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实中药不难学》已经出版

老姬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07
帖子
1023
获得点赞
10
声望
0
我的第三本拙作《其实中药不难学》刚刚出版,由于只得样书十本,故而,不能给朋友们赠送,很是抱歉。
真诚欢迎大家关注批评。
 
发几张图片看看啊!恭喜啊 !

呵呵,这本书的图片很少,有部分内容,我已经在“会员原创”里面贴出来了。
如果先生需要内容,我可以贴出来一些。

黄芪

《中药学》上的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黄芪的药材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以条粗壮、质韧、断面色黄白、无黑心及空洞、味甜、粉性足者为佳。
2、气味
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3、药性来源
从采集时间为秋季来看,其性为凉;从味上来看,甘为温,综合之后,黄芪之性为平,所以,《医学启源》上就说“味甘,平”。
4、归纳出功效
根能补益,甘味入脾,所以,黄芪能补脾气,提高脾功能;秋季采挖可入肺,所以,黄芪能助肺排浊。
虽然,黄芪的药材为根,能治疗下部病症,但是,黄芪质轻,有上浮之性,故而,黄芪就有升提之功。
二、药物炮制
生黄芪:除净泥土,晒干即成。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三、临床应用
1、黄芪能补脾气,增强脾功能。
脾主运化,运送营养物质和水液入血而补充血的不足,故而,脾有充血作用;运化津液,使之能到该到的地方,所以,脾有布散津液的功效。黄芪健脾,脾能充血,这就是本草中谓之“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的原因,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是当归的5倍,其原因也在此;脾能布散津液,故而,黄芪就有“利水”“消肿”之功用;脾主肌肉,黄芪健脾,故而就有了更多医书上谈的“生肌”之作用。蜜制之后,甘入脾,则可使黄芪更能专一健脾,故而蜜制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要药。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谈到治疗贫血:黄芪1两,当归3钱,何首乌5钱,水煎服。
临床上,凡是脾虚导致的所有病症,均可用黄芪来做治疗。
2、黄芪入肺。
黄芪又能入肺而具有排浊之功,所以,对于肺虚排浊不力而出现的咳喘、胸闷、小便不利等病症也可用黄芪来做治疗,如在《总微论》里用黄芪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来治疗小便不通;而肺主皮毛,黄芪能增加皮毛的营养物质供应,增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所以说黄芪有“益卫固表”之功。
脓毒是人体的无用物质,靠肺的外排而外出的,所以,黄芪也有“托毒排脓”的作用。临床上凡是脓毒滞留的病症,都可用黄芪以建功。如慢性疮疡久不收口之证,可用黄芪100克,水煎,一天服2次来治疗(《实用中草药大全》)。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张锡纯谈到黄芪“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其道理是:从“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也”就可知道,大气,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宗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现大气下陷,就说明宗气中的浊气过多,不能向上升散外排而滞留。黄芪入肺,能增强肺功能,可促使浊气更多外排,而浊气外排,则大气自然不再下陷,所以,黄芪可治疗“大气下陷证”。
张锡纯还说“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也”。其实,这是黄芪助肺排浊之后而起到增强肝功能的作用:
体内之浊气到达体表,是肝在起作用;体表的浊气排出体外,是肺在起作用(可参考《其实中医很简单》一书)。如果肺功能下降,肺气虚弱,则体表的浊气不能外排,郁结占位之后势必会使得体内的浊气不得向体表输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时,体内的浊气自然就会出现郁结,而我们的直接诊断则责之于肝,说是肝功能下降所致。应用黄芪之后,肺的外排浊气功能增强,体表的浊气畅排,体内的浊气则能快速的被运送到体表;体内浊气含量正常,“显”得肝功能增强,这就是张锡纯所说的重用黄芪、少佐理气之品能治疗“肝虚”的道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里的“肝虚”,是肝功能的相对下降,并不是真的虚弱。
3、升提之功。
黄芪质轻,有升提之功,故而对于下垂、下陷之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大气下陷等效果不错。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谈到,治疗脱肛,用生黄芪四两,防风三钱,水煎服。
治老人遗尿或阴茎痛:黄芪100克,甘草梢10克,水煎,日服2次。《实用中草药大全》
四、名医经验
1、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邓铁涛谈到: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
对于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g,再配枳壳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为何要以枳壳反佐?因胃属腑其功能是受纳消化,胃气以降为顺,虽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既可促进胃黏膜以复原,又可加强胃的受纳消化功能。
治脱肛,邓老推荐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的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g。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对于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加何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子胞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充,血得气足,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升腾复原。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邓老还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时需注意二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2、1979年《吉林中医药》上陈可冀谈到岳美中的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此类患者气虚的多,可有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用大量黄芪有时可有一定作用。用法:一般黄芪用50g以上,配陈皮10g。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也有一定效果,但有“火热”者不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对肝阳上亢型老年病人也适用。有的病人血压波动,忽高忽低,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粗末小量频服有助调整。
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好,三痹汤有效,此方比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好。岳老曾治疗一例90岁老年病人,走路无力,下不了床,服20剂后能走数里地。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汤对气虚者适用,对慢性病尤适用,据称黄芪可延长细胞寿命,很值得研究。老年人用时伍以陈皮可防滞涩,比例为50g配5g。
3、《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上杨达夫经验:
上窍开则下窍亦通,上窍闭则下窍亦塞,似滴管吸液之现象也。余治老人癃闭,西医名前列腺肥大病,以生黄芪18g,甘草梢3g,验之多人甚效。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也名黄芪六一汤。盖老人气不足不能运气排尿,徒以八正五苓利之无益也。
4、《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上阎伯伍经验:
黄芪为甘温补药,一般书籍记载,中满气滞者禁忌。阎氏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认为中满者,不皆为实证,亦有气虚而致气滞中满。其辨证要点为:脘腹胀满,纳容如故,时能自行缓解,脘腹胀疼但不拒按,舌苔薄黄不燥,胸胁虽闷疼但呼吸如常。脉虽弦象,但重按沉取无力。正如景岳云:“虚实之要,莫外平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有此者多为气虚而致气滞中满,皆可选用黄芪治之,若气虚下陷,中气推动无权而便秘中满,舌苔黄腻不燥者,用黄芪升举下陷之气,中焦推动有权,则便秘中满自解。此二种用黄芪量,重30g以上,甚则120g,常配伍当归用之。举此二种,可得知津液荣枯,在舌苔表现,为决定用黄芪与否之关键。
5、《蔡小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上蔡小荪经验:
阴挺: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子宫脱垂或阴道壁膨出。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且黄芪分量宜重,可用至30~90g,以增强益气举陷之力。
若是中风偏瘫,血压偏高者,黄芪用量宜在50~70g,因黄芪用量在15g左右有升高血压作用。
临床证明黄芪与党参合用治疗肾炎性尿蛋白有效。治疗肾病综合征,重用黄芪70~100g可促进尿蛋白的消退。
五、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一日10—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90克,甚至更多。
(1)、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2)、每天用生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对于气虚不固的自汗效果不错。
(3)、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单水煎后代茶饮用,或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很好。
(4)、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5)、还有些人喜欢在做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2、临床注意
(1)、黄芪质地干燥,有伤阴血之弊,所以,应用黄芪时最好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2)、有经验说黄芪量大降压,量小升压,临床可作参考。
3、使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有湿之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升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附 老姬杂谈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是气虚导致的头晕,病程较长,病症较重,因病人家属要求速效,故而,一剂药之中黄芪的用量达300克。用后,当天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情况,病人自述上厕所都来不及,但身体没有其他的不适。第1天腹泻10余次,第2天腹泻5、6次,第3天基本无腹泻,用药3天之后,头晕消失。
这里有个问题,用大剂量黄芪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现象?
有是证,用是药,病人是气虚所致,用黄芪补气为正治,但黄芪药材为根,大剂量应用之后,沉重下达,健脾而利腹部之湿,由于剂量过大,故而,腹泻严重。湿邪渐少,所以,腹泻次数减少。治病求本,气虚得补,头晕之证自然得消。
 
很好!上网订一本学习。
 
先生真是搜集了很多经验,翻了很多书
 
《其实中药不难学》目录
第一章中药概说/

第一节中药功效的来源/
知其然的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药,不但要熟记其功效,而且还要知道这些功效的来源。

第二节中药的治病原理/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好多人搞不明白。更有人质疑这些草木石头甚至动物的尸体就能把病治好。呵呵,看完这一节,我觉得你的疑虑将不复存在。

第三节中药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药应用,不掌握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不行的。

第二章临床实用处方格式/

应用类秦伯未处方格式,会使用药变得很简单。

第三章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脏腑功能发挥靠的是气。补气药,实际上就是能快速提高脏腑功能的药物。

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

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

第二节补阳药/
补阳药,实际上就是治疗气虚加有寒象之病证的药物。

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补骨脂()

益智仁()杜仲()续断()

第三节补血药/
补血药,就是用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即治疗华失光彩病证的药物。

当归()阿胶()熟地()枸杞子()

第四节补阴药/
补阴药,治疗的其实就是血和津液不足且兼有热象之病证的药物。

白芍()百合()何首乌()龟甲()


第四章祛邪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并不是说把体表的“风”和“寒”发散出去,而是修复外来之“风”和“寒”对体表造成的伤害。

麻黄()桂枝()生姜()防风()

荆芥()羌活()白芷()细辛()

苍耳子()辛夷()藁本()薄荷()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同样,发散风热药也不是把体表的“风”和“热”发散出去,而是修复外来之“风”和“热”对体表造成的伤害。

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

蔓荆子()蝉蜕()菊花()桑叶()

第三节清热药/
热者寒之,为正治。清热药就是专门修复火热之邪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药物。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

龙胆草()秦皮()苦参()金银花()

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白头翁()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紫草()

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第四节祛风湿药/
一物降一物,对于临床上经常能见到的风湿病证,我们的首选药物当然是祛风湿类药。

独活()威灵仙()木瓜()防己()

秦艽()狗脊()

第五节化湿药/
越鞠丸治六郁,其中苍术治湿郁,有人会说,除湿的药物很多,为什么要选用苍术来除湿?呵呵,往下看。

苍术()藿香()佩兰()砂仁()

第六节利水渗湿药/
表象不同,选药也要不同,如治疗以水肿为主要表象的病证,就要选用利水退肿药;如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要表象的病证,就要选用利尿通淋药;如治疗以黄疸为主要表象的病证,就要选用利湿退黄药。

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

车前子()滑石()通草()海金沙()

瞿麦()茵陈()金钱草()虎杖()


第七节温里药/
寒者热之,温里药就是专门修复寒邪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药物。

附子()肉桂()丁香()花椒()

第八节理气药/
肝功能低下怎么办?就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就是补肝药。

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

香附()乌药()荔枝核()薤白()

川楝子()厚朴()

第九节消食药/
伤什么食,就把什么东西烧焦了来吃。对于积食轻证,用这个民间土法效果不错,一旦积食严重,则须用消食药来治疗。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鸡内金()

第十节驱虫药/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驱虫药,更多的是让体内之虫邪外排。

使君子()南瓜子()槟榔()

第十一节活血化瘀药/
生命在于运动,一旦血液没有正常运行而产生瘀滞,则百病皆出。

川芎()丹参()益母草()桃仁()

红花()三棱()莪术()元胡()

乳香()没药()皂角刺()

第十二节化痰药/
痰堵气道,危及生命;痰滞经络,怪病丛生。临床上,我们不但要掌握有形之痰的药物治疗,更要掌握无形之痰的药物治疗。

芥子()皂荚()白前()桔梗()

前胡()瓜蒌()海藻()

第十三节平肝潜阳药/
肝阳上亢,实际上说的就是肝气上逆而导致人体上部出现热象的一种病证。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义,只不过是度的不同,故而,平肝潜阳药,就是引上逆之气往下行的药物。

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第十四节泻下药/
凡是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

第五章表象用药/

第一节止痛药/
疼痛的发病机制不外有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松则痛。搞清病位和病因,是用药的关键。

第二节其他的表象用药/
对症下药,是治疗疾病的不二法门。

第六章病位用药/

第一节八纲用药/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八纲,不仅是辨证的基础,更是用药的指导。

第二节脏腑用药/
人体之病,更多的是脏腑功能失常所致,所以,五脏用药是中药治病的精华所在。

第七章中药剂量的把握/

第一节药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喜欢大剂量用药,认为剂量大了效果就好,其实不然,中药的量与效不是都成正比的。

第二节把握中药处方的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第三节掌握用量原则/
只有掌握了中药的用量原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疗效显著。
 
《其实中药不难学》之淫羊藿

《中药学》上的功效:补肾助阳,袪风湿。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淫羊藿药材为小蘖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淫羊藿的另一个常用名为仙灵脾。以色黄绿、叶整齐不碎、身干、杂质少(不得过3%)者为佳。

(2)气味淫羊藿有青草气,味苦。

(3)药性来源淫羊藿的采集时间为夏、秋两季,夏季采收的性热,秋季采收的性凉;苦味属阴为寒,综合之后,夏淫羊藿性平,秋淫羊藿性寒,故而,《本经》上就说“性寒”。

(4)功效归纳前面谈了,叶子有排浊之功;淫羊藿味苦补心;秋季采收能入肺。

前人经验,淫羊藿有很好的壮阳作用,这是取象比类而得出的,且经过临床验证的: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藿”。

二、临床应用

1?排浊

叶子具有排浊之功,其中的道理在前面已经谈过了,故而,淫羊藿有很好的祛风作用,且上能治疗咳喘,下能治疗小便淋漓,外可治疗皮肤不仁。这些,《本经》和《医学入门》上都有谈述。(秋季采收的效果更好)

1979年《新医药学杂志》上曹仁人介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枯,恒加淫羊藿以配合黄芪为主药,用量亦与之对等(至少60克以上)。认为两药配伍,更增补气温通之力,用治偏枯、麻痹不仁等证,较诸原方,收效尤捷。

2?补心

淫羊藿味苦,《日华子本草》谓之能“强心力”。心主血脉,所以,淫羊藿可用于心血瘀滞所致的胸闷胸痛或血虚萎黄等病证,血瘀胸痹,可配伍川芎、元胡等;血虚,可配伍黄芪、首乌、熟地、补骨脂等,如《上海中医杂志》1989年、1981年上就介绍淫羊藿能治疗冠心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对于脉不固血而形成的出血,淫羊藿也可以治疗:《浙江中医杂志》上介绍治疗血尿“用淫羊藿、黄芪、生地、紫草等,治疗110例,有效率达90?9%”;1977年《中医杂志》上朱良春也介绍“治疗崩漏常用本品”。

苦能燥湿,叶子能排浊祛风,故而,对于风湿痹证,淫羊藿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实用中草药大全》中说治风湿腰痛:淫羊藿15克,威灵仙10克,苍耳子10克,共研细末,黄酒调服,每次5克,日服2次。

用淫羊藿治白带,效果也不错,可单用,也可配伍炒山药、炒白术等一起应用。一般剂量为30克左右。

3?壮阳

经验证明,淫羊藿有很好的壮阳作用;现代研究报道,本品有促进精液分泌的作用。

《实用中草药大全》中谈到治阳痿、半身不遂、腰膝无力:淫羊藿500克、白酒1?5千克,浸7天,去淫羊藿,滤过,每次4汤匙,一日3次,饭后用。

三、名医经验

周信有经验

“淫羊藿为补肾扶正之品。凡慢性疾患,须补肾扶正,增强免疫功能,我一般必用淫羊藿。医书记载,淫羊藿辛温偏燥,凡阴虚而相火易动者忌用。根据我的临床体会,淫羊藿之性味,应是甘温而偏平,温而不燥,升中有降,无升阳动火之不良反应,对一切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表现阴阳气血两虚,而需补肾培本者,均可选用。近代药理实验表明,淫羊藿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和扩张冠脉治疗心绞痛的作用。可见,对淫羊藿的性味、功能的认识,在传统的基础上,应另有新意和补充。如培元复脉汤、消癥利水汤、益气补血汤等均选用淫羊藿。另我常用淫羊藿配伍黄芪、地龙、降香等治疗冠心病虚实夹杂,表现胸闷、心痛、疲乏、脉结代为特点者,常收桴鼓之效。用药为淫羊藿20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元胡20克,郁金15克,生山楂20克,广地龙20克,瓜蒌9克,桂枝9克,降香6克。”(《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

四、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一般为3~9克,大剂量可用至15~30克。

2?使用禁忌

性欲亢奋者忌用。

附老姬杂谈

淫羊藿既能排浊气,又能疏通血脉,对于浊气郁结导致的咳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感冒后,咳嗽久治不愈的患者,加用淫羊藿,效果很是不错。更多时候,我单用一味淫羊藿治疗日轻夜甚的咳嗽,疗效很好。

一个朋友的小孩,12岁,以前经常咳嗽,晚上更甚,我单用淫羊藿20克,嘱咐朋友用水煎煮后,晚上临睡前半小时给小孩一次性服用(如果水太多了,可以把药液放在煮药的锅里,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一次见效,用药3天,小孩就基本不咳嗽了。

对于女性性冷淡之症,淫羊藿照样可用,剂量用30克,煎水服。
 
先生的三本书我都买了,对于初学乃至有一定经验之人都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类秦伯未处方格式一章使我对处方用药眼前一亮,在此表示感激,听说先生还有一本医案的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版?也好买来研习
 
先生的三本书我都买了,对于初学乃至有一定经验之人都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类秦伯未处方格式一章使我对处方

您好,谢谢您的支持,《厨房里的中医》四月出版,《读医案学中医》5月份出版。
 
今天在书店已买到一本,正在拜读!
 
书不错,一看就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什么时候可以给我们送上一两本 拜读一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