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意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6/27 帖子 4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2 2012/07/24 #1 现在觉得脉诊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抓病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在研读《伤寒论》尤有此感。
木意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6/27 帖子 4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2 2012/07/24 #3 孙洪彪 说: 李士懋教授的挺好 看他的医案也非常注重脉诊 点击展开... 我曾经看过一个人的脉诊书,这个人叫赵恩俭,他编著的《中医脉诊学》这本书论述也详细,不知道孙兄看过此书否?对这本书的评价如何?对于脉诊的名家除了古代名士,现如今的名家,我还是孤陋寡闻,见识不够
孙洪彪 说: 李士懋教授的挺好 看他的医案也非常注重脉诊 点击展开... 我曾经看过一个人的脉诊书,这个人叫赵恩俭,他编著的《中医脉诊学》这本书论述也详细,不知道孙兄看过此书否?对这本书的评价如何?对于脉诊的名家除了古代名士,现如今的名家,我还是孤陋寡闻,见识不够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7 声望 38 年龄 54 2012/07/24 #4 没看过赵恩俭的《中医脉诊学》 脉学能结合医案,学起来受益更多些
金风玉露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27 帖子 212 获得点赞 82 声望 0 2012/07/24 #5 比较多吧,比如《文魁脉学》,黄杰熙的《实践脉学》,《周楣声脉学》。还有一本《图像诊脉法》颇有意味。建议读读《脉学研究十讲》,正反方面都了解一下最好。 好不好,关键看是否切合自己特点。毕竟不是初学阶段啊。
比较多吧,比如《文魁脉学》,黄杰熙的《实践脉学》,《周楣声脉学》。还有一本《图像诊脉法》颇有意味。建议读读《脉学研究十讲》,正反方面都了解一下最好。 好不好,关键看是否切合自己特点。毕竟不是初学阶段啊。
雨做的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19 帖子 540 获得点赞 12 声望 0 2012/07/25 #6 多品味内经、脉经、濒湖脉学和诊家枢要,足矣。至于现代的讲解,偶尔参考即可。脉诊主要靠自身的体会,多临床,多诊诊自己和周围的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雨做的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19 帖子 540 获得点赞 12 声望 0 2012/07/25 #7 脉诊与其他三诊分不开,相辅相成,其他三诊的水平不提高,单独指望脉诊水平达到某个高度无异于痴人说梦。必须在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四诊互相印证才能保证不走入偏门。
木意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6/27 帖子 4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2 2012/07/25 #8 雨做的云 说: 脉诊与其他三诊分不开,相辅相成,其他三诊的水平不提高,单独指望脉诊水平达到某个高度无异于痴人说梦。必 点击展开... 是啊,我同意此观点,现在脉诊是我的短板,得赶上来。
雨做的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19 帖子 540 获得点赞 12 声望 0 2012/07/25 #10 木意 说: 是啊,我同意此观点,现在脉诊是我的短板,得赶上来。 点击展开... 知常达变,多感觉不同时段自己的脉象变化,进餐前后、运动前后、蹲起前后、洗澡前后等等,尤其是当自己不舒服的时候,看看自己舌体舌苔、看看面色,再结合自己的脉,能很快进步。与此同时在去参照其他人的。
木意 说: 是啊,我同意此观点,现在脉诊是我的短板,得赶上来。 点击展开... 知常达变,多感觉不同时段自己的脉象变化,进餐前后、运动前后、蹲起前后、洗澡前后等等,尤其是当自己不舒服的时候,看看自己舌体舌苔、看看面色,再结合自己的脉,能很快进步。与此同时在去参照其他人的。
陳白衣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7/19 帖子 7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49 2012/07/25 #12 望、闻、问三诊,简单易学。脉诊方面,多读经典,细心体悟,临床多比较,也能进步,如果有名师点拨,那就犹如神助。
蓝 蓝衣居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11 获得点赞 48 声望 28 2015/02/12 #16 脉诊不是靠讲的,也不是靠看书看的,就像游泳,要下游才能学会,要手把手教啊。会摸脉了,濒湖脉学就够了,如果再参考上脉经,那就如虎添翼。自己摸索也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全都是自学的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13/09/23 帖子 1039 获得点赞 46 声望 48 年龄 40 2015/02/12 #18 我应该算一个,俺可以自己把自己弄出各种脉来让朋友摸。想来教个学生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