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3/28
- 帖子
- 137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关于傅青主乐府诗《方心》的几点探讨
傅青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家,而且是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
傅青主在诗歌方面卓有成就。本文要讨论的乐府《方心》,就是傅青主的一篇精美的诗作。
乐府《方心》是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诗前有序言,叙述了背景故事。
故事梗概如下:太原青年张生到北京做生意,爱上了京城一位酒家的女儿方姬。但是,因方姬的父母不愿让女儿远嫁山西,张生就入赘方家为婿。此后,张生来往于太原北京之间多年,与方姬感情日益深笃。最后,二人共商离京归晋。他们约定了时间,由张生来京城接方姬。不料,张生因事一再失约。方姬因相思和疑虑而病,不幸含怨而死。
方姬的纯真情感和不幸命运,令傅青主感慨至深,遂写下了这篇《方心》,以方姬的口吻,抒写她悲切自怨的心理,咏叹了这位弱女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全诗共十六“解”(节),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间,语句通俗,音节流畅,很适宜演唱。
诗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句子,譬如,写方姬多次等待迎接张生,而张生未到的失望心情:
今日来呀,烧香煮茶,茶老香也,风吹落花。
明日来哩,强起梳洗。梳洗不办,傀垒不起。
郎好逍遥,有甚迟早。侬气一丝,床上悄悄。
《方心》的结尾写方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虽死不休:
黄泉有酒妾当垆,
还待郎来作相如,
妾得自由好奔汝。
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傅青主是否见过方姬?方姬的故事,是傅青主道听途说听来的,还是傅青主与方家的人有过直接的联系?
笔者认为,如果傅青主只是道听途说听来的方姬故事,不太可能写出如此叙事周详、情真意切的诗篇。因而,傅青主很可能与方家的人有过直接的联系,也有可能,傅青主见到过方姬。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假如傅青主见过方姬,那么,他是何时见的?
因为方姬的故事发生在北京,方姬也没有离开过北京,所以,如果傅青主见过方姬,那么就一定是在北京。
傅青主一生共到过几次北京呢?
两次,或者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为恩师袁继咸“伏阙鸣冤”的时候。
最后一次,是康熙举办“博学鸿词”考试的时候。
中间还有一次,是袁继咸被清兵俘获,押解到京城的时候。这中间的一次,史料记载并不翔实。
傅青主第一次进京时,忙于为袁继咸“伏阙鸣冤”,不太可能结识方家的人,更不太可能写作《方心》。
最后一次进京,傅青主已是晚年,行动不便,也不太可能结识方家的人,不太可能写作《方心》。
所以,笔者认为,假如傅青主曾经与方家的人结识,或者见过方姬,最大的可能是在中间的那一次进京的时候。
傅青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家,而且是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
傅青主在诗歌方面卓有成就。本文要讨论的乐府《方心》,就是傅青主的一篇精美的诗作。
乐府《方心》是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诗前有序言,叙述了背景故事。
故事梗概如下:太原青年张生到北京做生意,爱上了京城一位酒家的女儿方姬。但是,因方姬的父母不愿让女儿远嫁山西,张生就入赘方家为婿。此后,张生来往于太原北京之间多年,与方姬感情日益深笃。最后,二人共商离京归晋。他们约定了时间,由张生来京城接方姬。不料,张生因事一再失约。方姬因相思和疑虑而病,不幸含怨而死。
方姬的纯真情感和不幸命运,令傅青主感慨至深,遂写下了这篇《方心》,以方姬的口吻,抒写她悲切自怨的心理,咏叹了这位弱女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全诗共十六“解”(节),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间,语句通俗,音节流畅,很适宜演唱。
诗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句子,譬如,写方姬多次等待迎接张生,而张生未到的失望心情:
今日来呀,烧香煮茶,茶老香也,风吹落花。
明日来哩,强起梳洗。梳洗不办,傀垒不起。
郎好逍遥,有甚迟早。侬气一丝,床上悄悄。
《方心》的结尾写方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虽死不休:
黄泉有酒妾当垆,
还待郎来作相如,
妾得自由好奔汝。
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傅青主是否见过方姬?方姬的故事,是傅青主道听途说听来的,还是傅青主与方家的人有过直接的联系?
笔者认为,如果傅青主只是道听途说听来的方姬故事,不太可能写出如此叙事周详、情真意切的诗篇。因而,傅青主很可能与方家的人有过直接的联系,也有可能,傅青主见到过方姬。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假如傅青主见过方姬,那么,他是何时见的?
因为方姬的故事发生在北京,方姬也没有离开过北京,所以,如果傅青主见过方姬,那么就一定是在北京。
傅青主一生共到过几次北京呢?
两次,或者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为恩师袁继咸“伏阙鸣冤”的时候。
最后一次,是康熙举办“博学鸿词”考试的时候。
中间还有一次,是袁继咸被清兵俘获,押解到京城的时候。这中间的一次,史料记载并不翔实。
傅青主第一次进京时,忙于为袁继咸“伏阙鸣冤”,不太可能结识方家的人,更不太可能写作《方心》。
最后一次进京,傅青主已是晚年,行动不便,也不太可能结识方家的人,不太可能写作《方心》。
所以,笔者认为,假如傅青主曾经与方家的人结识,或者见过方姬,最大的可能是在中间的那一次进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