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李中梓-伏火案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孝廉俞彦直,肌肤灼热,神气昏闷,闻食即呕,强进即吐,困惫不能支。医者欲与温补,而众论挠之。

彼告彦直云,必延李士材商之。

比余至,按之热处在骨间,脉亦沉而搏,此伏火也。不敢徇情面而违至理。乃以黄连一钱五分,山栀、黄柏各一钱,枳壳、陈皮各二钱,甘草五分,煎成入姜汁三匙。

服之四剂而痊。更以六味丸加生脉散,调摄浃岁。
 
中医讲求四诊合参,而脉诊尤为重要。
李氏医案能比较典型的体现脉诊的权重,可作为很好的学习资料
 
这个案例表述不全,但很能说明一些中医特色。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士材并非只重脉诊,还是根据四诊合参的。任何名医都是人,而不是神。
首先,“肌肤灼热”什么意思?古中国语句十分简练,什么地方肌肤灼热没说,那就是全身肌肤灼热,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发烧”(体温升高)。
既然是发烧病人,那么神气昏闷,吃不下饭也就是常见的附加症状了。
可先前一位“医者”为什么要“欲以温补”呢?难道这位医者也烧得神智昏迷了吗?非也!
这是因为,医案当中一定有些不可明说的话:首先这位孝廉俞大人一定年纪不小了,而他却仍旧偏好一些与传宗接代有关的事(大概这也是“孝”廉份内之事,呵呵)……这才使医者自然想到似乎要温补!
那么李士材来了之后,怎么想到不宜温补的呢?并非体温升高就不该补,而是李士材首先为病人作了极为重要的按诊:“按之热处在骨间”。
嘿嘿,什么“骨间”?按他手臂,发现热处在尺桡骨之间?或许有人会这么想,但其实是笑话!李士材也绝没有那么“神”。那么或许是按在肋骨上,发现热在肋骨之间,肺炎?非也。如果是这样,必有咳嗽咳痰胸痛症状,病案中却未说。古中医的行文习惯,不说就是没有。
因此,也不可能是按在关节上,发现关节发热,那样必有关节痛。
这个“骨间”究竟何处,以致于古代医者还须隐诲不可明言?我猜是耻骨。按在耻骨附近,发现内中灼热,这很可能是一种前列腺炎。嘿嘿,中老年人的前列腺炎,不是有不少医学杂志上主张千篇一律地给予金匮肾气丸,并且还有所谓的“XX例临床实验报告”么?这与先前那位“医者”何异?
然而李士材却认为:腹内脏器有着急性实质性炎症,而且伴有全身体温升高,不宜温补,“此伏火也”!
至于最后“脉亦沉而博”,只是证明其为“里实证”,可以清里攻热的一个“佐证”,并非全依赖于它。
急性前列腺炎,用此方剂,四日而痊,可谓震聋发聩!
当然,这里的前列腺炎,是我猜测的。但中医特色就是:不必深究是何解剖脏器“伏火”,重在“理法”,只要辩证对路,就可如此用药。
壮哉,中医!壮哉,李士材!
 
困惫不能支,且见脉沉,似气虚、阳虚发热,所以医者主张用温补,众人觉得发热用温药不妥(可见甘温除热之法也是很难被常人理解的),医者自觉不错,建议李氏会诊,士材以沉而有力搏指为辨断为伏火,虽辜负了原来医者之意,但‘不敢徇情面而违至理’是做医生的基本道德,之后的疗效也说明诊断无误,原医也会理解的吧O(∩_∩)O~
 
闻食即呕,强进即吐 当为火伏于胃府,所以主以黄连
栀子清利三焦
黄柏清里热且有固阴之效
枳壳、陈皮疏理气机
甘草和中
更加生姜汁,降逆止呕,且可使热透达
四剂热除
用六味丸加生脉散调摄,可见此孝廉平素即为本虚之体。是否如shenyvf 先生所说是前列腺炎就不得而知了
 
呵呵,我前面说了,是否前列腺炎不必深究,重要的是看清李士材先生的独特“理法”:腹内急性实质性炎症+脉沉实=伏火。
“伏火”者,不易察觉之实火也。所以这个腹内脏器实质性炎症的发生部位要具备如下特点:A)不在重要的腔腺管位置,如胆、胰、阑尾、输尿管等处,否则将引起剧烈疼痛,就称不上“伏”了;B)偏于下腹部或近腰部,才会有“沉脉”,否则其脉不沉,也不谓“伏”。
这样一来,对于男子,病变部位其实也大致有数了……
我感叹的是当年李士材先生,在没有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情况下,却能分析透彻、条理清楚,诚为高手之典范!
 
呵呵,我前面说了,是否前列腺炎不必深究,重要的是看清李士材先生的独特“理法”:腹内急性实质性炎



嗯,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