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论经典的地位

雨做的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19
帖子
540
获得点赞
12
声望
0
今天看了某先生很久前的日志,很有感慨。
如今之人学医,太盲目。
一、抓教材,忽视经典
二、抓经典,忽视现代医学经验。经典成为经典,其价值自然不需要多说了。但是,对于经典,我们是否要照单全收?拿内经举例,我们都知道,它不是黄帝写的,是春秋至西汉间,经历代医家之手方编纂成书。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但不能认为是金典圣典,其中的错误还是有的。我们要客观,不能把民族感情夹杂其中。内经,数千年,几经散佚,几经添补,我们所见自然不是原貌,这恐怕没人否认吧。
三、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胡乱掺和,大有搅混水摸鱼之意。许多人用各种方法研究医、易、道,他们的态度值得尊敬,没人探索,便是等待死亡。他们的理论也是百花齐放,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我们不可以贸然的去肯定或批评,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理在谁手中,亦或大家都只是揪住了袖子而已。举例说,本论坛叶苗先生,可以看出他既勤且钻,作为晚辈,我是五体投地。虽然对他的理论,许多地方我并不赞同,但依旧支持。人人都可以做学术,只要态度端正。要讨论要交流要学习,就要心胸宽广,百家争鸣才能不断发展长盛不衰,若是众口一言,岂不是白色恐怖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年代?
四、抓理论,认为理论至上。理论水平固然非常重要,理论高,可以在更高的水平指导临床,省去许多弯路。然而,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空抓理论,或以理论为主,无异于闭门造车。
五、盲目崇拜名师、明师,中医的师承制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师承制重要在哪里?重要就重要在言传身教,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什么思想,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治学的方法、治病的态度。缺一不可!明师的确是中医传承过程中的枢机,是经验的传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人事半功倍,这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学习学习,一为学,一为习。向明师学,要自己习。中医是来自临床,其发展在临床,其价值在临床,其未来在临床。我们要学习,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对于明师,各人的标准不同。谁明谁庸,不可一概而论。再者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有些人觉得如今的中医是盲人摸象,且不说如今这么多研究者学习者是不是盲人,至少盲人敢于摸象,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勇气。盲人需不需要摸象,当然需要。盲人看不到,听别人说是什么便是什么,这是不妥的。哪怕自己摸出来的是错的,这是必要的探索过程,是成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日在华夏探讨之人,也许便是明日之师,我们做医生,且不管资质如何,至少要有做明医的勇气、信心和追求。大本事,治国安邦,小本事,保一方平安。众所周知的先贤明医,哪个不是在苦读多年的基础上,才因缘际会得明医指点,甚至有很多成一家之言。他们成名成家,正因为多年的苦功大底子,坚持自己的理解,再博取百家之长,才能有过人的建树。
最后,希望共勉,医者仁心!登岐黄路,平正心态,观自我心,采百家长。
 
对!学好经典,做好临床!希望读到先生更多的作品!

在下还只是学中医的大一新生,从前从未接触。自信在哲学方面有点悟性,虽不善于写作,但尽讨论交流之能事,希望抛砖引玉,点燃思想碰撞的火花。
 
我认为学中医要学者化。呵呵。学诸家百科,而不是单单的只学医学。
 
在下还只是学中医的大一新生,从前从未接触。自信在哲学方面有点悟性,虽不善于写作,但尽讨论交流之能事

哲学对中医学很有帮助!先生条件不错,基础不错,将来一定能大有前途,大有发展,加油!
 
哲学对中医学很有帮助!先生条件不错,基础不错,将来一定能大有前途,大有发展,加油!

谢谢鼓励。在下虽自诩有些悟性,实则是借此勉励自己增加信心。宝剑锋从磨砺出。
 
有人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
我自感我的悟性很差,但我有对中医的非常喜爱之心。
加上我也并不打算做医生为终身的职业,只是喜欢。所以一路走来,也没有什么感觉到痛苦。很开心。
有道是:勤能补拙。
经典和非经典,这个存在就是有他存在的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有人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
我自感我的悟性很差,但我有对中医的非常喜爱之心。
加上我也并不打算做医生为

有您这样的信念,有所成是时间问题。看到许多人,无论是以此为业,还是爱好者,态度有问题。要么太过狂热而盲目,要么太过自大而缺少沉淀,不知中医还能传承多久。
 
在下还只是学中医的大一新生,从前从未接触。自信在哲学方面有点悟性,虽不善于写作,但尽讨论交流之能事

论坛会为我们留下我们学习及成长的经历和脚步。
也许现在的我们很幼稚,但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十年之后,我们再回首现在的情况,得到的应该是收获的喜悦。
论坛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楼主这样的年轻人的加入,不断扩大中医的队伍。
更好的把中医的继承做好,更好的把中医发扬的更好。
 
有人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
我自感我的悟性很差,但我有对中医的非常喜爱之心。
加上我也并不打算做医生为

其实说到悟性,它与人聪明不聪明不是一回事,没有直接联系。悟,拿简体字来看,用眼耳鼻舌身来感觉观察,用心意去思考,能说出来,这便是悟。悟是实实在在的智慧,所谓慧根,发芽各有时辰而已。
 
论坛会为我们留下我们学习及成长的经历和脚步。
也许现在的我们很幼稚,但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十

心情略有澎湃,许久以来,终于有了一种归属感。
 
其实说到悟性,它与人聪明不聪明不是一回事,没有直接联系。悟,拿简体字来看,用眼耳鼻舌身来感觉观察,


时间不早了,要早点休息。
学习中医一个是帮助疾病患者解决其疾病的病痛。还有一个就是医生自身的养生。
借用93岁的老中医周正公先生说:睡眠很重要。
 
时间不早了,要早点休息。
学习中医一个是帮助疾病患者解决其疾病的病痛。还有一个就是

谢谢关心。今夜心情大好,加之夜间思维活跃,暂且小小牺牲一下睡眠。呵呵。您也早些就寝。
 
我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看法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目前国学流行,儒家之《经》学复兴。国粹中医,民间呐喊之声亦如火如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方兴未艾。相关法律日渐出台,逐渐萎缩、被边缘化的国医,在国人、政府及相关学者的大力关注下,振兴在即。此乃百姓之幸事、国家之幸事!因有确切疗效,相信是不能被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消灭。

国粹中医的兴盛与传承,与中医经典著作的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中,又有哪些医籍被作为经典著作而重点传承呢?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看法。

1 经典概念

何谓经典?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的、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如儒家的经典著作十三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上称为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自汉代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措。自此以后,儒学及儒家的经典著作便是历代帝王教育子民的很好专用书籍,成为了官方的教育工具、成为了主流。后至隋代,实行科举制度,而儒家的经典著作便又是科举制度、开科取仕、选拔人才、官吏的主要考试书籍,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子民、莘莘学子的必读书籍。所以古人多奉行遵照之。

由于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时人又有多少去奉行之、遵照之?

2 中医经典概念

中医经典原称医经,其命名和解说,较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有《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右医经七家。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述汉代以前“医经”等医书书名、数量和解说“医经”等的基本概念。即中医药方面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准则”的“重要的文献、简册、书籍”。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在汇辑医药古籍,分类编排时,沿用《方技略》“医经”概念,首列“医经”,收编《黄帝内经》及《难经》二书的各家注本41种,计432卷。[1]

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九大经典和十三经等之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有哪一本不使用经典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经典内容和知识,中医怎样去临床?又怎样去说理?

但中医的经典著作,在古代经学大师、文人骚客和政客的眼里,可以说是不入《经》的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列为诸子百家之“子库”,所以古代那些经学大师是不屑一顾的,很少有人问津,至清代始有研究者。因为清代汉(国)学复兴,文字、音韵、训诂及考据之学鼎盛,医家之外,清儒们在从事经史校勘考证之余,或从事于医经的文字考订。

由于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历史更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不合时宜。
如近代中医名家恽铁樵先生,在对经典特别是《内经》的认识及取舍方面,有非常可观、合理的评说。在其著名著作《群经见智录•内经读法第三》中曾说过:“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如云:“吾僚今日读《内经》,当以怀疑的眼光读之,不当盲无别择,一味信仰。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所。甚且原文不误,注释反误。”并说:“用《内经》学理以诊病,须知书与病恒不相谋,往往有读书虽多,临病榻则茫然无措者。以故人之病,病病多;医之病,病方少。盖书有定而病无定。以有定之书,应无定之病,其道必穷。”即“可以实地应用”去阅读、去学习。

所以中医经典著作,若不合时宜,应择其善而从之,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能抱守残缺。

医界同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2]

但经典之文字,终究古奥难懂,特别是《内经》,学习起来非常费劲,系统庞杂,不易掌握和理解。所以拙见以为还是应该首读中医高校教材为最佳。因为教材比较系统而全面,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而合理,是规范的版本、登堂入室的敲门砖、理想的学习工具,不至于走偏。但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所以有每5年一个轮回的教材重新编写。

读了教材,对中医理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后,若感兴趣的话,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和文化功底再读经典和或医史文献。
 
附:中医经典著作演变名录

1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四经)

1.1 早四经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为早四经。

1.2 晚四经

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五所中医学院联合编著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中药学讲义》、《伤寒论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等十七种中医教材(前言)指出:“本教材取材于四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历代名著的基本内容,并密切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和临证的实际经验,用现代语言尽可能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学知识。”言明“四部古典医籍”的书名和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方法。[1]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所以被尊称为经典著作,根本上在于它们的著作内容,是中医药学“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遵守的准则”的典范书籍。相对于早四经而言,则谓之晚四经。

1.3 新四经

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相对于上述两种说法而言,则称为新四经。

2 中医四小经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四大经典之说,虽然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四大经典”,但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药性赋》(撰著不详)、《汤头歌诀》(清•汪昂)、《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中医四小经典表注歌诀易读版》特色在于对中医“四小经典”进行了表格版式创新,抛弃了既往版本单纯文字“堆砌”之弊,以更方便读者阅读。并对文中晦涩难懂之处做了简单注释。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3 中医五大经典著作(五经)

世人有仿儒学之五经,遂创中医五经之说,即将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纳入经典范围。为什么?

明清时代,温病学进入成熟阶段。而这个时期温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首推明末•吴又可《瘟疫论》、清•叶天士《温热论》和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它们皆为研究温病的专著。

吴又可《瘟疫论》,系温病第一部专著,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原并非六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疫气”所致,感染途径为自口鼻而入,治以疏利透邪为主。这在当时确为一大创见。对温病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治温诸家成就最著者,首创“卫气营血”之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⑵. 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施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⑶.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赔(非此字,只取其音)等。
⑷. 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吴鞠通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之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

实际上,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

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大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所以时人将《温病条辨》也纳入经典范围,这就是中医五经之说。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与《温病条辨》。

4 中医九大经典著作(九经)与中医十大经典著作(十经)

世人有仿儒学之九经者,遂有中医九经之称谓。如在《任应秋论医集》中,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认为,中医经典仅有九部,即《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甲乙经》、《太素》。主要是唐以前的重要医学典籍。

而选入十大经典书目的是“据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的论断,中医经典著作共有10部,即《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神农本草经》开本草学先端;《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目为医门之圣书;《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发展了脏腑学说;《脉经》出而立中医脉学;《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黄帝内经太素》是第一部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著作,亦为医门重典。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3]即上述之九经,将《内经》拆开分为两部,即《素问》与《灵枢》。

5 中医十三经

时贤成都张宾先生仿儒学十三经者,遂创十三经之说。将中医经典汇总为十三部,即上述“九大经典”与“四小经典”。这十三部中医经典,包括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入门、普及到提高、深造等具体、全面、系统、深化的内容和特点[4]。与儒学十三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陈金龙,顾继昌.中医经典著作由来[N],中国中医药报,2008-08-20
[2] 周然,李俊. 全面把握中医本质 实现中医创新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0-3-29
[3] 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中医十大经典•出版者的话[M].学苑出版社,2008:首页
[4] 张宾.中医十三经[M].
 
受“雨做的云”先生的邀请,浅谈了上述拙见,不当之处,请拍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