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3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张慕岐(1894-1981年),男,汉族 ,上海市嘉定县娄塘镇人。原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曾拜苏州名医胡一阉门下,擅长伤寒、湿温及女科,悬壶上海吴淞。张氏崇尚轩岐,精研内难,通于四诊,遐迩知名,恪守八纲,诊疗多效,博得当地病家信仰,誉为吴淞名医。1928年出任神州医药会吴淞分会会长及宝山县政府中医检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民国十七年当局将有取缔中医中药之举,张氏为淞宝医药界代表,响应声援。于1942年避迁市区,遂创办德本产科医院,德本义务启蒙小学,德本善堂,施诊给药,在当时沪上有一定影响。解放后,在中医政策鼓舞下,深切感受,不辞辛劳,培育中医后代,执教中医学院、中医带徒班、西医学中医讲课班,讲授深入浅出,获得好评。
在中医文献研究馆任职时,任中医文献丛刊主编,先后出版《癃闭专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中风专辑》及《脉诊选要》、《临床心得选集》等著作,并有《我阅读内经的一些体会》、《谈谈临床治疗概况》等论文发表刊物上,对中医文献整理工作不遗余力。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上海的理教公所除了戒烟酒、发放戒鸦片烟茶膏外,有的理教公所还附设施诊、施药、施粥、施材、恤孤(寡)、办义校等慈善事业。1950年6月,当时有理教公所113所,设慈善机构的有30所,主要是施诊、施药、施材及办义务小学。至于施粥、恤孤(寡)的活动,在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停止。公所所办的慈善事业规模一般较小,只有德本堂公所规模较大,办有德本产院、德本义小等公益事业。解放后,随着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后,理教公所所办的施诊、施药逐渐失去社会意义,因此到了1954年6月,除德本堂公所外,上海理教公所办的施诊、施药基本停止。施材也因上海改革殡葬制度,推行火葬,至1958年也基本结束。
一、施诊、施药
理教公所建立之初,往往都是免费发送戒鸦片烟的茶膏。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食鸦片的市民日益减少,有的理教公所就发展到春季布种牛痘、夏令散发痧药水。有条件的公所还延聘两、三名中医坐堂门诊,如长生堂公所就有内、儿、妇科3名中医义务门诊。德本堂公所的常务理事张慕岐就是著名的内科中医,到1950年7月,该堂发展到延聘中西医师举办时疫医院,1951年1月又改建为德本产科医院。其他办有施诊、施药的还有普缘堂、静悟堂、普义堂、至诚堂、和义堂等5家公所。
二、施材
施材,是指冬令掩埋路毙冻尸发展成立的施材会,采取自助的原则,由公所集资加工棺材施舍。如果会员故世,可以购得一口“慰劳材”,一般按市价打八折、九折。只有赤贫的会员死后才能免费得到一口白皮棺材。1950年举办施材会的公所,计有普缘堂、同善堂、普一堂、静慧堂、和义堂、普海堂、德本堂、静善堂、法善堂等16所。
三、义务小学
1950年举办义务小学的理教公所,计有复兴普渡堂、复法新堂、至德修身堂、隐尘堂、修真堂、善德堂、德本堂等7所。公所举办的义务小学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只有初级小学,只有隐尘堂和德本堂办的是完全小学。隐尘堂公所办的惠民小学,1950年春季由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接办。德本堂从民国36年起举办义小,到1950年春季,共招收学生781人,1951年秋季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接办。
四、德本产科医院
由德本堂公所于1951年1月28日建立,地址在牛庄路764号(原清凉寺院址),该院共有产妇病床和婴儿床各100只。全院有医师3人、助产士9人、护士5人、助理助产士16人、药剂师1人。院长为黄正柏、总务主任为胡光甲、文书主任为张慕岐。
1949年冬,德本堂公所特约了上海一些私立医院(如大德医院、太和医院、中国医院、生生医院、惠生医院等)为该公所的教徒或家属到医院接生,医疗费用由公所承担。1950年夏,该公所在牛庄路764号创办时疫医院。当时,公所的常务理事黄正柏、胡光甲、赵延林、张慕岐等感到产科医院更受教徒及家属的欢迎,因特约的医院收费较贵,为了节省开支,决定停办时疫医院而改建为产科医院。
德本产科医院的筹建过程以及在建立后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社会的捐助,特别是得到上海文艺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当时上海戏剧界各个剧种的著名演员经常为德本产科医院出力募捐。此外上海乐团以及全市的广播电台,都在广播节目中插播为德本产院募捐的信息。上海的华东、八一、青阳等足球队,也为该院集资举行足球义赛,甚至连常州天宝滑稽剧团来沪也义演两场,将全部收入捐赠该院,而演出的场馆也都免费提供场地,支持义演。上海市税务局全部免征娱乐税。除了义演,还得到社会民众的支持,不少市民捐款捐物,仅1950年一年得到的捐款高达114411元(折合为新人民币),占该院全年收入的97%。1952年冬开始,戏剧界的义演活动和电台募捐基本停止。该院收入除会员的每月会费收入和少量私人捐款外,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维持德本产科医院,该院经费全赖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救济分会拨款。1956年,德本堂公所结束,对外停止募捐活动,经费全部由市卫生局贴补。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调整医务机构,1957年真心医院、山西医院与德本产科医院合并改建成黄浦区医院。1958年8月1日黄浦区医院扩建为黄浦区中心医院,院址从牛庄路迁到九江路新址。
五、理教公墓
理教公墓成立于民国18年8月29日,地址在宝山大场镇宝华寺后,共有墓地5亩7分。初由38家公所联合发起共同筹建,后由全市公所共同出资购得大场宝华寺后空地辟为理教公墓。民国26年3月又在墓地建造3间大殿,作为春秋公祭之用。八一三事变中墓地建筑物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又强占大场,圈地辟为军用机场,理教公墓夷为平地。
民国十七年当局将有取缔中医中药之举,张氏为淞宝医药界代表,响应声援。于1942年避迁市区,遂创办德本产科医院,德本义务启蒙小学,德本善堂,施诊给药,在当时沪上有一定影响。解放后,在中医政策鼓舞下,深切感受,不辞辛劳,培育中医后代,执教中医学院、中医带徒班、西医学中医讲课班,讲授深入浅出,获得好评。
在中医文献研究馆任职时,任中医文献丛刊主编,先后出版《癃闭专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中风专辑》及《脉诊选要》、《临床心得选集》等著作,并有《我阅读内经的一些体会》、《谈谈临床治疗概况》等论文发表刊物上,对中医文献整理工作不遗余力。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上海的理教公所除了戒烟酒、发放戒鸦片烟茶膏外,有的理教公所还附设施诊、施药、施粥、施材、恤孤(寡)、办义校等慈善事业。1950年6月,当时有理教公所113所,设慈善机构的有30所,主要是施诊、施药、施材及办义务小学。至于施粥、恤孤(寡)的活动,在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停止。公所所办的慈善事业规模一般较小,只有德本堂公所规模较大,办有德本产院、德本义小等公益事业。解放后,随着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后,理教公所所办的施诊、施药逐渐失去社会意义,因此到了1954年6月,除德本堂公所外,上海理教公所办的施诊、施药基本停止。施材也因上海改革殡葬制度,推行火葬,至1958年也基本结束。
一、施诊、施药
理教公所建立之初,往往都是免费发送戒鸦片烟的茶膏。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食鸦片的市民日益减少,有的理教公所就发展到春季布种牛痘、夏令散发痧药水。有条件的公所还延聘两、三名中医坐堂门诊,如长生堂公所就有内、儿、妇科3名中医义务门诊。德本堂公所的常务理事张慕岐就是著名的内科中医,到1950年7月,该堂发展到延聘中西医师举办时疫医院,1951年1月又改建为德本产科医院。其他办有施诊、施药的还有普缘堂、静悟堂、普义堂、至诚堂、和义堂等5家公所。
二、施材
施材,是指冬令掩埋路毙冻尸发展成立的施材会,采取自助的原则,由公所集资加工棺材施舍。如果会员故世,可以购得一口“慰劳材”,一般按市价打八折、九折。只有赤贫的会员死后才能免费得到一口白皮棺材。1950年举办施材会的公所,计有普缘堂、同善堂、普一堂、静慧堂、和义堂、普海堂、德本堂、静善堂、法善堂等16所。
三、义务小学
1950年举办义务小学的理教公所,计有复兴普渡堂、复法新堂、至德修身堂、隐尘堂、修真堂、善德堂、德本堂等7所。公所举办的义务小学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只有初级小学,只有隐尘堂和德本堂办的是完全小学。隐尘堂公所办的惠民小学,1950年春季由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接办。德本堂从民国36年起举办义小,到1950年春季,共招收学生781人,1951年秋季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接办。
四、德本产科医院
由德本堂公所于1951年1月28日建立,地址在牛庄路764号(原清凉寺院址),该院共有产妇病床和婴儿床各100只。全院有医师3人、助产士9人、护士5人、助理助产士16人、药剂师1人。院长为黄正柏、总务主任为胡光甲、文书主任为张慕岐。
1949年冬,德本堂公所特约了上海一些私立医院(如大德医院、太和医院、中国医院、生生医院、惠生医院等)为该公所的教徒或家属到医院接生,医疗费用由公所承担。1950年夏,该公所在牛庄路764号创办时疫医院。当时,公所的常务理事黄正柏、胡光甲、赵延林、张慕岐等感到产科医院更受教徒及家属的欢迎,因特约的医院收费较贵,为了节省开支,决定停办时疫医院而改建为产科医院。
德本产科医院的筹建过程以及在建立后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社会的捐助,特别是得到上海文艺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当时上海戏剧界各个剧种的著名演员经常为德本产科医院出力募捐。此外上海乐团以及全市的广播电台,都在广播节目中插播为德本产院募捐的信息。上海的华东、八一、青阳等足球队,也为该院集资举行足球义赛,甚至连常州天宝滑稽剧团来沪也义演两场,将全部收入捐赠该院,而演出的场馆也都免费提供场地,支持义演。上海市税务局全部免征娱乐税。除了义演,还得到社会民众的支持,不少市民捐款捐物,仅1950年一年得到的捐款高达114411元(折合为新人民币),占该院全年收入的97%。1952年冬开始,戏剧界的义演活动和电台募捐基本停止。该院收入除会员的每月会费收入和少量私人捐款外,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维持德本产科医院,该院经费全赖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救济分会拨款。1956年,德本堂公所结束,对外停止募捐活动,经费全部由市卫生局贴补。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调整医务机构,1957年真心医院、山西医院与德本产科医院合并改建成黄浦区医院。1958年8月1日黄浦区医院扩建为黄浦区中心医院,院址从牛庄路迁到九江路新址。
五、理教公墓
理教公墓成立于民国18年8月29日,地址在宝山大场镇宝华寺后,共有墓地5亩7分。初由38家公所联合发起共同筹建,后由全市公所共同出资购得大场宝华寺后空地辟为理教公墓。民国26年3月又在墓地建造3间大殿,作为春秋公祭之用。八一三事变中墓地建筑物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又强占大场,圈地辟为军用机场,理教公墓夷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