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站桩 入门

童话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3/02
帖子
930
获得点赞
5
声望
0
年龄
34
常用的站桩练法是: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
然后就是调整身形:头放正下颌略内收、两耳放平、双肩同高、两髋同高……
然后调整精神:两眼视正前方略低一点,两耳听正后方略高一点。百会虚虚向上领起……
然后放松周身:从头顶开始检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双膝、双脚踝,而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
反复检查、调整并体会节节放松、节节对正的感觉,此时,应已达到命门后撑、跨根内缩,臀犹如钟锤悬挂……
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感觉,体会气沉单田的感觉,体会身备五弓的感觉等等。
此时的放松,不是松散、软塌塌,而是周身是一个整体,处于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
不仅有静的桩功,也有动的桩功。
站桩不仅是练基本功,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桩(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默立,调心调息调身,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双手上拉抱球,两手与肩同宽,,五指撑开,手心向内,略向内旋腕
内抱外撑,脚似扎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吊百会,下坠会阴。
肩膀要放松,不要耸起来。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宽,也可以与肩同高对拔。
目视前方,以一念代万念。起来的杂念,随它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桩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动作要领要对,不能东倒西歪。保持头正、颈直,对称。
形意拳称其为浑圆桩,意拳(大成拳)称其为平步撑抱桩
 
(一)初级阶段 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过多考虑细节,就舒舒服服的站去。体会一下站在辽阔的平原上,一眼望出去,心胸开阔,杂念俱销的感觉。站桩就是休息是滋养,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思考!!!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容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内家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三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

第二,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不要把重心压在脚跟上,不然容易伤后脑。因为脚跟联着后脑的神经。

第三,颤抖是好事,出汗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

第四、肩的问题不要问,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

第五、调整桩架的时候可以用点劲,站桩的时候不要用劲了!调整桩架,肯定是要用点力气的。但是调完之后,要在保持桩架的基础上,把肌肉慢慢放松下来,一丝丝的放松。刚开始一放松,桩架就散了,又恢复原状了。不要急,也不要怕,这是正常的。千万别为了保持桩架,把肌肉绷得死死的。那就失去桩法的灵性了。怎么办?架散了?再调。又散了?还调!一遍一遍,来它个千百遍就这么跟自己做游戏,找找到底是哪的肌肉还紧张着,碍着自己桩架定型?把它松下来。就这么一遍一遍的碰。碰来碰去,咔嚓一下,骨头对上了,肉一下就松下来了,血也就通了。


(二) 练功时间与强度:


初学者开始训练松静桩,一定要贯彻放松的要点,以舒适内养为主,要求保证每天练习一次,多则不限。松静桩的根本是松、静二字,松则血脉畅通,静则心神滋养,关键是要站的舒舒服服。此功法具有非常良好的养生内壮功效,练后应感觉到精力充沛,虽身体稍有疲惫,是为疲劳关未过之故。


刚开始初练的时间不用太长,以自己能坚持住为标准。5-10分钟即可,但是也不可过于贪图舒适,每次训练都要冲击一下自己的时间极点,每次增加一点练功时间,即使增加数十秒也可,这样才能达到练功的目的。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练功,疲劳关都是横在初学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必须克服。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学员自己的锻炼,如果练习方式正确,一般情况下,学员应该在一个月时间内使自己的站桩时间达到30分钟左右,既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深化训练。


最好不要忽停忽练,或者突然加码。筋骨训练应象种树一样,不能一暴十寒。特别是筑基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如果特别累,或者有急事,可以少站一会,或者带着站桩的意思静坐一会、躺一会。也不要突然拉长训练时间,每天增加一分多钟,每周增加十分钟,坚持一个月,也就基本达标了。

(三)注意事项:

1、练功前后,别沾冷水!口渴可以喝热水。
无论是喝冷水解渴,还是练功前后用冷水洗身洗手,对身体都不好,严重了,会落下病根。不但是冷水,还有其它类似的东西,也不能沾。不信冬天练功之后用冷水洗洗手,估计洗完一会,骨头就不舒服,时间长了得个关节炎,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练功前后半个小时为限,避冷水!为了你的健康!

2、在此特别强调,以上功法虽然简单,却是内家功夫入门的根基,大道至简之说既是如此。望大家刻苦练习,细心体会,成功取决于您迈出的每一步!

3、特别注意不要憋气,呼吸通畅自然是第一位的。
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大家不要急着调骨盆、腰椎,先放松了站,站得丹田四周的筋骨肉有感觉了,自己就会慢慢调整了,那时侯又省力又舒服。现在如果强做,肯定会别扭。命门后贴,可以自己背靠着墙找一找,但是不要拿到桩功里来较劲。咱们的第一目标是放松、养神,然后是丰盈气血,滋养筋骨,再然后才是调整筋骨结构。虽然这些都是揉在一起的,但是大家意识里还是要分个先后的。象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这些要求,没事的时候可以动一动,找一找。但是在正式站桩的时候,以舒适温养、心情愉快为第一要领,做不到的先不要强做。

4、大家一定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心理。
内家桩法里“调顶树项、含胸拔背、提肛敛臀、松肩坠肘”这些要领,不是能一次就做完了的。它贯穿于一生的修炼之中。你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发现自己昨天这些还没做到位,今天就做的比较好了,明天会做的更好!所以不要先存对、错的概念,我们这种运动不是改完错马上就对了,而是逐步趋近于正确。先把肌肉松下来,把心静下来,慢慢去体会。不要把练功当负担,一定要用休息、享受的心态去练功,不要求任何效果,出来好感觉就留下什么,没了就算了。

5、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调整。
练功的时候,只要感觉哪里紧张,就马上放松哪里,随时调整,这就是站活桩的第一个前提。怎么调整?腿酸了就走两圈,膝盖疼了就按摩一下,活动活动。胳膊僵了就抡一抡、抖一抖。脊椎发酸,就左三圈、右三圈晃一晃。就这么简单。

6、练完以后最好是散步。
找一个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在屋子里也可以,但是要注意通风,而且练功之后不要马上吹空调。避风如避箭!千万别在空调底下练!电扇都尽量别直接吹,一定要找自然通风的场所。

7、遇到站桩的时候膝盖酸疼,发硬,肘关节也酸痛,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松不下来的问题。解决办法:一个是苦练,熬过疲劳关,咬牙忍,达到一定的时间,训练量上去,把拙力耗干净,也就松下来了,这个办法见效快,但是前提是你身体要好,还要能吃苦。

另一个办法是降低强度,比如你可以看看自己身体下坐的是不是低了点?可以把身体提高,减轻腿部的负担,避免因为腿部负担过重产生紧张僵硬,进而引起全身的僵硬,这样越紧越紧,陷入恶性循环。你把身体提高,腿部强度小了,你就可以多体会上身的感觉,循序渐进的再把身体一点一点调低,因为你这时上身的感觉已经稳定了,上下身不会在相互促使紧张了,在加强下身的强度,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是养练,边养边练,比较适合身体弱一点或者是工作繁忙身体疲劳的学员。
至于酸疼则属于比较正常的疲劳反应,能多坚持就多坚持,不能坚持就下桩走走,站完桩要多走多溜,走的时候不是为了走而走,而是在走这样的身体运动中回味刚才站桩的感觉,这样最长功夫。

8、做到背部正直之后必须放松背部,千万不可用力挺直。
重心放在前脚掌。背部先不要顾及太多,只要身体中正就好。命门的位置就在肚脐对应后背的地方,很好找。不要驼背,即使背部有微弯,也不是驼背,而是命门部位后凸产生的微弯。

9、呼吸的问题只要把气下降就好,关键就是胸部放松,小腹放松,把气放下来就可以了,追求呼吸绵、长、匀、静。对于呼吸方式,本功法不做强制要求,只求自然呼吸,慢慢将呼吸规范,绵、长、匀、静是追求的方向。

10、饮食:一定注意营养!另外平时多喝水,(刚练功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不要大量饮水)。多吃点含胶原蛋白的食品,含胶原蛋白的食品主要有肉皮、猪蹄、牛蹄筋、鲜鱼等, 而且以蹄筋和牛羊肉最好。
 
站桩大体可有以下几种反应
1.酸痛感:站桩开始的前几天,肩、臂、腿、膝等处,多少有酸痛疲劳的感觉。一些身体受过伤或开过刀的人,站桩初期疤痕处有时会发生针刺样瞬间疼痛。有人病灶部位会出现反应。这些都是练功后自然的生理反应,是好现象,说明站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巨大变化,代谢谢功能得到了提高。

2.麻胀感:站桩时经常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手指或整个手掌,有人的手臂、腿、脚也会出现这种感觉。你就是腿出现这种感觉,过一段时间,皮肤还会出现“蚁走”的感觉,这是练功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畅通、血流加快的一种表现。

3.温热感:最明显的部位是手脚。随站桩时间增长,全身都会产生温热感。

4.振颤感:站桩稳定的姿势,需四肢肌肉保持持续性收缩状态,因此,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振颤现象。

5.不同感:站桩过程中,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明显不同的现象,但本人却主观认为一般高,或肢体一侧发麻、发胀、疼痛发热,而另一侧无此感觉。原因是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

6.舒畅感:站桩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练功时,如醉如痴;练功后,轻松愉快。这种舒畅感随着功夫的加深会越来越显著。
 
形意门以三体式为站桩入门功夫。
 
回复 4# 薛东庆


有个网友这么说 “浑圆培元修性,修缺补损,三体壮骨拔筋,以气化力,一个无为而生,一个有为而求,前者脾气柔,后者脾气刚.不信,你看练浑圆的去给人治病,练三体的想找人打架 ” 不知是不是?而且呢 我们学校一直只是站 浑圆桩……
 
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

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是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将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三体式练法: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识集中。(如图x-1)

二、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

三、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手向上抬时,两腿徐徐向下蹲屈。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

鸡腿:两腿前虚后实,有似金鸡独立之势。

龙身:身体三折,如龙之盘叠曲折。

熊膀:顶直肩圆,如熊之威严。

虎抱头: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势。

四、左足向前开一步,顺直落地,后足不动,两腿弯曲,前虚后实,重心在后腿上,此谓单重。步子的大小,以练者两脚之长为度。臀部要与后脚跟上下垂直,左脚膝盖要与左脚跟上下垂直。前腿暗含有向后夺劲,后腿有暗含向上蹬劲,两膝向内扣,脚跟向外拧。当左足前迈时,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回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向前伸不可太直,肩至肘一段成斜坡形,肘至腕一段成水平。左手高与胸平,五指张开,虎口撑圆,大指横平,指尖微屈,掌心内圆,肘尖下垂,坐腕向外撑动。右手拉至小腹处,大拇指跟紧靠肚脐,食指向上挑,眼平视左手指梢。(如图x-2)

练形意拳要知“六合”,就是说:心与意合,意与力合,气与力合,这是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叫做外三合,内外三合共称六合。这里的合,就是指协调一致。所以,在站三体式时,身子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后仰。在伸左手,拉右手,出左腿时,三者要做到同起同落,上下协调,整齐合一,心气平和稳定,呼吸顺其自然,不可憋气。初学站三体式,腿部都有酸痛现象,只要坚持下去,日久腿有了功夫,这种现象也就消失了。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三体式的正确桩法,苦练不辍,就可为练好形意拳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拳术套路时,即可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练三体式,不受时间限制,初站时,几分钟后如觉左足酸痛累,可换右足在前,或稍稍休息再站。久之,自然能站较长时间而不再感到酸累。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功,练习时不须配合其它基本功,也不要有任何静功。
 
呵呵!还不能动怒和生气的。否则可能导致短暂全身无力的症状出现。
 
呵呵,具体不多说了。大道至简。
 
回复 7# hxzyw08


站桩的时候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动怒呢
 
回复 8# 薛东庆


O(∩_∩)O好的 留心下
 
动怒是努气。气没有下到涌泉。
再说一句真话,光站桩练不出功夫。保健保健是可以的。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夫。
要单操训练。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五行擒扑二十三式”。 是近年最先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太乙五行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 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太乙五行拳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萤,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式为主,结合站桩,缠绕等基本功锻炼。“抓筋拿脉”说的就是此拳。
 
形意五行拳练法概述

形意五行的打法千变万化,并不只是一成不变的单式,五行拳所练是身、步、劲、心法,各行有侧重。修炼顺序为,劈拳乃入门必练,是找劲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劲的最好方法,钻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现。而最后以横拳合一,练好了可以将五种劲合而为一,而不必转练所谓五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横拳最难练。
在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炼的第一阶段,劲法是修炼的第二阶段,心法是第三阶段。

其中的第二阶段最难练,真正练好了除了要在横拳中达到五行合一,还要再从劈拳练起,是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转心法的修炼。

五行拳的劲在于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劲,就是练过招中基本的进攻方向的进攻与守,另外通过发声与呼吸、意感来锻练身体,达到力量的积畜培养与发送。气练好了,力量练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随机的。就不拘泥于形式了。五行拳差别的不只是拳的姿势,这里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横拳的身法是否一样,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样,拳法好练,而身法不好练。身法练不好,就没有工夫。

五行拳不是练招的是练劲的,先要把拳练好了才行,如果拳都没练好,练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练拳练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来的是整劲。但钻、横两拳则独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劲,你才能感觉舒畅自然,没有办法不打出整体劲力,你只用手臂局部发力,你自己都感觉不顺畅,发不出劲。真正的形意离不开钻、横两拳,练劲、找劲、防御、保持间架,都能从这两拳中体会到。五行拳练的是内劲。绝不是死的招数,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变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有一位就会一个三体式和五行拳,别的套路都不会,但是把拳里东西练到了身上,一般人根本动不了他,和人交手,也没什幺招式,一接上手对方就出去了。

劈拳重在练身打,一个劈拳练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将对手打倒。劈拳练好了,虎扑就可以不打自通。劈拳练习其实内有三劲在其中,而非简单的推劲或劈劲,还有一拔跟劲。要一式含三劲。但外型不可带出。拔跟劲是在劈及对手身上后,对手本能将产生向上之顶力,此时顺势而发,可使其腾空而出,发人之时要注意脚踏中门,最好能插过其体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体前。运用得当,至少可将人腾空发出1至2米远。

劈拳的练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的缓缓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长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抡斧,山民抡斧劈柴,跟抡鞭子一样,要个脆劲,否则斧就只能砍进木头里,无法一下劈成两半。

劈拳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着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上挑之力,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

劈拳起钻落翻比较鲜明,双臂翻转,劈敌之力由三节劲经臂旋劈出,腕掌翻转(劲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轨迹为一弧度很小的抛物线,这样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劲。练习劈拳时发出去的劲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确。如偏向下方则势不稳力不连,杀伤力小且易被敌牵带;如偏向上方则力浮且易被敌乘隙而入;直对前方则无劈意。

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不是练姿势练打法练发力。劈拳就是练息,呼吸的气。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气息充沛,这是习武的基础。所以形意先练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钻拳的姿势,练好劈拳接着练钻拳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学一个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较困难。
 
在练劈拳的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身上皮肤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觉得手指粗得象胡萝卜,两个手心像有两个小旋涡,十根手指自发地紧紧握起,不愿意打开,这都是错觉,因为身上的气充足了,情绪也变得活跃,忙了这个忙那个,小孩一样干什幺都要兴致盎然。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发现自己变成这样了,就说明功夫已上路了。此时就不必再到开阔地去练拳了。练好了劈拳,自发性地就会打虎形了。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个俯冲劲,虎扑、马形的劲力都是一样。练习瞬间收力,收得快,发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还要抓回来,才叫劈拳,因为有个回旋劲,一去不回头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脚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鸡形步,后手前移,顺于前臂后内侧,呈钻拳状。此为蓄劲过程,然后迈悬空的那支脚,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时后手前伸下翻。侧身,后脚垫步,呈三体式。从开始到蓄劲,速度由慢变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体打人,手上动作不要太多。主要是个坠劲,撞劲。在落胯的瞬间,后背一紧,而双手靠惯性一伸,一按,后背向后靠的劲,挺项的劲,背后靠,项自坚。开始还是不要使劲,因为开始身体各部分还不协调,乱发劲,会导致气血不畅。先把动作练准确了,练顺了,再加劲。然后再一点劲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来了。发劲前要裹,发劲时要翻,手脚齐到,头要顶,舌要顶,手要顶,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还要六合,把桩功练好,多练活步,和对方接触时,一欺身对方必退,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惯性打人。练好了不仅仅是身体的惯性撞人,而是随意定步全身皆可发力,有时身子稍微一扭,力从脚发,就能传到手上,此时是以不变应万变。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躯干打劈拳就是熊鹰合形了。不但要用躯干,还要用躯干里面打劈拳。要练功,不要练拳。形意劈拳以掌为用,以钻为轴。形意拳应敌,须抢先出手,劈拳之前,先以钻拳诱敌,随即可变劈掌劈击敌之面颈头项等部。形意拳贵在整,手脚齐到,发挥趟劲,将对方连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劲。劈拳以线打点。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劲,而且劈完还要有回带的劲。

劈拳,身子和步法是整体一致的,步一到位,身体一个急刹车,利用惯性,如射箭般将前掌劈出去,后手回拉反衬,当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带的劲。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着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不亦稳乎,其余各部,其用力始终依前所云,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上挑之力,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之患,劈拳中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在劈拳内手足皆相随而为一。
 


呵呵!楼主见笑了!大慨是本人没说清楚吧。
1.练功之人要修心养性。
2.练功到一定时期,体内有真气在行,就算你不是在练功的时候,也不能动怒和生气。否则即可能会出现俺说的那种无力之现象。此为本人20多年前之真实体会。
3.在站桩的时候,气血会会明显感觉到有上行感,俺这里说的是站桩是没有意守,也不要意守。也不能意守的站桩功法,所以在站桩时眼可观物嘴能发言,故可感观到身边之事物,俺说的并不代表所有之站桩功法或所有练功之人。
4.站桩功练到到一定时期后,在站桩过程中所有的皮肤毛孔会打开,皮肤敏感会异于常人,亦如武打小说中的所述的“当后面有人偷袭时,感觉到脑后生风”般敏感。并且嗅觉听觉都会异如平常。此时,身边若有人快速走动则如同大风坲体,大声喧哗则震耳欲聋,故可能使初练功者生气或动怒。
在下之说,纯属个人之愚见,如有不妥,还望仁兄指教!
另外,您的“基本原则”说的十分全面。特别是“注意事项”十分重要。在下十分赞同!本人还认为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收势不可忽略!
 
回复 11# 薛东庆


原来如此呀……我亲身体会到了
 
动静相宜,练身,炼神,练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