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8/11
- 帖子
- 1126
- 获得点赞
- 15
- 声望
- 0
最近读了清朝无名氏的著作,是对伤寒论的理解,主要是结合临床,分析病机,感觉比那些名家讲的容易理解,可能更容易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由于我不大喜欢记诵条文,所以就把文章的大意写出来,希望各位同道指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风寒辩难
大多数的医书讨论风寒,都认为是风送寒邪侵犯人体,入侵浅的在卫分,是风邪,入侵深的在营分,是寒邪;因为卫主皮毛,风性柔软,伤人则浅,故在卫;营主血脉,位置较深,寒邪性质劲急,所伤较深,在营分。
脉象浮紧则为寒,浮呢就是手指轻取就可感觉到,紧呢就是从轻取到沉取,脉象力度不减弱,脉管弹性反而有力,这是伤寒的脉象。脉象浮缓为伤风,缓就是一息四至。
伤寒脉浮紧,要看脉有力无力,有力的则用辛温发表的峻剂,使汗透彻则寒邪自然消散;伤风脉浮缓,要看脉是不是鼓指,若鼓指,则要固表,解表。还有脉虽紧但无力,须从风论治,不能认为凡脉紧都是伤寒;脉缓而有力,须从寒治,别认为缓脉都是伤风。这是诊脉须注意的地方。
有汗是伤风,因风邪伤卫,使卫气不固,疏泄失常,故自汗出;无汗是伤寒,因为营中之血因寒邪而凝滞,故无汗。伤寒适宜发散表邪,伤风适宜固摄表气。伤寒病人冷的厉害,浑身战栗怕寒,即使加厚衣服,近热火,寒势不减;伤风虽然也怕冷,但更怕风,近火烤后会发热。
有汗无汗需要仔细鉴别,因为风伤卫则毛窍开泄,寒伤营则气血通道拥塞。看见有汗而判断为伤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见不到发汗,但头角润,掌心润,流清涕,咳嗽等都属于伤风,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看见怕冷而知道是伤寒,这是书上写的,见不到寒邪,然而肌肤鼻窍干燥,面色红,声音重浊等,都是伤寒。
( 待续)。
一,风寒辩难
大多数的医书讨论风寒,都认为是风送寒邪侵犯人体,入侵浅的在卫分,是风邪,入侵深的在营分,是寒邪;因为卫主皮毛,风性柔软,伤人则浅,故在卫;营主血脉,位置较深,寒邪性质劲急,所伤较深,在营分。
脉象浮紧则为寒,浮呢就是手指轻取就可感觉到,紧呢就是从轻取到沉取,脉象力度不减弱,脉管弹性反而有力,这是伤寒的脉象。脉象浮缓为伤风,缓就是一息四至。
伤寒脉浮紧,要看脉有力无力,有力的则用辛温发表的峻剂,使汗透彻则寒邪自然消散;伤风脉浮缓,要看脉是不是鼓指,若鼓指,则要固表,解表。还有脉虽紧但无力,须从风论治,不能认为凡脉紧都是伤寒;脉缓而有力,须从寒治,别认为缓脉都是伤风。这是诊脉须注意的地方。
有汗是伤风,因风邪伤卫,使卫气不固,疏泄失常,故自汗出;无汗是伤寒,因为营中之血因寒邪而凝滞,故无汗。伤寒适宜发散表邪,伤风适宜固摄表气。伤寒病人冷的厉害,浑身战栗怕寒,即使加厚衣服,近热火,寒势不减;伤风虽然也怕冷,但更怕风,近火烤后会发热。
有汗无汗需要仔细鉴别,因为风伤卫则毛窍开泄,寒伤营则气血通道拥塞。看见有汗而判断为伤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见不到发汗,但头角润,掌心润,流清涕,咳嗽等都属于伤风,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看见怕冷而知道是伤寒,这是书上写的,见不到寒邪,然而肌肤鼻窍干燥,面色红,声音重浊等,都是伤寒。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