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六经理论千古争议

李茂春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7
帖子
3526
获得点赞
11
声望
0
六经理论千古争议

1:《伤寒论》著作的依据考

笔者看《伤寒论》最早是读文革时期出版李可先生的讲解本,因为当时一边喜欢读《黄帝内经》一边看《伤寒论》,时间长了也就出现《伤寒论》探源的思想出来,于是自发萌生出在将两部经典联系起来的想法,但是经历了几年时间也无法理解《伤寒论》到底取法《内经》哪部分内容写出来的,带着这个悬念到处去拜访老中医,可是都说是仲景自己创造的,跟《内经》没有多大关系,这使我陷入很纳闷的心理中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好出版了一套《传世藏书》,这套书收录了儒学派中医的所有经典,我如获至宝,一头扎到这套书的研究中去,经历了三年时间,可是全部看完之后,还是没有找到历史上这两部经典的联系点,因为当时没有电脑网络,我也就再也找不到资料研究了,后来有了电脑我就开始寻找网络上这方面研究的资料,试图揭开自己自幼悬而未解的问题,但也是猴子捞月一场空。而且越看发现后世逐渐越来越回避这一问题,到现在中医学术界直接开始使用症候群总结,甚至用《汤液经方》来复原《伤寒论》,也就基本定义《伤寒论》与《内经》无关了,这更使我越发纳闷起来。重新引发我自幼探究问题的兴趣来,开始系统研究自古以来传世的关于伤寒的解读著作,还是试图揭开自幼悬而未解的心中谜团。
2:自古争议的伤寒六经理论
如果大家不抱门派成见的话,可以翻阅自古以来历代诸家关于伤寒的传世著作,你就会发现,自《伤寒论》一书问世,自古至今就在医学界是个争议的话题,古代历史上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伤寒是六经是经络还是非经络的争议,其大体概况如下

汉代伤寒理论:一派认为《伤寒论》六经基于经络,这一派在汉代为主体,后世继承这一流派的也是一直延续不断。

隋唐伤寒理论:到了唐代《伤寒论》注解开始出现离开经络而趋向症候群总结的现象,但是还是联系经络学说,没有彻底否定汉代的经络理论。

宋清伤寒理论:到了宋代,由于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各种新理论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朱震亨的表里说,完全离开了经络基础而论伤寒了、六经六部说,八纲八法说,六经六气说等来解读伤寒理论,已经完全离开了经络基础。

民国伤寒理论:晚清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进入给中医来了个大冲击,在这一时期,中医界内部开始质疑以前的所有理论,出现实证派伤寒理论,不但离开了《内经》。而且伤寒理论也离开了、进行实证主义的伤寒研究,实际已经没有了理论体系,而是在做药物试验而已。

现代的伤寒理论:现代伤寒理论争议更是激烈,出现了三派,一派是刘力红为代表的数理派,一派是郝万山为代表的症候群总结派,一派是胡希恕古方派。三派各执自己的见解在讲述,现在学习中医的人已经不知道到底伤寒理论依据何种正确了。于是中医界又出现用易医派来研究伤寒的流派,症候群派都是有医疗经验的中医,起码还懂得看病分析症候,古方派还懂得药物学,术理派还懂得中医理论,易医派干脆放弃医典不去研究,直接用《易经》的数字来推理理论伤寒论,还有的医学院老师用哲学来解读《伤寒论》,更有甚者竟然用微积分来解读《伤寒论》,我不知道现在的研究方向要走到那里去了,难道在汉代,张仲景已经在研究微积分了?搞得整个中医界对于传统伤寒理论不知道是啥内容了。
 
告诉大家,伤寒论自古至今没有停止过争议啊
 
我学习《伤寒论》的时间不长,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中“《素问》、《九卷》”就是内经,《八十一难》就是《难经》,我学习《伤寒论》的同时也看《内经》和《难经》。开始时亦曾经觉得《伤寒论》就是《内经》五运六气的一种变通,而渐渐感觉并非如此。之前一直看的是《伤寒论》,但张仲景的全本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习期间亦看了其他老师的一些《伤寒论》方面的资料,而看多了反而迷糊了,各自的学习方向不一样。后来学习时干脆放弃了其他的一些理念。在开始学习《金贵要略》后,慢慢觉得其与《内经》还是有很大的联系,感觉张仲景是将《内经》的一些理论融合了,而且融合的相当高明。感觉他是摆了一个阵,这个阵将一元、二气(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融为一起了。我称其为太极二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阵。其合则为一气,这个气就是元真之气,在《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调的就是这个气,而这个元真之气在《伤寒论》中有六种运动形势,只要是某一种运动形势出现问题,他就是一种病态。《伤寒论》中有大的六个病态。《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六经,只是提到六病,也就是六个大的病势。
 
我学习《伤寒论》的时间不长,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

先生研究的可以了,可以进入探讨的水平了。
但是看先生的论点,知道先生的思维有个大的误区,你的理解进入到宋儒的思维中了,我这几年紧跟22年中国先秦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在搞中医训诂学研究,很多内容我一看即可定论,但还有很多内容不敢定论,因为这几年中国文化探源工程又开始了,随着这项工程研究中医理论很多过去的理解可能都会被推翻,因此建议先生注意国家这两项工程研究的成果,会对你帮助很大,我现在不敢发布这些研究,要是公布出去可能所有中医理论研究者都是错的,因此直到现在一篇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公布,会打击中医研究者的热情啊
 
我是这样思考,首先反思中医,让狂乐无理性的中医冷静下心理来,然后引导中医接受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相互比较,从深层研究中医机制,奠定现代化的基础,最后溯源中医理论原型,最后复兴中医(先秦断代史工程已经定论一般中医对中医理论研究已经都错了,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啊,如果这几年中国文化探源工程取得大的突破,一般狂乐的中医研究就会全部白费,先生要站到到学术前沿看问题啊)
 
我学习《伤寒论》的时间不长,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

引用:“这几年中国文化探源工程又开始了”。
敢问楼主,这项“工程”由谁负责?由哪个部门主导?
 
对伤寒论六经理论各家确实有不同的见解,但我觉得没有统一的必要,各派在学术争鸣中可以不断进步。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一样,如果变成文革的一个脑袋思考那结果可想而知。
 
引用:“这几年中国文化探源工程又开始了”。
敢问楼主,这项“工程”由谁负责?由哪个部门主导?

你点击关键词,就会搜寻出来,都是国家大工程
 
对伤寒论六经理论各家确实有不同的见解,但我觉得没有统一的必要,各派在学术争鸣中可以不断进步。就像春秋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很容易发动文革式的运动,其实都是私利欲望在作怪,没有公益观念导致的
 
你点击关键词,就会搜寻出来,都是国家大工程

这些国家研究工程我觉得大家都知道,因为已经进行了二十年了,先生可以点击关键词网上搜寻就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化探源工程,就可以知道,很多专家,分门别类很多
 
我有个不成熟的见解。

《伤寒论》为啥在中国医学史上的争论最多,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学伤寒者在临床中知道它的实用性,每位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伤寒都得到了实惠之故。就是因为如此,才迎来中医的百花齐放争斗艳之格局,才导致中医各家学说的兴起,这无疑更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只要有益于临床,为什么要统一呢?后世所有的伤寒理论,都是对仲景原意的臆测。《伤寒论》如此之妙,引得无数医者尽折腰!

能把仲景拉出来问问该多好,免得他的徒子徒孙门打架斗嘴!
 
内经,难经来源于华夏文明,也就是夏商时期的文化,后来的中医理论却总是用起源于东夷文化的齐鲁文化来解读,特别是汉代董仲舒之后更是如此,到了宋代从青州李之才,陈抟,邵康节引发的宋明理学兴起,中医理论研究基本不知道华夏文明的意思了,现在中医理解大多是继承了清末民国期间的中医思维,也离《内经》本意很远
 
中医最怕别人质疑,这是自卑,中国有句俗语:身正不怕影子斜,中医如此怕人质疑,后面啥问题就知道了
 
六经本意不清,套用仲景古方只能混口饭吃,发展中医绝无可能。
 
我学习《伤寒论》的时间不长,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

《伤寒论》中有大的六个病态。《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六经,只是提到六病,也就是六个大的病势。
家祥老弟,请你仔细想一想,这样解读伤寒论对吗?症候群总结硬性按上的哩个名字吗?如果这样我可以任意按上六个名词都行。还有没有理论指导性啊?
 
《伤寒论》中有大的六个病态。《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六经,只是提到六病,也就是六个大的病势。
家祥

我的理解比较简单,伤寒论讲的就是阴阳二气的不同状态。阳气有升有降,阴气亦有升有降。少阳就是阳气升的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少阳病,太阳就是阳气的释放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太阳病,阳明就是阳气收敛的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阳明病。太阴是阴气(阴气可以理解为阴精)的上升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太阴病。少阴是阴气(阴精)的蓄积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少阴病。厥阴就是阴气的收敛状态,亦是阴气的下降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厥阴病。
 
学习《伤寒》可分成两个层次,入门层和求道层。对不同层次人,《伤寒》可是本活人书,也可是本傻瓜书。
对于入门层的人来说,《伤寒》就是本傻瓜书,不用辨证,凭症选方即可。就是把《伤寒》背下来,不求医理,死记硬背对症选方。如果“症”对的准,效如桴鼓。
对于求道层的人来说,必须是熟读《伤寒》,并象伤寒原序中所写那样,参考同样的书籍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才能通其医理。不读这些书,学《伤寒》不通理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至于现今争论的“六病”是按六病症状“辩证”,还是按六经“辩证”,其实就是层次不同所造成。入门层次是对症,不是辩证,但入得门来当然就得表明自己的“高超”医术,怎么能没理呢?入门层次根本就不懂“平脉辨证”, 不通素问灵枢,不知六病是六经循行致病,不知传化是件正常的事。所以争论《伤寒》是六病还是六经辩证没有实际意义,对一些不适合学医的人, 这样的"争论"也不会使其从入门层次提高,反而会令其烦恼。
 
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争论有什么用处,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的,你提出的新理论不能指导临床,也是空洞无用的,还不如像安如虎兄所说的在百家争鸣中进步,与其做空洞的理论研究,还不如想方设法提高临床疗效。没有疗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得被淘汰。
 
仲景在自序中就说明了自己医术和术数的中药关系,自古易学五术,地医命卜相,古来大医都强调易学思维,现在易学被打压的厉害,中医思想成了无本之木,只能病急乱投医了
 
新理论不行,你可以说说你的旧理论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