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应该学什么

平凡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8
帖子
442
获得点赞
153
声望
43
年龄
55
中医应该学什么
——写给中医同道及学习中医的人

写下这个题目,是有感于目前整日看到些特效药、特效方的一方一药式的文章,一看题目,就给人一种神秘、宝贵的感觉,仿佛学会了就会使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一个突飞猛进似的,而这种文章恰恰也迎合了读者学习中医浮飘不实的侥幸心理,所以倒显得一片火热。然而看了之后呢,也许会激动一会子,想着自己遇到了这样的病,一定要按着文章中所述给患者治疗,然后取得了非常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赞扬。不想,果真遇到这样的病了,一试之下,就抓了头皮,并不如自己所料。不禁慨叹,学中医难,甚至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真是所谓:如迎浮云,如临深渊。茫然失措。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学中医到底应该学什么?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这是许多医家给中医下的定义,由于定义的笼统性、概括性太强的缘故,致使许多中医学子甚至中医医生都对其产生了误解,认为中医既然是一门实践医学,那就应该是在实践中去摸索规律,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忽视了对经典理论的学习,认为那不过是广见闻的一种手段罢了。其实,对这个定义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正确的,不仅过去正确,现在正确,将来永远正确,中医的医术可以永远重复使用。
我们学习的正是应该是这种规律,只有把握了规律,临证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中了然,有确切之把握。
那么这种规律在哪里呢?
就在中医的鼻祖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之中。试看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名医(名医也有真名医,有假名医,名医的标准是治病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出了多少书,写了多少论文。)不是刻苦研读仲景之书,并对其有着深刻的感悟,然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其实,无论哪一种中医学术、中医理论,都源于仲景,几乎无一超越者,包括温病在内(可参看胡希恕的《温病条辨》拾遗)。可以说,学好了仲景之术,就掌握了中医的治病规律与方法。试举一例以说明之。比如说桂枝汤,桂枝汤是太阳表病中的一个证型——太阳中风证。桂枝汤治疗的太阳中风证绝不是仅仅指风邪的侵袭,而应该是所有不管什么病邪的侵袭,只要人体在临床上见到桂枝汤的见证,就可以用桂枝汤,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那时候没有病因学说,也没有现在的各种检查仪器,这个规律是古人在疾病的外在症状反应上和对这些外在症状反应的治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方法可能科学性不高,但,规律却是永远正确的。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只要掌握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规律,我们就掌握了仲景医学规律中的一种——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可以应用在所有疾病中有桂枝汤表现者,这才是我们应该学的东西。
那么,桂枝汤的临床使用要点是什么呢?桂枝汤应该是每一个中医人都熟悉的一个方剂,《伤寒论》中对这个方子的使用要点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我们姑且不具体讨论,详见我的下一个帖子《桂枝汤方解》。假如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恶寒、低热、无汗、头疼、便干、脉象虚数,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这是我前些天来遇到的一个患者。有人也许早看了出来,这应该用桂枝汤加滋阴的药物治疗。原因是,患者津虚血亏,虽有麻黄汤证,也不可用发汗法治疗,发汗只会更伤津血。如果你没有判断正确,说明你还没有掌握桂枝汤方的应用规律,只有真正掌握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规律,才算掌握了太阳表病太阳中风这一证型的规律,在临床中,才会运用自如。
仲景之书不仅写出了太阳中风证的客观发病规律和治疗规律,还写出了所有由表到里、由虚到实、由寒到热、由阴到阳的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规律,他的书所论述的内容,绝不是针对的某一种疾病,而是所有的疾病,因为,他的书是在通过对疾病的外在症状的治疗上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说,仲景之书,是介绍一切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书,我们只要学通透了,我们的中医水平就自然会技高一筹。然而,恰恰相反的是,现在的我们不仅不去努力研读、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却倒要斤斤于去研究什么专方专药,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有些担忧的状况。
试问有几人在研读、深究仲景之书,中医之不能发扬光大由此可见一斑矣!
2012-3-4平凡中医写于安平
 
老师的话非常有启发, 学医不是掌握几个方子就ok的
 
老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还是没明白,这个规律是什么,比如桂枝汤的规律就是 1他的主证:汗出脉缓 2他的病机,在外营卫不和,在内阴阳不调。 我还想说的是:不管是研究伤寒金匮还是后世人的经验,其实我们都是在寻找前人制方用方的规律,首先研究仲景,然后不应止限于仲景。
 
支持平凡老师的观点,相信很多从事临床时间较长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触。中医不是一病一方就可以解决的,临床还是需要辩证的,而辩证的精确与否还是在于平时对医理的理解来决定,理不明则法不通,法不通则效不佳也。多学习经典才是中医必走之路。
 
支持平凡老师的观点,相信很多从事临床时间较长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触。中医不是一病一方就可以解决的,临床还

赞!理不明则法不通。
 
老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还是没明白,这个规律是什么,比如桂枝汤的规律就是 1他的主证:汗出脉缓 2他的

我正在写《桂枝汤方解》,到时可具体参看。
 
学习《伤寒》,《金匮》是正道,可惜走正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徒叹息!
 
我正在写《桂枝汤方解》,到时可具体参看。

好的,相信看了老师的贴子后,不但对桂枝汤了解得更明晰,而且对怎样学医理解会更进一步。
 
楼主的观点值得商榷,个人认为早期学习中医就要专病专方,在见到疗效提高学习兴趣,笃信中医,传承中医,在跟师学习时就是见证和体验师传验方与经验,然后再学习理论,不间断临床,至于辨证论治是一个更高境界,不能拔苗助长,同时,辨证论治也是在验方的基础上。至于伤寒论不要扩大化、无限化。个人意见,望方家指正。
 
平凡老师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学习中医的人如果不善于捕捉规律,举一反三,知识就难以得到升华、提炼。
到头来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可能盲目套方而铸成大错。
 
正在苦心研究伤寒论中
 
伤寒金匮并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甚至说不能解决大部分的临穿床题。个人觉得经典一定要学好。但是专方也一定要吸收,专方也是要辩证使用,没效果,是因为你没有灵活运用。人家这么多年的经验都说有效为什么你没效,归根到底是你辩证没辨好。经典是给你思路,而专方是给你武器。个人觉得两者都必须吸收,才能提高疗效。辩证施治是基础,但是专方,经验用药却是提高。伤寒论的注解多不胜数,理论一大堆,把开始学习中医的人吓锝够呛。读一本伤寒来苏集还不如去细细品味经方实验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勿拍砖
 
伤寒金匮并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甚至说不能解决大部分的临穿床题。个人觉得经典一定要学好。但是专方也一

说的也在理啊,我也有这样的体会,经方时方不可偏执。有效的时方怎能不吸收学习。
 
楼主的观点值得商榷,个人认为早期学习中医就要专病专方,在见到疗效提高学习兴趣,笃信中医,传承中医

《伤寒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伤寒论》却是万万不能的。
 
伤寒金匮并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甚至说不能解决大部分的临穿床题。个人觉得经典一定要学好。但是专方也一

伤寒金匮不是万能的,但不学透伤寒金匮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理论作指导的中医是盲人骑瞎马,有理论作指导却无效果的中医是滥竽充数,有理论有疗效的中医才是最可爱的。
 
伤寒金匮并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甚至说不能解决大部分的临穿床题。个人觉得经典一定要学好。但是专方也一

根据岳美中老师的说法,其实《伤寒杂病论》本就是一本为专病或专证提供专方的书,所以不必过于计较经方时方,而应该先学好经典,再以时方补充经方的不足
 
经方也是从时方中验证提炼出来的
 
谢谢老师的提醒,正苦于自己理论不扎实,看来学医没有捷径,苦练基本功永远是王道!!!
 
谢谢!我看完内经再看伤寒,先跟老师们学习,找个方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