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2012/04/16 #1 王邃初,老于经商,患哮喘者二十年矣。 偶值舟次谈及,问余尚可治否?余曰,年望六旬,困顿日久,恐不可治。姑与诊之,喜其脉尚有神,右寸浮滑,是风痰胶固于太阴之经。 以杏仁、防风、甘、桔、白芥子、麻黄,连进三剂,而病状大减。因以丹溪治哮丸与之,仍日进六君子汤。喜其不畏药饵,连服无间,经岁而痊。
王邃初,老于经商,患哮喘者二十年矣。 偶值舟次谈及,问余尚可治否?余曰,年望六旬,困顿日久,恐不可治。姑与诊之,喜其脉尚有神,右寸浮滑,是风痰胶固于太阴之经。 以杏仁、防风、甘、桔、白芥子、麻黄,连进三剂,而病状大减。因以丹溪治哮丸与之,仍日进六君子汤。喜其不畏药饵,连服无间,经岁而痊。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2012/04/16 #2 查《丹溪心法》有治哮治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壳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2012/04/17 #3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喘,遍治无功,始向余叩首乞哀,泪潸然下。 余诊其两寸俱涩,余部俱实。涩者痰凝之象,实者气壅之征。非吐利交行,则根深蒂固之痰,何能去耶?幸其恪遵余言,半载之间,吐者五次,下者七次,更以补中之剂加鸡子、秋石,期年而永绝其根。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喘,遍治无功,始向余叩首乞哀,泪潸然下。 余诊其两寸俱涩,余部俱实。涩者痰凝之象,实者气壅之征。非吐利交行,则根深蒂固之痰,何能去耶?幸其恪遵余言,半载之间,吐者五次,下者七次,更以补中之剂加鸡子、秋石,期年而永绝其根。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2012/04/17 #4 上两案对照 一为寸脉浮滑,一为两寸俱涩,余部俱实 其病机却同为胶痰凝滞,非脉不可凭,实病有深浅,所见各异耳。 所谓‘医者意也’是指,医者应当对所收集的病症资料做合理的主观分析,而不被假象迷惑,囿于先入为主的某些固定格式之中.. 参看王版的一篇文章 我对“医者意也”的理解https://www.tcmbe.com/threads/131871
上两案对照 一为寸脉浮滑,一为两寸俱涩,余部俱实 其病机却同为胶痰凝滞,非脉不可凭,实病有深浅,所见各异耳。 所谓‘医者意也’是指,医者应当对所收集的病症资料做合理的主观分析,而不被假象迷惑,囿于先入为主的某些固定格式之中.. 参看王版的一篇文章 我对“医者意也”的理解https://www.tcmbe.com/threads/131871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年龄 46 2012/04/26 #5 孙洪彪 说: 上两案对照 一为寸脉浮滑,一为两寸俱涩,余部俱实 点击展开... 非也,病机大有不同也 一例是风痰,脉现浮滑,推测其证恐还当有肢体不便,转变不灵之类 一例是胸膈之痰,所以现寸涩余实,故用吐下
孙洪彪 说: 上两案对照 一为寸脉浮滑,一为两寸俱涩,余部俱实 点击展开... 非也,病机大有不同也 一例是风痰,脉现浮滑,推测其证恐还当有肢体不便,转变不灵之类 一例是胸膈之痰,所以现寸涩余实,故用吐下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年龄 46 2012/04/26 #6 "太阴之经” 邪在经络,故断为风痰,经络之中邪,当有循经所过之肢节不便之证,此又记载不全 “实者气壅之征” 邪当在胸隔肠胃之处 2证之痰实不同也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2012/04/26 #7 为往圣继绝学 说: "太阴之经” 邪在经络,故断为风痰,经络之中邪,当有循经所过之肢节不便之证,此又记载不全 “实者气壅 点击展开... 痰邪为患,走窜不定,终归还是痰,只是部位深浅不同吧?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年龄 46 2012/04/26 #8 观2案 风痰阻络用的开散一类,恐有散无形痰气之意(揣测) 第2个用吐下,明是有形实物
274027093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2/03 帖子 190 获得点赞 7 声望 0 年龄 54 2012/04/28 #9 孙洪彪 说: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喘,遍治无功,始向余叩首乞哀,泪潸然下。 余诊其两寸俱涩,余部俱实。涩者 点击展开... 心涩为痛,肺涩气伤。当以温补气血兼以活血为正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