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54
- 声望
- 63
- 年龄
- 63
王叔和脉诀
《王叔和脉诀》,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以上来自《百度》)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这些著作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歌诀型的通俗本,一为提掣性的提要本。
歌诀型的读本,首推六朝高阳生伪撰的《王叔和脉诀》。全书用七言歌诀写成,计有脉赋、诊入式、五脏六腑脉法、七表八里九道脉类、诸病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长短歌诀二百余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象,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极其通行,对普及推广脉学知识有过较大影响。但由于书系伪撰,文词鄙俚,向为学者所垢,导致历史上对《脉诀》的批判竟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公正地说,《脉诀》原无大错,除了在脉类中遗漏了数脉以外,其余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还是三部分主脏腑及诸病脉法,皆系祖述叔和原意,并有所发挥。而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为高阳生首创,后代宗之者也不是没有,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杨士瀛《医脉真经》、原题朱丹溪著的《丹溪脉诀指掌》、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张璧的《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并治法》即是。(以上引自高文铸《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金栋按:盛行于宋元时代的《王叔和脉诀》,托名晋•王叔和所撰,或谓出自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高阳生。其影响之深、影响之大,尤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董序(凡例)所云:“《脉经》撰自叔和,歌诀伪于五代。俗工取其便利,不究原委,家传户诵,熟在口头,宁敢于悖《内经》,不敢于悖口诀。”
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宋(注:指南朝刘宋)有俗子,杜撰《脉诀》(注:指高阳生《王叔和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注:指元•戴同父《脉诀刊误》)。”
日本•丹波元坚《书<王叔和脉诀>后》:“晋•王叔和著《脉经》及《脉诀》,余尝疑《脉诀》实非叔和作,后人伪书也。何以知之?《脉诀》皆歌也,西晋时焉有歌诀乎?可疑一也。《脉诀》比诸《脉经》,则文辞卑陋。其论脉亦有黑白表里之差,可疑二也。考《脉诀》,宋妄男(南)高阳生所伪作也,呜呼!悲哉!世之愚医,漫知贵叔和之名,不察后人妄作,往往本于《脉诀》,其误人岂鲜哉!何乏世文学君子也。余幼而好学,于兹十年,稍稍知今文古文之别,于是乎有所见。故聊书卷后,解众人之惑云。”
《王叔和脉诀》,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以上来自《百度》)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这些著作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歌诀型的通俗本,一为提掣性的提要本。
歌诀型的读本,首推六朝高阳生伪撰的《王叔和脉诀》。全书用七言歌诀写成,计有脉赋、诊入式、五脏六腑脉法、七表八里九道脉类、诸病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长短歌诀二百余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象,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极其通行,对普及推广脉学知识有过较大影响。但由于书系伪撰,文词鄙俚,向为学者所垢,导致历史上对《脉诀》的批判竟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公正地说,《脉诀》原无大错,除了在脉类中遗漏了数脉以外,其余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还是三部分主脏腑及诸病脉法,皆系祖述叔和原意,并有所发挥。而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为高阳生首创,后代宗之者也不是没有,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杨士瀛《医脉真经》、原题朱丹溪著的《丹溪脉诀指掌》、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张璧的《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并治法》即是。(以上引自高文铸《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金栋按:盛行于宋元时代的《王叔和脉诀》,托名晋•王叔和所撰,或谓出自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高阳生。其影响之深、影响之大,尤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董序(凡例)所云:“《脉经》撰自叔和,歌诀伪于五代。俗工取其便利,不究原委,家传户诵,熟在口头,宁敢于悖《内经》,不敢于悖口诀。”
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宋(注:指南朝刘宋)有俗子,杜撰《脉诀》(注:指高阳生《王叔和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注:指元•戴同父《脉诀刊误》)。”
日本•丹波元坚《书<王叔和脉诀>后》:“晋•王叔和著《脉经》及《脉诀》,余尝疑《脉诀》实非叔和作,后人伪书也。何以知之?《脉诀》皆歌也,西晋时焉有歌诀乎?可疑一也。《脉诀》比诸《脉经》,则文辞卑陋。其论脉亦有黑白表里之差,可疑二也。考《脉诀》,宋妄男(南)高阳生所伪作也,呜呼!悲哉!世之愚医,漫知贵叔和之名,不察后人妄作,往往本于《脉诀》,其误人岂鲜哉!何乏世文学君子也。余幼而好学,于兹十年,稍稍知今文古文之别,于是乎有所见。故聊书卷后,解众人之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