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寒温一脉同流:万氏对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各家学说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每一位有成就的温病学家,都是在对《伤寒论》作了精深的研究之后,发现其对温病论述之不足而予以补充完善的。温病各家著作中,处处显露出羽翼《伤寒论》的用心。如《温病条辨》针对《伤寒论》太阳篇风温逆证有证无方的缺陷,发明风温卫、气、营、血各阶段辨证与治法方药;又针对《伤寒论》厥阴病篇对厥阴病主症、病机、主方等论述不清的疑窦,阐明了厥阴温病昏、痉等主症的热闭心包、热动肝风等主要病机,并创立了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清开法主方(被后世誉为“三宝”)。万氏把温病厥阴病与伤寒厥阴病合看,这一疑问就涣然冰释了。作为《伤寒论》的继续发展,温病各家学说在外感热病热化证方面的成就是超越了《伤寒论》的。显然,这是前人认识外感热病寒化与热化两个主要方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尽管是漫长的,它毕竟是完成了。只是由于伤寒和温病两派传人逐渐形成了门户之见,划若鸿沟,不相为谋,致使寒温之争历数百年而不息。这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虽曾有过因百家争鸣而推陈出新的积极意义,但今天看来,这种门户之见只能各自限制自身的发展,已毫无积极意义可言。现今中医临床大都兼收并蓄而左右逢源,并常依临症需要,灵活变通,寒温合用。一个高明的中医,必然是对寒、温两说均有研究的理论家。因此,万氏在研究伤寒学说的同时也研究温病学说,他从50年代起,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和《温病概说》、《温热论初探》,且为江西中医学院撰写了《温病讲义》,并对伏邪学说进行了深入探索,发表了《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谈到温病的新感和伏气》和《论伏邪与内因的关系》等文。
寒温统一归真:在深入研究了寒、温各自的理论之后,发现寒、温两说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人分别发现、发展了它的一面。时至今日,我们理应予以综合,使其完整。为此,万氏晚年致力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内在联系的探讨,试图从基本理论上使其归于一统。在发表了《伤寒病因病机论》后,又发表了《温病病因病机论》和《寒温病机论》。在此基础上,发现伤寒与温病在各自发病的外因(外五淫毒、外五疫毒)、内因(内五淫邪、内五体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他之所以发表《关于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的统一问题》,《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等文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明确提出“寒温统一”主张的根据。早在70年代初,他就曾为江西中医学院主编过《热病学讲义》,发表过《关于伤寒与温病合编为热病学的商榷》一文。当80年代初国内医坛就此展开广泛讨论时,他又连续发表了《寒温统一的理论与临床》、《漫话寒温统一》和《再谈寒温统一》等文,最后著成了《寒温统一论》,为建立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作出了贡献。
寒温统一归真:在深入研究了寒、温各自的理论之后,发现寒、温两说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人分别发现、发展了它的一面。时至今日,我们理应予以综合,使其完整。为此,万氏晚年致力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内在联系的探讨,试图从基本理论上使其归于一统。在发表了《伤寒病因病机论》后,又发表了《温病病因病机论》和《寒温病机论》。在此基础上,发现伤寒与温病在各自发病的外因(外五淫毒、外五疫毒)、内因(内五淫邪、内五体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他之所以发表《关于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的统一问题》,《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等文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明确提出“寒温统一”主张的根据。早在70年代初,他就曾为江西中医学院主编过《热病学讲义》,发表过《关于伤寒与温病合编为热病学的商榷》一文。当80年代初国内医坛就此展开广泛讨论时,他又连续发表了《寒温统一的理论与临床》、《漫话寒温统一》和《再谈寒温统一》等文,最后著成了《寒温统一论》,为建立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