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8 2009/11/27 #1 脉经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这个说法到底是以医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以患者的角度来说的呢?
中 中庸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7 帖子 46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9/11/27 #2 患者的,并且要和尺寸结合,男子左手脉大于右手,寸强于尺为顺脉。女子右手脉大于左手,尺强于寸为顺脉。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8 2009/11/27 #3 谢谢楼上的朋友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左手人迎,右手气口。左手寸关尺:心、肝、肾为血,右手寸关尺:肺、脾、命门为气。 按照血为阴为女,气为阳为男的说法,应为左手大顺女,右手大顺男。 对此很是不解,请大家解惑。
谢谢楼上的朋友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左手人迎,右手气口。左手寸关尺:心、肝、肾为血,右手寸关尺:肺、脾、命门为气。 按照血为阴为女,气为阳为男的说法,应为左手大顺女,右手大顺男。 对此很是不解,请大家解惑。
柴桂方应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10/20 帖子 1271 获得点赞 207 声望 63 年龄 51 2009/11/27 #4 左手脉象主肝肾之阴的升发,顺应的是男子,所以男子长胡须。 右手脉象主心肺气血的下降,顺应的是女子,所以女子来月经。 大为脉之强盛。 可能用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8 2009/11/27 #5 在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人迎气口论之说中提出: 六阳六阴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在右,主气。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成胎,故血为之主。 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气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或曰:人迎在左,气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 《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子言之悖耶? 曰:《脉经》一部,王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为主而言,若主于病者,奚止于千里之谬!
在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人迎气口论之说中提出: 六阳六阴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在右,主气。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成胎,故血为之主。 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气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或曰:人迎在左,气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 《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子言之悖耶? 曰:《脉经》一部,王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为主而言,若主于病者,奚止于千里之谬!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8 2009/11/27 #9 那左右手主血和气的划分又如何解释呢? 血为阴、为女,气为阳、为男。而左手主血,右手主气?
柴桂方应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10/20 帖子 1271 获得点赞 207 声望 63 年龄 51 2009/11/27 #11 左手是心肝肾,在自然规律中,肾在下焦,主升发,有肝来疏运肾精上达于上面的心包中,在这运行过程当中,体现的是元气与肝血肾精,由下向上运行的表现形式,所以树木的生长类似于其中的表现。所以在人体的左手的脉象中,如果是沉而无力则说明肝气的升发不强,如果是弦劲有力,说明肝气偏盛。在左手的寸关尺中,虽然物质都是以阴为主,但是功能是以阳为主,所以左手脉为阳。 至于右手正好与其相反。理解是要结合太极图就更容易了。 至于左右手分阴阳,还可以参考 https://www.tcmbe.com/threads/7829%2B%B2%F1%B9%F0%B7%BD%D3%A6]https://www.tcmbe.com/threads/7829%2B%B2%F1%B9%F0%B7%BD%D3%A6
左手是心肝肾,在自然规律中,肾在下焦,主升发,有肝来疏运肾精上达于上面的心包中,在这运行过程当中,体现的是元气与肝血肾精,由下向上运行的表现形式,所以树木的生长类似于其中的表现。所以在人体的左手的脉象中,如果是沉而无力则说明肝气的升发不强,如果是弦劲有力,说明肝气偏盛。在左手的寸关尺中,虽然物质都是以阴为主,但是功能是以阳为主,所以左手脉为阳。 至于右手正好与其相反。理解是要结合太极图就更容易了。 至于左右手分阴阳,还可以参考 https://www.tcmbe.com/threads/7829%2B%B2%F1%B9%F0%B7%BD%D3%A6]https://www.tcmbe.com/threads/7829%2B%B2%F1%B9%F0%B7%BD%D3%A6
风中的蒲公英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3/16 帖子 745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2009/12/03 #14 《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子言之悖耶?曰:《脉经》一部,王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为主而言,若主于病者,奚止于千里之谬!
aiqihuang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31 帖子 14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2 年龄 52 2010/04/17 #18 这是王叔和《脉经》的说法,曾验证过一例,离生产约有一个多月,第一次根据脉推测,测对了,就是根据脉经的这种说法。以前听说用脉可以摸出男女,以为过于玄乎。不过对此不热衷,后来有同事让摸,辞掉了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0/04/20 #19 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 (此文发表于《光明中医》杂志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P94-9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而其说实系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后认为,诊脉测知男女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不足为据。 【关键词】 诊脉测知男女;男左女右之说;医话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诊脉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但单凭脉诊,贻误大焉![1,2]而诊脉能否测知男女,在历代脉学专著及相关医籍中皆有记载,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3]。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那么诊脉到底能否测知男女?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1 诊脉测知男女 乃遵“男左女右”之说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3],后世医家诸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妊娠恶阻第二》、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脉例第一》与《诊妇人有妊歌第二》、元•滑寿《诊家枢要•妇人脉法》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女人脉法》等,皆宗之而有相同、相似论述。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其道理何在?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 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诚如张介宾《类经》所云:“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论。”[4] “男左女右”之说,在历代医籍中尚有“子宫左右”之论。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受胎》云:“[丹]……阴阳交媾,胎孕乃凝。胎之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及刚日阳时感者,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及柔日阴时感者,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5]其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6]亦有相同论述。楼英又云:“按丹溪云:……胎在左侧,血气护胎而盛于左,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5]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受胎总论》云:“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则生男;精先至裹血则生女……道藏言:月水无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东垣言: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三、四日成女。《圣济》言: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丹溪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可谓悉矣。窃谓褚氏未可非,东垣亦未尽是也。盖褚氏以气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气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通之,理自得矣……褚氏、《圣济》、丹溪,主精血子宫左右之论为有见,而道藏、东垣日数之论为可疑矣。”[7]沈又彭又云:“至若丹溪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此是语病,犹言偏于子宫之左,偏于子宫之右耳!原非有二子宫也。”[7]历代医家对子宫形态的认识,若未有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观点,目前恐怕仍处于争议之中。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子宫者,一系而二岐,宫体中空形如合钵也。即“一系向下”,宫颈(**)者也;“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输卵管向两侧延伸者也;宫体中空,“形如合钵”者也。因此“子宫左右”之论,非也;而其精血、阴阳、左右、男女之论的准确性亦值得怀疑。 对上述各家之论及诊脉测知男女之说,明清时期之医家曾有质疑,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胎有男女之辨……等说,总属臆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6]《类经•脉色类》云:“备察诸义,固已详尽;然多彼此矛盾,难以凭据。”[4]《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7]对于上述历代医家之“辨胎”以脉测知男女之法和论述,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伏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7]并举一例,来说明并非“男左女右”。王孟英云:“忆辛丑秋,诊周光远令正之脉,右寸关忽见弦大滑疾,上溢鱼际之象,平昔之脉,未尝见此,颇为骇然。及询起居,诸无所苦,惟汛愆半月耳!余曰:妊也,并可比其为男。继而其父孙际初闻之,诊乃女脉,曰:妊则或然,恐为女孕。余曰:肺象乎天,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孙曰:此虽君子创解,然极有理,究不知瓜红何似耳?迨壬寅夏,果举一男。聊附一端,以为凿凿谈脉者鉴。”[7]其所举之例,若从脉象而论,正“右脉浮大”主女者也,故孙氏所言孕女也。而至出生,果如王氏所验,“果举一男”。 2 孕妇回首测知男女 亦遵“男左女右”之说 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方法,来“辨胎”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3]此是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据经文之义亦系“男左女右”之说。何也?诚如《医学纲目•受胎》所说:“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斯言大契是说也。盖男胎在左侧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侧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5]及《沈氏女科辑要•辨胎》所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7]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7]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 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3]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上述非“摸脉测知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8]也有相同记载。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 3“男左女右”,实系阴阳学说之推演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9]。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旺盛,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10]。如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处,主升发为阳;西方为太阳降落之处,主肃降为阴,故东南方为阳,主吉。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即“面南背北”站立则为正、为顺。如古代宫廷建筑、民居建筑等,皆遵“阳南而阴北”即“面南背北”而建,如此则为正、为顺。 就人体而言,“面南背北”站立为正、为顺,则人体之左为东属阳,之右为西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即“左大顺男”;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即“右大顺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 另外,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说成为一种习俗,并且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如厕,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还有结婚照像、男女同席进餐以及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皆遵“男左女右”而排序。如果颠倒位置,则有人戏笑。既便是目前测量血压,中风偏瘫、麻木等,民间百姓亦有尊“男左女右”者。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取象比类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0]。如将“男左女右”学说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中医摸脉测知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准确。 4 诊脉测男女,不足为据 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中医诊脉诊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诊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知孕妇所怀是男是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知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是男是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因胎儿性别之差异,在于外生殖器如睾丸的有无,所以B超检查是根据孕妇宫内有无阴影而定性别,但有时也会失准。诊脉测知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准确性明白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因此,以诊脉测男女的方法不可取,亦不足为据[10]。 5 结语 综上所述,诊脉测知男女法,其理论根据乃遵“男左女右”之说。而“男左女右”之说,系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规律的准确性未必皆准确。将“男左女右”学说,推演至中医诊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是,不足为据。 参考文献 [1] 金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N].健康报,2009-02-26(4版) [2] 金栋.摸脉诊病刍议[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2):195—196 [3]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27—228,228,228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167 [5]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98,799,799 [6]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86,650—651 [7]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6,28,28,28—29,26,28—29,29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9—20 [9]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10]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206,206
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 (此文发表于《光明中医》杂志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P94-9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而其说实系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后认为,诊脉测知男女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不足为据。 【关键词】 诊脉测知男女;男左女右之说;医话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诊脉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但单凭脉诊,贻误大焉![1,2]而诊脉能否测知男女,在历代脉学专著及相关医籍中皆有记载,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3]。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那么诊脉到底能否测知男女?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1 诊脉测知男女 乃遵“男左女右”之说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3],后世医家诸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妊娠恶阻第二》、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脉例第一》与《诊妇人有妊歌第二》、元•滑寿《诊家枢要•妇人脉法》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女人脉法》等,皆宗之而有相同、相似论述。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其道理何在?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 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诚如张介宾《类经》所云:“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论。”[4] “男左女右”之说,在历代医籍中尚有“子宫左右”之论。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受胎》云:“[丹]……阴阳交媾,胎孕乃凝。胎之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及刚日阳时感者,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及柔日阴时感者,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5]其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6]亦有相同论述。楼英又云:“按丹溪云:……胎在左侧,血气护胎而盛于左,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5]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受胎总论》云:“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则生男;精先至裹血则生女……道藏言:月水无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东垣言: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三、四日成女。《圣济》言: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丹溪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可谓悉矣。窃谓褚氏未可非,东垣亦未尽是也。盖褚氏以气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气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通之,理自得矣……褚氏、《圣济》、丹溪,主精血子宫左右之论为有见,而道藏、东垣日数之论为可疑矣。”[7]沈又彭又云:“至若丹溪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此是语病,犹言偏于子宫之左,偏于子宫之右耳!原非有二子宫也。”[7]历代医家对子宫形态的认识,若未有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观点,目前恐怕仍处于争议之中。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子宫者,一系而二岐,宫体中空形如合钵也。即“一系向下”,宫颈(**)者也;“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输卵管向两侧延伸者也;宫体中空,“形如合钵”者也。因此“子宫左右”之论,非也;而其精血、阴阳、左右、男女之论的准确性亦值得怀疑。 对上述各家之论及诊脉测知男女之说,明清时期之医家曾有质疑,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胎有男女之辨……等说,总属臆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6]《类经•脉色类》云:“备察诸义,固已详尽;然多彼此矛盾,难以凭据。”[4]《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7]对于上述历代医家之“辨胎”以脉测知男女之法和论述,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伏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7]并举一例,来说明并非“男左女右”。王孟英云:“忆辛丑秋,诊周光远令正之脉,右寸关忽见弦大滑疾,上溢鱼际之象,平昔之脉,未尝见此,颇为骇然。及询起居,诸无所苦,惟汛愆半月耳!余曰:妊也,并可比其为男。继而其父孙际初闻之,诊乃女脉,曰:妊则或然,恐为女孕。余曰:肺象乎天,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孙曰:此虽君子创解,然极有理,究不知瓜红何似耳?迨壬寅夏,果举一男。聊附一端,以为凿凿谈脉者鉴。”[7]其所举之例,若从脉象而论,正“右脉浮大”主女者也,故孙氏所言孕女也。而至出生,果如王氏所验,“果举一男”。 2 孕妇回首测知男女 亦遵“男左女右”之说 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方法,来“辨胎”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3]此是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据经文之义亦系“男左女右”之说。何也?诚如《医学纲目•受胎》所说:“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斯言大契是说也。盖男胎在左侧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侧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5]及《沈氏女科辑要•辨胎》所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7]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7]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 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3]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上述非“摸脉测知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8]也有相同记载。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 3“男左女右”,实系阴阳学说之推演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9]。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旺盛,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10]。如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处,主升发为阳;西方为太阳降落之处,主肃降为阴,故东南方为阳,主吉。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即“面南背北”站立则为正、为顺。如古代宫廷建筑、民居建筑等,皆遵“阳南而阴北”即“面南背北”而建,如此则为正、为顺。 就人体而言,“面南背北”站立为正、为顺,则人体之左为东属阳,之右为西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即“左大顺男”;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即“右大顺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 另外,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说成为一种习俗,并且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如厕,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还有结婚照像、男女同席进餐以及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皆遵“男左女右”而排序。如果颠倒位置,则有人戏笑。既便是目前测量血压,中风偏瘫、麻木等,民间百姓亦有尊“男左女右”者。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取象比类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0]。如将“男左女右”学说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中医摸脉测知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准确。 4 诊脉测男女,不足为据 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中医诊脉诊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诊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知孕妇所怀是男是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知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是男是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因胎儿性别之差异,在于外生殖器如睾丸的有无,所以B超检查是根据孕妇宫内有无阴影而定性别,但有时也会失准。诊脉测知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准确性明白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因此,以诊脉测男女的方法不可取,亦不足为据[10]。 5 结语 综上所述,诊脉测知男女法,其理论根据乃遵“男左女右”之说。而“男左女右”之说,系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规律的准确性未必皆准确。将“男左女右”学说,推演至中医诊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是,不足为据。 参考文献 [1] 金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N].健康报,2009-02-26(4版) [2] 金栋.摸脉诊病刍议[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2):195—196 [3]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27—228,228,228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167 [5]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98,799,799 [6]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86,650—651 [7]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6,28,28,28—29,26,28—29,29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9—20 [9]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10]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206,206
shenyvf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5 帖子 962 获得点赞 195 声望 43 2011/01/09 #20 关于摸脉辨男女,我有些体会,看了诸位“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的争论,不妨在此抛砖引玉。 其实关键在于,假如孕妇本身健康,则脉微弦者候男,脉滑软者候女。若孕妇本身阴阳有偏,则一切都作不得准。 但脉微弦者,往往右脉会比左脉更甚(原因,请见我的另一个贴子《人右手为何比左手有力》),“弦”即血管略为紧张,假如右脉弦于左脉,自然会有一定概率,右脉略细于左脉,于是左脉不就“大”了么?或许这就叫“左大顺男”吧? 而脉滑软者,右脉并不收缩,自然也不会略细于左脉,同时,人的右脉本身就略大于左脉(有一定概率,理由同上),于是就成了所谓“右大顺女”吧? 至于怀了男婴为何会脉搏微弦?事实如此,但我想其机理也很自然:怀孕者本身为女,若怀女婴,对其神经内分泌的中枢调控影响较小;若怀男婴,对其中枢调控的影响相对较大,妊娠反应也相对较大,自然也就脉博微弦了。 唉,其实不如就看她脉博是否微弦,来得更准确一些……
关于摸脉辨男女,我有些体会,看了诸位“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的争论,不妨在此抛砖引玉。 其实关键在于,假如孕妇本身健康,则脉微弦者候男,脉滑软者候女。若孕妇本身阴阳有偏,则一切都作不得准。 但脉微弦者,往往右脉会比左脉更甚(原因,请见我的另一个贴子《人右手为何比左手有力》),“弦”即血管略为紧张,假如右脉弦于左脉,自然会有一定概率,右脉略细于左脉,于是左脉不就“大”了么?或许这就叫“左大顺男”吧? 而脉滑软者,右脉并不收缩,自然也不会略细于左脉,同时,人的右脉本身就略大于左脉(有一定概率,理由同上),于是就成了所谓“右大顺女”吧? 至于怀了男婴为何会脉搏微弦?事实如此,但我想其机理也很自然:怀孕者本身为女,若怀女婴,对其神经内分泌的中枢调控影响较小;若怀男婴,对其中枢调控的影响相对较大,妊娠反应也相对较大,自然也就脉博微弦了。 唉,其实不如就看她脉博是否微弦,来得更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