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治呕吐妙方
1小半夏加茯苓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猝然呕吐心痞满,和胃止呕消痞良。
【组成】?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9克(一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和胃止呕,行水消痞。
【方解】?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猝然呕吐、痞满眩悸之证,乃水饮停于膈间、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水气凌心所致。方中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温中和胃,散饮消痞,降逆止呕;茯苓渗湿利水,导膈间水饮下行而出。三药合用,俾饮去胃和,清阳得升,自然呕平痞散,头眩心悸亦止。药仅3味,力专效佳。
【主治】?猝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者。可用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慢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
【加减】?若呕吐偏于虚寒证者,可与理中丸合并运用;若寒热错杂的呕吐,加黄芩、黄连;胃虚呕吐,加人参、陈皮;挟有食滞者,加枳壳、神曲、麦芽。
2丁沉透膈汤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丁沉透膈香附术,参砂麦蘖两豆蔻,
木香陈皮甘半夏,神藿陈果炒厚朴。
【组成】?丁香(炙)45克,沉香23克,白术60克,香附(炒)30克,人参30克,缩砂仁30克,麦蘖15克,肉豆蔻(煨)15克,白豆蔻15克,木香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45克,半夏8克,藿香23克,厚朴(姜炒)23克,神曲(炒)8克,草果8克,陈皮2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今多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降逆和中,健脾燥湿。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湿阻、饮食不化、气机逆乱所致的呕吐反胃之证。方用丁香、沉香、半夏、藿香理气降逆,温中散寒;佐以厚朴、砂仁、白豆蔻、肉豆蔻化湿行气;木香、香附、青皮、陈皮行气散满;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补中,神曲、麦蘖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
【主治】?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可用于反胃(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郁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征等引起)、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病症。
【附记】?本方药物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3温胃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温胃汤用吴萸姜,连夏苍陈炒建曲,
麦芽厚朴炙甘草,藿香茯苓焦山楂。
【组成】?吴茱萸10克,炮姜10克,黄连炭5克,法半夏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炒建曲10克,炒麦芽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苦辛甘热,扶阳和中,温胃散寒。
【方解】?寒邪客于胃中,胃失和降,致饭后胀满喛饱,吐食方快。本方由不换金正气散和保和丸【加减】而成。故方用苍术、厚朴、陈皮、炙草、半夏、藿香温胃散寒,理气止呕;茯苓、神曲、山楂、麦芽开胃调中,消食除胀;更加吴茱萸、炮姜以温中焦而下气,除胃冷而守中,以增温胃散寒止呕之功;妙在借黄连炒炭减轻苦寒之性味为引,导入胃以逐寒而止吐。合而用之,共奏扶阳和中,温胃散寒之功。
【主治】?胃寒呕吐,症见每日饭后觉脘腹胀闷作痛、气逆喛饱、食物随之吐出方快。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效佳。
4橘皮竹茹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橘皮竹茹汤姜枣,人参再配生甘草,
和胃降逆止呕吐,胃虚有热此方好。
【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和胃降逆,清热益气。
【方解】?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止呕吐;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生姜止呕。综观全方,清补降逆,但以降逆为主,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共奏和胃降逆,清热益气之功。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苔薄黄。可用于呕吐、慢性胃炎、膈肌痉挛、妊娠恶阻、碱性返流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病症。
【加减】?若胃气不虚,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冬、石斛;呕秽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附记】?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1小半夏加茯苓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猝然呕吐心痞满,和胃止呕消痞良。
【组成】?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9克(一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和胃止呕,行水消痞。
【方解】?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猝然呕吐、痞满眩悸之证,乃水饮停于膈间、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水气凌心所致。方中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温中和胃,散饮消痞,降逆止呕;茯苓渗湿利水,导膈间水饮下行而出。三药合用,俾饮去胃和,清阳得升,自然呕平痞散,头眩心悸亦止。药仅3味,力专效佳。
【主治】?猝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者。可用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慢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
【加减】?若呕吐偏于虚寒证者,可与理中丸合并运用;若寒热错杂的呕吐,加黄芩、黄连;胃虚呕吐,加人参、陈皮;挟有食滞者,加枳壳、神曲、麦芽。
2丁沉透膈汤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丁沉透膈香附术,参砂麦蘖两豆蔻,
木香陈皮甘半夏,神藿陈果炒厚朴。
【组成】?丁香(炙)45克,沉香23克,白术60克,香附(炒)30克,人参30克,缩砂仁30克,麦蘖15克,肉豆蔻(煨)15克,白豆蔻15克,木香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45克,半夏8克,藿香23克,厚朴(姜炒)23克,神曲(炒)8克,草果8克,陈皮2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今多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降逆和中,健脾燥湿。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湿阻、饮食不化、气机逆乱所致的呕吐反胃之证。方用丁香、沉香、半夏、藿香理气降逆,温中散寒;佐以厚朴、砂仁、白豆蔻、肉豆蔻化湿行气;木香、香附、青皮、陈皮行气散满;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补中,神曲、麦蘖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
【主治】?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可用于反胃(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郁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征等引起)、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病症。
【附记】?本方药物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3温胃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温胃汤用吴萸姜,连夏苍陈炒建曲,
麦芽厚朴炙甘草,藿香茯苓焦山楂。
【组成】?吴茱萸10克,炮姜10克,黄连炭5克,法半夏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炒建曲10克,炒麦芽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苦辛甘热,扶阳和中,温胃散寒。
【方解】?寒邪客于胃中,胃失和降,致饭后胀满喛饱,吐食方快。本方由不换金正气散和保和丸【加减】而成。故方用苍术、厚朴、陈皮、炙草、半夏、藿香温胃散寒,理气止呕;茯苓、神曲、山楂、麦芽开胃调中,消食除胀;更加吴茱萸、炮姜以温中焦而下气,除胃冷而守中,以增温胃散寒止呕之功;妙在借黄连炒炭减轻苦寒之性味为引,导入胃以逐寒而止吐。合而用之,共奏扶阳和中,温胃散寒之功。
【主治】?胃寒呕吐,症见每日饭后觉脘腹胀闷作痛、气逆喛饱、食物随之吐出方快。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效佳。
4橘皮竹茹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橘皮竹茹汤姜枣,人参再配生甘草,
和胃降逆止呕吐,胃虚有热此方好。
【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和胃降逆,清热益气。
【方解】?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止呕吐;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生姜止呕。综观全方,清补降逆,但以降逆为主,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共奏和胃降逆,清热益气之功。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苔薄黄。可用于呕吐、慢性胃炎、膈肌痉挛、妊娠恶阻、碱性返流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病症。
【加减】?若胃气不虚,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冬、石斛;呕秽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附记】?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