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20
- 帖子
- 90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温针还是瘟针?
--传统针灸传染疾病的铁证
作者:刘凤飞
我因为经常在网上发文批判中医,为了驳倒中医支持者的种种谬论,不得不阅读一些中医古籍。近日在中医世家网站上翻阅针灸古籍,发现古代中医的“温针”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按照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中医古籍的记载,正宗中医在针灸之前先把针具放到自己嘴里含一会儿,然后再扎病人! 也就是说,传统中医师不但不对针具消毒,反而对针具增毒。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这种方式会造成血液传染病的蔓延。
在《针灸大成》一书中多处提到温针法。
1.《针灸大成》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下针之时,必口内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2.《针灸大成》 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
3.《针灸大成》卷三 《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4.《针灸大成》卷四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5.《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夫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热针,复以口温针热,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
其它针灸古籍对温针法的描述:
1. 《普济方-针灸》,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1406年,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普济方·针灸》 > 卷一《流注指微针赋》:“口温针暖。 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气与患者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普济方·针灸》 > 卷一《针经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2. 《类经图翼》,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类经附冀卷四-附针灸诸赋,《天元太乙歌》:“口内将针多温暖,更观患者审浮沉。”;《标幽赋》:“口藏养火,进阳补羸。”,“次脏口内而欲针温”。
3. 《金针秘传》,作者及朝代不明。《金针秘传》 > 八、针法秘传,(一)注解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和,故不损折也。)”;(四)古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
4. 《刺灸心法要诀》,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刺灸心法要诀》 > 卷一 《九针原始歌》:“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5. 《针灸大全》,作者:徐凤, 朝代:明·正统四年, 年份:公元1439 年。《针灸大全》 > 卷之一《流注指微赋》:“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针灸大全》 > 卷之二 《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接,无相触犯也。”
6. 《针灸聚英》,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公元1529年。《针灸聚英》 > 卷三《暖针》:“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衔针令温.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穴.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针灸聚英》 > 卷三 《下针法》:“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针灸聚英》 > 卷四上 《流注指微赋》:“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针灸聚英》 > 卷四上 《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7. 《子午流注针经》,作者:何若愚撰、阎明广注, 朝代:金, 年份:撰年不详。《子午流注针经》 > 卷上 《流注指微针赋》:“口温针暖,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己之和气,与患者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8. 《针经指南》,作者:窦汉卿, 朝代:元·元贞元年, 年份:公元1295年。《针经指南》 > 《针经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附:《针灸大成》简介(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者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撰而成。卷1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3针灸歌赋;卷4针法;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6~7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针灸大成》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针灸大成》已有50种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不仅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还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传统针灸传染疾病的铁证
作者:刘凤飞
我因为经常在网上发文批判中医,为了驳倒中医支持者的种种谬论,不得不阅读一些中医古籍。近日在中医世家网站上翻阅针灸古籍,发现古代中医的“温针”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按照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中医古籍的记载,正宗中医在针灸之前先把针具放到自己嘴里含一会儿,然后再扎病人! 也就是说,传统中医师不但不对针具消毒,反而对针具增毒。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这种方式会造成血液传染病的蔓延。
在《针灸大成》一书中多处提到温针法。
1.《针灸大成》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下针之时,必口内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2.《针灸大成》 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
3.《针灸大成》卷三 《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4.《针灸大成》卷四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5.《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夫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热针,复以口温针热,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
其它针灸古籍对温针法的描述:
1. 《普济方-针灸》,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1406年,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普济方·针灸》 > 卷一《流注指微针赋》:“口温针暖。 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气与患者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普济方·针灸》 > 卷一《针经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2. 《类经图翼》,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类经附冀卷四-附针灸诸赋,《天元太乙歌》:“口内将针多温暖,更观患者审浮沉。”;《标幽赋》:“口藏养火,进阳补羸。”,“次脏口内而欲针温”。
3. 《金针秘传》,作者及朝代不明。《金针秘传》 > 八、针法秘传,(一)注解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和,故不损折也。)”;(四)古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
4. 《刺灸心法要诀》,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刺灸心法要诀》 > 卷一 《九针原始歌》:“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5. 《针灸大全》,作者:徐凤, 朝代:明·正统四年, 年份:公元1439 年。《针灸大全》 > 卷之一《流注指微赋》:“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针灸大全》 > 卷之二 《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接,无相触犯也。”
6. 《针灸聚英》,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公元1529年。《针灸聚英》 > 卷三《暖针》:“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衔针令温.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穴.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针灸聚英》 > 卷三 《下针法》:“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针灸聚英》 > 卷四上 《流注指微赋》:“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针灸聚英》 > 卷四上 《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7. 《子午流注针经》,作者:何若愚撰、阎明广注, 朝代:金, 年份:撰年不详。《子午流注针经》 > 卷上 《流注指微针赋》:“口温针暖,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己之和气,与患者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8. 《针经指南》,作者:窦汉卿, 朝代:元·元贞元年, 年份:公元1295年。《针经指南》 > 《针经标幽赋》:“口藏比火,进阳补羸。”,“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附:《针灸大成》简介(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者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撰而成。卷1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3针灸歌赋;卷4针法;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6~7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针灸大成》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针灸大成》已有50种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不仅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还受到国际上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