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邹润安论大黄

王昆文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27
帖子
354
获得点赞
30
声望
28
邹润安论大黄




王昆文 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

大黄,俗称将军,猛药也。从古及今,最善于应用大黄者,首推仲景,其《伤寒杂病论》使用大黄者凡三十方。邹润安著《本经疏证》疏解大黄全文约4500余言,将仲景用大黄之精义推阐尽致。今特将其所论作一概述。

一、大黄之用,缘火盛著物

首先,邹润安引卢芷园对大黄的论述曰:“五行之体,以克为用。凡心用有所不行,变生灾难者,宜用大黄之苦巽(xun)以入之。”

邹氏认为,卢氏“行火用”一语,实得火能生土之机括,概括了大黄之功用为能使火气贯入土中。邹氏说:“土气必得火气贯入,而后能行;火气必得土气之通,而后能舒。火用不行,则积聚、胀满、症瘕遂生;土气不行,则烦懊、谵妄、嗔恚并作。”而“大黄色黄气香,固为脾药,然黄中通理,状如锦文,质色深紫,非火之贯于土中耶?”因此,所谓大黄“能启脾滞、通闭塞、荡积聚、涤肠胃、利水谷”,不过都是“贯火用于土中”的作用。所以《本经》首推大黄通血,治火著于血者,尤其是火盛著血之症。他还说:“火盛著血者,则无处不可著,故著隧道则为血闭寒热,著横络则为症瘕积聚,著肠胃则为留饮宿食。”总之,大黄之用,“缘火盛著物,非缘阴虚阳亢二语”。

二、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

仲景承气汤的命名,究竟因何而来?

邹润安日:“自金元人以‘顺’释‘承’,是理遂不可通尔。试以《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义参之,则承气者非血而何?”气有余即是火,火必著于物,当然也可著于血。大黄所主是火盛著血,故方名取“承气”二字“固当属之大黄”。他还举出如下理由:1、“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2、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二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3、气为血帅,当气滞波及于血并化火,“此时惟大黄能直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不然,验其‘转矢气’何以反赘于小承气下,不责之倍用枳、朴之大承气耶?”所以他说,“承气”二字是针对大黄一药而命名的。

三、仲景对大黄之巧用

邹氏云:“药之性固所宜究,用药之巧尤所宜参。”观仲景之巧用大黄,亦可见一斑。

如: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后入他物;茵陈蒿汤先煮茵陈,后入大黄、栀子。前者欲使大黄之力变为缓(因煮久)而久留,以当善后之任,变峻剂为缓剂;后者欲使大黄气锐先行,以攻其里之瘀热。由于二者煎法不同,所发挥的药性亦有别。

再如同一个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治“心下痞”,而在《金匮要略》中则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前者因“实非真实,故锐药锐用”,大黄用麻沸汤绞汁;后者因“虚则真虚,故锐药缓用”,大黄与它药同煮。邹氏认为,“一以气分虚痞,故取其气不取其味;一以血分瘀结,故气味兼取焉。”

再从同为治黄的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和栀子大黄汤三方来看,由于各自的证候归经不同,故给大黄配的佐使药不同,且大黄的用量也有差别。即:栀子大黄汤证有“懊憹”,属太阳证,故佐以栀 、豉;茵陈蒿汤证有“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属阳明经证,故佐以茵陈;大黄硝石汤证有“表和里实”,属阳明府证,故佐以硝石,黄柏。此三方用大黄的比例是4:2:1,即“府证者倍大黄,阳明经证半之,太阳证又半之”。

四、涩剂为何用大黄?

邹氏说:“涩剂用大黄,似乎相背,不知仲景用药必不浪施”,因为“病有因实成虚,及一证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他并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风引汤为例说,在前一方证中,“胸满”、“谵语”,非大黄不为功;“小便不利”,非茯苓乌能通?“是大黄、茯苓,实一方之枢纽,必不因此碍龙牡之涩矣”;后一方证中,所谓“热瘫痫”,“必其风聚热生,挟木侮土,故脾气不行,积液成痰,流注四末……故大黄者,所以荡涤脾家所聚,而干姜之守而不走,实以反佐大黄,使之当行者行,当止者止,是大黄、干姜,又一方之枢,不阂乎涩者也。”所以,无论是急病或缓病,凡于虚实错杂之际,都需要有一,二味起枢纽、调节作用的药。故仲景在涩剂中用大黄,其实皆是有所本的,反不似今之人“凡涉虚者则畏之如砒鸩”。

五、大黄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

这是大黄最大的优点,也是其难得的功效。而指出这一点的,正是邹润安。

除在涩剂和虚证中可使用大黄外,在攻剂和实证中使用大黄似乎适当其可。然而同样也要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分别有所督率。比如鳖甲煎丸和大黄庶虫丸二方,它们所对应的证候,其来源则有所不同:前者由外感,后者由内伤;“外感者,自气以及血,故寒热不止而后为症瘕”;“内伤者,自血以及气,故先有干血而延及气”。虽然二方同用大黄率诸飞走灵动之物以攻坚,“但由于气者,穷其源,以人参、干姜益之;由于血者,探其本,以芍药、地黄济之……大黄固将军,随所往而有所督率”。所以,无论虚证或实证,无论由气及血或由血及气,皆可用大黄从中斡旋之,贯通之,调和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