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熟干地黄丸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3
获得点赞
387
声望
113
年龄
47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石斛(去根,锉)1两,黄耆(锉)1两,白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肉桂(去皱皮)1两,枸杞子1两,肉苁蓉(酒浸1宿,锉,去皱皮,炙令干)1两,白芍药1两,当归(锉,微炒)1两,芎?1两,人参(去芦头)1两,续断1两,桑寄生1两。
出处: 《圣惠》卷八十。
主治: 产后蓐劳。虚羸气短,胸胁满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地黄丸(《普济方》卷三四九)。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酒浸)1两半,五味子(拣净)1两半,柏子仁(微炒,别研)1两半,芎?1两半,泽兰(去梗)2两1分,禹余粮(火烧红,醋淬7遍,细研)1两,防风(去芦叉)1两,肉苁蓉(酒浸1宿)1两,白茯苓(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白芷1两,干姜(炮)1两,山药1两,细辛(去苗)1两,卷柏(去根)1两,当归(去芦,酒浸,炒)1两3分,藁本(去芦,洗)1两3分,甘草(炙)1两3分,蜀椒(去目及
出处: 《局方》卷九。 功效:常服养血补气,和顺荣卫,充实肌肤,调匀月水,长发驻颜,,除风去冷,令人有子。
主治: 妇人风虚劳冷,一切诸疾。或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不能温润肌肤;或风寒客于腹内,则脾胃冷弱,不能克消水谷;或肠虚受冷,大便时泄;或子脏挟寒,久不成胎,月水不调,乍多乍少,或月前月后,或淋漓不止,或闭断不通;结聚癥瘕,面体少色,饮食进退,肌肉消瘦,百节酸疼,时发寒热,渐至羸损;带漏五色,阴中冷痛,时发肿痒,月水将行,脐腹先痛;皮肤皱涩,瘾疹瘙痒,麻痹筋挛,面生(黑干)(黑曾),发黄脱落,目泪自出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焙)1两,巴戟天(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五味子1两,山茱萸(醋浸1宿,炒)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萆薢1两,山芋1两,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取红)1两,续断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半两,杜仲(去粗皮,蜜炙)半两,沉香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 妊娠小便不禁,脐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5两(洒酒,9蒸9晒,焙干),菟丝子4两(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研别末),鹿茸3两(酥炙黄,燎去毛),附子2两(炮,去皮脐),沉香1两。
出处: 方出《本事》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四。 功效:补益脾胃。
主治: 风虚劳损挟毒,脚弱疼痹或不随,下焦虚冷,胸中微有客热,心虚惊悸不得眠,食少失气味,日夜数过,心烦迫不得卧,小便不利,又时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盐酒或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加麝香半钱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此方专补脾肾。熟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肾;鹿茸气味甘温,入足少阴、太阳;菟丝子气味甘平,入足少阴、太阴;附子气味咸温,入手、足少阴;沉香气味辛温,入肾,能走下焦;再佐以麝香之走窍,盐酒之送药。盖高年中下两亏者,非此不能效也。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人参2钱,炙甘草3钱,天门冬(汤洗,去心)3钱,地骨皮3钱,五味子3钱,枳壳(炒)3钱,黄连3钱,当归身(酒洗,焙干)5钱,黄芩5钱,生地黄(酒洗)7钱5分,柴胡8钱,熟干地黄1两。
出处: 《兰室秘藏》卷上。 功效:养血,凉血,收火之散大,除风之热。
主治: 血弱阴虚,风热上攻头目,致偏头肿闷,瞳子散大,视物则花。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茶汤送下,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原机启微》:《内经》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黄连,黄芩大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辛温,生熟地黄苦甘寒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寒,体轻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参、甘草,地骨皮、天门冬,枳壳苦甘寒泻热补气为佐;柴胡引用为使也。
附注: 滋阴地黄丸(《东垣试效方》卷五)、生熟地黄丸(《摄生众妙方》卷九)、干熟地黄丸 《医方考》卷五)。1本方方名,《丹溪心法》引作“熟地黄丸”。2改为汤剂,名“生熟地黄汤”(见《审视瑶函》)。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芎?1两,阿胶半两,犀角屑1分。
出处: 《鸡峰》卷十六。
主治: 妇人吐血、下血,通谓之脱血,此由将温过度,或起居失节,喜怒不常,血乃妄行,血既不足,故月候为之缩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锉碎,微炒),芎?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人参3分(去芦头),白芍药3分,白术3分,桂心半两,五味子半两,黄耆3分(锉),牛膝3分(去苗),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茯苓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七十。
主治: 妇人冷劳虚损,肌体消瘦,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月候不调,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熟地黄丸(《普济方》卷三一九)。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车前子、熟干地黄、葵子、鹿茸。
出处: 《鸡峰》卷七。
主治: 虚劳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山药2两,杜仲1两,五味子1两,牛膝1两,苁蓉1两,菟丝子半两,补骨脂半两。
出处: 《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御医撮要》。 功效:补中益精,滋润肌肤,悦泽颜色。
主治: 肾弱,腰膝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渐加15丸,空心、日午、临卧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牡丹1两,柏子仁1两(微炒),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人参3分(去芦头),紫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白茯苓3分,桂心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泽兰3分,白薇半两,萆薢半两(锉),牛膝3分(去苗),石斛2分(去根节),白术半两,细辛半两,芎?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木香半两,槟榔半两。
出处: 《圣惠》卷七十二。
主治: 妇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吃食减少,渐觉虚乏,无子。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萆薢1两,当归1两(锉,微炒),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
出处: 《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 妇人中风偏枯,手足瘦细,顽痹无力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本方原名“熟干地黄散”,与剂型不符,据《圣济总录》改。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0两(温汤洗过,焙干),枸杞子5两(拣择净,洗,焙干),肉桂半两(不见火,去粗皮)。
出处: 《普济方》卷二二四引《卫生家宝》。 功效:平补,益颜色,填骨髓,去劳倦。
主治: 膈热咯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用温酒或温熟水送下,日2次。
制备方法: 先将熟干地黄、枸杞子2味捣为细末,别捣桂为细末,1处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黄耆1两(锉),续断半两,白术半两,桂心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石脂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芎?3分,白茯苓3分,五味子3分,柏子仁1两,肉苁蓉3分(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
出处: 《圣惠》卷八十一。
主治: 产后虚羸,瘦弱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蛇床子半两,薯蓣半两,牡蛎粉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远志半两(去心),桂心半两,枸杞子3分,鹿药半两,五味子半两,黄耆1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车前子3分,覆盆子3分,磁石1两(烧通赤,醋淬7遍,捣细,研,水飞过),雄蚕蛾半两(微炒),菟丝子1两半(酒浸3日,晒干,别研为末),石斛1两(去根,锉),雄鸡干1两
出处: 《圣惠》卷三十。
主治: 虚劳阴痿,脏腑乏弱,面无颜色,肢体俱悴。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白茯苓1两,牛膝1两(去苗),羚羊角屑3分,酸枣仁1两(微炒),萆薢3分(锉),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桂心3分,石斛1两(去根,锉),薯蓣1两,人参1两(去芦头)。
出处: 《圣惠》卷二十六。
主治: 骨极。羸瘦,心神虚烦,脚膝疼痛,久立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干地黄丸(《普济方》卷三十三)。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石斛(去根)1两,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1两,防风(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车前子1两,茺蔚子1两,覆盆子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1两,磁石(烧醋淬7遍,细研,水飞过)1两,地肤子1两,兔肝1两半(炙干)。
出处: 《圣惠》卷三十三。
主治: 肾虚而致眼中见黑花,右手尺脉沉而数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盐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干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九)。熟地黄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乱发1两(烧灰),代赭1两(细研),干姜半两(炮裂,锉),马蹄半两(烧令烟绝),牛角(角思)2两半(烧灰),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
出处: 《圣惠》卷八十。
主治: 产后恶露不绝,或崩血不可禁止,腹中(疒丂)痛,喘息气急。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土瓜根1两,黄耆1两(锉),菝葜1两(锉),漏芦2两,地骨皮1两(锉),栝楼根2两,桑螵蛸1两(微炒),龙骨2两。
出处: 《圣惠》卷五十八。
主治: 小便数,饮水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蜜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熟地黄丸”。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黄耆1两(锉),蒲黄3分,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菟丝子1两(酒浸3宿,晒干,别捣为末),葵子1两,当归3分,车前子1两,赤茯苓3分。
出处: 《圣惠》卷二十九。
主治: 虚劳内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3分,前胡半两(去芦头),柏子仁半两,铁精1两(细研),白茯苓3分,泽泻半两,黄耆3分(锉),牛黄半两(细研),桑螵蛸2枚(微炒),独活3分,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秦艽3分(去苗),芎?半两,麦门冬3分(去心,焙),远志半两(去心),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紫石英半两(细研,水飞过),防风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脏风虚,多惊悸,神思昏乱,志意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