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5/29
- 帖子
- 40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80
文革开始时,我刚从青山村来到温州城里。我看见成千上万的红卫兵上街破四旧,那可是百年难遇的群众狂欢的奇观啊,所以我就留下来看热闹了。后来形势很快地向激烈的方面发展,整个城市乱成了一锅粥。我看见好多著名的中医师被人戴上纸糊的高帽,在单位门口站在凳子上示众。在市一医的门口,我亲眼看到浙江省名老中医金慎之医师被挂牌示众。
金慎之毕业于利济医学堂,是浙南著名的经方家。他在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推崇《皇汉医学》,赞赏陆渊雷的《伤寒今释》及《金匮要略今释》。他仇恨官府,不愿替当官的看病。譬如有一次平阳县官的母亲患病,请他到平阳县城出诊,金慎之先生看见轿子已经到了前面,就从后门溜走了。有时候当官的邀他诊病时,迫于无奈他只得勉强应付或者故意装疯卖傻,使他们望而却步。
金慎之先生用银角子打水漂漂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发生在一九二三年,温州道尹黄庆澜儿子患严重的伤寒病,请金慎之坐小船去出诊,讲定出诊费十块银元。诊治好了以后,黄家账房给他一大把银角子,一共一百枚。金慎之离开黄家后,坐小船回家,在小船上,他一边狂笑,一边把银角子当做小瓦片,在河里打水漂漂,把一百枚银角子全部打尽,沿途围观的老百姓无不呐喊轰动,从此以后,就留下一个褒贬难分的“金疯子”的称号。他放纵任性的脾气,标新立异的作法,以及高超的医术,神奇的疗效,在浙南民间久久远播,至今不衰。他的临床诊治故事是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也是宣传中医,神化中医,夸张中医、误读中医的“科普”教材。
我小时候就从邻居张一的口中听到不少有关金慎之先生的传闻。
张一大我几岁,我们把他看做大哥哥。民国时期,张一的父亲与金慎之是莫逆之交,金医师经常出入于张家,张一耳闻目睹了金慎之一些医治的事迹,和奇妙的医案。
张一告诉我,他的一个中年王姓亲戚,消瘦清癯。这个人患胃病多年,胃痛、胃胀、嗳气、吐酸,血压又高,中西医屡治不效。有一次金慎之医师正在张家,王姓亲戚刚好也到张家来探望,经张一父亲介绍就诊于金慎之先生。先生根据患者每入睡后口角流出大量清稀涎水,有浓浓的奶腥味等特点,投《伤寒论》吴茱萸汤五帖。药后竟排出大大小小的蛔虫多条,胃痛、胃胀等症状豁然而消失,连缠绵多年的口疮竟然也一并获得痊愈。后来听说,在中药店抓药的时候,司药的老药工说方子的吴茱萸分量之重,是他一辈子所没有见过的,假如不是金慎之先生开的方子,他是不敢抓的。至于具体的用量张一也不知道。
金慎之先生的关门弟子金恒宗,是我小学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金恒宗儒雅大方,待人真诚,在同学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对金慎之先生的人品、学问与医术赞誉有加。我也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许多金慎之先生的临床特点。
“慎之先生临证擅长温热药为一炉, ”金恒宗说:“他常用干姜,炮姜,高良姜,三姜为一方。扶中阳,祛沉寒,对于老胃病确有疗效,用量讲究分量,时用生吴茱萸六钱。”
此外,温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金慎之先生走麦城的故事。当年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金慎之先生也被搞得土头灰脸。
据说金慎之先生喜好章草,开起方子来龙飞凤舞。抗战初期初冬的一个深夜,一个中年妇女外感风寒,高烧不退,请金慎之诊治以后,处方送到三益堂中药店里配药。方子中有桂枝尖一钱,但是由于笔划潦草难认,司药的把“尖”字误认为“六”字,就给病家六钱的桂枝。病家将药熬汤喝下后,病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后来不幸去世。病家受人怂恿以后认为死亡的原因不是疾病发生逆转,而是桂枝超量所造成医疗事故,为此围住三益堂中药店不肯罢休,要其偿还人命。三益堂惧怕事情闹大,店主不敢开门营业。病家向法院起诉,后由商会会长出面调停,三益堂负责全部丧葬费用和一笔抚恤金,方告平息。有人给死者送了一副挽联:“慎之不慎,三益不益,只因一字糊涂,竟致捐生怨小妇;砒石活人,防风杀命,休问六钱错误,倘能起死即名医。”死者出殡时,做成两个大字牌,上面用粗黑的墨字写上“慎之不慎”与“三益不益”八个大字,分左右走在队伍的前头。金慎之先生因此受到极大的羞辱与打击。
没想到事过二十年,金慎之先生又被挂牌批斗。那时被挂牌批斗的名中医还有很多,我看了以后心情非常沉重,想不到我准备走的这一条路也是这样地充满着风险。(娄莘杉整理)
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书
金慎之毕业于利济医学堂,是浙南著名的经方家。他在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推崇《皇汉医学》,赞赏陆渊雷的《伤寒今释》及《金匮要略今释》。他仇恨官府,不愿替当官的看病。譬如有一次平阳县官的母亲患病,请他到平阳县城出诊,金慎之先生看见轿子已经到了前面,就从后门溜走了。有时候当官的邀他诊病时,迫于无奈他只得勉强应付或者故意装疯卖傻,使他们望而却步。
金慎之先生用银角子打水漂漂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发生在一九二三年,温州道尹黄庆澜儿子患严重的伤寒病,请金慎之坐小船去出诊,讲定出诊费十块银元。诊治好了以后,黄家账房给他一大把银角子,一共一百枚。金慎之离开黄家后,坐小船回家,在小船上,他一边狂笑,一边把银角子当做小瓦片,在河里打水漂漂,把一百枚银角子全部打尽,沿途围观的老百姓无不呐喊轰动,从此以后,就留下一个褒贬难分的“金疯子”的称号。他放纵任性的脾气,标新立异的作法,以及高超的医术,神奇的疗效,在浙南民间久久远播,至今不衰。他的临床诊治故事是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也是宣传中医,神化中医,夸张中医、误读中医的“科普”教材。
我小时候就从邻居张一的口中听到不少有关金慎之先生的传闻。
张一大我几岁,我们把他看做大哥哥。民国时期,张一的父亲与金慎之是莫逆之交,金医师经常出入于张家,张一耳闻目睹了金慎之一些医治的事迹,和奇妙的医案。
张一告诉我,他的一个中年王姓亲戚,消瘦清癯。这个人患胃病多年,胃痛、胃胀、嗳气、吐酸,血压又高,中西医屡治不效。有一次金慎之医师正在张家,王姓亲戚刚好也到张家来探望,经张一父亲介绍就诊于金慎之先生。先生根据患者每入睡后口角流出大量清稀涎水,有浓浓的奶腥味等特点,投《伤寒论》吴茱萸汤五帖。药后竟排出大大小小的蛔虫多条,胃痛、胃胀等症状豁然而消失,连缠绵多年的口疮竟然也一并获得痊愈。后来听说,在中药店抓药的时候,司药的老药工说方子的吴茱萸分量之重,是他一辈子所没有见过的,假如不是金慎之先生开的方子,他是不敢抓的。至于具体的用量张一也不知道。
金慎之先生的关门弟子金恒宗,是我小学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金恒宗儒雅大方,待人真诚,在同学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对金慎之先生的人品、学问与医术赞誉有加。我也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许多金慎之先生的临床特点。
“慎之先生临证擅长温热药为一炉, ”金恒宗说:“他常用干姜,炮姜,高良姜,三姜为一方。扶中阳,祛沉寒,对于老胃病确有疗效,用量讲究分量,时用生吴茱萸六钱。”
此外,温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金慎之先生走麦城的故事。当年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金慎之先生也被搞得土头灰脸。
据说金慎之先生喜好章草,开起方子来龙飞凤舞。抗战初期初冬的一个深夜,一个中年妇女外感风寒,高烧不退,请金慎之诊治以后,处方送到三益堂中药店里配药。方子中有桂枝尖一钱,但是由于笔划潦草难认,司药的把“尖”字误认为“六”字,就给病家六钱的桂枝。病家将药熬汤喝下后,病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后来不幸去世。病家受人怂恿以后认为死亡的原因不是疾病发生逆转,而是桂枝超量所造成医疗事故,为此围住三益堂中药店不肯罢休,要其偿还人命。三益堂惧怕事情闹大,店主不敢开门营业。病家向法院起诉,后由商会会长出面调停,三益堂负责全部丧葬费用和一笔抚恤金,方告平息。有人给死者送了一副挽联:“慎之不慎,三益不益,只因一字糊涂,竟致捐生怨小妇;砒石活人,防风杀命,休问六钱错误,倘能起死即名医。”死者出殡时,做成两个大字牌,上面用粗黑的墨字写上“慎之不慎”与“三益不益”八个大字,分左右走在队伍的前头。金慎之先生因此受到极大的羞辱与打击。
没想到事过二十年,金慎之先生又被挂牌批斗。那时被挂牌批斗的名中医还有很多,我看了以后心情非常沉重,想不到我准备走的这一条路也是这样地充满着风险。(娄莘杉整理)
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