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4/18
- 帖子
- 194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如果说什么人最不愿意过冬天呢?相信风湿病患者肯定居于榜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到冬天,尤其是最冷的三九天,他们的风湿病很容易再犯或者加重。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才让“敌人”有懈可击的,风湿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说:“风雨热寒,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加明确的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也就是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松于“防守”,让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当中,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症状。
至于外因则与多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主要是风、寒、湿邪气的侵犯。《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说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者住的地方特别潮湿、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风寒湿邪气就会乘机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当然了,人与人的体质不同,以及根据当时的环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黄帝内经》所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就是说如果风比较重,那么称为行痹,寒气比较重叫做痛痹,湿气重则是着痹了。
由于冬天的时候又冷又有寒风,所以风湿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卷土重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加重病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鱼,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要知道,风湿病病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您想啊,本来在体内正气与邪气已经达成了某种平衡,如果这个时候受到风寒湿等邪气的袭击,那么自然也就是邪压正,这时正气奋力抵抗,我们自然也就感觉到了疼,如果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给体内的正气派去一队“奇兵”,那么正气自然也就大胜了。
那么,我们该去哪儿找这支奇兵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疗风湿病的。古代医书中记载,曾经有位大夫治疗风湿病往往让病人坐在土坑中,脱去衣服,然后用热水从头上开始淋浇,当病人浑身冒汗时,就用一个竹盖将土坑盖上,让病人在里面不断出汗来治愈风湿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夫用热水通其经络,把风湿之邪通过汗赶出体内。后来李时珍对这个方法进行改良,即“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煎汤淋洗。”
柳宗元可谓是风湿病的老患者了。相传当年他被贬谪到湘西后,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患上了风湿病,走路的时候还得需要拐杖的帮助。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当地盛产的一种“灵药”——仙灵毗。没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飞了,后来就像他诗中写的那样“灵和理内藏,攻疾贵自源”亲自炮制这种药。于是,他作诗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壅覆逃积雾,伸舒委余暄。奇功苟可征,宁复资兰荪?”这四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仙灵毗的功效。据古代本草记载,仙灵毗能“坚筋骨”、“生气力”,驱风祛湿,主治腰膝乏力、风湿痹痛等证。他形象地写道:服了仙灵毗后,风湿阻滞像堆积的云雾一样烟消云散了,腿脚自然也就好了。
可能有人觉得古人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么,我们不妨先从饮食上来借点兵。冬季风湿粥可谓是一支养精蓄锐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时节,每天晚饭熬点冬季风湿粥,可以给自己的正气添点援兵,减少风湿的折磨。
其实做法也很简单,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当粥快熟的时候,把洗好的葱白和姜片放入锅中,再煮两开即可。连续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热吃,可别等到粥都快凉了才吃,那样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冬天风湿粥之所以有效,关键还在桂枝上。桂枝性辛味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赖在经络、肌肉、关节中不走的风寒之邪有很好的驱散作用,与生姜同用,可以温经散寒,缓和风湿病带来的疼痛。
在这里提醒您的是,虽然冬天风湿粥对风湿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终究不能去其根本。要想彻底治愈风湿病,还需要医生的帮助。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才能免受风湿病的折磨呢?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冬天最应该注意的便是保暖问题。特别是病变位置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风湿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热敷患处2次,每次保持半个小时,而且水温最好要保持在60℃左右。要注意的是,当内衣被汗浸湿后,要注意及时换洗。
在住上,居住的环境最好要向阳、通风、干燥,被子也要经常洗晒。此外冬天的时候,水比较凉,所以风湿病患者最好不要沾凉水。洗脸洗手也最好用温水,晚上睡觉之前要用热水泡脚,而且热水最好浸泡到踝关节以上,泡脚的时间也最好在20分钟左右。我们都知道,脚上的穴位比较多,而且诸多经脉都从脚上通过,所以用热水泡脚,能相对的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说到吃,在冬天的时候,风湿病患者最好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油腻之物远一点,而多吃一点比较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像鸡蛋、瘦肉以及豆制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像薏米仁、山药这些祛湿的食物。值得提醒您的是,当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羊肉、狗肉等。
冬天虽然冷,但千万不要因为冷就不去锻炼。因为经常参加锻炼,像慢跑、散步、打太极这些运动能活动活动关节,不至于因为不运动,而导致气血走到这儿就被风湿所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运动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轻疼痛感。
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把风湿病拒绝在门外吧!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才让“敌人”有懈可击的,风湿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说:“风雨热寒,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加明确的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也就是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松于“防守”,让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当中,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症状。
至于外因则与多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主要是风、寒、湿邪气的侵犯。《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说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者住的地方特别潮湿、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风寒湿邪气就会乘机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当然了,人与人的体质不同,以及根据当时的环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黄帝内经》所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就是说如果风比较重,那么称为行痹,寒气比较重叫做痛痹,湿气重则是着痹了。
由于冬天的时候又冷又有寒风,所以风湿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卷土重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加重病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鱼,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要知道,风湿病病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您想啊,本来在体内正气与邪气已经达成了某种平衡,如果这个时候受到风寒湿等邪气的袭击,那么自然也就是邪压正,这时正气奋力抵抗,我们自然也就感觉到了疼,如果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给体内的正气派去一队“奇兵”,那么正气自然也就大胜了。
那么,我们该去哪儿找这支奇兵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疗风湿病的。古代医书中记载,曾经有位大夫治疗风湿病往往让病人坐在土坑中,脱去衣服,然后用热水从头上开始淋浇,当病人浑身冒汗时,就用一个竹盖将土坑盖上,让病人在里面不断出汗来治愈风湿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夫用热水通其经络,把风湿之邪通过汗赶出体内。后来李时珍对这个方法进行改良,即“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煎汤淋洗。”
柳宗元可谓是风湿病的老患者了。相传当年他被贬谪到湘西后,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患上了风湿病,走路的时候还得需要拐杖的帮助。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当地盛产的一种“灵药”——仙灵毗。没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飞了,后来就像他诗中写的那样“灵和理内藏,攻疾贵自源”亲自炮制这种药。于是,他作诗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壅覆逃积雾,伸舒委余暄。奇功苟可征,宁复资兰荪?”这四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仙灵毗的功效。据古代本草记载,仙灵毗能“坚筋骨”、“生气力”,驱风祛湿,主治腰膝乏力、风湿痹痛等证。他形象地写道:服了仙灵毗后,风湿阻滞像堆积的云雾一样烟消云散了,腿脚自然也就好了。
可能有人觉得古人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么,我们不妨先从饮食上来借点兵。冬季风湿粥可谓是一支养精蓄锐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时节,每天晚饭熬点冬季风湿粥,可以给自己的正气添点援兵,减少风湿的折磨。
其实做法也很简单,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当粥快熟的时候,把洗好的葱白和姜片放入锅中,再煮两开即可。连续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热吃,可别等到粥都快凉了才吃,那样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冬天风湿粥之所以有效,关键还在桂枝上。桂枝性辛味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赖在经络、肌肉、关节中不走的风寒之邪有很好的驱散作用,与生姜同用,可以温经散寒,缓和风湿病带来的疼痛。
在这里提醒您的是,虽然冬天风湿粥对风湿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终究不能去其根本。要想彻底治愈风湿病,还需要医生的帮助。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才能免受风湿病的折磨呢?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冬天最应该注意的便是保暖问题。特别是病变位置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风湿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热敷患处2次,每次保持半个小时,而且水温最好要保持在60℃左右。要注意的是,当内衣被汗浸湿后,要注意及时换洗。
在住上,居住的环境最好要向阳、通风、干燥,被子也要经常洗晒。此外冬天的时候,水比较凉,所以风湿病患者最好不要沾凉水。洗脸洗手也最好用温水,晚上睡觉之前要用热水泡脚,而且热水最好浸泡到踝关节以上,泡脚的时间也最好在20分钟左右。我们都知道,脚上的穴位比较多,而且诸多经脉都从脚上通过,所以用热水泡脚,能相对的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说到吃,在冬天的时候,风湿病患者最好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油腻之物远一点,而多吃一点比较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像鸡蛋、瘦肉以及豆制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像薏米仁、山药这些祛湿的食物。值得提醒您的是,当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羊肉、狗肉等。
冬天虽然冷,但千万不要因为冷就不去锻炼。因为经常参加锻炼,像慢跑、散步、打太极这些运动能活动活动关节,不至于因为不运动,而导致气血走到这儿就被风湿所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运动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轻疼痛感。
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把风湿病拒绝在门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