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治上呼吸道感染妙方
1华盖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华盖散中用麻黄,苏子杏仁桑白皮,
橘皮赤苓炙甘草,宣肺化痰止咳喘。
【组成】?麻黄30克,苏子30克,桑白皮30克,橘皮30克,杏仁30克,赤茯苓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或改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用三拗汤为基础,加桑白皮、紫苏子降气平喘;配以茯苓、橘红理气化痰。合而用之,共奏降气化痰平喘之功。
【主治】?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咳嗽上逆、喉中作鸣、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脉浮紧、苔白腻者。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2桑杏汤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桑杏汤中用沙参,象贝山栀豉梨皮,
轻宣燥热兼润肺,外感燥热此方宜。
【组成】?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母3克,豆豉3克,山栀3克,梨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轻宣燥热,润肺止咳。
【方解】?方中桑叶、香豉轻宣透热,以清解在表温燥之邪;杏仁苦润,降肺气以止咳;象贝性寒,宣肺止咳化痰;栀皮其质轻而入上焦,泄肺热;沙参、梨皮生津润肺。诸药合用,共奏宣解表邪,清肺润燥之功。
【主治】?外感燥热、肺津受伤、微热头痛、干咳少痰、或痰稠难咯、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麻疹恢复期咳嗽、支气管扩张、百日咳、肺结核、咯血以及妊娠便秘等病症。
【加减】?若见温燥伤肺、表热不甚者,去豆豉、山栀,加玉竹、天花粉以养阴生津;热灼肺络而咯血者,去豆豉,加白茅根、茜草根、生地、侧柏叶、白芨以凉血止血;燥热较甚,加麦冬、玄参以养阴清热。
【附记】?本方确为治外感温燥之良方。使用得当,疗效甚佳。
3大青蚤休饮
【来源】?葵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验方)
【歌诀】?大青蚤休饮桔便,玄参苏叶薄荷同,
再加一味生甘草,发汗解表热毒清。
【组成】?大青叶30克,蚤休9克,桔梗9克,玄参9克,苏叶9克,薄荷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桔梗快膈利咽;玄参滋阴清热;苏叶、薄荷解表散热;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有较强的消炎解毒作用。
【主治】?上呼吸道各种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加减】?高热惊厥,加钩藤、地龙各15克,蝉蜕12克;呕吐,加陈皮、竹茹各9克,神曲15克;腹泻,加白术、茯苓各9克,车前子15克;腹痛,加木香6克,延胡索9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30克,连翘12克;咳嗽,加百部15克,橘红12克。
4疏解退热汤
【来源】?陈建平《黑龙江中医药》(2)1991年
【歌诀】?疏解退热汤香薷,荆芥藿香半夏随,
党参柴胡茯苓配,再加黄芩生甘草。
【组成】?荆芥、香薷、藿香、半夏、茯苓、常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效】?疏解退热。
【方解】?上感发热,一般由病毒引起,治当解表退热。方中荆芥、香薷具有较好的温散发汗解热之功;藿香、茯苓芳香开窍,渗湿宽中,有助于卫阳腾越,助长驱邪之力,设防于表里之间,防邪传里;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扶助正气;柴胡、黄芩性凉和解清热。本方清解与辛温之品同用,则温凉兼施,以起到疏、和双解之功,疏解退热之效。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附记】?多年应用,疗效显著,退热有效率达100%。
5加味玉屏风散
【来源】?张宪军《中西医结合杂志》(10)1991年
【歌诀】?加味玉屏风散康,黄芪白术防风襄,
茯苓内金五味子,预防复感效果良。
【组成】?黄芪24克,炒白术16克,防风8克,白茯苓16克,鸡内金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小于3岁每次5克,大于3岁每次7克,每日1次,温开水冲服。疗程为2个月。
【功效】?益气固表,健脾消食。
【方解】?反复上感,多因脾肺气阴不足所致,当以培土生金法预防之。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能增强免疫功能;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鸡内金消食健胃;配防风能引药力达表,无留邪之弊;五味子敛阴止咳,生津。合用能达到增强免疫功能,预预防复感的目的。多年应用,疗效甚佳。
【主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1华盖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华盖散中用麻黄,苏子杏仁桑白皮,
橘皮赤苓炙甘草,宣肺化痰止咳喘。
【组成】?麻黄30克,苏子30克,桑白皮30克,橘皮30克,杏仁30克,赤茯苓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或改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用三拗汤为基础,加桑白皮、紫苏子降气平喘;配以茯苓、橘红理气化痰。合而用之,共奏降气化痰平喘之功。
【主治】?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咳嗽上逆、喉中作鸣、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脉浮紧、苔白腻者。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2桑杏汤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桑杏汤中用沙参,象贝山栀豉梨皮,
轻宣燥热兼润肺,外感燥热此方宜。
【组成】?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母3克,豆豉3克,山栀3克,梨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轻宣燥热,润肺止咳。
【方解】?方中桑叶、香豉轻宣透热,以清解在表温燥之邪;杏仁苦润,降肺气以止咳;象贝性寒,宣肺止咳化痰;栀皮其质轻而入上焦,泄肺热;沙参、梨皮生津润肺。诸药合用,共奏宣解表邪,清肺润燥之功。
【主治】?外感燥热、肺津受伤、微热头痛、干咳少痰、或痰稠难咯、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麻疹恢复期咳嗽、支气管扩张、百日咳、肺结核、咯血以及妊娠便秘等病症。
【加减】?若见温燥伤肺、表热不甚者,去豆豉、山栀,加玉竹、天花粉以养阴生津;热灼肺络而咯血者,去豆豉,加白茅根、茜草根、生地、侧柏叶、白芨以凉血止血;燥热较甚,加麦冬、玄参以养阴清热。
【附记】?本方确为治外感温燥之良方。使用得当,疗效甚佳。
3大青蚤休饮
【来源】?葵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验方)
【歌诀】?大青蚤休饮桔便,玄参苏叶薄荷同,
再加一味生甘草,发汗解表热毒清。
【组成】?大青叶30克,蚤休9克,桔梗9克,玄参9克,苏叶9克,薄荷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桔梗快膈利咽;玄参滋阴清热;苏叶、薄荷解表散热;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有较强的消炎解毒作用。
【主治】?上呼吸道各种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加减】?高热惊厥,加钩藤、地龙各15克,蝉蜕12克;呕吐,加陈皮、竹茹各9克,神曲15克;腹泻,加白术、茯苓各9克,车前子15克;腹痛,加木香6克,延胡索9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30克,连翘12克;咳嗽,加百部15克,橘红12克。
4疏解退热汤
【来源】?陈建平《黑龙江中医药》(2)1991年
【歌诀】?疏解退热汤香薷,荆芥藿香半夏随,
党参柴胡茯苓配,再加黄芩生甘草。
【组成】?荆芥、香薷、藿香、半夏、茯苓、常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效】?疏解退热。
【方解】?上感发热,一般由病毒引起,治当解表退热。方中荆芥、香薷具有较好的温散发汗解热之功;藿香、茯苓芳香开窍,渗湿宽中,有助于卫阳腾越,助长驱邪之力,设防于表里之间,防邪传里;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扶助正气;柴胡、黄芩性凉和解清热。本方清解与辛温之品同用,则温凉兼施,以起到疏、和双解之功,疏解退热之效。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附记】?多年应用,疗效显著,退热有效率达100%。
5加味玉屏风散
【来源】?张宪军《中西医结合杂志》(10)1991年
【歌诀】?加味玉屏风散康,黄芪白术防风襄,
茯苓内金五味子,预防复感效果良。
【组成】?黄芪24克,炒白术16克,防风8克,白茯苓16克,鸡内金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小于3岁每次5克,大于3岁每次7克,每日1次,温开水冲服。疗程为2个月。
【功效】?益气固表,健脾消食。
【方解】?反复上感,多因脾肺气阴不足所致,当以培土生金法预防之。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能增强免疫功能;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鸡内金消食健胃;配防风能引药力达表,无留邪之弊;五味子敛阴止咳,生津。合用能达到增强免疫功能,预预防复感的目的。多年应用,疗效甚佳。
【主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