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泻心汤

linang99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46319
获得点赞
61
声望
36
名称:
泻心汤

组成: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出处:
《金匮》卷中。

功效:泻火燥湿。

主治: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于结者。

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

各家论述:
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

附注:
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出处: 《种痘新书》卷十一。

主治: 麻疹,咳嗽烦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黄连1两(去须)。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主治: 小儿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心热颠狂谵语,二府涩黄者。

用法用量: 每服5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黄连汤(《济阳纲目》卷二十五)。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黄连、甘草、灯心。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外感胁痛,少阴司政。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石膏1两,芍药半两,葛根(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3分,黄连(去须)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主治: 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1盏半,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黄连、半夏、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 肺热身肿,心火刑金。
 
名称: 泻心汤别名:泻心汤

组成: 川黄连、半夏、生姜、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二。

主治: 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黄连1钱,山栀1钱,荆芥1钱,黄芩1钱,连翘1钱,木通1钱,薄荷1钱,牛蒡1钱,甘草5分。

出处: 《嵩崖尊生》卷六。

主治: 重舌、木舌、紫舌,胀满坚硬。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另用针在患处刺出血,以冰硼散搽之。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大黄1两半,甘草(炙)1两半,当归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1两半,荆芥1两半,白术2钱半。

出处: 《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 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脉滑有力,经涌吐泻下后,继服本方。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川黄连、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心火乘金,内伤胸痛,左寸洪数。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龙胆草、细辛、山栀子、大黄、甘草、乌豆。

出处: 《急救仙方》卷三。

主治: 眼疼,血轮红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宣黄连、犀角各等分。

出处: 《保婴撮要》卷九。

主治: 心经实热,口舌生疮,烦躁发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通草、山栀、黄连、生地、甘草、滑石、荆芥、防风、当归、芍药、大黄、紫草。

出处: 《异授眼科》。

主治: 夏月眼红,胬肉扳睛,热泪不止,刺痛难开,久不治,翳生瞳仁,身热,口舌生疮。

附注: 方中紫草,《眼科撮要》作“柴胡”。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黄连、甘草、灯心。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外感胁痛,少阴司政。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炙)。

出处: 《圣惠》卷九。

主治: 伤寒6六日,毒气攻心,心胸妨闷,烦热不解,面赤大渴,壮热,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大黄1两半,甘草(炙)1两半,当归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1两半,荆芥1两半,白术2钱半。

出处: 《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 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脉滑有力,经涌吐泻下后,继服本方。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川黄连、甘草。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心火乘金,内伤胸痛,左寸洪数。
 
名称: 泻心汤

别名:泻心汤

组成: 龙胆草、细辛、山栀子、大黄、甘草、乌豆。

出处: 《急救仙方》卷三。

主治: 眼疼,血轮红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三黄泻心汤 究竟是什么配方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