕吐涎沫与食物,(仅能进稀软食物),形体逐渐消瘦;大便秘结,常五、六日一行。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劝其手术切除,患者惧而来我院诊治。苔白腻,脉细弦。隔症已深,预后堪虞。除先予旋复代赭汤以镇逆和胃,缓其呕吐外,另以下方为丸剂,以化其坚块,徐图后效。处方:炙僵蚕120克,炙蜈蚣、炮山甲各48克,马钱于24克(浸润去皮,切片,麻油炸黄,砂土炒去油),硫黄9克,共研极细未,以炼蜜为丸如桂圆核大。每日服一粒。服药十日后,痛减而呕止,连服至两月余,胃纳正常,坚块完全消失。此例七年未复发,后以脓毒败血症死亡。
3. 口眼歪斜:
某些顽固病例,采用以僵蚕、全蝎为主的"平肝法风汤"治疗,奏效尚可。处方:僵蚕12克,炙全蝎1.5克(研分二次吞服),炒荆芥4.5克,黄菊花、嫩钩藤(后下)各15克,生白芍、竹茹各9克,石决明24克(缺即用珍珠母30克代),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帖。病程长而病情较重者,需于每帖中加制白附子6克,连服20帖以上。
[病案举例]
李××,男,30岁,干部。右侧面颊木钝不爽,继则口向左歪,右目不能闭合。次日即服药,连续一周,效果不著。苔微黄,脉弦。此肝经风阳上扰之咊,治宜平肝阳,散风热。予上方四帖,症情好转,继服五帖而愈。
4.瘰疬:
疬核肿硬未化脓者,以僵蚕、大贝母各二份,全蝎一份,研未制九如绿豆大;每食后服4克,日二次,连续服用,可促其消散。如为肝肾不足,痰气凝滞而致者,可用元参,麦冬、夏枯草各9克煎汤送服。
5 小儿惊风:
(1)外治方:僵蚕、全蝎各一条(均瓦焙存性),朱砂0.7克,麝香0.15克。共研细未,用人乳调成膏,摊在如铜钱大的布上,贴于太阳穴,一般可收效。
(2)《保婴腐》治惊风方:用青蒿虫(青蒿节间有小虫,须在秋分前后剥取)捣和飞朱砂、轻粉,制丸如粟粒大,一岁一丸,谓其效"十不失一"。后获一民间验方,即上方加僵蚕、全蝎,对小儿高热、惊搐,效甚验捷,因而名为"解热定痉九"。处方:僵蚕五条,全蝎三个,飞朱砂5克,轻粉6克,共研细未,加青蒿虫捣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4粒,日2~3次,待热挫搐止,即停服。
[病案举例]
张××,男,6岁。发热四日,得汗未解,午后为甚,高热达39。8 ℃人暮烦躁不安,惊搐时作,齘齿谵妄。苔黄质微红,脉数,指纹青紫。此温热之邪袭踞气分,热极动风。予解热定痉丸9粒,每服3粒,一日3次。以生地、知母各9克煎汤送服。药后三小时,热降至38.2℃,惊搐较平,神烦略安,乃继服之;翌日热降为37.5℃,诸搐亦定,善后而愈。按:僵蚕内服治疗小儿惊风,如为痰热者,可配钩屯、蝉退、龙齿、天竺黄等;如为风痰者,则加天麻、胆星、全蝎等。
6.荨麻疹:
即"风疹块",古称"痞",多为风热客于营分,治宜驱风泄热,凉血活血;少数病例属脾虚风湿蕴于肌胰不化,则宜补脾去风化湿为主;如反复发作,久治未愈而气血亏虚者,又宜益气养血、法风湿。因僵蚕长于散风泄热,对风热型尊麻疹,用之多奏效。
处方(1):僵蚕60克,蛇退30克,生大黄120克,广姜黄45克,研末。每取6克,以白糖开水送服,服后得微汗即愈;未愈可续服数次,每日一次。
处方(2):僵蚕、姜黄、蝉衣、乌梢蛇各等分,研细末,每服4.5克,日二次。此方功能法风散热,活血法瘀,对顽固性风疹块有效,此二方功用基本相同,但处方一对体质壮实者最合,如脾气偏虚,而风热仍盛者,则以处方二为宜。
[病案举例]
李××,男,28岁,工人。患荨麻疹已三、四年,冬春发作较剧,或食海鲜亦易引发;作则周身掀发疹块,搔痒难忍,有时腹痛。素日口子,便难。苔黄质红,脉弦带数。此为风热蕴于营分而内有湿热,治宜散风泄热,凉血和血。予处方(1)12克,两日分服。药后大便畅利,疹块即隐,翌日未再发作。
7.慢性咽炎:
中医属之"阴虚喉痹"范畴,多因痰热蕴结日久,耗伤肺、肾之阴,而致虚火上烁咽关。患者咽部掀红的痛,咽壁有颗粒滤泡突起,梗然欠利,讲话较多则感咽部不适,发音不畅,常有口干咽燥之感。苔薄质红,脉弦细或带数,治宜养阴清热,化痰利咽。处方:炙僵蚕、炙全蝎、黄连各6克,炙蜂房、金银花、代储石、生牡蛎各12克,共研细末,分作20包。每服一包,日二次,食后予小时用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各6克泡茶送服。连服3~5日咽部即感爽适,继服之可以巩固。
[病案举例]
余××,男, 54岁,干部。慢性喉炎已三年余,叠治未愈,作较长时间的报告后,咽部梗窒不爽更甚,发音欠扬。苔薄黄质红,脉弦细而数。阴虚之体,痰热阻于咽关,治宜泄化痰热,养阴利咽。予上方一料,服三日后咽部即感轻松,药未尽剂即平。
8.牛皮癣:
亦称"银屑病",多因风热之邪结聚于皮肤肌腠,而致气血运行不畅,郁而生热化燥,耗伤津血,肌肤失养,鳞屑不断产生。故治疗上一般以法风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散瘀为主,久病则参用养血之品。但此症殊为顽固,不易奏效。苏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创订了"四白散"(白僵蚕、白花蛇、制白附子、白蒺黎各等分为未)内服,每次6克,日三次,并用"黄升膏"(黄升20%,和蜂蜡、麻油调为糊状)外搽,一日二次(少数患者有局部过敏现象即停用),对部分病例有效。因为僵蚕散风泄热、解毒疗疮,白花蛇搜风通络,白附子辛散法风,白蒺藜辛散苦泄,所以对初中期之牛皮癣甚为合拍。倘久病血虚者,则宜配合养血凉血之品。
9.乳腺炎初起:
乳腺炎初起,乳部有癖块,多由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乳汁阻塞而致。不即消散,易致化脓。如外皮尚未红肿者,可用生僵蚕末,以醋调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一般用数次可消。
[病案举例]
曹××,女,35岁。乳腺炎五日(外皮尚未红肿),予生僵蚕未60克,每取9克,醋调外敷患处,每日一换。三日而瘥。
10. 哮喘:
炙僵蚕粉,每服3克,日二次。对哮喘而病情较泽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盖取其解痉定喘,化痰止咳,散风泄热之功。虚喘、寒喘勿用。
[病案举例]
工×,男,8岁。患支气管哮喘已三年余,冬季易作,作则咳喘,不能平卧,痰鸣如嘶。苔黄腻,脉滑数。痰热至肺,阻塞肺络,肺失肃降,喘咳以作。予僵蚕粉,每服2克,一 日二次。连服二日而平。
11.重型风湿性关节炎:
重型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久治未愈而寒湿偏胜者,用"五虎汤"(炙僵蚕、炙全蝎各6克,蜈蚣三条,制川、草乌各3克)多收效,(阴虚体弱者慎用。)此方加天麻、白芷。归身、牛膝,可治小儿麻痹症(剂量酌减);加蒲公英、地丁、九里明。可治痈疽。五虎汤如作散剂内服,仅需三分之一量,既节约药材,又可提高疗效。
12. 烧伤后期疤痕增生:
《别录》记载僵蚕可"灭诸疮瘫痕",了知本品有软化疤痕的作用。处方:白僵蚕14条,鸡蛋一个。将兽蛋放白酒内泡七天,去清取黄,再将僵蚕粉与蛋黄混合调成糊状其用法:涂于疤痕上,一日二次;疤痕可以逐步消除。另需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酌用补气、凉血、清热、养阴滋肾等品以调养。
13.乳腺小叶增生症:
属之"乳癖"范畴。每因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而致,治当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协仲任。以"消核汤"(炙僵蚕12克,蜂房、当归、赤芍、香附、桔核各9克,陈皮6克,甘草3克),连服5~10帖,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病案举例]
陈××,女,32岁,农民。两侧乳房均有肿块如鸡蛋大,已历二年余,叠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即予消核汤。服四帖后,显见缩小;连服八帖,全部消散而愈。
按:我院外科采用此方试治十余例,获效亦同。
14.糖尿病:
僵蚕用于糖尿病确具降糖之效;但其药理机制,尚待今后一步探索。 [病案举例]
陈××,男,46岁,干部。有肝炎病史。近数月出现三多症状,体重逐步减轻。检查:空腹血糖260毫克%,空服尿糖(++++),醋酮(+)。除嘱控制饮食外,予炙僵蚕粉以胶囊装盛口服。每服8粒,一日三次。同时每晨服鲜篇蓄汁(冷开水洗净,切碎捣烂,绞取汁)半杯。服药一周后三多症状改善,空服尿糖减为(++),醋酮(一);三周后空腹血糖降至125毫克%,空腹尿糖(一),三多症状消失;一月后症情稳定,改予六味地黄九(每次9克,一日二次)以巩固疗效。
 
守宫的应用
守宫的应用
[药物基源]
守宫属壁虎科蹼趾壁虎,Gekko chinemsis Gray或同属它种壁虎的干燥体,亦名天龙,江、浙、皖等省均有产。味咸性寒,有小毒,人心、肝二经。
本品功用
1)法风定惊, 2)解毒消坚,3)通络起废。能治瘰疬结核,历节风痛,中风瘫痪,风痉惊痛,小儿疳痢。因其善于攻散气血之凝结,故常用治恶疽肿瘤。因其具有排脓生肌、促进组织生长之功,故对疮疡久不收口而形成瘘管者,用之多获良效。
[现代研究]
某单位用守宫制成的组织液,对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壁虎尿液如接触皮肤,需立即清洗,否则经皮肤吸收后,轻则皮下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和肌层中性白细胞浸润;重则损伤脑筋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的严重不良性改变,呼吸麻痹,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捕捉时不可不慎。
[用法用量]
本品一般用量,煎剂4.5~9克,散剂1~2克。少数病例服后有咽干、便秘现象,以麦冬、决明子各9克代茶,可以改善。
[临床应用]
1、肺结核、淋巴结核、肾结核、骨结核:
江西省中医院用"抗结核合剂"(守宫末3克,冲服,猫爪草、苡米仁各30克,天葵子、百部、生壮蛎各15克)为主,配合"羊骨虎挣散"(绵羊骨一具,烧灰存性,制马钱子30克,制附片、炒甲珠各60克,共研细末,分为120包,每早晚各服一包,开水送服,甜酒为引,两个月服完。此方用于骨结核效好)及"止痉散"(蜈蚣、全蝎各等分,每早晚各服1~1.5克,对结核病引起的疼痛有效,因此一般是加入上二方中同时使用),治疗上述疾患。在临床实践中,还使用上方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鼻咽癌、甲状腺肿瘤及不明原因的血尿等病,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又杨廷彬等用守宫粉(每服1克,日三次,长期服用)治疗骨结核12例,其中8例痊愈,恢复了劳动力,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病案举例]
(1)李××,女,18岁,工人。主诉:胸椎已13年,左腹股沟淋巴结核溃烂8×2厘米,已一年,伴有左下肢疼痛。现症:患者5岁时开始背痛,当时未加注意,以后渐渐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经用抗痨药稍有好转,三年后复发,治疗无效,以致脊椎畸形。在2年前左腹股沟发现一肿块,继则溃烂,一年多不能愈合,而来院就诊。当时检查第六、七、八胸椎突出有压痛,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烂约8×2厘米,伴有左下肢疼痛。开给抗结核合剂加止痉散五剂,服后疼痛已除,随后给羊骨虎挣散,继服2月治愈(江襻省中医院)。
(2)刘××,女,44岁。患胸椎结核(T10~12),经上级医院摄片2次确诊,用异菸肼、链霉素治疗无效,下肢瘫痪,卧床不起八月余,胸椎1o-ll处有一碗大的冷性脓肿,溃破流脓。经内服守宫粉六月余,创口愈合,下肢瘫痪逐步恢复痊愈(杨廷彬等)。
按:又方守宫、蜈蚣、地鳖虫各60克,制乳没、三七、红花各30克,炮山甲15克,共研细末,加赋形剂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5克,每服6片,日二次,主治骨与关节结核,能解毒定痛,破瘀活血。
2、晚期肺癌:
上海龙华医院用守宫、干赡皮、天麦冬各9克,南北沙参、百部、八月札各12克,夏枯草、葶苈子各15克,鱼腥草、山海螺、金银花、白英、蛇舌草、生牡蛎、苦参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治疗晚期肺癌。效果:共治27例,显效2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
又上海杨浦区中医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扶正抗癌"法治疗晚期肺癌,共治晚期原发性肺癌14例,取得一定疗效。治疗方法有二:一是扶正法,二是攻癌法。关于扶正法:用养肺阴、补肺气,健脾益肾等法。关于攻癌法:分中草药攻癌及化疗攻癌二类。(1)消肿解毒、化瘀软坚法:在癌块较大或有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时,可用守宫粉、蜈蚣粉、地鳖虫粉各1.5克混和,分二次吞,蛇六谷(先煎一小时)、生半夏、生南星、七叶一支花、羊蹄根、铁树叶。蛇舌草各30克,商陆、赡皮各15克,煎服。 (2)抗癌化学药物:联合使用以下3~4种,中等剂量脉冲治疗;每周1~3次。如环磷酰胺0.4~0.6克/次,5-氟脲嘧啶0.5克/次,争光霉素3万单位/次,自力霉素2~4毫克/次,长春新碱1~2毫克/次等。在扶正与攻癌块的具体应用方面,是采取分阶段的有机结合,当机体与癌块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时,用中药扶正加化疗攻癌,以达到抑制病势的作用。当机体与癌块经过激烈斗争后,癌块趋于缩小,机体对化疗耐受性差,反应较大时,就停用化疗,而换以中草药和虫类药攻癌及中药扶正以巩固之,待患者机体情况逐渐得到恢复后,再继续进行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为64.3%,其中显效1例,良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
3.食道癌:
温州市抗癌小组用天龙粉治食道癌4例(均经钡剂造影确诊)。治后吞咽困难消失,食量及体重增加,造影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制用法:将天龙与米炒至焦黄研成粉,每日服1~2条,分2~3次,以少量黄酒调服。
4.附骨阴疽、流痰走注、顽疮不敛:
虞成英氏祖传治骨痨的秘方"龙虎十将丹",能促进病灶吸收及受捛骨质修复。应用范围:(1)附骨阴疽:主要指深部脓肿及骨结核;(2)流痰走注:主要指皮下痰核、关节肿大畸形及疾病结核等;(3)顽疮不敛:形成漏管、脓水清稀,常年不愈。配制服法:(1)处方:壁虎、蕲蛇各120克,海虎(海马或海蛆亦可用)、蜈蚣、全蝎、炮山甲、地鳖虫、露蜂房、鹿龟胶各60克,斑蝥15克(用一两糯米炒至焦黄)。(2)制法:先将壁虎、薪蛇、蜂房三味分别放置于密闭瓦罐内,盐泥封固,文火焙烧(置于糠火中烧约半小时许)至药物焦黀为度,不可成炭,然后与他药共研细末,充分和匀后以鹿角胶黄酒烊化冲药,最后炼蜜为丸。(3)服法: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9~12克。上药配制药量,一般宜在30~50日服完(依患者体质、年龄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而定)。服完一料,休息十日,续服第二料。一般连服2~3料,即可见功。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辛辣、雄鸡、鲤鱼、牛肉等食物。(2)服药期间及好转后,须静心休息,加强营养。(3)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慎服,或减少服量。如眼药期间出现腰痛、尿急、尿血者,需立即停药数日,并以六一散、绿豆煎汤频服。倘能依法配制,剂章掌握得当,此种反应少见。(4)骨痨溃后,日久不合者,除内服本方外,还须并用外敷拔毒去腐膏(红升丹30克,冰片1.6克,乌铡骨15克,共为细末,以麻油或凡士林调和:或直接用散剂)。 (5)如有较大的死骨存在,疹管日久不合者,可用推车散(蜣螂虫研末)或施行手术,将死骨除尽,方能彻底根治。
[病案举例]
陈××,男,50岁,工人。右侧骼关节肿痛畸形已八、九年,历经各种中西药物、针灸、电疗、穴注、理疗等均无明显效果。1962年3月酸痛更甚,右骼骨关节延及右膝活动障碍及强直,食欲顿减,体重下降,全身瘦削;继而骼关节隆起突出,局部剧痛,漫肿无头,潮热虚烦。经调线摄片检查,显示髂关节间隙狭小,边缘模糊,般骨头内缘骨质损坏,诊断为右骼骨关节结核。经住院综合治疗三月余,因无效拟作手术,患者拒绝,乃转来我院治疗。诊为"骨痨症",用本方法治疗,经眼药45日,局部疼痛大减,步履渐方便;至11月服完三料时,局部疼痛完全消失,全身健康状况显著好转。次年二月由我院调线检查证明:"右侧骼骨边缘清晰,坏死骨质已渐增生"。患者在家调养月余后,遂恢复工作。最近随访,并未复发,仅过度劳动后或天气骤变时稍有酸痛不适。
按:此方全为动物类药,而以虫类为主,其温经通络,推陈致新、解毒攻坚、生肌敛疮之功特著,故于骨结核等阴疽顽疮,死骨瘘管,瘰疬坚核,多能奏效。由于内含斑蝥,宜先用小量,逐步增加,并煮绿豆汤频饮为宜。
5.毒蛇咬伤:
化毒散(天龙10条,蜈蚣20条,斑蝥5只(去翅足),地龙、全蝎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1.2克,用温开水冲服)治疗毒蛇咬伤中毒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轻中型者每5小时一包,约服4~5包即可;重型而体质壮实者,需服6~7包,孕妇或体弱者,每三小时服半包。服药后如小便涩痛者,另用车前子9克,六一散15克煎汤饮服,或用绿豆120兏,茅根60克煎汤频服。
6.瘰疬:
凡瘰疬已溃穿者,用"守宫散":守宫五条,切碎,晒干,于清洁瓦上焙成炭,研细外用;每日换一次,2周左右可以收敛向愈。未溃者,可用炙守宫50条,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2~3粒,日三次,小儿酌减。一般2~3周,可以见效。对于颈部癌转移的肿核,用之亦有裨益。
又,守宫50条,菜油一斤半浸之,或放铜锅内,以炭火煎熬,至守宫化尽为度,再将油露三五夜,退去火性,用此油搽瘰疬患处,未溃可消,已溃能敛。
[病案举例]
沈×,女,34岁。有肺结核史,平素情绪沉郁,形体消瘦。近半年来,颈部出现硬核,逐步增多、增大,颈两侧累累如串珠,达13枚之多。苔薄,质微红,脉细弦。肝郁痰凝,结为阃疬,治宜攻瘀散结,化痰消坚;以守宫30条,洗净烘干,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三粒,日三次。一周即见缩小,二周显消,三周而愈。
7.无名肿毒:
活守宫一条放入鸡蛋内,封好,一周即化(骨存);用此涂敷肿处,2~3日可消,山东邹平县明集公社会窝村大队卫生室用此法治蝎、蜂螫伤肿痛,观察20例,均一次治愈。说明其解毒、消肿、止痛之作用,甚为可靠。
8.切口瘘:
切口瘘多见于胃、肠、胆囊、脓肿切排引流、外伤清创、妇产科等手术以吊。王重九等用"守宫散"治疗切口瘘45例,效果比较满意。治疗方法:外用守宫散,内服三七合剂。"守宫散":将守宫洗刷干净,置瓦片上,用文火焙烤(不可使焦),研成细末,筛净毛衣和。使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拭局部切口,撒上守宫散一层,外用纱布覆盖,勿使污沾,保持创面干洁。每日换药一次。"三七合剂":参三七、川贝、白芨各2克,地鳖虫1克,研细末,每服1~2克,每日三次。以7天为一疗程,需要时可续用一疗程。
9.臁疮:
即下肢溃疡。民间用两枚熟鸡蛋黄熬油,再入壁虎一条熬之;以此油涂患处,每日1~2次,收口较速。
[按语]
白花蛇与守宫均有搜风通络、攻毒定惊之功,皆为治风解毒要药;但前者以透骨搜风见长,
后者以破结消坚为胜;前者血虚津伤者慎用,后者无瘀凝坚核者勿轻施。
 
蜂房的应用[附药·峰毒]
[药物基源]
蜂房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Polistes mandarinus Saussure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东南各省均产。性平,味苦咸微甘,入肝、肾、胃三经。带子者效佳。历代本草均谓其有毒,但从临床实践观察,虽服大量,亦未发现毒性反应。
[本品功用]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及实践体验,本品具有法风定痉、解毒疗疮、散肿定痛、兴阳起痹等作用。可是,近世只重外用,忽视内服,淹没其功,至属可惜。实则本品不仅。为疡医要药,对内科某些疾患亦甚有效。其功用主要有四:
l)治关节肿痛:
本品功能稠痹法风,对关节肿痛久而不消,具有佳效,所以《别录》说它有治"历节肿出"之功。作者经验,凡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见关节僵肿,久而不消,甚至变形,参用本品,颇有助益。
2)治恶核癌肿:
癌肿在祖国医学文献里,除了宋代《卫济宝书》的"癌疾"、《直指方》的"癌疮"。明代《外科启玄》的"癌发"等记载是直道其名外,其他尚有许多疾患,如恶疮、附骨疽、石疽、流注、恶核、翻花、黑疗、癥瘕、积聚、噎隔、崩漏、浊带等论述中,亦包括多种癌肿在内。 蜂房,《别录》说它能"治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可佻"诸毒均瘥"。张文仲方用蜂房三指撮,温酒送服,治崩中、漏下五色之症(按此症很象子宫癌疾患)甚效。《验方新编》的乳癌散亦以蜂房为主药,故友樊天徒氏曾指出:"蜂房、全蝎、蜈蚣、守宫等品,对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作用"。上海市曙光医院曾用蜂房、全蝎等治疗乳癌及癌肿转移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等症。近几年来,各地用它治疗癌肿的报道日益增多。由此可知,蜂房在治疗癌肿恶核方面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一味药品。
3)治阳瘘、遗尿:
本品具有兴阳益肾的作用,对阳瘘不举及遗尿失禁,效用可靠。
4)治痈疽瘰病:
本品解毒杀虫、消痈疗疮的功效显著,外科常用之。如《证治准绳》"蜂房膏"之治凛病,验方"消肿化毒膏"之治痈疽肿毒,"三生散"之治恶疮怪症等是。又如海门县中医院用带子蜂房、山羊角等分,焙研成粉,每服6~9克,日服一次,治搭背及其他疮疡甚效。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在配伍应用上,合细辛煎汤漱口,可治牙痛;合半枝莲治疗肿恶核;合蝉衣能脱敏,治尊麻疹及其他皮肤搔痒症;合花蜘蛛治阳痿不举;合桑嫖峭治遗尿失禁;合地鳖虫、全蝎、僵蚕治痹证;合乌梢蛇、地鳖虫治顽固腰痛;合苦栋子、两头尖治乳癌;等等。
一舨内服用量,汤剂为每日6~12克;散剂每次1~2克,一日二次;病情严重而阳虚较甚者,可酌加量。为了增强疗效,虽连续大量服用,临床上亦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外用剂量根据需要而定。阳证痈疡有化脓趋势者,应予慎用。
[现代研究]
据日本药学家实验报道,蜂房有强心、利尿、止血、驱虫等作用。本品含有蜂蜡、树脂、挥发油、钙、铁等。它的醇、醚及丙酮浸出液皆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尤其以丙酮浸出液作酌最强,并有增强心脏运动、利尿和一时性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
本品即能内服,又能外敷。
[临床应用]
1. 癌肿:
蜂房是治疗癌肿颇有希望的一味药物,已引起备方面的注视。以它为主药治疗癌肿的方剂很多,现择要介绍于下:
(1)消瘤丸加减:某肿瘤医院对癌肿患者尝给予蜂房、全蝎、守宫、僵蚕等组成的"消瘤丸"内服,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对喉癌、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癌等效果较好。作者也常用之,初步认为有一定疗效。
[病案举例]
张××,女,61岁,家庭妇女。30年来有发作性上腹疼痛,并伴有泛酸、暖气史。疼痛发作时,服胃舒平或进少量饮食可以缓解。近年来,疼痛发作频繁,夜间尤甚;并见呕吐,多在食后3~4小时出现,每次量约大半痰盂,有隔餐食物;饮食减少,日渐消瘦,大便秘结。且病情日益加剧,以至每日仅进少量流汁;有阵发性绞痛(痛时腹部可见隆起的肿块移动),必注射"安依痛"始能稍缓。 1963年6月经南通医学院附院住院检查(住院号: 71197),印象为"溃疡病恶性变合并幽门梗阻",建议转外科手术治疗。因患者不同意,乃回家治疗。出院后,涌呕不能食如故,诸药罔效,赢弱更甚;每日赖注射葡萄糖以维持体力,杜冷丁以缓其痛。4个月后,病人险境,乃邀往诊治。因患者隔症已深,势非一般药石所能奏效,乃迳予虫蚁搜剔之品,破化癥坚,镇逆定痛,冀能小挫其势,以缓痛呕。处方:炙蜂房、炙全蝎、炙蜣螂虫、代赭石各6克,陈皮3克,甘草2克。共研极细末,分作10包;每服一包,一日二次,开水送下。第一包服后,疼痛即稍缓,呕逆渐减,颇感舒适;续服数日后,症情益趋稳定,能进稀亦,10日后,能吃粥及面条,神情逐步好转,并能起床行走,患者数年来,症情稳定,即使偶然微痛,服上药仍可缓解。从这一病例来看,蜂房等虫类药对本病似具有缓解痛苦,顿挫病势的作用。
(2)乳癌散:本方出自《验方新编》。临床初步观察,乳癌初起,服本方一月可使坚核趋向缩小;连服2~3月,轻者即愈;稍重者,则需较长期连续服用。处方:炙蜂房、苦楝子、雄鼠粪各等分,炒研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服9克,开水或米酒送下,间日服一次,江苏海门县中医院用本方加山羊角(用量为它药之双倍),制为"乳癌丸",每服9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据称疗效更好,可以试用。
(3)肺癌方:中医认为,肺癌多由正气内伤,邪毒犯肺,以致肺气郁,宣降失司,血瘀气滞,络脉阻塞而致;因此,在治疗上主张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痰,觧毒散结;活血消肿之剂。上海肿瘤医院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使用下方治疗肺癌:炙蜂房、北沙参各12克,半枝莲60克,藕节、杏仁、蒲黄、黄蔑、批粑叶各9克,石燕30克(石燕:《纲目》属石类,味甘凉无毒;主利窍,行湿热,疗目翳,治消渴),漏芦15克。水煎,每日一帖。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2. 风痰流注、肿块疝坠:
"太保丹"膏药方:蜂房炭120克,公丁香,细辛、毕拨、百草霜各60克,研细末,瓶贮。每次以清凉膏药黑肉300克,药末30克,先将膏药肉烊化,再将药末和入搅匀,视病变部位的大小,摊相应的膏药贴用,一般每间五、六日换膏药一次。对一切寒性肿块、骨节作痛、疵气偏坠、风痰流注及乳吹初起,均有较好的疗效。惟阳证红肿而脓已成者,则不宜采用。("太保丹"膏药方:本方亦名"万应清凉丹",方见马培之《外科传薪集》外科方外奇方卷三;药铺有成药出售,为膏药中常用的一种基础膏药肉,如缺可用普通膏药肉代之。)
3. 痈疽肿毒:
在外科上以蜂房为主药的方剂极多,兹选四则于下:
(1)蜂房散:本散为民间流传较广的治乳痈的单方,查是医者却很少知道采用;解放后在搜集丹方运动中,才加以发掘。杨中学氏用本品治疓急性乳腺炎,治愈率88.4%,有效率为92.3%,平均治愈时间仅为2.1天,疗效颇为显著。制服法:将蜂房拣净撕碎,置锅中,以文火焙至焦黄(忌焦黑),再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服2~3克,每四小时一次,以热黄酒一两冲服。如连服三天有明显进步而未全部消散者,可续服之。倘服后无明显好转而有化脓趋势者,应考虑手术。眼药期镐,应多饮开水,避风寒,多静息。重症可辅以热敷。已有化脓倾向者,则不宜服用。
(2)消肿化毒膏:擅治发背、痈疽及各种肿毒疮疖,已溃未溃,均可敷贴。处方:露蜂房。杏仁各30克,黄蔑22.5克,蛇退(盐水洗净)、元参各15克,乱发如鸡蛋大一团(去油垢),菜怕300克,黄丹150克。制法:先将菜油、乱发入锅中熬,候发烊尽,加杏仁;待杏仁黑色,布滤去渣,加黄蔑、元参;熬1~2小时,再加蜂房、蛇蜕,搅熬至紫黑色,滤去渣,用慢火熬;最后下黄丹,急搅千余转,滴水不散,膏即成。用法:将膏药摊于牛皮纸或黄蜡油纸上,贴于患处。未成脓者消散,已成者自溃;已溃者拔毒生肌,收口而愈。一般疮疡,换贴数次可愈,重者则须连续换药。
[按语]
本方出自万潜斋氏辑著之《寿世新编》。万氏清光绪间南昌名医,该书所载均为其治验效施(值得珍视。本方效甚稳捷,并可贴治腿新久不愈,冻疮已破或未破。又凡水火烫伤,刀、跌出血,经久不愈者,贴用此膏,亦可渐痊。作者过去曾制用,收效满意。本方与《六科准绳》之蜂房膏内容相同,仅药量略有出人,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宋兆友氏用此治疗皮肤结核3例,均获痊愈,亦可参考。
(3)蜂芷散:用蜂房、白芒等量研细末,酒渣调敷患处,治颈痈(对口)、背痈(搭背)甚效。每日换药一次。未溃者,数次可消。
(4)蜂房洗剂:蜂房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分钟,过滤去渣即成。对各种化脓性疮面,如外伤性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疖、痈、烫伤、蜂窝组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等均有较好疗效。用法:取蜂房渗洗剂浸泡,冲洗创面,务使干净,而后用消毒沙布复盖。对于有坏死组织的疮面,可将洗剂加温后,再冲洗浸泡,每天1~2次。有祛腐、生肌、消炎、止痛的作用,能促进创口早期愈合。
4.遗尿:
遗尿虽为小恙,但原因较多,部分病例不易根治。考唐《新修本草》记载蜂房能治"遗尿失禁",可是《于母秘录》却又说它能治二便不通。据此可知,本品治疗遗尿,重在温阳益肾以固本。凡遗尿久治不愈,症情顽缠,体质虚弱者,均可选用。制服法:露蜂房炙存性,研极细术。成人每服3~6克,年幼者酌减,一日二次,黄酒或开水送下。如有其他兼症,宜配合煎剂调治。
[病案举例]
陈×,男, 25岁,工人。自幼即患遗尿,迄今未已,每三、五日一作,辛劳时则增剧。求治多年罔效,颇以为苦。顷方新婚,内心尤感苦闷。察其面色掀华,询之有怯冷、腰酸之征,结合脉右尺沉弱,乃下元亏虚,命火不振之候。予蜂房散60克,嘱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但患者误以为每服30克,竟于二日服完。药后宿疾顿愈,未发生任何副作用。然此过量之剂,终不足为法,仍以小量连服或递加为宜。
5. 脱疽:
即"闭塞性脉管炎",手指、足趾色黑内陷,痛不可忍,逐节脱落;用蜂房炙研细末,以醋调搽,每日一换,并内服《石室秘录》之"驱湿保脱汤"(苡仁90克、茯苓60克,桂心3克、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每日一剂,连服十剂),有一定的疗效。
虹口区中心医院脉管炎小组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辨证上有寒、热、湿等邪的瘀痹,又有正气与之相抗的矛盾演变的特征。因此,在临床上从每次发作周期中的邪正胜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期),采取几个途径进行辨证治疗。(1)急性发展期:邪盛伤正,患肢缺郁血症与炎势发展快。治法以祛邪为主。寒邪用温法(蜂房、白附子、制南星各9克,鸟不宿3克,苍术15克等),热邪用清法(毛冬青、益母草各60克,蒲公英、忍冬藤、甘草各30克),湿邪用利法(益母草60克,上茯苓、苡仁各30克,苍术、防已、萆薢各15克)。集中药力以攻消血管内外的炎势。(2)迁延活动期:邪正相持抗衡,患肢缺郁血症绵延,治法以法邪与扶正(补益:党参,黄芪、棉根、尤参、石斜等;活血:鸡血藤、丹参、红花、乳没、三七、大黄䗪虫丸、小金片等)两认并用,可随证分别主次兼施。(3)稳定恢复期:邪去上复,患肢缺郁血症趋向缓解。治法以扲正、补益、活血及扩血管药为主,以利法瘀生新,促进建立侧枝循环的代偿功能,其总有效率为95.5%,显效率为50%,截肢l%。值得参考。
6.清水样带下:
本病多出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肾阳不振,下元亏虚,或感受湿毒而致。一般辨证用药,均可取效。惟偶见一种"情水样带下",类似"白崩",殊为顽固;如于常规用药中伍以蜂房,则疗效显著。殆囚蜂房具有独特的温阳益肾、解毒散肿之功。
[病案举例]
陈××,女,30岁,工人。结婚七载未生育,诊断"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长期闭经,用人工周期疗法能暂时行经,但停药则又如故。现闭经年余,周期性乳房作胀,约两周消失;继之即排清水样白带,量多涌溢而出,常淋漓循腿而下。叠药乏效,颇以为苦。头晕,腰酸肢软。人中短于问身寸,约为2:3。苔薄白,质淡,脉弦细尺弱,心肝血亏,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带脉下固,予健脾益肾,养旬柔肝,调其冲任,束其带脉。处方:炙黄芪15克,炙蜂房,潞党参、仙灵脾、熟地黄、当归、茯苓、菟丝子各12克,锻龙牡各30克,甘草4.5克。五贴、每日一帖。复诊:药服两帖,清水样之白带明显减少,精神亦振。苔薄,脉细。 前方既效,毋庸更张,继进之。以后随访,疗效巩固,月经能届期而行。
7.骨结核、骨髓炎、关节炎:
骨结核、骨髓炎、关节炎:此)种疾病均较顽固,但以解毒疗疮、散肿定痛、蠲痹通络之虫类药组成的"四味解毒丸"(炙蜂房、地鳖虫、全蝎、蜈蚣等分,研细末,水泛为九如绿豆大,每服3克,一日二次)治之,有较好的疗效。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外科使用多年,甚感满意。
哈尔滨市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小组指出,骨结核乃毒痰凝结为患,治之必须开其胰理,解其寒凝,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自无不愈。遂拟定"蜂房散"治之,收到显效。处方:蜂房、血余炭、大熟地各60克,蛇退、蝉衣、僵蚕各30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二次,黄酒为引。本方治骨结核无漏孔者最合,体虚过甚者服之易致呕吐,可减小剂量,配合阳和汤并用为宜。
[病案举例]
王××,女,32岁。62年春腰酸背痛,倦怠乏力,未曾介意,但体重日减,午后潮热,人睡盗汗,食欲减退。同年6月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医院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用抗痨药好转。第七、八胸椎突起有明显压痛,X线摄片:7~8胸椎突起,有明显破坏,续用抗痨药,未能控制病势发展。63年8月,患者疼痛增剧,行走困难。64年3月卧床不起,下肢瘫软,64年5月21日来诊:形体消瘦,神情痛苦,7~8胸椎漫肿、压痛。苔薄质淡)脉沉细。证属骨疽,治宜温通经络,固肾健骨。先服阳和汤十余副,继服蜂房散,每日二次。每次3克,黄酒为引;局部外敷玉龙膏,每局换药一次。用药三个月后,症状大有改善,腰痛显著减轻,下肢能活动。因酷暑停药一月。后继服两个月,腰痛消失,扶拐活动。又眼药一个月,离拐行走,能做洗衣、担水等家务劳动。到目前已停药六个月,与常人无异。
8.牙龈脓肿:
龈脓肿,多由阳明经蕴热,随经熏的于上,始宜清胃降火,解毒消痈;而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又宜兼以益肾。处方:炙蜂房、元参、骨碎补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帖。连服3~5帖可愈。
又用露蜂房一小块,加水一小碗,煮沸待温,含漱,治牙痛甚效。
对于走马牙疳,牙根腐烂者,用蜂房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数次可效。
9. 预防子宫绒毛膜上皮癌:
岭溪县人民医院用"复方蜂房汤"预防子宫绒毛膜上皮癌5例,获得显效。治疗对象:住院确诊为葡萄胎,经过刮宫1~3次后尿妊娠试验仍为阳性者。方剂、用法及反应:复方蜂房汤:当归、泽兰、山甲珠篙克,蜂房熏克,一疗程。服一个疗程后,可做尿妊娠试验,若转为阴性则停服?如仍为阳性,可继续服第二个疗程。反应:一般服药后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若数量不多,不需停药,亦不需止血。尿妊娠试验转为阴性后,在停药期间,再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而妊娠试验仍为阴性者,按月经不调处理。在治疗中如贫血明显者,适当加入补血之品。如服第一疗程尿妊娠试验仍属阳性者,亦可适当加入紫草或半枝莲等以加强抗癌作用。疗效观察:共治5例,第一、第二胎患者,服一个疗程已经转为阴性,第四胎患者服用两个疗程以上转为阴性。
[病案举例]
冯××,女,22岁。1967年患葡萄胎(第二胎),经刮宫手术后,仍不规则阴道流血,复刮宫两次,尿妊娠试验3次均为阳性。患者不同意作全宫切除。服上方五帖,又出现阴道流血,尿妊娠试验,结果为阴性。出院后追踪访查,患者次已经妊娠,正产一孩。
10. 痹证:
概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及增生性脊柱炎等而言。此等疾患凡属病情较重,叠治缠绵不愈者,即非单纯祛风、散寒、逐湿之剂所能奏效。正如王肯堂对其病因所说的:"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仅是外在的诱因,而肾虚才是内在的本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益肾壮督以扶正治本,蠲痹通络而法邪治标,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益肾蜀痹汤(九)"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订的。从临床200例的疗效分析来看,其有效率为98%,痊愈率为75%,好转率为23%,无效为2%。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蜂房、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炙僵蚕、炙乌梢蛇、炙地鳖虫各9克,炙蜈蚣、炙全蝎各1.5克(研分二次吞),甘草3克。上为一日量,煎服。连服五帖后,按上方十倍量研细末,另用生地黄、鸡血藤、老鹤草、寻骨风,桑枝、苍耳子各15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早晚食后各服6克。妇女妊娠或经期勿服。寒湿甚者加制川草乌各6克;阳虚者加熟附块。炙黄芪各12克;阴虚者加石斜、麦冬各9克;变形甚者加蜣螂虫、炮山甲各9克。一般服汤剂后即感疼痛减轻,继服丸剂2~3月,可以逐步稳定或治愈。如服丸后有口干弦象者,可另用生地、麦冬、北沙参各9克泡汤代茶。
[病案举例]
王××,女,47岁,干部。患者在71年4月份开始腰痛,逐步增剧,脊椎渐趋弯曲,头向前倾,不能直立,呈严重驼背状,而且掣及两腿疼痛,行走欠利。手指关节亦见变形。叠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未见好转。72年8朌30日至某医院诊治,经X 线腰椎正侧位摄片(片号为3087):腰椎4~5椎唇样增生, 腰5椎下缘许氏结节,印象力"腰椎增生症",合并"类风"。给服强的松片及局封,嘱卧硬板床,未见好转;经常借服止痛片缓痛,不能劳动,殊为苦闷。因行走不便,难以继续外出求诊。73年3用15日由其战友携X 线摄片及病历来院索方。综合证情,属之"顽痹",以其病情较重,邪已深入经隧骨骰,骨节磋跎,非虫蚁搜剔,下克奏功。腰为肾之府,腰椎乃督脉循行之处,又应辅以益肾壮督之品,庶可标本并顾,或能获取小效,予益肾蠲痹丸观察之。74年4月30日来院复诊:服丸药后腰痛大减,能安卧,行走较前灵活,腰椎弯曲亦稍好转。苔薄质淡,脉细涩。效不更方,原方续服一料。74年7月12日三诊:腰痛已定,并能直立行走,能从事一般轻活;惟觉口燥而干,苔糙微腻,质红,脉细弦。以其有伤阴之征,宜复入养阴之品,上方加麦门冬、生白芍 、川石斜各90克,如法制丸续服,以巩固疗效。以后随访,一切正常。75年4月26日经南通县人民医院摄片(片号:26576)复查,增生之骨刺已经消失。
按:骨刺之消失仅是少数病例,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消失,功能可以基本恢复,但是骨刺多难消失。
 
蜂房的应用[附药·峰毒]
[药物基源]
蜂房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Polistes mandarinus Saussure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东南各省均产。性平,味苦咸微甘,入肝、肾、胃三经。带子者效佳。历代本草均谓其有毒,但从临床实践观察,虽服大量,亦未发现毒性反应。
[本品功用]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及实践体验,本品具有法风定痉、解毒疗疮、散肿定痛、兴阳起痹等作用。可是,近世只重外用,忽视内服,淹没其功,至属可惜。实则本品不仅。为疡医要药,对内科某些疾患亦甚有效。其功用主要有四:
l)治关节肿痛:
本品功能稠痹法风,对关节肿痛久而不消,具有佳效,所以《别录》说它有治"历节肿出"之功。作者经验,凡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见关节僵肿,久而不消,甚至变形,参用本品,颇有助益。
2)治恶核癌肿:
癌肿在祖国医学文献里,除了宋代《卫济宝书》的"癌疾"、《直指方》的"癌疮"。明代《外科启玄》的"癌发"等记载是直道其名外,其他尚有许多疾患,如恶疮、附骨疽、石疽、流注、恶核、翻花、黑疗、癥瘕、积聚、噎隔、崩漏、浊带等论述中,亦包括多种癌肿在内。 蜂房,《别录》说它能"治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可佻"诸毒均瘥"。张文仲方用蜂房三指撮,温酒送服,治崩中、漏下五色之症(按此症很象子宫癌疾患)甚效。《验方新编》的乳癌散亦以蜂房为主药,故友樊天徒氏曾指出:"蜂房、全蝎、蜈蚣、守宫等品,对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作用"。上海市曙光医院曾用蜂房、全蝎等治疗乳癌及癌肿转移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等症。近几年来,各地用它治疗癌肿的报道日益增多。由此可知,蜂房在治疗癌肿恶核方面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一味药品。
3)治阳瘘、遗尿:
本品具有兴阳益肾的作用,对阳瘘不举及遗尿失禁,效用可靠。
4)治痈疽瘰病:
本品解毒杀虫、消痈疗疮的功效显著,外科常用之。如《证治准绳》"蜂房膏"之治凛病,验方"消肿化毒膏"之治痈疽肿毒,"三生散"之治恶疮怪症等是。又如海门县中医院用带子蜂房、山羊角等分,焙研成粉,每服6~9克,日服一次,治搭背及其他疮疡甚效。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在配伍应用上,合细辛煎汤漱口,可治牙痛;合半枝莲治疗肿恶核;合蝉衣能脱敏,治尊麻疹及其他皮肤搔痒症;合花蜘蛛治阳痿不举;合桑嫖峭治遗尿失禁;合地鳖虫、全蝎、僵蚕治痹证;合乌梢蛇、地鳖虫治顽固腰痛;合苦栋子、两头尖治乳癌;等等。
一舨内服用量,汤剂为每日6~12克;散剂每次1~2克,一日二次;病情严重而阳虚较甚者,可酌加量。为了增强疗效,虽连续大量服用,临床上亦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外用剂量根据需要而定。阳证痈疡有化脓趋势者,应予慎用。
[现代研究]
据日本药学家实验报道,蜂房有强心、利尿、止血、驱虫等作用。本品含有蜂蜡、树脂、挥发油、钙、铁等。它的醇、醚及丙酮浸出液皆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尤其以丙酮浸出液作酌最强,并有增强心脏运动、利尿和一时性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
本品即能内服,又能外敷。
[临床应用]
1. 癌肿:
蜂房是治疗癌肿颇有希望的一味药物,已引起备方面的注视。以它为主药治疗癌肿的方剂很多,现择要介绍于下:
(1)消瘤丸加减:某肿瘤医院对癌肿患者尝给予蜂房、全蝎、守宫、僵蚕等组成的"消瘤丸"内服,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对喉癌、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癌等效果较好。作者也常用之,初步认为有一定疗效。
[病案举例]
张××,女,61岁,家庭妇女。30年来有发作性上腹疼痛,并伴有泛酸、暖气史。疼痛发作时,服胃舒平或进少量饮食可以缓解。近年来,疼痛发作频繁,夜间尤甚;并见呕吐,多在食后3~4小时出现,每次量约大半痰盂,有隔餐食物;饮食减少,日渐消瘦,大便秘结。且病情日益加剧,以至每日仅进少量流汁;有阵发性绞痛(痛时腹部可见隆起的肿块移动),必注射"安依痛"始能稍缓。 1963年6月经南通医学院附院住院检查(住院号: 71197),印象为"溃疡病恶性变合并幽门梗阻",建议转外科手术治疗。因患者不同意,乃回家治疗。出院后,涌呕不能食如故,诸药罔效,赢弱更甚;每日赖注射葡萄糖以维持体力,杜冷丁以缓其痛。4个月后,病人险境,乃邀往诊治。因患者隔症已深,势非一般药石所能奏效,乃迳予虫蚁搜剔之品,破化癥坚,镇逆定痛,冀能小挫其势,以缓痛呕。处方:炙蜂房、炙全蝎、炙蜣螂虫、代赭石各6克,陈皮3克,甘草2克。共研极细末,分作10包;每服一包,一日二次,开水送下。第一包服后,疼痛即稍缓,呕逆渐减,颇感舒适;续服数日后,症情益趋稳定,能进稀亦,10日后,能吃粥及面条,神情逐步好转,并能起床行走,患者数年来,症情稳定,即使偶然微痛,服上药仍可缓解。从这一病例来看,蜂房等虫类药对本病似具有缓解痛苦,顿挫病势的作用。
(2)乳癌散:本方出自《验方新编》。临床初步观察,乳癌初起,服本方一月可使坚核趋向缩小;连服2~3月,轻者即愈;稍重者,则需较长期连续服用。处方:炙蜂房、苦楝子、雄鼠粪各等分,炒研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服9克,开水或米酒送下,间日服一次,江苏海门县中医院用本方加山羊角(用量为它药之双倍),制为"乳癌丸",每服9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据称疗效更好,可以试用。
(3)肺癌方:中医认为,肺癌多由正气内伤,邪毒犯肺,以致肺气郁,宣降失司,血瘀气滞,络脉阻塞而致;因此,在治疗上主张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痰,觧毒散结;活血消肿之剂。上海肿瘤医院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使用下方治疗肺癌:炙蜂房、北沙参各12克,半枝莲60克,藕节、杏仁、蒲黄、黄蔑、批粑叶各9克,石燕30克(石燕:《纲目》属石类,味甘凉无毒;主利窍,行湿热,疗目翳,治消渴),漏芦15克。水煎,每日一帖。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2. 风痰流注、肿块疝坠:
"太保丹"膏药方:蜂房炭120克,公丁香,细辛、毕拨、百草霜各60克,研细末,瓶贮。每次以清凉膏药黑肉300克,药末30克,先将膏药肉烊化,再将药末和入搅匀,视病变部位的大小,摊相应的膏药贴用,一般每间五、六日换膏药一次。对一切寒性肿块、骨节作痛、疵气偏坠、风痰流注及乳吹初起,均有较好的疗效。惟阳证红肿而脓已成者,则不宜采用。("太保丹"膏药方:本方亦名"万应清凉丹",方见马培之《外科传薪集》外科方外奇方卷三;药铺有成药出售,为膏药中常用的一种基础膏药肉,如缺可用普通膏药肉代之。)
3. 痈疽肿毒:
在外科上以蜂房为主药的方剂极多,兹选四则于下:
(1)蜂房散:本散为民间流传较广的治乳痈的单方,查是医者却很少知道采用;解放后在搜集丹方运动中,才加以发掘。杨中学氏用本品治疓急性乳腺炎,治愈率88.4%,有效率为92.3%,平均治愈时间仅为2.1天,疗效颇为显著。制服法:将蜂房拣净撕碎,置锅中,以文火焙至焦黄(忌焦黑),再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服2~3克,每四小时一次,以热黄酒一两冲服。如连服三天有明显进步而未全部消散者,可续服之。倘服后无明显好转而有化脓趋势者,应考虑手术。眼药期镐,应多饮开水,避风寒,多静息。重症可辅以热敷。已有化脓倾向者,则不宜服用。
(2)消肿化毒膏:擅治发背、痈疽及各种肿毒疮疖,已溃未溃,均可敷贴。处方:露蜂房。杏仁各30克,黄蔑22.5克,蛇退(盐水洗净)、元参各15克,乱发如鸡蛋大一团(去油垢),菜怕300克,黄丹150克。制法:先将菜油、乱发入锅中熬,候发烊尽,加杏仁;待杏仁黑色,布滤去渣,加黄蔑、元参;熬1~2小时,再加蜂房、蛇蜕,搅熬至紫黑色,滤去渣,用慢火熬;最后下黄丹,急搅千余转,滴水不散,膏即成。用法:将膏药摊于牛皮纸或黄蜡油纸上,贴于患处。未成脓者消散,已成者自溃;已溃者拔毒生肌,收口而愈。一般疮疡,换贴数次可愈,重者则须连续换药。
[按语]
本方出自万潜斋氏辑著之《寿世新编》。万氏清光绪间南昌名医,该书所载均为其治验效施(值得珍视。本方效甚稳捷,并可贴治腿新久不愈,冻疮已破或未破。又凡水火烫伤,刀、跌出血,经久不愈者,贴用此膏,亦可渐痊。作者过去曾制用,收效满意。本方与《六科准绳》之蜂房膏内容相同,仅药量略有出人,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宋兆友氏用此治疗皮肤结核3例,均获痊愈,亦可参考。
(3)蜂芷散:用蜂房、白芒等量研细末,酒渣调敷患处,治颈痈(对口)、背痈(搭背)甚效。每日换药一次。未溃者,数次可消。
(4)蜂房洗剂:蜂房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分钟,过滤去渣即成。对各种化脓性疮面,如外伤性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疖、痈、烫伤、蜂窝组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等均有较好疗效。用法:取蜂房渗洗剂浸泡,冲洗创面,务使干净,而后用消毒沙布复盖。对于有坏死组织的疮面,可将洗剂加温后,再冲洗浸泡,每天1~2次。有祛腐、生肌、消炎、止痛的作用,能促进创口早期愈合。
4.遗尿:
遗尿虽为小恙,但原因较多,部分病例不易根治。考唐《新修本草》记载蜂房能治"遗尿失禁",可是《于母秘录》却又说它能治二便不通。据此可知,本品治疗遗尿,重在温阳益肾以固本。凡遗尿久治不愈,症情顽缠,体质虚弱者,均可选用。制服法:露蜂房炙存性,研极细术。成人每服3~6克,年幼者酌减,一日二次,黄酒或开水送下。如有其他兼症,宜配合煎剂调治。
[病案举例]
陈×,男, 25岁,工人。自幼即患遗尿,迄今未已,每三、五日一作,辛劳时则增剧。求治多年罔效,颇以为苦。顷方新婚,内心尤感苦闷。察其面色掀华,询之有怯冷、腰酸之征,结合脉右尺沉弱,乃下元亏虚,命火不振之候。予蜂房散60克,嘱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但患者误以为每服30克,竟于二日服完。药后宿疾顿愈,未发生任何副作用。然此过量之剂,终不足为法,仍以小量连服或递加为宜。
5. 脱疽:
即"闭塞性脉管炎",手指、足趾色黑内陷,痛不可忍,逐节脱落;用蜂房炙研细末,以醋调搽,每日一换,并内服《石室秘录》之"驱湿保脱汤"(苡仁90克、茯苓60克,桂心3克、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每日一剂,连服十剂),有一定的疗效。
虹口区中心医院脉管炎小组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辨证上有寒、热、湿等邪的瘀痹,又有正气与之相抗的矛盾演变的特征。因此,在临床上从每次发作周期中的邪正胜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期),采取几个途径进行辨证治疗。(1)急性发展期:邪盛伤正,患肢缺郁血症与炎势发展快。治法以祛邪为主。寒邪用温法(蜂房、白附子、制南星各9克,鸟不宿3克,苍术15克等),热邪用清法(毛冬青、益母草各60克,蒲公英、忍冬藤、甘草各30克),湿邪用利法(益母草60克,上茯苓、苡仁各30克,苍术、防已、萆薢各15克)。集中药力以攻消血管内外的炎势。(2)迁延活动期:邪正相持抗衡,患肢缺郁血症绵延,治法以法邪与扶正(补益:党参,黄芪、棉根、尤参、石斜等;活血:鸡血藤、丹参、红花、乳没、三七、大黄䗪虫丸、小金片等)两认并用,可随证分别主次兼施。(3)稳定恢复期:邪去上复,患肢缺郁血症趋向缓解。治法以扲正、补益、活血及扩血管药为主,以利法瘀生新,促进建立侧枝循环的代偿功能,其总有效率为95.5%,显效率为50%,截肢l%。值得参考。
6.清水样带下:
本病多出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肾阳不振,下元亏虚,或感受湿毒而致。一般辨证用药,均可取效。惟偶见一种"情水样带下",类似"白崩",殊为顽固;如于常规用药中伍以蜂房,则疗效显著。殆囚蜂房具有独特的温阳益肾、解毒散肿之功。
[病案举例]
陈××,女,30岁,工人。结婚七载未生育,诊断"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长期闭经,用人工周期疗法能暂时行经,但停药则又如故。现闭经年余,周期性乳房作胀,约两周消失;继之即排清水样白带,量多涌溢而出,常淋漓循腿而下。叠药乏效,颇以为苦。头晕,腰酸肢软。人中短于问身寸,约为2:3。苔薄白,质淡,脉弦细尺弱,心肝血亏,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带脉下固,予健脾益肾,养旬柔肝,调其冲任,束其带脉。处方:炙黄芪15克,炙蜂房,潞党参、仙灵脾、熟地黄、当归、茯苓、菟丝子各12克,锻龙牡各30克,甘草4.5克。五贴、每日一帖。复诊:药服两帖,清水样之白带明显减少,精神亦振。苔薄,脉细。 前方既效,毋庸更张,继进之。以后随访,疗效巩固,月经能届期而行。
7.骨结核、骨髓炎、关节炎:
骨结核、骨髓炎、关节炎:此)种疾病均较顽固,但以解毒疗疮、散肿定痛、蠲痹通络之虫类药组成的"四味解毒丸"(炙蜂房、地鳖虫、全蝎、蜈蚣等分,研细末,水泛为九如绿豆大,每服3克,一日二次)治之,有较好的疗效。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外科使用多年,甚感满意。
哈尔滨市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小组指出,骨结核乃毒痰凝结为患,治之必须开其胰理,解其寒凝,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自无不愈。遂拟定"蜂房散"治之,收到显效。处方:蜂房、血余炭、大熟地各60克,蛇退、蝉衣、僵蚕各30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二次,黄酒为引。本方治骨结核无漏孔者最合,体虚过甚者服之易致呕吐,可减小剂量,配合阳和汤并用为宜。
[病案举例]
王××,女,32岁。62年春腰酸背痛,倦怠乏力,未曾介意,但体重日减,午后潮热,人睡盗汗,食欲减退。同年6月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医院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用抗痨药好转。第七、八胸椎突起有明显压痛,X线摄片:7~8胸椎突起,有明显破坏,续用抗痨药,未能控制病势发展。63年8月,患者疼痛增剧,行走困难。64年3月卧床不起,下肢瘫软,64年5月21日来诊:形体消瘦,神情痛苦,7~8胸椎漫肿、压痛。苔薄质淡)脉沉细。证属骨疽,治宜温通经络,固肾健骨。先服阳和汤十余副,继服蜂房散,每日二次。每次3克,黄酒为引;局部外敷玉龙膏,每局换药一次。用药三个月后,症状大有改善,腰痛显著减轻,下肢能活动。因酷暑停药一月。后继服两个月,腰痛消失,扶拐活动。又眼药一个月,离拐行走,能做洗衣、担水等家务劳动。到目前已停药六个月,与常人无异。
8.牙龈脓肿:
龈脓肿,多由阳明经蕴热,随经熏的于上,始宜清胃降火,解毒消痈;而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又宜兼以益肾。处方:炙蜂房、元参、骨碎补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帖。连服3~5帖可愈。
又用露蜂房一小块,加水一小碗,煮沸待温,含漱,治牙痛甚效。
对于走马牙疳,牙根腐烂者,用蜂房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数次可效。
9. 预防子宫绒毛膜上皮癌:
岭溪县人民医院用"复方蜂房汤"预防子宫绒毛膜上皮癌5例,获得显效。治疗对象:住院确诊为葡萄胎,经过刮宫1~3次后尿妊娠试验仍为阳性者。方剂、用法及反应:复方蜂房汤:当归、泽兰、山甲珠篙克,蜂房熏克,一疗程。服一个疗程后,可做尿妊娠试验,若转为阴性则停服?如仍为阳性,可继续服第二个疗程。反应:一般服药后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若数量不多,不需停药,亦不需止血。尿妊娠试验转为阴性后,在停药期间,再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而妊娠试验仍为阴性者,按月经不调处理。在治疗中如贫血明显者,适当加入补血之品。如服第一疗程尿妊娠试验仍属阳性者,亦可适当加入紫草或半枝莲等以加强抗癌作用。疗效观察:共治5例,第一、第二胎患者,服一个疗程已经转为阴性,第四胎患者服用两个疗程以上转为阴性。
[病案举例]
冯××,女,22岁。1967年患葡萄胎(第二胎),经刮宫手术后,仍不规则阴道流血,复刮宫两次,尿妊娠试验3次均为阳性。患者不同意作全宫切除。服上方五帖,又出现阴道流血,尿妊娠试验,结果为阴性。出院后追踪访查,患者次已经妊娠,正产一孩。
10. 痹证:
概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及增生性脊柱炎等而言。此等疾患凡属病情较重,叠治缠绵不愈者,即非单纯祛风、散寒、逐湿之剂所能奏效。正如王肯堂对其病因所说的:"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仅是外在的诱因,而肾虚才是内在的本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益肾壮督以扶正治本,蠲痹通络而法邪治标,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益肾蜀痹汤(九)"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订的。从临床200例的疗效分析来看,其有效率为98%,痊愈率为75%,好转率为23%,无效为2%。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蜂房、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炙僵蚕、炙乌梢蛇、炙地鳖虫各9克,炙蜈蚣、炙全蝎各1.5克(研分二次吞),甘草3克。上为一日量,煎服。连服五帖后,按上方十倍量研细末,另用生地黄、鸡血藤、老鹤草、寻骨风,桑枝、苍耳子各15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早晚食后各服6克。妇女妊娠或经期勿服。寒湿甚者加制川草乌各6克;阳虚者加熟附块。炙黄芪各12克;阴虚者加石斜、麦冬各9克;变形甚者加蜣螂虫、炮山甲各9克。一般服汤剂后即感疼痛减轻,继服丸剂2~3月,可以逐步稳定或治愈。如服丸后有口干弦象者,可另用生地、麦冬、北沙参各9克泡汤代茶。
[病案举例]
王××,女,47岁,干部。患者在71年4月份开始腰痛,逐步增剧,脊椎渐趋弯曲,头向前倾,不能直立,呈严重驼背状,而且掣及两腿疼痛,行走欠利。手指关节亦见变形。叠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未见好转。72年8朌30日至某医院诊治,经X 线腰椎正侧位摄片(片号为3087):腰椎4~5椎唇样增生, 腰5椎下缘许氏结节,印象力"腰椎增生症",合并"类风"。给服强的松片及局封,嘱卧硬板床,未见好转;经常借服止痛片缓痛,不能劳动,殊为苦闷。因行走不便,难以继续外出求诊。73年3用15日由其战友携X 线摄片及病历来院索方。综合证情,属之"顽痹",以其病情较重,邪已深入经隧骨骰,骨节磋跎,非虫蚁搜剔,下克奏功。腰为肾之府,腰椎乃督脉循行之处,又应辅以益肾壮督之品,庶可标本并顾,或能获取小效,予益肾蠲痹丸观察之。74年4月30日来院复诊:服丸药后腰痛大减,能安卧,行走较前灵活,腰椎弯曲亦稍好转。苔薄质淡,脉细涩。效不更方,原方续服一料。74年7月12日三诊:腰痛已定,并能直立行走,能从事一般轻活;惟觉口燥而干,苔糙微腻,质红,脉细弦。以其有伤阴之征,宜复入养阴之品,上方加麦门冬、生白芍 、川石斜各90克,如法制丸续服,以巩固疗效。以后随访,一切正常。75年4月26日经南通县人民医院摄片(片号:26576)复查,增生之骨刺已经消失。
按:骨刺之消失仅是少数病例,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消失,功能可以基本恢复,但是骨刺多难消失。
 
蜂房的应用[附药·峰毒]续
11.关节肿痛:
"去痛酒":蜂房60克,生川、草乌各15克,75%酒精300毫升浸泡半月。以药棉蘸擦关节肿痛处,或浸纱布湿敷。对关节肿痛而有冷感者最为适合,如为热痹则不宜用。
白喉及一般喉痛:
治用龙凤散:蜂房一只(约90~120克),蛇退一条,凤凰衣6~8只,西瓜霜1.5克,元寸0.3克,梅片1.5克,研细末(待前三味研好,再加入后三味研匀)。吹喉,日四、五次,效果较好。
12.慢性支气管炎:
安徽宿县地革会科技小组,采用民间验方"蜂房未炒蛋",经治203例慢支,其有效率分别为92.6%、88。6%及81.8%,控制主要症状的时间(60%以上病人)在三天内。可知本方不但疗效高,而且见效快。经临床观察,本方除具有止咳化痰及平喘的效能外,还有催眠、增加食欲及止血的作用。用法:露蜂房粉1.5~3克,鸡蛋一个(取壳),放锅内混和,不用油盐,炒熟,于饭后一次服用,每日1~2次。副反应:只有少数病人服后有头晕(4例)、恶心(2例)、腹泻(2例)、心悸(l例),不需停药。
[病案举例]
邱××,男,50岁,农民。患慢支六年。每年冬天加重,平时受凉即犯。这次治疗前咳嗽颕繁,咳痰很多,伴气喘 而不能平卧。查体:二肺可闻及哮呜音(+)。胸透:纹理增加。血检:白细胞11,000。诊断为:"喘息型慢支",重度,虚寒型。服药第二天,咳嗽明显好转,咳痰减少,食欲增加,由原来一顿1. 25两,增至一顿5两。服用一疗程(10天)后,咳嗽消失,咳痰明显减少,喘息也基本控制。
作者用此治疗慢支多例,收效亦同,用于小儿,效尤显著。如戴×,女,5岁,患哮喘性慢支,已三年余,逐步增剧;夏季略平,入秋以后即转剧,咳喘不已,痰咯不爽,夜难平卧,汗出肢冷。苔薄腻,脉细数。此寒痰蕴肺,气失降和,治宜温肺化痰定喘,予炙蜂房30克,研细末,每日取2克和鸡蛋一枚拌搅炒食。第三日显著好转,六日而平。据其家长反映,此法比过去所用中西药物之效均较优,且能稳定不发。
又民间流传一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单方,由露蜂房、钩藤各9克组成,谓连服七日即可奏效。证之临床,凡久咳不已,或时作时辍,时轻时剧,咳时面红气急,涕泪俱出者,用之确有疗效。可以互相参考
13. 阳痿:
蜂房炙存性,研末。每服6克,睡前服,有兴阳起瘘作用。得效即停服。
14. 疔疮:
潮安县风塘中学红医班科研组用"蜂房散"治疗疗疮60侏,有效率为100%;发病部位均在面部,未用任何药物配合,值得推广使用。处方:蜂房一个,三黄(黄芩、黄连、黄柏各等量)末5克。制法:蜂房烧存性(以烧至黑褐色为度,切不可烧成灰烬),研末,与三黄未混和即成。用法:菜油调敷患处。若敷上之药能持续保存,即不必换药。一般在敷药两天内出脓,至第三天就可结痴痊愈。
15. 百日咳:
露蜂房一个,先用开水泡4~5次,至无红汤为止,再用清水漂数次,然后用纱布包好,加水两碗,煎数沸,再加冰糖一两,煎取药汁,候温顿服。对百日咳有一定效果。
[附药·峰毒]
蜂毒是工蜂藏在尾部蜇刺腺内的一种毒液,每只蜂约有0.2~0.4 毫克蜂毒,有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含有蜂毒肽,多种酶类和磷酸、脂肪酸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及蚁酸。蜂毒具有溶血、抗凝血、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还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经常用其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牛皮癣等病;同时对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炎、肿瘤等病亦有一定效果。
近年来,还发现蜂毒对抗放射性同位素幅射的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放射性药物"。
采用蜂毒治疗通常是用工蜂直接在痁叜局部蜇刺,或用蜂毒电离子导入蜂毒注射液;还有的制成软膏外搽。
 
地龙的应用
[药物基源]
地龙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据目前所知,全世界约有二千五百多种,我国也有二百五十多种,现在入药的主要是环节动物巨蚓科参环毛蚓(广地龙) pheretimaasPer gillum (E. Perrire) 或镐蚯蚓(土地龙)的全体,亦名蚯蚓,俗称"曲蟮"。广地龙效力较强,主产于广东、河南,其他各地所产,称为"土地龙"。味微咸,性寒,无毒,入肺、脾、肝诸经。
[本品功用]
1)泄热定惊,2)行水解毒,3)平喘通络, 4)镇肝降压,用治中风、痫疾、温邪高热、黄疸、喉痹、哮喘、 痹痛等症。
临床实践证明,地龙对中风偏瘫,确有一定疗效,如功能振 颓起废、善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中,就用了地龙。作者 在临床上凡遇肝阳上亢、脉弦劲而血压升高持久不降,或已服诸药而效不显者,于平肝潜阳剂中加广地龙,每可使血压显著下降, 并能消除头胀痛,不眠烦躁等症。
由于本品具有泄热解毒作用,凡斑疹为火邪所遏,内陷而色 紫黑者,均可用之。对出血性斑疹而呈血热症象者,亦可选用。本 品还可促进溃疡愈合,慢性溃疡用之亦多获效。
本品对热性病的高热、妄、躁烦,甚则搐掣痉厥、如乙脑 惊厥等,多可奏效。
《别录》谓其善治"大腹黄疸"。作者认为,本品不仅可以用 治一般湿热黄疸,而且可试治"急黄"之邪入心包(恶性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或出现腹水,偏于胃实而见高热口干,谵妄躁越,神识不清,腹膨胀满,大便秘结,苔黄厚,脉洪大数疾等症。又因其功能走窜通络)凡痹症偏热而体气不大虚者,均可应用。
本品可能还有扩张尿路平滑肌的作用,对泌尿系统结石引起 的血尿,有止血之功,且可促使排石。
本品还可制成油剂外用,取活蚯蚓若干条,清水洗净后,置 干橄榄油中(1:3)浸渍数日,用纱布包绞去渣,然后滤过,静 置澄清即成。凡痛风、打扑伤、火烫伤、蛇咬伤及局部肌肉痉挛等,用之外搽可以缓解。还有抑制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 菌的作用,而可用于慢性骨髓炎、疮疖及外伤感染等。
[现代研究]
近世中外学者对地龙的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了较多的研究,对进一步掌握其功能与应用,有很大的启发。这主要可归纳为:
1)退热:日人田中和额田二氏(1915)以动物试验,证明蚯蚓中所含之蚯蚓解热碱Lumbrofabrine 有退热作用。
2)降压:赵承嘏氏等认为其所含之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有降低血压作用黄文魁氏等对地龙中降血压有效成分作了分离,认为除次黄嘌呤外,还有其他七种成分,其中以地龙B1(Parichaeta B1)较为明显。
3)止喘:赵承嘏、朱恒璧氏等研究报告,谓蚯蚓的有效成分具有舒张支气管等作用。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从广地龙中分离得止喘有效成分之一琥珀酸,经临床证明有宽胸、化痰、平喘的作用。
4)地龙热浸液及醇提溶液具万明显的镇静、抗惊厥作用。
此外,从广地龙中提出的一种有效成分,对子宫能增强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对肠管也有强烈兴奋作用。日本实验报告:地龙浸出液的直接作用为使血管收缩,而中枢作用则使血管扩张。
[用法用量]
本品用量一般煎剂9~15克(多用酒洗,以增强药力),丸散 1~2克;宜炙至呈蓝色,并放出一种奇臭时离火。凡脉虚弱而便溏者慎用,孕妇体弱者忌用。
[临床应用]
1.哮喘:
以地龙为主药治疗哮喘之处方甚多,兹择其要者,以供选用。
1)验方"地龙膏",以其寒能泄热,咸能润降,对于气火上升之热喘,最为合拍。处方:活地龙100~200条,洗净,用水煎熬,去渣,加白糖收膏。每服一小茶匙,开水冲服,一日二次。脉虚者须慎用,或配以扶正培本之品。
2)姜春华教授经验方:广地龙15克,海螵峭、天竺黄各9 克;共研纲末,每服1.5克,一日三次。配合益气培本、润肺化痰之汤剂,对哮喘收效较好。
3)地龙、甘草粉等分,每服3~4.5克,日三次,或地龙、葶苈子粉等分,每腋3克,日三次,对哮喘发作有缓解之效。体虚者用前方,肺气壅实者用后方。
4)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方:广地龙、紫河车各60克,生甘草12克;如热喘可加海蛤壳60克,寒喘加鹿角30克;痰多加川贝母30克。各研细末和匀,装入胶囊,每日二次,每服3克。连服6个月为一疗程。本方对慢性支气管哮喘而咳喘不能平卧者,能增强机体功能,促使康复;对发育期前的儿童哮喘,疗效亦较为明显。
5)"3031"注射液(2毫升含广地龙琥珀酸钠600毫克),用于过敏性哮端及支气管端息性哮端,能控制其发作。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室经治30多例哮喘严重发作的病人,注射后能较快地控制发作,缓解症状,有效率达83.3%。
[病案举例]
复××,男,39岁,工人。宿有哮喘,顷以感受风热,痰热壅阻肺络,肺失宣降,痰鸣喘逆以作,口干,苔黄,脉濡数。治宜清热化痰,降逆定喘。地龙、葶苈子各90克,研细末,每服3克,日三次;翌日喘平咳减,改为每日二次,续服三日而安。嗣予六味地黄丸,每服9克,日二次,巩固之。观察一年,未复发。
按: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湖北中医学院认为,地龙除能舒张支气管、祛痰外,还具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这便进一步阐明了地龙治喘的药理作用机制。
2.高血压
地龙具有泄热、定痉、咸降的作用,用于阴虚肝旺、风火及气血上冲诸型的高血压症,可显著降压,消除头目胀痛、倾躁不眠等症,且疗效较巩固。
[病案举例]
李××,男,45岁,干部,体秉素丰,肝阳偏亢,肾阴暗耗,肝失所养,风动火升,诸象并作:头痛页胀,耳鸣目糊,面赤烘热,烦躁不限,腰酸腿软,口干便难,舌质红烽,脉弦而劲,左尺软弱。亟宜潜降熄风,以戢风火,滋肾柔肝,而治其本。(血压170/110奎米汞柱)处方:大生地、生石蟹、紫贝齿、制首乌各18克,川右斛、生白芍、桑椹子、广地龙各竟12克,炙龟板、生麦芽各30克,甘草2.5克。二诊:眼药四帖后,诸症均见减轻,精神爽适,夜能安卧,舌红略淡,脉弦稍柔。前法既效,可继进之(血压146/88毫米汞柱),三诊:续服四帖后,病情稳定)血压基本正常,改予膏剂调理。
3.高热惊搐:
凡是热性病高热而见惊搐谵妄者,均可于辨证用药中加入地龙,以泄热定惊。儿科用之,尤称应手。惟脉软、便泄者忌用。对乙脑、流脑高热持续不退而昏厥较甚者,还可取新鲜地龙五、六条洗净,加入皂矾2克,捣烂,敷于患者囱门(头发剪去);五小时后如热仍不下挫,可洗去续敷一次,多能收效。作者多词用于乙脑高热香述者的配合治疗,倾收助益,此外,用红蚯蚓120克,红糖适量,捣烂敷脐上,亦能退小儿高热。
4.癫狂:
凡癫狂而体气壮实者,均可用地龙配合镇肝降火之品,或单独用之,亦有一定效果。
[病案举例]
袁××,男,21岁,学生。因故情志怫郁,郁久化火,火盛则生痰动凤,上蒙清窍,神志迷乱,骂詈叫号,不避亲疏,甚至毁衣殴人,服药无效。诊见面红目赤,两眼闪烁不定,脉弦滑有力,苔黄糙,边尖红,此狂症也。治宜泻肝降火、熄风涤痰。方用鲜地龙(水洗净),每日十条,与猪肉1~2两同切碎,加盐葱拌和作馅,以面做饼烘熟与食。四日后躁狂之象即稍缓解,十日乃大定,连服一月而愈。迄今十余年未复发。
烟台地区莱阳精神病院用蚯蚓糖浆治疗精神病50例,其中痊愈14例,显著好转6例,好转9例,无效21例。其糖浆制法为:每斤鲜蚯蚓(洗净)加食糖三两,使其自动溶化;24小时后,将溶化的蚯蚓液滤出;对残存的蚯蚓,再用冷开水冲洗过滤几次;然后将溶液合并,用纱布再过滤3~5次。每斤蚯蚓约制成糖浆1000 毫升,放在冰箱或阴冷处备用,夏天可加防腐剂。每日1~2次,每服100毫升。该院认为,此药有一定镇静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紊乱性兴奋和躯体性精神病效果较好,但对兴奋躁动的病人,不能起到即刻抑制作用。
5。溃疡病:
地龙对症型偏热的消化性溃疡,确具良效。临证时必须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选择地使用,若误用于虚寒型的溃疡病,则将造成不良后果。
制法:取鲜地龙二斤、置净水中约二小时,待其将腹中泥粪排净,取出洗净,放于盆内,用白糖一斤撤入拌匀,其体液即迅速渗出,经1~2小时后,以纱布滤取其液,至滤不出时再加少许清水冲滤,以得到700~1000毫升为度。最后以高压消毒,置冷处或冰箱内待用。
服法:每次30~40毫升,日3~4次,于饭前一小时加温口服;服后立即向病变部位侧卧一小时左右,以便药物更合理想地发挥局部作用。一般可连眼1~2月。此液味甜适口,无特殊气味,患者乐于服用。各地使用验证之病例颇多,作者亦屡用得效;但以阴虚胃热,或溃疡活动期而合并出血者,最为适合。
[病案举例]
路××,男,43岁,干部。胃痛史八年,每以受寒或辛劳即作,作则脘痛,泛呕吞酸,嘈杂不安,以食后三小时为甚,曾有黑便史。经钡透检查:12指肠球部有0.4×1.1厘米龛影,诊断为12指乏球部溃疡。大便潜血(++)。苔微黄腻,中剥质红,脉细弦。此阴虚胃热之候,可予地龙液消息之。每次30毫升,食前一小时服;连用一周,症状显著好转;继服至三周,体重增加,精神旺盛。三月后复查,壁龛已告消失。
6.流行性腮腺炎:
此病好发于小儿,症见寒热,腮肿而痛。外用地龙白糖浸出液,一般可在1~2天退热,1~3天消肿。
制法:新鲜地龙十条,弃去体外污泥(勿用水洗,以免丧失其体内粘液,降低疗效),置玻璃杯中加等量白糖搅拌,约半至一小时后即成糊状棕灰色之"地龙白糖浸出液";然后将其盛玻璃瓶中,置于阴凉处或2~8℃的冰箱内(不宜过二周)。
用法,将纱布沾地龙白糖浸出液贴敷于患处,每3~4小时换一次;以生理盐水洗净局部后,再行敷贴,浙江建德县芝峰卫生所用此法治疗腮腺炎120例,轻者一天愈,重者三日愈,足证其奏效之速。作者在农村巡迥医疗时,多次嘱患儿家属采用,均获佳效。
7.下肢溃疡:
局部清洗后,以纱布沾浸地龙浸出液敷贴于患:处,一日换三次:创面肉芽可渐变红润,溃疡可逐步缩小乃至愈合。此地龙浸出液与治疗腮腺炎之制法相同。
8.白虎历节:
地龙性喜走窜。长于通络治痹,故李时珍谓其擅治"历节风痛";朱丹溪则以其性寒,又称其"大解热毒"。历代以之治疗痹痛的方剂甚多,如《圣惠方》的地龙散,《奇效良方》的循络丸,《沈氏尊生书》的捉虎丹,《证治准绳》的定痛,丸,《本事方》的麝香圆等均是。凡疼痛剧烈的白虎历节,尤为必用之药。作者在临床上凡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坐骨神经痛等之疼痛顽剧者,恒兼用许叔微麝香园,颇能缓痛,令人满意。处方:生川乌(大八角者)三个,生全蝎21只,生黑豆21粒,广地龙15克,研细末,入麝香0.5克,同研匀,糯米粉糊为圆(丸),如绿豆大。每服七粒,甚者十粒,夜卧前温酒下(开水亦可),微汗出便效。
[病案举例]
尹××,女,54岁,农民。患风湿性关节炎已十五载,时轻时剧,迄未根除。近年来日益加剧,关节木僵肿痛,活动障碍,入暮不能安卧,恒服激素及抗风湿类药以缓其苦。抗 "o"833单位,血沉40毫米。苔白腻,脉细涩。此为寒湿袭踞经隧之顽痹,子麝香丸治之,每服七粒,一日二次。服后疼痛即减,连服一局而痛定;继以温经通络,益肾养血之品善后巩自之。一月后复查抗"o"、血沉,均在正常值内。一年多未复发。
9.骨折:
河南省整骨医院介绍,地龙对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的止痛消肿、促进骨痴生长和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一般用后一小时止痛,24小时消肿;X线摄片:早期骨痂形成,最短为17天,最长为62天,平均为38.7天。其处方有三:(1)地龙浆:鲜地龙数十条,洗净捣成糊,加白糖或冰片少许,敷伤处,日1~2次。(2)地龙散:广地龙300克,冰片48克;取三份,加白糖一份,和适量凡士林调成膏状外敷,每日换一次。(3)地龙接骨丸:广地龙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子大,山药粉为衣,每服6克,日一次。
10.跌打损伤:
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者,可取鲜地龙洗净,焙干,研末,每服6克,用黄酒送下,日1~2次,能止痛消肿,散瘀和络。
11.荨麻疹:
属营血郁热者,用广地龙、甘草各9克煎服,每日一帖,连服2~3日可效。对顽固性荨麻疹,可肌注100%地龙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需间歇3~5日。疗效多在5~8次后发生,一般经1~2疗程可愈,有效率为84%。
12.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后遗症有偏瘫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口角流涎等,按中医辨症多 属于"气虚血瘀,络脉痹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功能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促使痿废恢复,用之颇合病机。方用黄芪 (原方用四两,一般用五钱至一两,约15~30克即可),地龙、当 归尾、川芎各6克,赤芍、桃仁各9克,红花4.5克。水煎,每日一帖。口眼歪斜者,加炙全蝎、僵蚕;舌强语蹇者,加石菖蒲、 女贞子;肢体痿软者,加桑寄生、制首乌,炙乌梢蛇;血压偏高 者,加重地龙用量,参用紫贝齿、怀牛膝。或用地龙、蜈蚣、水蛭、川穹等分,研末,胶囊装,每服4粒,二日三次,对中风后 遗症,有较佳疗效。
[病案举例]
任××,男,59岁,工人。体秉丰腴,素日嗜酒,有高血压史,经常头胀、肢麻。两日前中午饱食后,突感头痛面红,继而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小溲失禁,右侧肢体瘫痪;经医院抢救后,神志渐清,血压由196/110毫米汞柱,下降为180/90 毫米汞柱。但遗留言语欠利,半身不遂,苔薄腻,边有瘀斑,脉微弦。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15克,地龙用12克),加石菖蒲12克,女贞子30克。连服五帖后,自觉较适,语奏稍利,偏废之手足,亦较松活;继眼原方30余帖,诸象渐平,能弃杖行走,血压亦稳定在正常戍值内,惟右手握力仍较差。
13.小儿麻痹症:
本病属于温病范畴,相似于"软脚瘟"、 "痿疫"之类。各地分型意见不一,主要可划分两个阶段:一是麻痹前期,也就是进展期,治宜清化湿热,舒筋活络,可用地龙、赤芍各6克,当归、木瓜、牛膝、黄芩、僵蚕各9克,桃仁、红花各3克,川断7.5克。肢软加党参、黄芪;汗多加龙骨、牡蛎。二是瘫痿与后遗症期,可在清理余邪的基础上,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舒筋通络,药如炙黄芪15克,当归、仙灵牌、赤芍各6克,地龙、川芎、桃仁、乌梢蛇各4.5克。因为地龙既能泄热解毒,又能通络舒筋,所以始终适用。
14.避孕:
地龙120克,鹿衔草、紫草各90克,黄柏60克,分作九包。在月经净后,每日煎服一包。此方试用,部分有效。因为药性偏于寒凉,以气血旺盛,无脾胃虚寒者较为合拍。
15.湿疹: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字一七三部队附属医院皮肤科,用地龙液穴位注射治疗湿疹的经验,值得采用。地龙(1:1)按工艺操作过程制成注射液。取穴:(1)复发性湿疹:主穴取华佗夹脊及胸6、7、8(均取双侧),再根据皮损部位,灵活选惯穴位。如上肢可取合谷、曲池、尺泽:下肢取血海、委中、三阴交、承山、足三里等。(2)面部脂溢性湿疹:耳垂根部。(3)阴囊湿疹:长强穴。(4)局限性湿疹:局部封闭。治疗方法:每穴位均注射 100%地龙注射液5毫升;局部封闭可根据皮损大小决定药量,但一般以不超过2毫升为宜。每三日注射一次,10次为一疗程。所有病例均未并用其他药物。结果:共治35例,均以一个疗程为观察时间,其中临床治愈14例,显效13例,进步5例,无效3例。长强穴注射治疗阴囊湿疹近期疗效最好,而对复发性湿疹则疗效不显。一般注射一次后即能收到止痒效果,长者可维持36~48小时。短者亦可维持24小时。随访三月,未见复发。其缺点是:注射时较疼痛。
16.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张伟生氏以地龙液外用治疗固定性红斑型药疹,特别是用于唇部和外生殖器等处出现的疱疹溃疡,疗效显著,方法:常规将患处洗净,用消毒纱布浸沾地龙液(广州第五制药厂出品)湿敷子患处;纱布稍干即滴上药液,使之保持湿润;每天换药纱布一次,直至痊愈。著用地龙白糖浸液,则用鲜地龙100条加白糖一两搅拌,静置2小时后将地龙弃去,取浸液照上述方法外用。74年以来,共用此法治15例,其中11例皮损在包皮处,2例在口唇,2例在右手肘部,均有不同程度起泡溃烂,一般都在2~4次换药后痊愈。
[病案举例]
祝××,男,22岁,工人。因扁桃体炎服用磺胺嘧啶1克后,渐感阴茎发痒,即出现红斑、水泡,抓破感染溃烂,疼痛难忍,后又误用油膏涂搽,更使病情加重。到我处诊治,诊断为"固定性红斑型药疹"。即按上法治疗,三天后痊愈。
17.脊髓外伤性早期瘫痪:
脊髓外伤性瘫痪的病情比较复杂,有部分性横断和完全性横断之分,后者治疗尤为棘手。一般在早期如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应辨证施治,灵活掌握,如骨折瘫痪者,可以活应化瘀,疏通督脉,续筋接骨;如属于弛缓型瘫痪者,可以补肾健脾,温经通络;如瘫痪呈痉孪性者,可以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等等。同时应结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以及功能锻炼。
北京市中医院战截瘫医疗组介绍的早期瘫痪方,适用于脊髓损伤在三个月以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二便不能控制,损伤部位疼痛;其方:地龙、骨碎补、自然铜、金狗脊、红花、桃仁、当归、丹参、地鳖虫、制乳没、三七粉(分冲)各6克。煎服。加减法:体虚气弱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各9克,去自然铜,桃仁;颈椎损伤者加葛根15克;疼痛剧烈者加元胡9克,食欲不振者加砂仁5克、焦神曲12克;便秘数日不解者加郁李仁、火麻仁各30克,去骨碎补、制乳没。
1976年秋,作者曾参加唐山震区来通的截瘫伤员的治疗工作。对弛缓型者,用温壮肾督的乌梢蛇、蜂房、仙灵脾等:痉挛型者,用祛风定痉的地龙、全蝎、蜈蚣(研吞)等。后来为了便于服用,又拟订了"龙马起痿片"(制马钱于0.06克,乌梢蛇1克,鹿角片0.4克,炙地鳖虫1克,地龙1.5克, 蜂房1.5克,如法制片,每片0.3克,上为一日量,分三次服,能益肾壮督,振颓起废,有一定的疗效。
18.丹毒:
鲜地龙五份,自糖一份,加适量凉开水,使溶成糊状;以之涂搽患处,每日三次,一般2~3日可愈。
19.血管栓塞性疼痛:
如闭塞性脉管炎之类,用活地龙加白糖少许,捣烂外敷,可使疼痛渐减。
20.早泄:
地龙10条(剖开洗净),和韭菜汁捣烂,热酒冲服,每日一次;对于体气不太亏虚者,连服数日可效。
21.泌尿系结石:
小红蚯蚓、大蒜子、红薯叶各适量,捣烂敷肚脐处,每日一次,有促进排石作用。
22.小儿鹅口疮:
蚯蚓2条(洗净),撒白糖适量,片刻即有渗出液;用棉茅蘸此液搽患处,日2~3次,收效甚速。
23.沙眼:
用白颈蚯蚓数条,放冷开水中反复洗涤,放入玻璃杯中,加1/10氯化钠,蚯蚓体液即行渗出,半小时后抛弃蚯蚓,将体液过滤,再在60℃的温水中进行间歇的水浴加温,每次30分钟,反复3~4次即可,冷却后放低温处或冰箱储藏。每日滴眼2 ~3次,平均10.4天治愈。
 
白腊虫的应用
白腊虫的应用
[药物埾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介壳虫科白蜡虫 Ericerus pela CHavannes 的雄虫,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或女贞树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叉名虫蜡、白蜡、川蜡、木蜡。
雌虫体园而较小,无翅;雄者体长有翅,腹部有泌蜡孔,泌蜡多在幼虫阶段,蜡质将虫体完全复盖,经第二次蜕皮后,即开始化蛹,再经两周后,雄成虫羽化飞出,与雌虫交配后,随即死亡,虫蜡多在秋季采集,放入沸水锅中煮之,过滤后凝固即成,江、渐、闽、赣、两湖、两广、蜀、滇等省,均有出产。性温味甘,无毒,入心,脾二经。
[本品功用]
本品自元朝以来,人始知之,至明代而广为应用。朱丹溪称其"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并强调
其"禀受收敛肾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时珍指出:"入丸散服,杀瘵虫。"由于它具有补肺敛气之功,故《东医宝鉴》谓其能"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至斯可谓尽其用矣。
虫白蜡之医疗作用,概括有五: (1)止诸出血; (2)补肺止咳; (3)厚肠止泻; (4)生肌敛疮; (5)疗伤定痛。
[现代研究]
本品成分主要为脂肪族一价酸的酯类混合物,其含率占总量的93~95%;此外,尚含游离的蜂花醇等。
[用法用量]
本品既可外用,又能内服,一般内服多作丸、散剂,每日3~5克;外用适量。由于其性收敛,故疮疡未溃或已溃而脓稠者感新咳,均不宜用之。
[临床应用]
1。各种出血:
如吐血、尿血、下血、外伤出血,均可内服或外敷,有收敛止血作用。外伤出血可将其刮成粉末,掺敷伤口,以消毒纱布包扎,能迅速止血,并有止痛之功,乃家庭常备之良药。吐血、尿血、下血,可以刮成粉未,胶囊装盛内服,每次2克,一日2~3次,甚效。对溃疡病出血尤为适合,以其不仅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面有促进愈合之功,并能止痛,可谓一举数得之妙品。
[病案举例]
方××,男,45岁,工人。
宿有便血之恙,顷又发作,腹痛,圊则下紫红色血液甚多,杂有粘液,曾作乙状结肠镜检查:于12~17公分处,见有溃疡5枚,粘膜充血,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苔薄质淡,脉细。中气不足,由来已久,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治宜补虚培中,收敛止血。
虫白蜡120克,研细末,胶囊装,每服6粒,一日三次,食前服。
药后便血逐步停止,腹痛亦定,乃继续服药以巩固之。一月后肠镜复查,溃疡已趋愈合,基本治愈。
2.慢支久咳:
品具润肺补肺、敛气止咳之功,故凡慢支久咳,痰量不多,甚或痰中带血者,均可服用。性虽甘温,但温而不燥,故肺阴虚者,亦可用之。
[病案举例]
岳××,男,64岁,农民。
宿有慢支,秋冬更剧,咳呛痰少,有时痰中带血,胸痛,气短,口干少津。苔少质红,脉小弦。此肺之气阴俱虚,气失肃降之候。法当润肺敛肺,而定其咳。
虫白蜡150克,研细末,胶囊装,每服6粒,一日三次。
药服一周,咳即稀减,胸痛口干已除,自觉甚适,乃继服之,而获临床治愈。
3.血痢:
多见于阿米巴痢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作时辍,作则便下脓血,少腹隐痛。本品长于厚肠胃,又有止血定痛之功,故血痢颇为合拍。
[病案举例]
常××,女,37岁,工人。
有冷痢病史,每因感寒或饮食不节而引发;发则腹痛,便下脓血。素日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薄质淡,脉细弱。此脾胃虚弱,温热留恋,肠膜损伤之咎,治宜温中补虚,厚肠止血。
虫白蜡150克,研细,胶囊装,每食前服6粒,一日三次。
进药五日,便下脓血渐止,腹痛亦除。遂继续服药,以后即未再作。
4.疮病久溃不敛:
凡疮疡溃久不敛者,多由气血百虚,不能敛摄,而致脓水淋漓,疮口倒塌,色呈黯晦;本品既有补虚之功,更长于生肌收敛,颇具捷效,故丹溪翁称其为"外科要药",信不诬也。
[病案举例]
霍×,男,57岁,农民。
左大腿内侧于一年前漫肿无头,两月后溃破,脓水清稀,迄未愈合。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呆欠馨,苔薄质淡,脉细软。此阴疽之候也。法当补虚收敛,生肌长肉。
虫白蜡120克(溶化),合欢皮、儿茶各30克,研细末,和入同熬成膏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六日后,脓水减少,肉芽亦趋红活,继用两周,而获愈合。
5.跌打损伤:
凡由于跌打损伤而致局部肿痛者,均可以此外敷,有消肿定痛、续筋接骨之功。
[病案举例]
殷×,女,11岁,学主。
不慎跌仆,右膝血肿疼痛,活动欠利,经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现象,迳虫白蜡,置锅内溶化,涂于纱布上贴肿痛处,两日一换,三次即肿消痛定。
按:五倍子、紫草茸、虫白蜡三者均为小型昆虫寄生于树木上而产生之药物,但三者性能迥然各殊:五倍子功能收敛,有止咳、止泻,止血之功,又有生津止渴之效。紫草茸功擅活血、凉血,长于发痘透疹,兼有解毒消痈之功。虫白蜡多作外用,但亦可内服,长于生肌、止血、定痛,又有止咳、止泻之效。三者之功;各有所长,宜审定选用。
 
白腊虫的应用
白腊虫的应用
[药物埾源]
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介壳虫科白蜡虫 Ericerus pela CHavannes 的雄虫,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或女贞树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叉名虫蜡、白蜡、川蜡、木蜡。
雌虫体园而较小,无翅;雄者体长有翅,腹部有泌蜡孔,泌蜡多在幼虫阶段,蜡质将虫体完全复盖,经第二次蜕皮后,即开始化蛹,再经两周后,雄成虫羽化飞出,与雌虫交配后,随即死亡,虫蜡多在秋季采集,放入沸水锅中煮之,过滤后凝固即成,江、渐、闽、赣、两湖、两广、蜀、滇等省,均有出产。性温味甘,无毒,入心,脾二经。
[本品功用]
本品自元朝以来,人始知之,至明代而广为应用。朱丹溪称其"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并强调
其"禀受收敛肾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时珍指出:"入丸散服,杀瘵虫。"由于它具有补肺敛气之功,故《东医宝鉴》谓其能"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至斯可谓尽其用矣。
虫白蜡之医疗作用,概括有五: (1)止诸出血; (2)补肺止咳; (3)厚肠止泻; (4)生肌敛疮; (5)疗伤定痛。
[现代研究]
本品成分主要为脂肪族一价酸的酯类混合物,其含率占总量的93~95%;此外,尚含游离的蜂花醇等。
[用法用量]
本品既可外用,又能内服,一般内服多作丸、散剂,每日3~5克;外用适量。由于其性收敛,故疮疡未溃或已溃而脓稠者感新咳,均不宜用之。
[临床应用]
1。各种出血:
如吐血、尿血、下血、外伤出血,均可内服或外敷,有收敛止血作用。外伤出血可将其刮成粉末,掺敷伤口,以消毒纱布包扎,能迅速止血,并有止痛之功,乃家庭常备之良药。吐血、尿血、下血,可以刮成粉未,胶囊装盛内服,每次2克,一日2~3次,甚效。对溃疡病出血尤为适合,以其不仅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面有促进愈合之功,并能止痛,可谓一举数得之妙品。
[病案举例]
方××,男,45岁,工人。
宿有便血之恙,顷又发作,腹痛,圊则下紫红色血液甚多,杂有粘液,曾作乙状结肠镜检查:于12~17公分处,见有溃疡5枚,粘膜充血,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苔薄质淡,脉细。中气不足,由来已久,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治宜补虚培中,收敛止血。
虫白蜡120克,研细末,胶囊装,每服6粒,一日三次,食前服。
药后便血逐步停止,腹痛亦定,乃继续服药以巩固之。一月后肠镜复查,溃疡已趋愈合,基本治愈。
2.慢支久咳:
品具润肺补肺、敛气止咳之功,故凡慢支久咳,痰量不多,甚或痰中带血者,均可服用。性虽甘温,但温而不燥,故肺阴虚者,亦可用之。
[病案举例]
岳××,男,64岁,农民。
宿有慢支,秋冬更剧,咳呛痰少,有时痰中带血,胸痛,气短,口干少津。苔少质红,脉小弦。此肺之气阴俱虚,气失肃降之候。法当润肺敛肺,而定其咳。
虫白蜡150克,研细末,胶囊装,每服6粒,一日三次。
药服一周,咳即稀减,胸痛口干已除,自觉甚适,乃继服之,而获临床治愈。
3.血痢:
多见于阿米巴痢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作时辍,作则便下脓血,少腹隐痛。本品长于厚肠胃,又有止血定痛之功,故血痢颇为合拍。
[病案举例]
常××,女,37岁,工人。
有冷痢病史,每因感寒或饮食不节而引发;发则腹痛,便下脓血。素日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薄质淡,脉细弱。此脾胃虚弱,温热留恋,肠膜损伤之咎,治宜温中补虚,厚肠止血。
虫白蜡150克,研细,胶囊装,每食前服6粒,一日三次。
进药五日,便下脓血渐止,腹痛亦除。遂继续服药,以后即未再作。
4.疮病久溃不敛:
凡疮疡溃久不敛者,多由气血百虚,不能敛摄,而致脓水淋漓,疮口倒塌,色呈黯晦;本品既有补虚之功,更长于生肌收敛,颇具捷效,故丹溪翁称其为"外科要药",信不诬也。
[病案举例]
霍×,男,57岁,农民。
左大腿内侧于一年前漫肿无头,两月后溃破,脓水清稀,迄未愈合。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呆欠馨,苔薄质淡,脉细软。此阴疽之候也。法当补虚收敛,生肌长肉。
虫白蜡120克(溶化),合欢皮、儿茶各30克,研细末,和入同熬成膏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六日后,脓水减少,肉芽亦趋红活,继用两周,而获愈合。
5.跌打损伤:
凡由于跌打损伤而致局部肿痛者,均可以此外敷,有消肿定痛、续筋接骨之功。
[病案举例]
殷×,女,11岁,学主。
不慎跌仆,右膝血肿疼痛,活动欠利,经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现象,迳虫白蜡,置锅内溶化,涂于纱布上贴肿痛处,两日一换,三次即肿消痛定。
按:五倍子、紫草茸、虫白蜡三者均为小型昆虫寄生于树木上而产生之药物,但三者性能迥然各殊:五倍子功能收敛,有止咳、止泻,止血之功,又有生津止渴之效。紫草茸功擅活血、凉血,长于发痘透疹,兼有解毒消痈之功。虫白蜡多作外用,但亦可内服,长于生肌、止血、定痛,又有止咳、止泻之效。三者之功;各有所长,宜审定选用。
 
蟾蜍的应用
蟾蜍的应用
[药物基源]
蟾蜍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Cantor 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等的全体,俗名"癞虾膜";其耳后腺与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制成"蟾酥";其皮名"干蟾皮",均入药用。各地均有,以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为多。性温,味辛、甘,有毒,入胃经。
[本品功用]
蟾酥功用:1)解毒消痈,2)辟恶通窍,3)疗疳止痛。对阴疽恶疮、疔疮搭背、咽喉肿烂、疳疾牙痛、痧疫昏厥等症,均有著效。驰名胜古迹外的"六神丸",消疮拔毒的"蟾酥丸",活血消肿、解毒泻火的"梅花点舌丹"等,均以蟾酥为主而组成的常用成药。近年来发现,蟾酥对组织培养的癌细胞、动物肿瘤模型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也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治"一切恶肿",殆即指此而言。
[现代研究]
蟾酥浆液的成分很复杂,其中主要含有蟾酥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蟾蜍毒素制成蟾栈时已水解为蟾毒配质、辛二酸和精氨酸。此外,还含有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即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以及胆固醇等。经药理研究:1)蟾毒配质和蟾蜍毒素,有强心作用,能加强心脏舒缩力,减慢心率,特别是蟾毒配质的强心作用较强,其作用效价与洋地黄毒甙相近;蟾毒配质还有麻醉及引起惊厥的呕吐的作用。2)蟾蜍毒能兴奋呼吸、升高血压。实验认为,兴奋呼吸是中枢性的,而长高血压的原理则比较复杂,可因蟾蜍毒的分支成分不同而异,主要是末梢性的,也有中枢性的。3)蟾栈有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4)蟾栈能平喘、镇栈有抗炎、抗肿瘤、抗放射作用。
在蟾酥药理作用的启示下,近人将蟾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疔疮、肺结核及骨结核等疾患。江苏省盱胎制药厂所制的"蟾栈注射液",有抗菌消炎、抗结核、抗癌、提升白细胞以及防护放射线损伤等作用。经有关医疗单位验证,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
[用法用量]
本品有毒,内服剂量须严格掌握,一般配伍作丸剂,每日量为15~30毫克;由于能引起子宫收缩,孕妇忌服。外用适量。如蟾蜍分泌的毒液误入目中,可用紫草煎汤滴洗治疗;如内服过量中毒,可按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的急救原则处理。
[临床应用]
1.各种心力衰竭: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以"强心散"(蟾酥一份,茯苓九份)治疗各种心力衰竭30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前后有心电图记录的共19例,其中5例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不定,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显效5例,包括心肌炎、心肌损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各心室肥百图形消失;好4例,包括心率减慢、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消失等。ST-T波改变,考虑为蟾蜍作用者5例。他们认为强心散每日用量不应少于300毫克(其中含蟾蜍30毫克)。剂型有胶囊、四层虫胶肠溶衣丸及蜡丸三种,以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王协修氏亦曾用蟾蜍治疗各种心力衰竭13例,除1例外,其余12例用药后2~48小时症状、体征皆有改善,表现在脉率减慢,尿量增加,水肿消失或减轻,肝肿缩小,并有1例房颤消失。用量初步认为以4~8毫克,每日2~3次较合适。这都给我们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蟾酥的强心作用,与它能显著增加心肌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而对其他内脏蛋白激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它没有类似心得安一类有广泛的副作用。
2.各种疮毒:
蟾酶3克,面粉6克,朱砂少许,井水调成小锭子,如麦粒大;每用一锭,葱汤服,汗出即愈。如疮势紧急,用三、四锭(《保命集方》)
3.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
急取蟾酥100~150毫克,广胶一块,米醋一、二碗,入锅内火化开,用笔蘸,趁热令人不住手周围润之,以散为度。(《万氏家抄方》)
4.破伤风:
《圣惠方》用蟾蜍6克,汤化为糊,乾蝎(酒炒)、天麻各15克为末,合捣丸,如绿豆大。每服1-2丸,黄酒送下。此方解毒止痛,熄风定惊,配伍甚佳,可以制用。
5.喉蛾、喉痈、白喉、痈疽、疔疮:
六神丸中用蟾酥等六味药,其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回苏,镇痉安神,除用于喉蛾、喉痈、白喉、痈疽、疔疮等喉科、外科急症外,还可用治下列各症:⑴热性病而见心衰或呼吸衰竭者,每且10~20粒,2~3小时一次,有显效;⑵哮喘发作时,顿服10粒,有缓解之功;⑶试用于恶性肿瘤,有止痛缓解作用。日人木村等研究了六神丸収其组成生药对血压的复合影响,观察到六神丸的升压作用来自蟾酥;其机理是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和对神经节刺激的结果。并认为中国六神丸能解毒、镇痛和消炎,而日本主要利用其强心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六神丸对冠状动脉血流量、冠状血管平滑肌、心收缩功能及乳头肌的作用,以蟾蜍为主,而牛黄、麝香、朱砂仅表现为协同作用。这四味药的综合作用,至少是六神丸全部作用的主要部分,其联用对心机能有选择性作用。
6.骨髓炎、骨结核瘘管:
用蟾酥片或胶囊,每服50~100毫克(用量最好由10毫克一次,逐步增加),每日三次。阳虚者配合阳和汤内服。
7.表面局部麻醉:
蟾酥的表面局部麻醉作用是很强的,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即有"外敷麻药"的应用,近十余年来,不少单位以该方为基础略加损益,作为五官科手术中的粘膜麻醉用,如牙龈分离,松动牙的拔除,上凳窦根治术,食道镜检查术,中、下鼻甲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等,均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用外敷麻药液涂布于局部粘膜,其麻醉时间可维持1小时左右。涂布10分钟后,即可进行手术。日木冈田、石原二氏报道用马尾刺激成年家兔角膜,以眨眼消失为局部指标,观察了部分蟾蜍配基的局麻作用,结果是"蟾蜍灵"的局麻作用最大,较可卡因大30~60倍,较普鲁卡因大300~600倍,且无局部刺激作用。在人皮内试验获得与上述相似的结果。证明了它的效力之高和方便、安全。
外敷麻药处方:蟾蜍、川乌、草乌各9克,胡椒、薄荷脑各6克,洋金花15克,研末浸30%酒精1000毫升,每日搅拌一次,一周后取上清液使用。用法及注意:如作咽喉部检查,将药液喷于咽喉部。扁桃体切除时,以大棉签沾药液涆布扁桃体及其周围。鼻腔、口腔手术以棉片沾药液敷于手术野,其镇痛效果较好,一般5分钟取出棉片,10分钟左右可进行手术。要注意给药不可太多;药液不可咽下,而应及时唾出;药液也不可入眼。少数病员有打嚏、咽部分泌物增多等局部刺激反应。
8.胃癌、结肠癌、直肠癌: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制成"癌宁七号方";本方能缓解上述癌病临床症状,延长寿命,唯根本治愈的尚少。处方:蟾酥9克,阿魏、乳香、没药、黄药子各24克,蜂房、生玳瑁各18克,鸡内金45克,天仙藤、延胡各30克,甘草、三棱、莪术各15克,朱砂、木鳖子(去皮)各12克,共研细末,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日服2~3次,每次五粒。
9.宫颈癌、阴道癌、直肠癌:
这些癌病早中期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疗法为主,并配合化疗及中草药治疗。晚期病人多用化疗及中草药治疗,本方外用有一定的效果。处方:儿茶5.5克,乳没、血竭各4.5克,冰片7.5克,蛇床子2克,轻粉3克,蟾酥0.6克,三仙丹、雄黄各6克,白矾270克。将上药各研为细末,先将白矾用开水溶化,最后加蛇床子、蟾酥、血竭制成一分钱币大小的药片。用法:每次一片放癌组织处,隔2~3天换一次。
10.疔疮、发背、乳痈及其他一切恶疮: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晨以蟾酥为主药创订的"蟾酥丸",是治疗疔疮、发背、乳痈及其他一切恶疮的一张著名方剂,解毒止痛,化腐消肿之功甚佳,外科多用之。所以陈实功氏说它对于"一切恶症歹疮,……真有回生之功"。外方:蟾酥(酒化)、雄黄各6克,轻粉、铜绿、枯矾、煅寒水石、胆矾、乳没、麝香各3克,朱砂9克,蜗牛21个。各研细末,先将蜗牛捣烂,用晚蟾酥捣和稠粘,后加余药细末,共捣极匀,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日1~2次,以葱白五寸捣烂如泥,将药丸裹入葱泥中,用热黄酒一小茶盅送下,盖被取汗。孕妇忌服,虚人慎用。
此药外治有化腐消坚之效,可作药各插入疮口中,或作饼盖贴疮口上。
11.风火牙痛及龋齿痛:
"牙痛一粒丸"(蟾蜍30%,雄黄30%,甘草20%,硼砂20%,分别研细,过140目筛,混匀,水泛成极小丸如菜子大)每取1~2粒填入牙痛处,塞以棉球,防止脱落,对风火牙痛及龋齿痛有速效。
[附·蟾蜍]
蟾蜍味辛性寒,有毒,功擅消积化,解毒医疮,缪希雍说它是"治小儿疳疾"的一味要药,既能内服,又可外敷,有外拔内攻之功。
近年来用治肿瘤、肝硬化癓、肺结核、白血病等疾患,均有一定疗效。
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一般多去脏杂晒干使用,配丸、散剂,每日量为1.5~3克。近年来制成注射剂,可方便使用,提高疗效。活蟾蜍每日用1~2只,如无呕吐反应,可酌增加。孕妇慎用〆有关误食蟾蜍的中毒反应及抢救方法,除本节后,其临床应用为:
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上海二医院属瑞金医院内科在民间用蟾蜍治疗白血病经验的启示下,以蟾蜍复方合并化疗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获得了较单用化疗为好的疗效。
处方:活蟾蜍(去内脏)2~4只(或干蟾皮9~12克),半枝莲、板蓝根、土大黄、白央各30克,七叶一枝花、紫草各15克,射干9克。
用法:结合病情变化可酌予辨证加减。气血虚加黄精30克,黄芪、熟地各15克,党参、当归各9克,广犀角粉(分吞)3~9克;发热感染加蒲公英、大青叶各30克,紫地丁、金银花各15克;高热可加生石羔30克,煎饮,每日一帖,持续服用。
化疗:6-巯基嘌呤,每公斤体重2~3毫克/日,分三次口服;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分4次口服,或用其他相当剂量类固醇激素。根据血象持续服用至显效。
疗效:按上海市白血协作组1972年制定标准予以评定,结果如下:
组别 例数 有效率 完全缓解率 平均缓解期 最长缓解期
蟾蜍复方
合并治疗 60(男45,女15) 50% 28.33% 4.2月 8.5月
单用化疗 43(男30,女13) 12.24% 5.27% 2.5月 4月
生存期超过6个月 生存期超过一年 生存期超过二年 平均生存期 最长生存期
蟾蜍复方
合并治疗 18例 5例 2例 7.1月 29月
单用化疗 1例 ----2.1月 7月
通过临床观察,急性白血病初期大多属于"实证"、"热证"范畴,因此中草药宜乎选择清热凉血解毒之品。其中主药蟾蜍因含有蟾蜍,少数病人服后有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可以缓解。
2)食道癌、贲门癌:河南省林县食道癌防治研究委员会介绍的两张丸方,对食道癌、贲门癌效果较好。甲丸:白砒20克,三七100克,山药粉20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三次,每服三丸。乙丸:蟾蜍粉(去内脏,焙干研末)一斤,朱砂、硼砂各半斤,枯矾、玄参各一两,黑豆一两五钱,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三次,每服10粒。效果:用甲、乙两丸合用治疗300余例食道癌、贲门癌患者,随230例病人,大部分有效。
3)肝硬化及慢性肾炎引起的腹水、水肿、单方"泻水蜜"适用于门脉性肝硬化或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腹水、水肿,用后尿量增多,水肿消退。处方:蟾蜍大者一只(小者两只),砂仁9克,将砂仁塞入蟾蜍肝内,放入香油、蜂蜜各120克煎熬,直至油煎至膏状为止(不用铁锅,用铜锅或铝锅为宜)。每服6~30克,每日2~3次,暂定每周为一疗程。服时加温,孕妇禁用。
[病案举例]
汪××,男,46岁,农民。三年前患无黄疸型肝炎,肝功异常,经治好转,但肝大仍为肋下2厘米,脾大1厘米,质中等。近半年来纳减神疲,形瘦腹胀,月来加剧,溲少,腹膨胀日剧,始行诊治。经检查:巩脾未能扪及,钡检食道静脉曲张,而颈有蜘蛛痣四枚,肝掌明显。苔薄腻(脉细弦。肝血瘀结,气滞湿阻,水液凝聚,此肝硬化失代偿期,发表臌胀重症。予泻水蜜验方,以利水消胀。药后第二日即见尿量增多,腹膨见松,三日显减,七日膨胀趋平,改予化瘀软坚,调肝健脾,以善其后。
4)肝硬变、小儿疳积:《绛囊撮要》的"蟾砂散",能健脾消胀,疗疳除积,对肝硬变及小儿疳积而致之腹膨胀大有效。阴虚者不宜用。处方:大蟾蜍一只,砂仁适量,研细末,塞入蟾蜍口内令满,以线缝口,用泥将其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去泥,将蟾蜍研细。原方只作三次服,服量似太大,以每服1.5~2.5克,每日1~2次为宜。如无反应,再逐渐总递加。
5)丘疹性荨麻疹:此症小儿较为多见。南通市城区医院用蟾蜍煎汤洗治疗本病20例,获效良好。治疗方法:活蟾蜍3~4只,去其内脏,洗净后置砂罐内煮极烂,用布滤去渣,留汤外用。皮疹多的部位,可每日用此汤淋洗一次;皮疹数目少,可用棉花蘸汤外搽,每日3~4次。当日即能止痒,连用3~4日,皮疹全部消退。
[病案举例]
赵××,男,4岁。全身反复出现丘疹性荨麻疹已一年余,搔痒明显,内服扑尔敏、非那根、强的松等药,外用强的松软膏,无好转。用本法淋洗一次后即止痒,治疗三次后皮疹全部消退。六年未复发。
6)腮腺炎:高邮县平胜公社河口合作医疗门诊室用蟾蜍幼苗(蝌蚪)一斤,冰片3克,同放在瓶内密封,3~4夭后蝌蚪即化成水,再用纱布滤去渣,加适量防腐剂备用。每日3~4次,涂搽患部。该门诊室用治80例,效果良好。一般患者用此方涂患处,1~2日痊愈,重者3~4日痊愈。
7)一切湿疮、小儿癣疮:蟾蜍烧灰,猪脂和敷,每日换一次(《千金方》)。又,用活蟾蜍以竹片轻括其背部,然后以蟾蜍背擦患处,一日擦三、四次,一般2~3天可愈。可以参用。
8)附骨坏疮>久产瘥,脓汁不已,或骨从疮孔中出,用大虾,蟆一个,乱头发一团如鸡子大(洗净),猪油四两,煎枯去渣,待凝如膏。先以桑根皮、乌头煎汤,洗拭干,煅龙骨末掺四边,再以煎膏贴之(《锦囊秘览方》)。
9)化脓性炎症、肿瘤:将活蟾蜍洗净,入沸水锅内,煮至内烂,捞去骨肉,煎汁浓缩至干燥,烘干研粉,装胶囊(每个胶囊装0.5克)。食后每服一粒,日2~3次。有解毒消炎,化坚抗癌作用。
10)慢支、虚劳咳嗽、脓肿、疔毒、皮肤病搔痒、麻疯、癌症:蟾蜍七只(去肠杂),用水煎汁,过滤取净液,按操作工艺制成2毫升注射针剂150支,髜压消毒。每天肌注一支,十天为一疗程。对上述诸痃均有疗效,慢支尤为明显。
又,蟾蜍心治支气管炎:取蟾蜍心用清水冲洗后,拌白糖或蜂蜜1~2汤匙,冲以开水,每晨服。10岁以下儿童,每次服蟾蜍心3~5个,10~20岁左右者,每次服5~7个;疗程一般在10天左右,重者15~20天。
 
[有关误食蟾蜍的中毒反应及抢救方法]
薛工先氏根据国内有关资料统计,因食蟾蜍中毒者计31例,因服六神丸过量中毒者2例。在上述33例中,年龄最小的是12天,最大的57岁;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多数,共21例。33例中有3例死亡,其余经治疗均获痊愈。
因食用引起中毒的蟾蜍器官、组织有:肌肉、头部(包括腮腺)、残存肢爪、肝脏、卵巢、卵子等。看来,蟾蜍引起中毒的成分,不仅存在于皮肤腺中,而且存在于多种器官组织中。其中毒表现及处理:
1)临床表现:中毒症状出现的时间多在食后30~60分钟,也有2小时左右者。在食中或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的,多为中毒严重及年幼者。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甲、消化系统:首先出现上腹部不适,继之恶心、呑吐。这种催吐作用是对呕吐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的结果。部分有腹痛、腹泻。已出现呕吐者,不可予以止吐,以便物排出体外,这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乙、神经系统:可有口唇四肢发麻、头昏嗜睡,基则昏迷。内、循环系统:心悸、心慌,少数病员休克;多数病员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率多在40次/分上下,少数可低至28次/分。
2)心电图检查: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一般认为系迷走神经高度兴奋所致,因为在阿托品静脉注射后,这些阻滞不久消失。对这种心律失常的及时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发展至高度,可导致心脏停搏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而出现严重后果。
3)中毒病员的处理:甲、按一般中毒原则处理:用0.2~0.5%的高锰酸钾洗胃,口服硫酸镁20~30克导泻,必要时可行催吐,高位清洁灌肠。失水可补液,同时予以大量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乙、若心律失常,用阿托品0.5~1毫克,重者静脉注射,轻者皮下注射,每日3~4次,直至心律失常消失为止。丙、休克者可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呼吸、循环衰竭可选择应用尼可杀米、咖啡因、樟脑等药物。此外,还可予以吸氧。丁、抗菌素预防感染。
[临床应用·蟾皮]
蟾皮味辛性凉,内服有消积杀虫之功,外用具解毒散肿之效。近年来用治多种癌痃及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有一定疗效。用量:煎剂为4.5~9克,丸散为0.6~1.2克。其临床应用为:
1)食道癌:⑴河南省林县人民医院用蟾蜍皮粉与山药粉等分混合压片,每片0.5克,名"81片",每次服一片,日二次,治食道癌有效。⑵食道癌早期,宜软坚活血,理气降逆,攻毒散肿。处方:干蟾皮、桃仁、桔叶皮各9克,石见穿、七叶一枝花各30克,丹参18克,急性子12克,水煎,每日一帖。
2)胃癌中期: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干蟾皮、元胡索各12克,柴胡、枳实、当归、郁金、党参各9克,半枝莲、赤芍、蛇舌草、金狗脊,瓦楞子各30克,马钱子丸0.7克(吞),天龙丸65粒(分吞),水煎,每日一贴。
3)鼻咽癌早期: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处方:干蟾皮、苍耳子、炮山甲各9克,夏枯草、蜀羊泉、海藻各15克,蜂房、昆布各12克,蛇六谳、石见穿各30克。水煎饮,每日一帖。
4)子宫颈癌早期:⑴清热解毒,行气破血。处方:干蟾皮15克,凤尾草、莪术各30克,山慈菇9克。水煎服,每日一帖。⑵上海闸北区北站医院用干蟾皮15克,凤尾草、蓬莪术各30克,冰球子9克煎服,治子宫颈癌,亦取得一定疗效。
5)肝癌、食道癌、纵膈肿瘤、粒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精原细胞瘤、胶原性瘤、红斑狼疮、白赛氏等病:上海医药工业公司第三制药厂以蟾皮制成"6671"片,治以上诸病,取得一定疗效。制法:用蟾皮在100℃沸水中煮一分钟,取出,烘干,加醋酸乙酯2倍浸泡24小时后压干粉,制片,每片含处理过的蟾皮粉0.2克。服法:每天三次,每次服3~4片。疗效:本品经上海市东新医院、八五医院、长海医院等单位进行临床观察,共治43例,具有一定疗效,有的疗效还很显著。该药副作用小,现尚在继续临床观察中。
6)慢性心力衰竭:上海扬浦区中医院以干蟾皮和万年青为主,随症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有明显的强心利尿、迅速消退水肿的作用。门诊观察治疗各型心脏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共20例,其中冠心4侏,风心10例,肺心3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全部病例经X线检查都有心脏扩大,超声波检查都有肝脏肿大,其中明显水肿者7例(合并腹水4例),有房颤者7例。
治疗方法:干蟾皮12克,鲜万年青全草30克(或干万年青根9克)。冠心加活血平肝药如川牛膝、夏枯草各9克,丹参12克;风心伴风湿活动者加祛风清热药如木阶己、生地各15克,忍冬藤30克;肺心加清热化痰药如虎儿草、蒲公英、鱼腥草各30克;甲亢性心脏病加软坚散结药如黄药子、海藻、昆布各15克;凡伴心房颤动者加木通4.5克。煎汤,一日分二次服。
效果:观察服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2个月,其中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75%(冠心4例中显效3例,有效一例;风心10例中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肺心3例中有效1例,无效2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均为显效)。
治疗前后体征改变情况:20例中有明显水肿者7例(合并腹水4例),于用药3~4天后全部消失,体重减轻6~11斤,服药后第二天即开始退肿。20例肿肿大中肝缩小者12例。观察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2个月。20例中心率增速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庢的减慢;其中合并房颤者7例,治疗后心律均无改变。
副作用:20例中有4例在服药半月后出现轻度纳差、恶心的反应,但不影响疗效。
7)痈疽疮毒:可取大蟾蜍一只,剥取全身癞皮,盖贴疮口(须将皮外面向患处包贴,不能将内皮着肉,还帐难以揭脱),并将蟾皮用针刺数也,以出毒气。一般用后自觉安适,数次即愈。
[按语]
斑蝥与蟾蜍二者均有毒,同为解毒消痈、攻坚化癓之品,既能内服,又可外敷,并具有抗癌作用。但二者又各有擅长;斑蝥以攻肾解毒,杀虫发泡见长;蟾蜍以强心利尿、麻醉止痛为胜。二者用量均需严格掌握,不可过量;服蟾酥、蟾酥、斑蝥中毒者已屡见不鲜,不可轻匆。体弱及孕妇均宜慎用。
 
九香虫的应用
九香虫的应用
[药物基源]
九香虫为半翅目、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ous Chineusis DaL:las的干燥全体。产于江苏、安徽、浙江、两湖、两广、贵州、四川等省。味咸性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
[本品功用]
(1)补脾肾,(2)壮元阳,(3)疏肝郁,(4)散滞气;擅治因肝郁气滞而引致的气痛。其主要适应证有三:①肝胃气痛而痛有定处,如椎如刺,呈阵发性,其部位局限于两胁及院部,或其痛横窜者可用。如上下攻筑者,则不宜用。②慢性肝炎之肝郁气滞或肝郁血瘀型而胁痛不已者。③背部毙痛剧烈难受,仅限于背部如"着痹",而他处不痛者。 或虽走窜,但仍仅限于背部者。肝胃气痛配以舒肝理气药即可;慢性肝炎之胁痛,宜伍以活血化瘀之品如参三七之类;至于背部痹痛,则于理气和络剂中再加葛根、秦艽等味。如痛在脐腹部,上下窜走攻筑,或虽在脘部而痛无定处,或有溃疡病者,服后不但不能止痛,且因其攻窜而使痛更难受,在使用时必须详辨,而不能混淆,由于其具有疏肝行气之功,近几年来,对术后肠粘连而致腹部撑胀不适或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疼痛者,于常规用药中增入本品,收效亦佳,因其有补脾肾、壮元阳之功,对性神经衰弱亦可参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及甲壳质,其脂肪中含硬脂酸、棕桐酸、油酸。经抑菌试验,认为对金葡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
服本品后约10~15分钟,即先在胃部有气攻筑如奔豚状,旋乃发生肠鸣,偶见暖嗑或矢气,约15~30分钟,痛胀渐缓,而趋消失。
因本品性温,又有温肾壮阳之功,故凡肝胆火升,阴虚舌红者,均需慎用。(或佐以养阴柔肝之品始妥。)一般煎剂用3~6克,丸、散用0.6~1.2克。
[临床应用]
1.肝胃气痛:
以九香虫为主药,佐以理气之品,治疗"肝胃气痛"经常发作者,收效颇捷,且疗效较为巩固。处方:九香虫4.5克,桔荔核,啰子(即天师栗),八月札(即三叶木通之果实),陈香椽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倘属脾胃虚寒者,则麻去苦寒之八同札,加阳广大香、砂仁、炒白术、潞党参等品;火郁甚者,参用左金丸。随证损益,奏效更佳。又以九香虫、蒲公英、砂仁各9克,沉香,檀香各3克,共研细末,分为15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治神经性胃痛亦佳。
[病案举例]
黄××,女,29,工人。患肝胃气痛已久,遇辛劳、受寒或拂逆均易引发;发则脘痛而胀,掣及胁肋,如椎如刺,时轻时重,恒经四、五日,服药休息始瘥,颇以为苦。顷以拂逆,又致发作,苔薄白质红,脉弦细,左关为甚。良以七情郁结,肝气横逆,侮克中宫而致。姑予疏肝解郁、和胃定痛消息之。处以上方加煨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药后一剂知,二剂已,以调益肝胃之品善后巩固。迄今十余年,未复发。
2.肝炎胁痛:
肝炎胁痛:慢性肝炎之胁痛,多由于肝郁血滞而引起,极为顽固,为患者精神上一大威胁。如仅以胁痛为主者,则迳予"宁痛丸",恒获良效。症情复杂者,即以九香虫加于辨证论治的处方中,亦有比较满意的疗效。宁痛丸方:九香虫150克,参三七200克,炙全蝎100克,研极细未,水泛为丸如苏子大。每服1.5克,早晚各一次,开水送下。一般服一、二日后,疼痛即见减轻;痛减后可改为每晨一次,待痛定即停服。
[病案举例]
(1)张××,男,30岁,教师。于1962年10月患黄疸型肝炎,当即住天津某区医院。治疗两月余好转,而转入疗养院休养;迄未完全恢复,仍感头眩神疲,口苦纳呆,胁肋刺痛甚剧,夜寐不安,心悸健忘,腰酸遗泄。肝肋下3厘米,脾肋下1厘米。乃于1963年4月入我院调治。脉寸关弦细,尺弱,苔薄腻,质衬紫。证属肝郁血滞,脾虚湿阻,心肾俱虚之候。先后经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运脾渗湿、补益心肾之品,诸象有所改善,但胁肋刺痛,未能轻减,乃改予"宁痛丸",每早晚各服1.5克。二日后即显见好转,续服一周,而趋稳定。
(2)杨××,男,36岁,干部。两年前发现肝大肋下5厘米,脾大肋下1厘米,诊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连续治疗,症情有所好转,但胁痛迄今不已,至以为苦。时感腹胀,矢气频仍,便秘恒三日一行,不易入寐。苔白薄腻,质胖,脉细虚弦。肝郁不达 ,气滞血凝,脾失舒展,升降失司;拟予行气活血,养肝和脾调之。方用丹参、红花、炒桔核、啰子、瓜蒌仁、柏子仁各9克,九香虫2克,参三七末1.2克(另吞),生麦芽15克。嘱连服五帖。当服至第二帖时,胁痛即见轻减;继服之,寐亦较实;但腹胀仍甚。肠鸣,便秘,苔白腻,脉弦细,仍系肝脾下调之咎。上方加法半夏6克,大腹皮9克,麸炒枳壳1.5克。继服五帖。胁痛基本消失,余象亦显见好转;守上方损益调治,以巩固疗效。
3.术后肠粘连:
多继发于腹部手术后,为气滞血瘀而致。《灵枢·百病始生篇》:"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似与肠粘连之病机吻合。因此在治疗上应行气和血,佐以运脾;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加用九香虫。
[病案举例]
陈×,女,37岁,工人。三月前因产宫肌瘤而行手术切除。近两月来,纳谷欠香,腹胀便难,肠蠕动微弱,已服理气消胀之中药四十多帖,迄未改善。经市一院钡透证明(X线摄片号:29061):(1)回盲部轻度粘连;(2)移动盲肠Ⅱ°;(3)过敏性结肠炎。患者苔白糙,砌细,为脾虚气滞,血瘀络阻,治宜健脾行气,活血和络,予全当归、徐长卿、决明子、佛手片各12克,九香虫4克,广木香6克(桔荔核、台乌药各9克,甘草4.5克。四帖,每日一帖。二诊:药后腹胀显松,肠鸣矢气,腹膨顿消,自觉甚适。苔薄腻,脉细微弦。前法既效,毋庸更张。因目赤暂加桑菊各9克。三诊:腹胀已平,惟少腹有掣引不利感。大便每日1~2次,颇爽。苔薄糙,脉细。续当健脾行气,活血和络,予当归、徐长卿各12克,九香虫3克,桔荔核、台乌药、桃仁各9克,乌梅炭、甘草各4.5克。续服六帖而愈。
4. 胃癌: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地段医院介绍,用九香虫9克,藤梨根90克(先煎二小时),龙葵、铁刺铃各60克,石见穿、鸟不宿、鬼箭羽、无花果各30克;便秘加全瓜篓30克,呕吐加姜半夏15克,疼痛加啰子15克,治疗胃癌有一定作用。
5.胆囊结石:
在"三金汤"(金钱草30克、广玉金、鸡内金各9克)中加用九香虫6克、芒硝4.5(冲),治疗胆囊结石,既能止痛,又能促使排石。
[病案举例]
汪××,女,42岁。患慢性胆囊炎已六年。近年来经常胆区刺痛,恶心呕吐,此次伴有发热,黄疸,摩非氏征阳性。苔黄腻,脉弦数。此为肝胆郁结,气滞而夹湿热,治宜疏肝理气,利胆排石。予上方加蒲公英30克,连服三帖即见好转,继服六帖而平。
6.肾虚腰痛:
对于肾气亏损,腰膝酸痛,用九香虫配合熟地黄、杜仲、狗脊、益智仁、桑寄生等有效。
 
蜣螂虫的应用
蜣螂虫的应用
[药物埾源]
蜣螂虫Catharsius molossus L.属昆虫中鞘翅目、金龟子科,俗称"推车虫"、"铁甲将军"。各地均有产。性寒味咸,无毒,入肝、胃、大肠三经。
[ 本品功用 ]
本品具有破癥结,通二便,定惊痫,拔毒生肌,散肿止血之功;内服外敷,用途甚广。但自宋、元以来,视其为峻厉之品,每多局限于疡科外治,而不敢轻用于内科疾患。通过温读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作者认为其在内科方面的主要作用有四:
1)治顽固性大便不通:本品治疗大便不通,方书早有记载,如《圣惠方》治大肠闭塞,用本品一味,研末热酒冲服;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治大便不通,列有"蜣螂散",《本草纲目》也指出:"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清代王孟英最善使用本品。他尝用治便秘吐粪、执毒便秘不通及气结津枯之便秘不通等症,均获佳效。作者用以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及术后肠粘连之腹痛便秘,亦有殊功。
2)治风湿痹痛:叶天士喜用本品配合其他虫类药治疗数十年不愈之"周痹",以其能走窜脉络,散结通阳,故奏效甚著。凡关节僵肿变形,屈伸不利者,前与蜂房命用。
3)治癌肿坚块:以其善于攻破癥结,拔毒审肿,可用治消化道及膀胱癌肿。
4)治赤自下痢:李延寿"黑牛散"用本品一味烧研,每服1. 5~3克,烧洒调服,主冶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实症。盖其能入手足阳明二经,有通肠去积之功,对痢疾初起,形体壮实者,颇为适合。由于其性阴寒,故能解热毒;善于止痛,故亦有镇痉作用,对于小儿惊风、疳疾之症实者,也是要药。
近年来还用治膀胱结石,能促进排石。
5)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6)实验于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可认出有麻痹作用。有关此类实验,对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现代研究]
日本药物杂志报道,曾由两种蜣螂中皆提得蜣螂毒素约 1%。此毒素溶子水、乙醇、氯仿。不溶于醚,加热至100℃,持续30分钟,亦不破坏。其药理作用如下:1)注射于小白鼠后,现不安、不快状,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而致死。2)静注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而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3)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4)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能使一时扩大。
[用法用量]
一般宜炙用,用量煎剂为4.5~9克,散剂1~ 2克。散剂药效较煎剂为著。
[临床应用]
1. 吐粪症:
吐粪症多由肠梗阻而引起,用蜣螂虫为主药,借其攻窜性能,促使梗阻松解,屡获捷效。但以急性发作之不全性肠梗阻为最适合,并宜辨证施治,佐以他药,倘肠套叠或梗阻时间已长,形成肠道局部坏死者,必须立即施行手术,不宜因循拖延。
[病案举例]
张××,男,41岁,农民。前日因饱食后负重急行,腹部突然剧痛,自服止痛片及十滴水无效,入暮益甚,腹部按之有条块状隆起,呕吐酸苦水,今则吐粪,大便不通,矢气全无。脉沉弦,苔浊腻。良以食滞蕴结,宿垢不下,气机闭阻,升降失司,而致有形之垢不去,无形之气难通,此吐粪、腹痛之所由来也。症势已急,久延非宜,亟予苦辛通降,导滞泄浊,冀能应手则吉。炙蜣螂虫、旋复花、枳实、桔荔核各9克,生赭石30克,川连、干姜各1.5克,青皮6克,水煎。连服两帖,吐粪已止,腹痛亦缓,但大便仍未通,乃于上方中加广木香4.5克,摈榔9克(磨汁冲眼)。服后大便畅行,腹痛悉释,遂告痊愈。
按:据报道,用蜣螂虫七只,黑白丑、石菖蒲各9克,水煎,一日一次,服至大便通畅为止,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有效。
2.术后肠粘连:
腹腔手术后引起的肠粘连症,常见呕吐,腹部掣痛,大便秘结不通。近十多年来,经于辨证施治方中加用蜣螂虫治疗后,收效尚称满意;试用"肠粘连丸"收效亦佳,其方赤白芍、当归尾、炒麦芽、红藤各90克,陈皮、蜣螂虫、炙草各60克,台乌药,杜红花各45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克,日二次。
[病案举例]
李××,女,24岁,化验员。因急性阑尾炎施行手术,术中发现合并有肠结核,术后经过长期治疗,创口虽然愈合,但继发肠粘连、肠梗阻;腹痛呕吐,经常举发,发则大便不通,亦不矢气,啼哭呼叫,寝食不安;因之形体羸弱,精神萎靡,迁延三载,叠治无效。脉沉弦而涩,苔薄腻少津。当予旋复代赭、四磨饮加蜣螂虫9克,服后即转矢气;三剂后,痛吐渐缓,大便亦逐趋通畅,知饥思食,精神渐振,乃改用补气养血、润肠和胃之剂以善其后。此后间有发作,仍服上药而平。
3.肝硬化腹水:
多由于血瘀痹积,水湿停潴而致,故在治疗 上应予疏肝解郁,化瘀软坚,利水渗透湿。久病体虚者,还要兼顾 培补脾肾。"消胀除湿汤"(蜣螂虫、木瓜、通草、延胡、郁金各 8克,红花、茜草、远志各3克,丝瓜络一个,路路通十个,生苡 米24克,佛手9克,香橼皮半个,水煎服)原出自于陈士铎《石室秘录》,经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大夫治疗肝硬化腹水证实有效, 有活血调血、疏肝理气、消账除湿之功。如服上方三效,可改用 "庵子汤"(庵子12克,炒水蛭6克,生牡蛎24克,海藻12 克,档仁、苍术、鸡内金、商陆各9克,获苓15哀,白茅根、车前子各30克,上肉桂1.5克。体虚者可加党参21克),有较强 的利水、消胀、化瘀之力。
4.胃癌:
胃癌的发病,多与气滞、血瘀、痰凝、毒壅相互胶结攸关,因此在治疗上也要针对病因而立法用药。
(1)胃癌散:蜣螂虫、硇砂、西月石、火硝、地鳖虫各30克,蜈蚣、守宫各30条,冰片、绿萼梅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1. 5克,日三次。此为胃疡的基本治疗方,功能理气止痛,攻毒制癌,破血法瘀。临床可因证制宜地佐以清热凉血、扶正降逆的汤剂。
(2)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对 1965~1968年11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生存五年以上的有9例(7.9%)。其中4例属晚期,胃周围淋巴结均有转移,2例胃癌已不能切除,仅作胃空肠吻合。过去胃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很低,自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后,提高了术后五年的生存率。前这些患者在术后除了部分配合化疗外,其余都是坚持服用虫类药和草药的。
[病案举例]
⑴男,42岁。上腹部阵发性痛三年,近月来加剧,伴恶心、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残渣及清水,并有便秘,消瘦等,于1965年11月16日入院。体验:营养差,贫血貌,腹软,未触及包块。化验检查:红细胞168万,白细胞4600,中性63%,淋巴30%,酸性7%。X线诊断:胃窦部癌肿,撇癌性溃疡或慢性穿透性溃疡,溃疡恶性变。手术所见,胃小弯有一肿块约4×6厘米,并侵及到幽门窦、胰头及胰体部,肿瘤质硬,并转移至网膜及肠系膜淋巴结。因转移范围大,切除困难,仅作胃空肠吻合。取淋巴结作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大网膜淋巴结转移性未分化癌。术后患考坚持服用攻补兼施的中药(隔月服用)。术后生存七年半,能做一般家务劳动,于1973年5月死于局部复发及黄疸。
补方:十全大补汤加减,川芎、白芍、熟地、白术、茯苓、陈皮各9克,当归、党参、鸡血藤各15克,甘草6克。
攻药:中草药:石打穿、蛇舌草各30克,铁树叶9克,木鳖子1.5克。
虫类药:蜣螂虫、蜂房各9克,天龙、全虫各6克,水蛭、蜈蚣各1.5克。
⑵ 男,49岁。胃病史两年,有吐血史,最近食欲减退,上腹痛胀加剧,日趋消瘦,于1965年9月入院。体验:贫血貌,腹部软,未触及包块,化验检查:肝功正常。红细胞172万,血色素32%,白细胞4100,中性70%,淋巴29%,酸性1%。X线诊断,胃窦部癌。手术所见:胃窦部见有5×3×4厘米肿块,质硬,与横结肠系膜粘连,大小网膜有淋已结转移,按毕耳罗氏行胃大部分及大小网膜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胃窦部腺癌(Ⅲ期Ⅲ级),侵入边缘的浆膜层,大小网膜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手术后用噻替哌200毫克。出院后坚持每年在有菱季节吃煮菱的水,从未间断。此外还经常服:蜣螂虫、蜂房各9克,蜈蚣、天龙各6克,水蛇3克,壁虎一条。三个月服药十帖。术后已生存九年余。1975年6月来院复查,全身情况良好。X 线检查:胃肠吻合口通畅。恢复工作。
5.膀胱癌:
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地段医院介绍,用蜣螂虫9克,蛇舌草、半枝莲、野葡萄各60克,河白草、金茶匙各30 克,水煎服;血尿加无名异15克,小便不利加石蟹30克,小茴香9克,治疗膀胱癌有一定疗效。
6.阴疸:
此症用新订八将丹外用,疗效较好。处方:蜣螂虫、露蜂房、蝉衣、制僵蚕、炙山甲、全蝎、蜈蚣、五倍子各等分,研成极细末;每30克药粉:加麝香1克,磁瓶密贮备用。
按:八将丹原出《疡医大会》,本方为近人李仁众氏参其意重新拟订,方中集中虫类药,功能消痈散肿,活血化瘀,提脓拔毒,推陈致新。适用于阴症,而阳症则非所宜。兹引其病案二则,供参考。
[病案举例]
(1)马××,男,5岁。患肺结核,头部且有脓疮多枚,疮色淡白,出脓如脂而少,触之极痛,遂用本丹挑入大乙膏上贴之,一日二换。连诊三次,用药六日竟愈。
(2)汤××,男,17岁。在右腿伏兔穴之上方,患一阴疽,经用十全大补汤内托,外用本丹以药捻塞入(计深二寸);诊治半月,疮口逐渐见减小而获治愈。
7.瘘管:
此症为寒性脓疡穿透而成,经常脓水淋漓不绝,殊难速愈。下方有散血消肿、攻坚排脓、拔毒祛腐、生肌敛疮之功。对此症疗效较好:皖螂虫八只,蚯甥卜象皮、炮甲各30克,用麻油炙,研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2克,日二次,食后开水送下。又用蜣螂一只,蜒蚰三条,置瓦上炙酥,研为细末,加冰片1克,赡酥0.3克,以菜油调,滴渗瘘管内,外以膏药贴盖,每日一换,效果甚佳。
8.小儿疳积:
民间单方:蜣螂虫一只,洗净晒干,以土包裹,煨熟,去翅足,研细拌糖食之,每日一只,连服数日,即见效机。这是推陈致新(促使胃肠功能恢复,从而转赢弱为健硕之结果。
9.枪弹伤:
蜣螂虫、蓖麻子等分,共研末,用茶水调匀敷伤口。
10.痢疾:
蜣螂虫10只,放火中烧炭存住,研细末,成人每次服1.5~3克,烧酒送服。
11.脱肛:
蜣螂虫焙干研细末,麻油调搽患处。
12.多骨、死骨:
凡顽疮恶疽,溃之不敛,内有多骨、死骨者,可用林屋山人"推车散"(蜣螂虫炙研细末,每30克加干姜 1.5克,再研极细)掺患处,数日可促使多骨、死骨排出,然后再上生肌散以收口。
[按语]
九香虫与蜣螂虫虽均有止痛之功,但九香虫功在舒理气机,蜣螂虫则作用于脏器实质;九香虫以病在上部(脘胁部)为宜,蜣螂虫则以病在腹部为合;九香虫以行滞气、温肾阳见长,蜕螂虫则以破癥结、通二便为主。这在选用时应加注意。
 
鼠妇的应用
鼠妇的应用
[药物基源]
为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鼠妇科鼠妇Porcelio scaber Latreille的干燥全体。体形小,扁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具触角,表面灰色,有光泽,爬行,卷曲时呈球形,喜生活阴湿处。别名甚铭,有鼠负、湿生虫、地虱、西瓜虫、暗板虫等之称。各地均有产,以江苏、浙江为多。在性味方面,《本经》主性温,而《别录》谓其性"微寒",两者迥然不同,但从其功效来看,似以"微寒"为是,味酸,无毒,入肝经。
另有平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属平甲虫科,形似鼠妇,呈暗棕色或微带黄色,质脆易碎,气腥臭。药肆常以之取代鼠妇,一些本草书籍亦混为一物,实误也。其功用除与鼠妇基本相
同者外,尚有定哮喘、止血淋之效。
[本品功用]
功擅破瘀血、消癓瘕、通经闭、利水道、解热毒、截疟疾、定惊痫、止疼痛、凡瘀血、癓瘕、口疮、咽肿、经闭、癃闭、疼痛之属于热证、实证者,均可选用。
《本经》除明确记载本品有"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利水道"之功外,还指出它有镇痉、清热的作用,施治于痫、痉,寒热、发痉、疟疾,均有显效。后世应用于久咳喘嗽,术后疼痛,亦镇痉作用的引伸.
$仲景治疟母、癓瘕之鳖甲煎丸,即有本品。《肘后方》、《千金方》、《圣惠方》诸方书,均选用之。
临床常与䗪虫、羌螂、大黄、桃仁等活血化瘀之药伍用,以治经闭、癓瘕;与车前子、泽兰、泽泻等利水消肿药合用治疗小便不利或水肿;与鳖甲、地鳖虫等软坚散瘀药同用,治疗疟母痞块。不利或水肿;与鳖甲、地鳖虫等软坚散瘀药同用,治疗疟母痞块。
因其破瘀之力较猛,凡孕妇或体虚而无瘀滞者慎用。
[用法用量]
一般以文火焙黄,研末入药。多作丸、散剂,每日用1~2克;如作汤剂可用4~6克。
[ 临床应用 ]
1. 经闭、痛经:
经闭、痛经之因有虚实之分,本品因其破瘀之力较峻,配伍和瘀调经之当归、川芎、五切断脂、桃仁等,适用于因瘀血阻滞而致的实证经闭或痛经。
[病案举例]
张××,女,35岁,工人.因淋雨受寒,而致经闭不行,已历三月。面色晦滞,腹痛而胀,舌苔薄腻质暗红,脉沉涩。此寒凝血阻,瘀结经闭,治宜温经通瘀。
全当归10克,川芎10克,肉桂2克,鼠妇5克,地鳖虫10克,桃仁10克,五灵脂10克,甘草4克。
上药服至四剂时,腹痛加剧,旋即经行,色紫成块,再服一剂腹痛渐释,调理而复。
2.久疟:
仲景以此治久疟,《金匮》鳖甲煎丸用之。因鼠妇"善通经脉,以化癓瘕"(黄元御语),所以凡疟疾反复发作,脾脏肿大,而舌有瘀斑或衬紫者,均可以本品为主制丸治之,或采用鳖甲煎丸,每服8克,日二次。
[病案举例]
间日疟反复发作,左肋下癓瘕质硬,疟母已成,先予鼠妇、豆豉各14枚,捣丸如芡实大。未发前日汤服二丸,将发前二小时再服二丸,疟即控制。随后每日早晚各服鳖甲煎丸6克,两周癓瘕缩小。
3.口腔炎、扁桃体炎、鹅口疮、牙龈炎:
本品善于活血散瘀,清解热毒,又长于止痛,故外用对上述诸症有著效。法取活鼠妇30克,洗净,置瓦上焙干研细,加冰片少许,装瓶密封。用时取药粉吹患处,不宜咽下,可随口涎唾出,每日2~3次。据湖南省卫生局报道曾治疗250余例,一般3~5日可以获愈.
[病案举例]
徐××,男,28岁,工人。宿有慢性扁桃体炎,受寒即作,扁桃体肿大,疼痛,微有白腐,已作四日。因发热不甚,乃迳予上药末外吹,一日见效,三日悉复。
4.小便不利:
凡因气阻及血,湿热内壅,而致小便不利者,均可服用。如《千金方》用本品7枚,研细,黄酒送服,治产后小便不利,甚效。一般可以本品5克,配合车前子、泽泻各12克,煎服,利尿之功颇著。
5.慢性支气管炎:
此症较为顽固,不易极治。天津市红桥区第一防治院以鼠妇研细,用60%酒精处理后压制成0.3、0.5克两种片剂,0.5克片每次2~5片,0.3克片每次3~8片,均日服三次,15天为一疗程。共治247例,总有效率为81.8%,对喘、咳、痰均有一这下效果。由于本品具有破瘀活血作用,可以改善肺微血管之循环,促使病变恢复,改善肺功能,从而使喘咳渐减。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服此药后多有口干现象,叫以麦冬10克,用开水泡茶送药片,能缓解口干。
6.手术后疼痛:
本品有镇静止痛功效,可缓解手术后疼痛。鼠妇洗净,温水杀死,干燥,研细,加入淀粉和糖,使成10%散剂,装胶囊,每粒含鼠妇0.1克,每服2~4粒,日服1~2次。或将鼠妇洗净,按1:15的比例,加水煎至含量为10%,用三层纱布过滤,加适量防腐剂。每次口服5~10毫升。对各种手术后的病员,用后有明显的止痛镇静效果。
[病案举例]
赵×,男,54岁,工人。因肠梗阻而施行手术,术后腹部疼痛,乃予鼠妇胶囊,每服4粒,1小时后疼痛趋缓,4小时续服一次,疼痛即定。
 
蟋蟀的应用
蟋蟀的应用
[药物基源]
蟋蟀 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 又名将军干,属蟋蟀科。各地均有产,性微温,味辛咸,无毒。
[本品功用]
1) 通小便,2)解难产,3)发痘疹,4)治阳痿。本品利尿消肿作用甚为显著,对膀胱麻痹之尿闭及慢性肾炎之尿少,均有效。据报道,它能对抗因硷性药和水份输入引起的液体潴留,所以对尿毒症亦有助益。
[现代研究]
同属的一种蟋蟀含退热成分,曾暂名为蟋蟀退热素,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今后可进一步实践观察。
[用法用量]
一般用作汤剂每日用1~2对;焙研细末吞服,每次1.2~1.8克,其效较汤剂为胜。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1.小便不通:
凡小便不通,小腹胀痛者,可用蟋蟀一只,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半只即通。
2.慢性肾炎水肿:
慢性肾炎小便短涩不利,面肢浮肿,合并腹水者,炙蝼蛄(去头、足、翅)各30只,共研细末,分作30包;每日一包,分三次服;并以黄芪15~30克煎汤送服(如阳虚甚者,加熟附子、仙灵脾各12克)。攻补兼施,效果甚佳。
3.阳痿:
熟地、仙灵脾各12克,炙蟋蟀一对,锁阳、淡苁蓉各9克,紫河车、甘草各4.5克水煎服。治阳痿有效。
4. 晚期肝硬化腹水:
"复方蟾蜍蛟丸":蟾蜍8克,蟋蟀、蝼蛄各2克,地龙0.8克,分别焙干研细,混匀,分装40个胶囊。每天服4次,每次服2粒。有利水消胀之功。
5.难产:
炙蟋蟀一对,研细末,温水送下,治阵缩无力之难产。
6.肝肾综合征的腹胀、尿少:
凡肝肾综合征而致的黄疸,腹水,昏迷嗜睡,神情淡漠,苔浊腻,脉细弦,症属湿浊蒙蔽心神者,可用化湿、泄浊、开窍之品,如石草蒲、郁金、远志、竹沥夏各9克,陈京胆6克,沉香片1.5克(茯苓12克。如腹满、尿少者,可再用蟋蟀、琥珀各1克,沉香0.6克,研末吞,日二次,有利尿、消胀之效。
[按语]
按:蝼蛄与蟋蟀均为利水消肿药,但蝼蛄性寒而力较猛,蟋蟀性温而稍缓。前者多用于体质壮实者,以两者并用,其效益宏。蝼蛄不仅能利小便,且兼通大便,故脾虚便溏者当慎用。蟋蟀性温,能兴阳事,配合温肾助阳药,善治阳痿。凡水肿而体虚者,与培益之品同用,可收攻补兼施之妙。
 
蜘蛛的应用
蜘蛛的应用
[药物基源]
蜘蛛属节肢动物,圆网蛛科,其种类甚多,作者常用的有两种:一为仲景"蜘蛛散"中之黑色"草蜘蛛",即大腹圆网蛛AraneaVerltricosa (L. koch)一则为苏州及浙江山区特产之"花蜘蛛"。者之形态既殊,功效亦不相同。
草蜘蛛: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
花蜘蛛:体形较黑蜘蛛略小,有红、绿、黄等色之条状斑纹,外貌甚美,故称之为"花蜘蛛"。性微温,入肾经。
[药理研究]
草蜘蛛:具破结通利作用,善治蟅(与颓字音义相同,指阴囊肿痛之病变,概括小肠气及睾丸炎而言),仲景有"蜘蛛散",治阴狐疝气(阴狐疝气:尤在泾说:"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故名狐疝"。俗称"小肠气",与赫尔尼亚相似。)甚效。又善化瘀解毒,消肿止痛,凡疔疮或蜂虿蜈蚣螫人肿痛,急取蜘蛛置肿痛处,能吸取其毒而瘥。
花蜘蛛:功擅兴阳益肾,对于阳痿有著效。
[用法用量]
草蜘蛛:以其大者烧存性,配合于拔毒生肌药中,可加强药效。
花蜘蛛:一般微焙用之,多入丸、散剂,每日一只即够。
[临床应用]
1. 疝氐坠痛:
以草蜘蛛20只(放水中洗净,晒干,置瓦上焙存性)研细末,分作三次服,用温肾理疝的葫芦巴9克煎汤送下,收效满意。
2.疔疮:
凡疔疮,可捕一只大草蜘蛛(或将其腹部开)放于疔疮上,外以膏药(或橡皮膏)压贴之,每半日至一日一换。倘二日无效,即应改用其他疗法。若疗疮已经走黄,形成脓毒败血症者,则必须中西医结合,协力抢救,否则每致贻误。
无锡大浮公社卫生院用"疗疽散"治疗疗疮、恶疽30例,收效较好。其特性为,自一粒撮起未老先白头,根盘肿大坚硬,红、肿、热、痛。处方:炙蜘蛛。般红信各6克,炙守宫尾3克,炙甲鱼头、炙全虫各9克,共研细末,用鸡蛋黄熬油调匀备用。用法:患部常规消毒后,用尖刀将疮头轻轻刺开(以渗血为宜),将药未少许嵌入,然后以膏药及纱布贴盖。治愈天数:一般三天左右,最短一天,最长一周左右。本方有消肿、拔脓、止痛作用。因此药有小毒,凡肿消痛止后即应停用。
3.蜈蚣、毒蜂螫伤:
凡被蜈蚣咬伤或毒蜂刺伤,肿痛不止者,可速捕大黑蜘蛛一枚放于伤处,以伏吮其毒,约经半至一小时,可收肿消痛定之效。
4.狭窄性腱鞘炎:
苏州金阎人民医院季金实氏报道,用"黑虎丹"外敷(有化瘀通络,消肿定痛之功。处方:大蜘蛛七只,大蜈蚣七条,全蝎七只,穿山甲七片,踌香(可用人造者)、公丁香、母丁香、冰片、滑石各3克,研极细末,每次用0.3克敷于患处,用4厘米见方的胶布贴盖。夏秋季每日或间日换药一次,冬春季可数日一换。另外,此方用于网球肘、肩关节周围炎以及扭伤、挫伤、脱臼、骨折后所引起的后期关节强直和瘀滞硬结等症,亦均有疗效。
5.口疮:
李景瑞氏用蜘矾散治小儿口疮,轻者吹搽一次,重者三次即愈。处方:屋角蜘蛛六只,白矾60克,冰片0.15克。先将白矾用砂锅煅化,再入蜘蛛,直至白矾全部成枯矾,离火剔去蜘蛛,入冰片,研为极细末。外用搽患处,日1~2次。此方蜘蛛解毒消肿,生肌疗疮;枯矾燥湿杀虫,止血定痛;冰片善治口疮,散火止痛,配伍允当。
又田志高氏报道,用蜘蛛枯矾散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满意。(但对阴虚,口舌光红无芭及圆形小溃疡点者,疗效不佳。)其处方与上方相仿,仅是以冰片易为明雄黄。可以互相参证。
[病案举例]
田××,女,2岁。患鹅口疮,溃疡面先由两颊开始,随即蔓延于咽舌、齿龈、上颚、口唇,吞咽、呼吸困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后用蜘蛛枯矾散外搽,四次痊愈。
6. 便血:
民间验方:蜘蛛七只,冷开水洗净,鸡蛋一枚;将蜘蛛放蛋内,外用泥封固,火煅成炭,存性,研细,白开水送下,治便血甚效。
[按语]
蜘蛛治出血,本草均未有记载,惟侯延赏 《退斋闲录》云:"凡人卒暴吐血者,用大蜘蛛网搓成小团,米饮吞下,一服立止";蜘蛛网既为止血之物,推而蜘蛛当亦有止血之功。有一人患便血三载,一服即止。今后可继续试用观察。
7.腋臭:
取大蜘蛛一只,用泥包好烧成灰,取出研细末,加轻粉等量和匀;将局部洗净,以此粉扑上,每晚一次,连续4~5天。(中国人民解放军6313医院)。
8.阑尾炎根治方: 对阑尾炎采取保守疗法,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中草药,多能取效,但有部分病例常易复发。《家庭应用良方》载有一根治方,药仅五味,颇为合理;经试用有效,可以进一步观察,加以总结。处方:老蜘蛛二枚,僵蚕、蝉退各6克,蜈蚣、大黄各3克,共研细末,空腹用黄酒调服。其功能开瘀散结,解毒化坚,通泄残腐。在阑尾炎临床症状控制后,接服此方,可以不再复发。
9. 无名肿毒:
民间验方用大蜘蛛五只,白糖、陈石灰各适量,同捣烂敷患处,每日换一次,有效。
据宋昌规等报道,用蜘蛛塞蛋(将活的大蜘蛛1~2只塞入鸡蛋内,将洞口封好,蒸熟,剥去蛋壳,取掉蜘蛛,服下鸡蛋),每日一只,连服7~10天,对多发和反复发作性疖肿 ,有良好疗效,无任何不良反应。
10.小儿疳积:
蜘蛛、鸡蛋各一只,将蛋戳个小孔,纳入蜘蛛,煮熟,去蜘蛛吃蛋。每天一次,连氟5~7天。
11.哮喘型慢支、支哮:
伏天蜘蛛3只,用纸包好,挂檐下,立冬后取下焙干为末,加蜂蜜、黄酒适量,同放碗中,隔水蒸热内服,每年一次。
12.阳痿:
其因有二:一为劳倦伤神,思虑过度,精血暗耗,下元亏损,而致阳痿不举;一是由于肝经湿热遏注不泄,致宗筋为之屡而不举。后者用龙胆泻肝汤清其肝火,泄其湿热,极易瘥复;但前者治疗则较困难。作者在临床上曾遇到多例,用自拟之"蜘蜂丸"治之,收效尚属满意。处方:花蜘蛛30只(微焙),炙蜂房60克,熟地黄90克,紫河车、仙灵脾、淡苁蓉各60克,共研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早晚各一次,开水送下。严重者可加海狗肾(或黄狗肾)两具,以增强其效。盖花蜘蛛、露蜂房能温肾壮阳(以振其痿;而熟地、河车、仙灵脾、苁蓉等则补养肝肾,以复其损。
按:个别病员在高度疲劳或情绪抑郁之后,偶有复发现象,但续服该丸,仍可收效。
[病案举例]
徐××,男,29岁,教师。体秉素虚,兼之教务繁忙,阴液暗耗,肝肾亏损。近二年来,初为早泄,继则阳痿不举,并见头眩耳呜,健忘心悸,腰酸腿软诸象。苔薄质淡,脉细软尺弱。曾用中西药物,兼施针灸,均少效果,乃予蜘蜂丸治之。服后一周,即见效机,不尽剂而痊愈。
13.痔疮瘘管:
痔疮而形成瘘管者,殊为顽缠,一般药物不易奏效。以花蜘蛛等虫类药组成的"痔瘘消管方",其效甚好。盖花蜘蛛温壮下元,能促使体气健复,推陈致新,而有助于瘘管之愈合;蜣螂虫、水马善于退管袪腐,故收效殊捷。其方为:花蜘蛛七只,蜣螂虫三只,水马(在池塘水面上,其走如飞,可候起大风时捕取)五十只。三者均置瓦上炙灰存性,加冰片、麝香少许,同研细末,瓶密贮备用。管浅者掺上即可,深者则以纸捻送入,外以膏药掩之。每日或间日换药一次。药后其管可渐化为脓水,而后长肉收功。
[按语]
蜂房与花蜘蛛虽同为温肾壮阳药,但花蜘蛛功擅益肾助阳,而蜂房则不特温肾,且对全身机能有强壮调整作用,故于顽痹重症、骨痨瘘疮、恶核肿瘤,亦有功效。蜂房与草蜘蛛虽同具解毒之功,但草蜘蛛仅限于疗毒虫螫,而蜂房则施用甚广,对痈、疡、肿瘤均可用之。是则三者同中有异,蜂房效用最广,而花蜘蛛、草蜘蛛,各有所擅;在临床之际,须审慎选用,始能发挥各物之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