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3/22
- 帖子
- 766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0
读书手札
震东. 兑西. 离南. 坎北.. 艮东北. 坤西南. 乾西北. 巽东南. 左顺数. 右逆推. 震近鼻. 兑向耳。上近眉离. 下近唇坎。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十上內斜角巽. 下內斜角艮,十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 上內斜角巽. 下内斜角艮。左顺数由外向内,右逆推由外向內。
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曷不知火有阴阳之别?血色虽红,由其从火化得来,纯属阴体。气属阳,法天,居上.. 血从阴,法地,居下。天包于地,气统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起居-切无神。阳火,始可用市井之方,阴火决不可用。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余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知,以告将来。
-見斑点,不察其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余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点真阳耳。真阳-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自汗,盗汗出,咳吐白痰,腹满不实,面黄肌瘦,腹时痛时止,大便溏泄,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有等专主清润,有等开郁行滞,不-而足,是皆杀人不转瞬者也。
甘温固元大法,是姜.. 附.草,不是参. 芪. 术也。
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故潮热生.. 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蒸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医者不得此中至理,-見潮热便称阴虚,用-派滋阴养阴之品,毎毎酿成脫绝危候,良可悲也。
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盜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虛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
四大者,地. 水. 火. 风也。毛发. 爪指. 皮肤者,地也.. 津. 液. 涎. 沫者,水也.. 运转. 运作者,风也.. 暖气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 元气为主宰收摄。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不收摄。夫人身元阳是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
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黃.. 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
造化机械,阴阳根柢,露于腕下,作-幅活太极图观之,便得医之实际也。
水,地体也,随气而至离宫,则水气旺极,极则复降下也。
言者,心之声也.. 汗者,血之液也。多言. 劳力及用心太过,则心气耗,气耗则不能统血,故自汗出。
心气,即心阳,所谓神也。神伤则精散,精散则不能统血,气液脫而为潮热. 自汗。此是阳不能统阳,阴无所制,阴证蜂起。
补坎益离丹.. 心阳虚。
附子8钱 桂心8钱 蛤粉5钱 炙甘草4钱 生姜5片
夫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气,真火旺则君火始旺,真火衰则君火即衰。真火藏亍水中,二气浑为-团,故曰-元。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又曰血行气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浑然-气之中,昼则出而听政以从阳,阳在上也,曰离.. 夜则入而休息以从阴,阴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指归,医家宜亟讲也。
方用附. 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矣。况又加姜. 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 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
附. 桂补坎中之阳,阳者气也.. 蛤粉补坎中之阴,阴者血也。气行血随,血行气附,阴阳合-,升降不乖,何心病之不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
目下市习,不辨阴阳,听说心不安宁,-味重在心血不足-边,故治之有效有不效。其所用药品,无非人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琥珀. 龙骨. 朱砂. 地黄. 当归. 桂元肉之类,与夫天王补心. 定志. 宁神诸方。然此等方药,全在养血,果系心血不足则甚宜,若系心阳衰败则不当,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
用时方,从中随证加减,亦多获效,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
全不知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诚以阴阳之妙交会中宫,调燮之机,专推国老。何今之不察,而此风之莫转也?
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之阴阳。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干之也。客邪自外而入,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 头疼. 身痛-段。风邪干者,兼自汗. 恶风.. 寒邪干者,兼无汗. 恶寒.. 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 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 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 火邪干者,心烦. 脉洪. 小便短赤,饮冷。
从内而出者,皆是阳虚阴盛之候,阴虚也有,十中仅见-二。因阳虚者,定見困倦懒言, 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身无发热,痛苦.. 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巳时也。因心肺之阳不宣,不能化其本经之阴邪,逆于胸中而作者,其人无外感可征。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分,心便潮热,自汗出,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清痰。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痰涎,喜食辛辣,椒姜. 热物。因肝胆之阳不足,不能收束其水,挟龙雷而水泛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其人腰胁胀痛,足膝时泠,两颧时赤,夜间痰水更甚,咽干不渴。
凡此内外两法,不得紊乱。
果见阴虚而致者,其人水少火多,饮食易消,精神. 言语. 声音必壮,心性多躁暴,肌肤多干粗,吐痰胶粘,喜清凉,脉必细数,恶辛辣热物,方是的候。如鸡子黄连汤,六味地黄之类皆可服也。尚有-等,久病无神,皮肉如火炙而无润译,喜热恶冷,此尤属真气衰极,不能薰腾津液而灌溉肌肤,十有九死。更有-等,阳虚阴盛巳极,元阳将脱之咳嗽,气喘痰鸣,六脉浮空,或劲如石,唇青,爪甲黒,周身大热,自汗,乃脱绝危候,急宜大剂回阳饮治之,十中可救二三。
查目下市习,于咳嗽一证,毎每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所用药品无非杏仁. 贝母. 冬花. 紫菀. 百合. 桑皮. 化红. 苏子. 白芥子. 南星. 薄荷. 半烫,与夫参苏饮. 苏陈九宝. 滋阴六味,一味杂投,以为止咳化痰,毎毎酿成劳证,此岂药之咎哉?由其不知内外各有攸分,阴阳各有实据,药性各有专主,何其相沿不察,贻害无穷也。
痿,考之字义,委者,谢谢也,如花木之叶委,败而无润泽,其源定属坎汗真气不上薫蒸。若坎中既有真气上腾,肺何由而得萎也?痈,字义考之,痈者,壅也,壅则聚而不通,热伏不溃之象,其源定属水衰火旺。
肺阳不足而痿证生,肺阴不足而痈证起。
若由真阳虚极,不能化生真阴,阴液巳枯,其人定然少神. 气短,肌肤全无润泽,若火炙然,亦常思油润凉物。病至此际,十少-生。苟欲挽回,只宜大甘大温以复阳,阳回则津液自生。即苦甘化阴,甘淡养阴,皆其次也。昩者不知此中消息,妄以苦寒大凉治之,鲜不速毙。果能投治无差,则阴长阳生,而食自进矣。
饮食为人之大源,其所以能饮食之故,尤重在精气。不食-证歽因最为繁多,无论內外各病,皆能致之。
内外莫分,阴阳莫辨,诚可概也。至于变化圆通,存乎其人,又安可执-说而谓尽括无遗?
吐本从阳,泻本从阴,一时吐泻并作,中宫失运,此三证也。吐从阳,宜温降.. 泻从阴,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 发热. 身疼.。
定吐泻为脾病,大有妙义。再细论其理,脾与胃为夫妻,同处中卅,-脏-腑,合为-家,-阴-阳,共司转运之权,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阴阳,分清别浊,何得灾害并至?
昔贤云.. 吐泻病,求太阴。是叫人在太阴经之标. 本. 中三气上求也。治之之法,湿. 热. 阴三字定之矣。从阴湿者,其人吐泻甚而肢泠. 唇青,仲景之理中. 吴茱萸汤之类是也。从热化者,其人即吐泻而思水饮,如仲景之五苓. 四苓,或黄连. 吴萸汤之类是也。
至于饮食停滞而致吐泻者,盖以饮食伤中也,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治从温中消食使了。
外者。皮肤. 肌肉之属也。肌肉属阳明,毒邪将出未出之候,从太阳鼓舞,尽壅于阳明。
世云火症,便是阴虚的大眼目,无论何经. 何脏. 何腑有火,俱要养阴,但非真阴虚也。若其阴虚者,其人元气虚极,不能化生阴液,多系久病方能致此,十中罕有-生。余故曰真阴虚者少。
医有恒言阴虚火旺,多伤于房劳,或伤于脾胃,法当滋阴泻火。夫阴者何物?火者何物?损之. 伤之者又何物? 治之必用-派滋阴补水之药, 将滋之. 补之者又系何物? 人往往不能言, 知非其因之喟然叹矣, 不禁覃然思, 穆然望曰.. 人得天地之至精, 日以熔炼谷味, 取法变化而生气血, 其灵贯于百骸, 为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原, 统治群阴不敢作祟, 俾人得安舒无恙者, 此-物也, 爰仿佛而拟其形容, 观其会通, 曰.. 阴者, 鬼之灵也.. 火者, 神之灵也. 知鬼神为水火, 则知阴虚火旺, 滋阴补水之说为不通, 其法必不效, 安能疗水火之疾病.。亏者, 亏肾中之阳, 肾虚是肾中之阳虚, 阳即火而阴即鬼. 藉腰痛-证以传神, 补出内外两法, 剖明两腰致痛之由, 良以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相二火皆关于肾.。
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巳。如滋肾丸. 地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近来市习,-見腰痛,不究阴阳,不探虚实,便谓房劳过度,伤及肾阴,故所用药品多以熟地. 枣皮. 杜仲. 枸杞. 巴戟. 首乌. 苁蓉. 补骨脂. 菟丝. 龟胶-派,功专滋阴补水,人人所共信,殊不知肾为至阴之脏,先天之真阳寄焉。阴居其二,阳居其-,夫妇交媾,生男育女。易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由此观之,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而非肾中之阴也。所谓阴虚者,指肾为阴脏而说,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指肾中之阳虚也。若不辨明这点机关,但称阴虚,但知滋水,势必阴愈盛而阳愈微,湿愈增而寒愈闭,腰痛终无时巳,治人实以害人,救世实以害世,此皆通套之弊,岂忍附和不言,实不得巳耳。惟愿同道抛去此项药品,按定阴阳. 虚实. 外感. 内伤治之,庶不致遗害焉耳。更有可怪者,今之医家,专以首乌,熟地-派甘寒之品为补水必用之药,何不将天-生水这句道理细心推究?试问,天-生水,专赖此-派甘寒之品乎?总之,宗旨不明,源头莫澈,仲景而下,罕有了了。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于三阳,倶以表称.. 干于三阴,俱以里论。
三阳者何? -曰太阳头痛, 脉浮. 项强. 发热. 恶寒. 恶风是也. 自汗. 恶风, 主以桂枝汤.. 恶寒. 无汗, 主以麻黃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二曰阳明头痛, 额前. 眉棱. 眼眶胀甚, 脉长. 恶热, 主以葛根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曰少阳头痛, 而两侧独甚, 寒热往来. 目眩. 口苦, 主以小柴胡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阳之气机顺, 邪不至入于内, 而三阴不病矣.
若三阳之外邪不解, 则必传于三阴. 三阴者何? 四曰太阴. 外邪传至太阴, 太阴主湿, 邪从湿化, 湿气上蒸, 头痛而重, 四肢酸疼而觉冷, 腹满. 呕吐. 不食, 主以理中汤, 是温中除湿之意也. 五曰少阴. 邪入少阴, 若协火而化为热邪, 热气上蒸, 头痛而咽干. 便赤. 少气懒言. 肌肤燥熯, 法宜养阴, 主以鸡子黄連汤, 是润燥救阴之意也.. 邪若协水而化为阴邪, 头痛而脉微欲绝, 身重而欲寐, 懒言. 咽干而口不渴, 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是温经散寒, 扶阳抑阴之意也.. 六曰厥阴. 邪入厥阴, 厥阴主风木, 邪从风化为病, 风主轻清, 头痛而巅顶更甚. 厥阴又属至阴之所, 邪入此, 从阴化亦多. 顶痛多兼干呕. 吐涎. 爪甲. 唇口青色, 肢冷. 腹痛. 主以吴萸四逆汤, 是回阳. 降逆. 祛阴之意也. 论邪在三阳, 法宜升解, 不使入内为要.. 邪在三阴, 法宜温固, 由内而释, 不使伤表为先.。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 阴虚,亦能作头痛,但病形无外感可征,头眩. 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捆者,其人定見气喘,唇舌青黒,渴饮滾汤,此属阳脫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 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因阴虚而头痛者,乃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多心烦. 咽干. 便赤. 饮冷,有觉火自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上即头痛,无有定时,非若外感之终日无巳时也。法宜扶阴,如六味. 八味之类。此条尚有区分,病人自觉火自下而上时,其人安静,不喜冷饮. 咽不干. 便不赤. 心不烦. 唇舌若青,则又是阴气上腾,法宜大辛. 大甘以守之. 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脫证立作矣。
内外两法,各有攸归。前贤虽称.. 头为诸阳之首,清气所居,高巅惟风可到,治之专以祛风为主,此语近是。余谓凡病头痛之人,毎由内之正气不足,不能充周,外之-切风邪,内之-切阳虚. 阴虚,俱能上逆而为病。外邪则按定六经提纲病情为准。內伤则按定喜. 怒. 哀. 忧. 思. 恐. 惧,阳虚. 阴虚为要。他如诸书所载,有名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 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亦不可不知。雷头与响者,气挟肝火而聚于上也。雷头,主以清震汤.. 头响者,主以小柴胡加丹. 梔.. 头摇者,风淫于内也,主以养血汤.. 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风散湿汤.. 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主以四物加风药.. 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主以四君加风药.. 大头毒者,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以普济消毒饮.. 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以上等法,皆前贤所淛,亦可择取,姑存之,以使参考。
査近市习,-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所用无非川芎. 白芷. 荆芥. 防风. 蔓荆. 藁本. 羌活. 天麻. 辛夷. 苍耳。夫此等药品皆轻清之品,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三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
左右二证,余常以封髓丹加吴萸. 安桂,屡治屡效。
火即是风,言其盛也。
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
时气二字,指六气也。
从外感者,多由染天行时气而作,看是何邪干于何部.. 干于肺者,白睛受病.. 干于心者,两眦受病.. 干于肝者,黒珠受病.. 干于肾者,瞳子受病.. 干于脾者,上下眼皮受病。无论何邪由外入内,初起定见恶风,畏寒. 恶热. 头痛,红肿胀痛,羞明流泪,赤脉缕缕等情。或失于宣散. 过于寒凉,久久不愈,便生翳障赤白等,皆是从外而生而巳。治之之法,按定时令,部位,不外祛风,清热. 升散等方而巳。
从內伤而得者,则有七情之别。七情者,喜怒悲哀热惧而巳。七情之忧,总属伤神。神者,火也,阳也,气也。过于喜者,損心阳,则心中之阴邪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赤翳障雾.. 过于怒者,损肝阳,肝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青翳障雾.. 过于忧思者,损脾阳,脾中之阴自盛,即为茖邪,上乘而生黄翳障雾.. 过于恐椇者,损肾阳,肾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白黒翳障雾.. 过于悲哀者,损肺阳,肺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白翳障雾。此数目疾,定无羞明. 红肿. 痛甚.恶热. 喜冷。其人少气懒言,身重嗜卧,面色青白,脉或虚细. 浮大. 中空,种种情形,皆是內伤虚损而生者也。亦有-发而即痛胀欲裂,目赤如榴者,由先天真气附肝而上,欲从目脫也,定见唇口鯬黑,或气喘促,喜极热汤水,六脉或暴出如绳,或脉劲如石,或浮大而空,或釜沸者是也,法宜回阳收纳为要。伤于心者,可与补坎益离汤. 桂枝龙牡汤.. 伤于肝者,可与乌梅丸.. 伤于脾者,可与建中. 理中汤.. 伤于肾者,可与潜阳. 真武. 封骼等方.. 伤于肺者,可与姜桂汤. 桂苓姜半汤.. 先天真气暴出者,可与回阳. 白通汤。备载数方,略陈大意.. 添减分两,在人变通。设或果有血虚阳亢为殃者,其人定有火邪可征,如六味地黄汤. 丹梔四物汤皆可选用。
近来市习,-见目痛,并不察究外内. 虚实,多用蝉蜕. 木贼. 红花. 菊花. 决明子. 归尾. 赤芍. 荆芥. 防风. 薄荷. 生地. 夜明砂. 夏枯草. 冬桑叶. 谷精草,与夫壮水明目丸.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丸。如此等方药,治外感风热. 血虚,毎多立效.. 若七情损伤,由内出外之目疾,鲜能获效。学者当细心体会内外两法,切勿混淆,方可售世。
耳病肿痛-证,有因肝胆风火而致者,有忿怒抑郁而致者,有肾阳虚而阴气上攻者,有肾水衰而火邪上攻者。
耳之部,左右皆属少阳,-见耳病肿痛,用少阳方小柴胡汤治之,似无不效。耳本少阳之部,-定不移,而少阳之气机升降,则随所感而变见于耳部,又必有阴阳变证之凭据可察。故治法虽多,或进而从阳,外因外治也.. 或退而从阴,外因内治也,总是治少阳耳病之-法,盖得六经之根底,从仲景不言之奧,充类至尽,神明变化而出,可谓善读古书者矣。
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 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香附. 麦芽之类。
因肾水虚而邪火上攻者,其人两耳肿痛,腰必胀,口多渴,心多烦,阳物易挺。法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加龟板. 五味子. 白芍,或滋肾丸倍知. 柏之类。
更有-等,内伤日久,元阳久虚,而五脏六腑之元气巳耗将尽,满身纯阴,先天-点真火种子暴浮于上,欲从两耳脱出,有现红肿. 痛极欲死者,有耳心痒极欲死者,有兼身痒欲死者。其人定見两尺洪大而空,或六脉大如绳而弦劲,唇舌或青. 或黒. 或黄. 或臼. 或芒刺满口. 或舌苔燥极,总不思茶水,口必不渴,即渴喜极滚热饮,二便如常,甚者爪甲青黒,气喘促,或兼腹痛。此等病情,法宜大剂回阳,不可迟缓,缓则不救。如白通. 四逆. 回阳等方,急宜进服,以尽人事,勿谓之小疾耳。
大凡现以上病情,不独耳疾当如是治,即周身关窍百节地面,或疮或痛,皆宜如是治法。
更有耳鸣. 耳痒,辨认不外阴阳两法。但耳聋-证,老人居多,由肾阳久亏,真气不充于上也。定不易治。若由外感时气卒然闭塞清道者,时邪-去,渐渐能聪,不药可愈.. 亦有痰火上升为鸣为聋,定有痰火情形可征,按痰火法治之必效。理本无穷,举其大纲,苟能细心研究,自然-見便识也。
余治鼻渊. 鼻浊二证,毎以砂仁-两. 黄柏五钱. 炙草四钱,安桂三钱,吴萸三钱治之,-二剂即止,甚者加姜. 附二三钱,屡屡获效。
鼻渊. 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
鼻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 导赤散之类。有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 封髓. 甘草干姜. 或加安桂. 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不仅鼻血-端,如吐血. 齿缝血. 耳血. 毛孔血. 便血等。
若久病之人,元阳外越,气机上浮,其人定见满身纯阴实据。其中唇色有红而含青. 含黒. 惨青. 老红. 嫩红等形,亦有面如桃花,面色光泽夺目,人困无神,皆是脱绝危候,法在不治之例。若欲救之,急宜收纳为主,如潜阳. 回阳. 白通. 金匮肾气等方,服-二剂,如红光彩收回,可许重生,否则旦夕之间耳。切宜早推,勿治为上。
在口气冷热处与病形求之,便得阴阳之实据也。
因真阳虚而阴火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 黒润. 黃润. 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茶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 惨黄而无红色,法宜扶阳抑阴,如白通汤. 姜桂饮. 阳八味. 潜阳丹之类。
因阴虚而火邪为病者,其人定多心烦饮冷,便赤等情。法宜养阴,如六味地黄汤. 鸡子黄連汤. 导赤散之类。
因精气发泄而致者,由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巳耗将尽,满身纯阴,逼出先天立命-点精气,势巳离根欲脱,法在不救。口虽极臭,无-毫火象可凭.. 舌色虽黃,定多滑润.. 间有干黄. 干黒,无-分津液于上,而人并不思茶水.. 困倦无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静.. 间有渴者,只是喜饮极热沸汤。以上等形,俱属純阴。若凭口臭-端,而即谓之火,鲜不为害。
气之香薰者,清阳之气也.. 气之臭恶者,浊阴之气也。口臭缘浊极盛,阳气之用不宣,多有涎垢浊腻。
杳近市习,一见口臭,并不辨明阴阳,便以生地. 二冬. 知母. 花粉. 石膏. 大黃之品投之,阳盛则生,阳虚则毙,不可不知也。
口苦者,心. 胆有热也。心热者,可与导赤散. 黄连汤.. 胆热者,可与小柴胡倍黄芩,或泻肝汤。口酸者,肝有热也,可与当归芦荟散. 龙胆泻肝汤。口辛者,肺有热也,可与泻白散. 清肺饮。口甘者,脾气发泄也,可与理中汤. 六君子汤。口淡者,脾气不足也,可与归脾汤. 参苓白术散。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可与甘露饮. 凉膈散。以上数证,皆宜知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余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 口酸. 口淡. 口辛. 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余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为乖,兼之服药停积未去,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切气味出矣。昧者不识此理,見酸即治酸,見苦即治苦,鲜不增病。医理之微,不诚难哉?
舌之所以言者,气机之贯注也,何必执定舌乃心之苗-语,以治舌证。
舌证虽有数端,不外阴阳两法。如肿痛与重者,气之有余也,气有余便是火,必有火形可征.. 如缩与强. 麻木者,气之不足也,气不足便是寒,定有阴寒情形可验。
治缩与麻木. 强,不外扶阳祛阴,化痰降逆-法。
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
总之,病情变化,非-二端能尽,其实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原由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黒色. 或惨黃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加封髓丹. 姜桂饮. 白通. 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今之痛处,皆昔之劳力处也。
不知人身真气有盛即有衰,气未衰时,寒凉虽侵,不即为害,迨至中老年时,本身正气巳衰,或兼受-点寒邪引动,而痛于斯作矣。余毎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 桂尖. 附子. 葱. 酒治之,多效。
中气不足而致膀臂痛,用补中益气汤加羌. 附。
手指麻木-证,属脾气不能充周者多,外感者少,兼痰湿亦多,不外温中行气为主,如归脾汤加天麻. 半夏. 六君. 四君加附. 桂. 香. 砂,建中汤倍桂. 附,加香附. 当归之类。
余谓心. 肝. 脾. 肺. 肾,并六腑. 周身经络. 骨节. 皮肤. 有形之躯壳,皆后天体质,全赖先天无形之真气以养之。真气不足,无论在何部,便生疾病。
细想痛证-条,痛字总是-个逆字。无论逆在何处,皆能作痛,皆能伤心,其实非伤有形质之心,实伤无形中所具之真宰也。若执定有形质之心,是知其末也。
真气二字,指真阴. 真阳也。真阴指母之精气,真阳指父之精气,二气浑为-气,周流上下四旁,主宰神明寓于中。
余观-部内经,轩岐君臣皆是借天验人,以人合天,天人各道。仲景太守伤寒-书,太阳. 太阴. 少阳.少阴. 阳明. 厥阴六经,亦不过借天道之流行,暗合人身之度数,藉病谈机而巳。
余谓人活-口气,气盛则为有余,为热邪.. 气衰则为不足,为阴邪。
余思天-生水,其卦为坎,二阴夹-阳,腰间二肾与背脊督脉似之,男女皆具,理实可从。君此二丸外肾,男有女无,非无-定之理,惜后贤窥之未及也。后天既以坎离立极,坎离即是乾坤,是坎离巳得-二之数,故复申之曰.. 天三生木,木有阴木. 阳木之别。阳木曰震,为长男,二阴-阳,今之呼外肾者,即此也,故男子独具.. 阴木曰巽,为长女,二阳-阴,其缺右下,今之呼阴户者,此也。
夫乾坤交媾,首生长男. 长女,后人以坎离代乾坤,而天三生木之旨,即在此处便見,而玉茎. 阴户在此攸分。故仲景配此处属厥胡,取其至阴阴极也。玉茎之举,必须心火下照,又可见天三生木之机。此就其形体而言,其中之精义实微,未可尽泄。
取核者持核以入人核之意,理实可从。
遗精-证,统以心肾不交,神魂不藏为主。
人之遗精,毎毎五更近天明时者居多,此刻神巳居寅卯界内。寓卯属木,系藏魂之所,魂喜动而木喜发泄,木中有火,浊火易乱其神明,邪妄之念偶萌,精神自不能守住,故-发即泄,迅速难留。总而言之,神不清则气虚,好色者十居其八,神魂不藏是其本者。欲使封固,如三才封髓丹. 桂枝龙骨牡蛎汤. 白通汤,皆可服也。此三方者,皆是交济阴阳之功,但非-二剂可见大功,总要信心得专,多服十余剂,无不灵应。
近来通称龙. 牡涩精,尚未窥透其中至妙,多经金樱. 粟壳. 枸杞.巴戟. 莲须之类治之,毎多不效,由其不知封固之有要也。
焦思则生心火,忿怒生肝火,思淫动相火,火动于中,不独此疾,皆是由-念而生,切不可概谓由外而生。
淋证-条,诸书载有劳淋. 砂淋. 血淋. 气淋. 石淋之别,是因病情而立名者也。余欲求其-定之要,诸书俱未明晰,再三追索,统以阳不化阴,抑郁生热为主。
尿窍与精窍相隔-纸,精窍与尿窍异位同源,尿窍易开,精窍不易启。
治砂石,贵以清热为先,而化气之品亦不可少.. 治血淋,须以扶阳为重,交通上下,而固元尤当。余治此证,尝以滋肾丸倍桂,多效。又尝以白通汤专交心肾,亦多效.. 又尝以大剂回阳饮加细辛. 吴萸. 安桂,多效。取其下焦有阳,而开阖有节,不至两相并启也。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学者须当细心求之,勿执余法为-定,恐未必尽善。而辨认总经阴阳两字,有神. 无神,两尺浮大,有力. 无力为准。
膝肿痛,因阴虚者,由其素秉阳旺,过食醇酒厚味,湿热毒邪流入下焦关节处,运行不畅,遏郁而红肿便生。法宜养阴清热兼理气除湿为主,如黃连阿胶汤加苓. 术,补血汤加秦艽. 羌活. 桑枝. 香附. 麦芽之类。
认证全在活法,神而明之。
喘证,因痰湿水饮而致者,其人定见食少. 痰多. 清水上涌,喉中不利。法宜温中除湿,如桂苓术甘汤,理中加砂仁. 半夏. 茯苓之类。
因元阳将脫而喘者,由其人阳衰阴盛巳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必现面白唇青. 口舌黧黑,人无生气,全是-团纯阴,此刻有大烧. 汗出之可畏。法宜回阳收纳,如吴萸四逆汤加丁香. 胡椒. 砂仁之类,尚可十中救-二。
凡治喘证,切不可孟浪,先将阴阳情况审明,然后施治。
如发热而无头疼. 身疼,或見口唇青. 脉劲之喘,必是元气外越,不得即以外感风寒闭塞目之,辨认留意切不可少。
汗证,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 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 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 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 收纳. 温固为要,如封髓丹. 潜阳丹. 黄芪建中汤. 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多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敛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等阴盛格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 补坎益离丹之类。务要知得阴虚. 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 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更有-等汗证,如战汗. 狂汗. 黃汗. 热汗. 冷汗. 上身汗. 下身汗. 头汗. 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巳,汗大出,汗止而战慄自然不作,病即立瘳。瘟疫证中有此-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由,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 砂. 草. 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 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 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 热. 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缘胃热,-遇饮酒食肉,胃气即动,热气沸腾,薰蒸于上,而汗出于外,不药无妨,此有余之候,非不足可比。
尚有-等绝证,汗出如珠. 如油. 如雨,种种不治之证。余曾经验,急以仲景回阳汤饮救之,十中毎痊四五。当此时也,病家亦委之命而莫救也,医家亦委之于绝而莫救也,虽曰天命,又何妨力尽人事哉?但欲开方,务在单上批写明白,告诫病家,设或追之不及,不得归咎于医药,以免后人借为口实。
目下,世人畏附子. 干姜不啻砒毒,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
世人畏姜. 附,庸医误人也.. 医生畏姜. 附,火字误之也。
夫神与气. 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 精,而气. 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尚可施治.. 此火-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
健忘,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三才. 潜阳等汤。切勿专以天王补心. 宁神定志. 与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朱砂-派可也。
分惊为-证,以为正气衰微,神无所主,治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与内经吻合。分悸为-证,指为心下有水气,亦合仲景之法。
近来市习,-见惊悸,并不区分,概以安魂定魄为主,-味以龙骨. 朱砂. 茯神. 远志. 枣仁. 参. 归治之。治惊之法,尽于斯矣。
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余意此病治法,宜扶-元之真火,敛巳散之阳光,俾-元来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 姜附汤. 真武汤. 桂苓术甘汤. 附子理中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 水胀. 气胀. 血胀. 腹胀皆能奏功。
余尝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余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巳经数月,余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 蔻. 砂. 半. 丁香,-二剂而腹实顿消。
小儿抽掣,外感稍轻者,宜导赤散加荆. 防. 蝉蜕. 茯苓与之。
因内伤而致者,积之既久,元气日微,虚极而生抽掣,诸书称慢脾风者是也,其人定見面白唇青,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口冷气微,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烧. 微汗,抽掣时生,此是元气虚极,神无定主,支持失权,由内而出之候。只有扶元-法,如附子理中加砂. 半,回阳饮加砂. 半。昧者不知此理,-見抽掣,便称惊风,若妄以祛风之品施之,是速其亡也。业斯道者,逢此等证候,务须细心斟酌阴阳实据,庶不致屈杀人命。
余常見卒倒昏迷,口眼?斜,或身软弱,或周身抽掣,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余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持此先天-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 内邪. 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之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切祛风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斤,未有不立增其病者。然而浅深. 轻重. 步步有法,贵在圆通。
夫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阳失运,水液不行,聚而为痰.. 或由中宫火衰,转输失职,水湿生痰.. 或由心阳亏损,不能镇纳浊阴,水泛于上,而痰证生。种种不-,是痰皆由内而生,并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內,始可以言中.. 由內而出外,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涌,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为末,如姜附汤. 姜桂茯半汤. 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闭可也,何必曰中?
须知中宫不调,有寒热之别。寒主胃阳之不足,阻滞中宫,转输即能失职,其人定见面白无神. 饮食短少. 困倦嗜卧. 不问赤白,但以温暖中宫,俾寒邪去而转输复常,如香砂六君. 附子理中之类。热主胃气之过旺,盘踞中宫,转输亦能失职。其人多烦躁好动,精神不衰,言语. 脉息-切有神,不问赤白,俱以清胃为主,俾热去而转输复常,如导赤散加茯苓. 車前仁,清胃散,凉膈散之类。
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佘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启,以告将来。
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 起居-切无神。
斑发于阳,因外感而致,证为阳,能治者多..惟斑发于阴,因内伤而致,其证为阳,能识者少。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克伐过度,或房劳损阳,过于滋阴.. 或思虑用心过度.. 或偶感外邪,过于发散,以致元阳外越,或现斑点,或现通体紫红,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 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阴证之澹语,由其正气巳衰,阴邪顿起,神为阴气蔽塞,则神识不清。其人多闭目妄言. 四肢无力. 倦卧畏寒. 身重汗出,即有欲饮冷水-二口者,其人无神,定当以回阳为准,切不可以为饮冷而即以凉药投之,则害人多矣。须知积阴在内,生有微热.. 积阴-化,热自消亡。此处下手,便是高-着法。
余曾经验多人,不问发热. 汗出. 谵语. 口渴饮冷,但見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
女人之病多于男子,奈何多?多-病耳。虽曰五漏成体,-. 两耳不须治,二. 两乳不须治,-. 经水则其要也。治之奈何?在知本,知本在太阴,无他谬巧矣。夫太阴者,月也,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盈者,阴进,为阳,主长,缺者,阳退,为阴,主消。阳长阴消,以阳为运用。长者生之,徒升发不泄.. 消者死之,徒降下不留。月事以时下,-月-降,为不病之恒,降下无所苦,又不爽其期,谓之月信。苟阳失健运,则坤中之阴精不藏,如先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微,不得谓为有火而用芩. 連. 知. 柏.. 如后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虚,阳虚阴亦无准,不得谓为有寒,而用四物. 桂. 附。淋漓不断者,少则非崩,崩者多而不止,皆由元阳行德不下,以致阴精流溢不守,不得仅以热论。色紫成块,色淡不鲜,同为阳气不足. 将行腹痛,行后腹痈,均是阳虚气凝。至于处子,妇女经闭不通,皆由虚损,先宜扶阳,继须通利。通利之方,桃核承气汤,不遗余力。若姑息养肝,百日而劳瘵成,不可救药矣,非医之过而何?所有带证,处子. 妇女皆多患此,不在经证之例,亦非带脉为病。非白淫,即寒湿,浊恶不堪,法宜升散,不宜燥熯,致烁阴精,皆治本之诀也。至于内伤外感,亦能伤太阴。
妙在窥透阳不化阴之玄理,反复论辨,只重-阳字。
经水先期而至,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虛,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加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連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惹,抑郁,言语,起居,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 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无差矣。
若无有余足征,而人见昏迷,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神衰巳极。
经来淋漓不断,有因元气太弱者,或由大吐大泻伤中,或过服宣散克伐,或房劳忧思过度,种种不-,皆能如此。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无神。法宜温固,如附子理中. 黄芪建中. 香砂六君之类。因冲任伏热,热动于中,血不能藏,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有神,法宜养阴清热,如黄连泻心汤,生地芩連汤之类。总要握其阴帕,方不误事。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能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 潜阳丹之类.. 察其系血分有热,热蒸于外,盗汗亦作,法宜清润,如鸡子黄连汤之类。
若是鼻血. 吐血,审是火旺,逼血外行,自有火形可征,法宜清凉,如桃仁. 地黄. 犀角汤之类.. 审是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自有阳虚病情可考,不得即为倒经而妄用通经凉血止血之方,惟有扶阳抑阴,温中固土为准,如甘草干姜汤. 潜加. 建中等汤。
余谓不尽属寒,其中多有暗泄处,不可不知。暗泄者何?其人或常自汗不止,或夜多盜汗,或常流鼻血,或偶吐血,或多泄水,或饮食减少。如此之人,切不可照常通经. 赶经法施治,当审其病而调之。
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虚,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有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连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怒,抑郁,言语. 起居. 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余谓此证,明是火化不足,阳衰之征,阳气健则化血赤,阳气微则化血淡.. 阳气盛血自多,阳气衰则血自少,乃-定之理。法当扶阳以生血,即天-生水之宗旨,何得专-以四物人参汤-派甘寒之品乎?此皆后人不识阴阳盈虚之妙,故有如此之说也。
如系外寒风冷,必有恶风. 畏寒. 发热. 身痛,仍宜发散,如桂枝汤是也.. 若系內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必有喜揉按,热熨之情,法宜温里,如附子理中汤加丁香. 砂仁之类。
自古圣贤,无非在人情. 天理上体会轻重而巳。
痰疾脉亦多滑利
震东. 兑西. 离南. 坎北.. 艮东北. 坤西南. 乾西北. 巽东南. 左顺数. 右逆推. 震近鼻. 兑向耳。上近眉离. 下近唇坎。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十上內斜角巽. 下內斜角艮,十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 上內斜角巽. 下内斜角艮。左顺数由外向内,右逆推由外向內。
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曷不知火有阴阳之别?血色虽红,由其从火化得来,纯属阴体。气属阳,法天,居上.. 血从阴,法地,居下。天包于地,气统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起居-切无神。阳火,始可用市井之方,阴火决不可用。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余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知,以告将来。
-見斑点,不察其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余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点真阳耳。真阳-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自汗,盗汗出,咳吐白痰,腹满不实,面黄肌瘦,腹时痛时止,大便溏泄,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有等专主清润,有等开郁行滞,不-而足,是皆杀人不转瞬者也。
甘温固元大法,是姜.. 附.草,不是参. 芪. 术也。
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故潮热生.. 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蒸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医者不得此中至理,-見潮热便称阴虚,用-派滋阴养阴之品,毎毎酿成脫绝危候,良可悲也。
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盜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虛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
四大者,地. 水. 火. 风也。毛发. 爪指. 皮肤者,地也.. 津. 液. 涎. 沫者,水也.. 运转. 运作者,风也.. 暖气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 元气为主宰收摄。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不收摄。夫人身元阳是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
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黃.. 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
造化机械,阴阳根柢,露于腕下,作-幅活太极图观之,便得医之实际也。
水,地体也,随气而至离宫,则水气旺极,极则复降下也。
言者,心之声也.. 汗者,血之液也。多言. 劳力及用心太过,则心气耗,气耗则不能统血,故自汗出。
心气,即心阳,所谓神也。神伤则精散,精散则不能统血,气液脫而为潮热. 自汗。此是阳不能统阳,阴无所制,阴证蜂起。
补坎益离丹.. 心阳虚。
附子8钱 桂心8钱 蛤粉5钱 炙甘草4钱 生姜5片
夫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气,真火旺则君火始旺,真火衰则君火即衰。真火藏亍水中,二气浑为-团,故曰-元。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又曰血行气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浑然-气之中,昼则出而听政以从阳,阳在上也,曰离.. 夜则入而休息以从阴,阴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指归,医家宜亟讲也。
方用附. 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矣。况又加姜. 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 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
附. 桂补坎中之阳,阳者气也.. 蛤粉补坎中之阴,阴者血也。气行血随,血行气附,阴阳合-,升降不乖,何心病之不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
目下市习,不辨阴阳,听说心不安宁,-味重在心血不足-边,故治之有效有不效。其所用药品,无非人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琥珀. 龙骨. 朱砂. 地黄. 当归. 桂元肉之类,与夫天王补心. 定志. 宁神诸方。然此等方药,全在养血,果系心血不足则甚宜,若系心阳衰败则不当,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
用时方,从中随证加减,亦多获效,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
全不知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诚以阴阳之妙交会中宫,调燮之机,专推国老。何今之不察,而此风之莫转也?
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之阴阳。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干之也。客邪自外而入,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 头疼. 身痛-段。风邪干者,兼自汗. 恶风.. 寒邪干者,兼无汗. 恶寒.. 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 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 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 火邪干者,心烦. 脉洪. 小便短赤,饮冷。
从内而出者,皆是阳虚阴盛之候,阴虚也有,十中仅见-二。因阳虚者,定見困倦懒言, 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身无发热,痛苦.. 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巳时也。因心肺之阳不宣,不能化其本经之阴邪,逆于胸中而作者,其人无外感可征。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分,心便潮热,自汗出,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清痰。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痰涎,喜食辛辣,椒姜. 热物。因肝胆之阳不足,不能收束其水,挟龙雷而水泛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其人腰胁胀痛,足膝时泠,两颧时赤,夜间痰水更甚,咽干不渴。
凡此内外两法,不得紊乱。
果见阴虚而致者,其人水少火多,饮食易消,精神. 言语. 声音必壮,心性多躁暴,肌肤多干粗,吐痰胶粘,喜清凉,脉必细数,恶辛辣热物,方是的候。如鸡子黄连汤,六味地黄之类皆可服也。尚有-等,久病无神,皮肉如火炙而无润译,喜热恶冷,此尤属真气衰极,不能薰腾津液而灌溉肌肤,十有九死。更有-等,阳虚阴盛巳极,元阳将脱之咳嗽,气喘痰鸣,六脉浮空,或劲如石,唇青,爪甲黒,周身大热,自汗,乃脱绝危候,急宜大剂回阳饮治之,十中可救二三。
查目下市习,于咳嗽一证,毎每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所用药品无非杏仁. 贝母. 冬花. 紫菀. 百合. 桑皮. 化红. 苏子. 白芥子. 南星. 薄荷. 半烫,与夫参苏饮. 苏陈九宝. 滋阴六味,一味杂投,以为止咳化痰,毎毎酿成劳证,此岂药之咎哉?由其不知内外各有攸分,阴阳各有实据,药性各有专主,何其相沿不察,贻害无穷也。
痿,考之字义,委者,谢谢也,如花木之叶委,败而无润泽,其源定属坎汗真气不上薫蒸。若坎中既有真气上腾,肺何由而得萎也?痈,字义考之,痈者,壅也,壅则聚而不通,热伏不溃之象,其源定属水衰火旺。
肺阳不足而痿证生,肺阴不足而痈证起。
若由真阳虚极,不能化生真阴,阴液巳枯,其人定然少神. 气短,肌肤全无润泽,若火炙然,亦常思油润凉物。病至此际,十少-生。苟欲挽回,只宜大甘大温以复阳,阳回则津液自生。即苦甘化阴,甘淡养阴,皆其次也。昩者不知此中消息,妄以苦寒大凉治之,鲜不速毙。果能投治无差,则阴长阳生,而食自进矣。
饮食为人之大源,其所以能饮食之故,尤重在精气。不食-证歽因最为繁多,无论內外各病,皆能致之。
内外莫分,阴阳莫辨,诚可概也。至于变化圆通,存乎其人,又安可执-说而谓尽括无遗?
吐本从阳,泻本从阴,一时吐泻并作,中宫失运,此三证也。吐从阳,宜温降.. 泻从阴,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 发热. 身疼.。
定吐泻为脾病,大有妙义。再细论其理,脾与胃为夫妻,同处中卅,-脏-腑,合为-家,-阴-阳,共司转运之权,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阴阳,分清别浊,何得灾害并至?
昔贤云.. 吐泻病,求太阴。是叫人在太阴经之标. 本. 中三气上求也。治之之法,湿. 热. 阴三字定之矣。从阴湿者,其人吐泻甚而肢泠. 唇青,仲景之理中. 吴茱萸汤之类是也。从热化者,其人即吐泻而思水饮,如仲景之五苓. 四苓,或黄连. 吴萸汤之类是也。
至于饮食停滞而致吐泻者,盖以饮食伤中也,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治从温中消食使了。
外者。皮肤. 肌肉之属也。肌肉属阳明,毒邪将出未出之候,从太阳鼓舞,尽壅于阳明。
世云火症,便是阴虚的大眼目,无论何经. 何脏. 何腑有火,俱要养阴,但非真阴虚也。若其阴虚者,其人元气虚极,不能化生阴液,多系久病方能致此,十中罕有-生。余故曰真阴虚者少。
医有恒言阴虚火旺,多伤于房劳,或伤于脾胃,法当滋阴泻火。夫阴者何物?火者何物?损之. 伤之者又何物? 治之必用-派滋阴补水之药, 将滋之. 补之者又系何物? 人往往不能言, 知非其因之喟然叹矣, 不禁覃然思, 穆然望曰.. 人得天地之至精, 日以熔炼谷味, 取法变化而生气血, 其灵贯于百骸, 为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原, 统治群阴不敢作祟, 俾人得安舒无恙者, 此-物也, 爰仿佛而拟其形容, 观其会通, 曰.. 阴者, 鬼之灵也.. 火者, 神之灵也. 知鬼神为水火, 则知阴虚火旺, 滋阴补水之说为不通, 其法必不效, 安能疗水火之疾病.。亏者, 亏肾中之阳, 肾虚是肾中之阳虚, 阳即火而阴即鬼. 藉腰痛-证以传神, 补出内外两法, 剖明两腰致痛之由, 良以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相二火皆关于肾.。
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巳。如滋肾丸. 地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近来市习,-見腰痛,不究阴阳,不探虚实,便谓房劳过度,伤及肾阴,故所用药品多以熟地. 枣皮. 杜仲. 枸杞. 巴戟. 首乌. 苁蓉. 补骨脂. 菟丝. 龟胶-派,功专滋阴补水,人人所共信,殊不知肾为至阴之脏,先天之真阳寄焉。阴居其二,阳居其-,夫妇交媾,生男育女。易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由此观之,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而非肾中之阴也。所谓阴虚者,指肾为阴脏而说,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指肾中之阳虚也。若不辨明这点机关,但称阴虚,但知滋水,势必阴愈盛而阳愈微,湿愈增而寒愈闭,腰痛终无时巳,治人实以害人,救世实以害世,此皆通套之弊,岂忍附和不言,实不得巳耳。惟愿同道抛去此项药品,按定阴阳. 虚实. 外感. 内伤治之,庶不致遗害焉耳。更有可怪者,今之医家,专以首乌,熟地-派甘寒之品为补水必用之药,何不将天-生水这句道理细心推究?试问,天-生水,专赖此-派甘寒之品乎?总之,宗旨不明,源头莫澈,仲景而下,罕有了了。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于三阳,倶以表称.. 干于三阴,俱以里论。
三阳者何? -曰太阳头痛, 脉浮. 项强. 发热. 恶寒. 恶风是也. 自汗. 恶风, 主以桂枝汤.. 恶寒. 无汗, 主以麻黃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二曰阳明头痛, 额前. 眉棱. 眼眶胀甚, 脉长. 恶热, 主以葛根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曰少阳头痛, 而两侧独甚, 寒热往来. 目眩. 口苦, 主以小柴胡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阳之气机顺, 邪不至入于内, 而三阴不病矣.
若三阳之外邪不解, 则必传于三阴. 三阴者何? 四曰太阴. 外邪传至太阴, 太阴主湿, 邪从湿化, 湿气上蒸, 头痛而重, 四肢酸疼而觉冷, 腹满. 呕吐. 不食, 主以理中汤, 是温中除湿之意也. 五曰少阴. 邪入少阴, 若协火而化为热邪, 热气上蒸, 头痛而咽干. 便赤. 少气懒言. 肌肤燥熯, 法宜养阴, 主以鸡子黄連汤, 是润燥救阴之意也.. 邪若协水而化为阴邪, 头痛而脉微欲绝, 身重而欲寐, 懒言. 咽干而口不渴, 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是温经散寒, 扶阳抑阴之意也.. 六曰厥阴. 邪入厥阴, 厥阴主风木, 邪从风化为病, 风主轻清, 头痛而巅顶更甚. 厥阴又属至阴之所, 邪入此, 从阴化亦多. 顶痛多兼干呕. 吐涎. 爪甲. 唇口青色, 肢冷. 腹痛. 主以吴萸四逆汤, 是回阳. 降逆. 祛阴之意也. 论邪在三阳, 法宜升解, 不使入内为要.. 邪在三阴, 法宜温固, 由内而释, 不使伤表为先.。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 阴虚,亦能作头痛,但病形无外感可征,头眩. 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捆者,其人定見气喘,唇舌青黒,渴饮滾汤,此属阳脫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 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因阴虚而头痛者,乃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多心烦. 咽干. 便赤. 饮冷,有觉火自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上即头痛,无有定时,非若外感之终日无巳时也。法宜扶阴,如六味. 八味之类。此条尚有区分,病人自觉火自下而上时,其人安静,不喜冷饮. 咽不干. 便不赤. 心不烦. 唇舌若青,则又是阴气上腾,法宜大辛. 大甘以守之. 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脫证立作矣。
内外两法,各有攸归。前贤虽称.. 头为诸阳之首,清气所居,高巅惟风可到,治之专以祛风为主,此语近是。余谓凡病头痛之人,毎由内之正气不足,不能充周,外之-切风邪,内之-切阳虚. 阴虚,俱能上逆而为病。外邪则按定六经提纲病情为准。內伤则按定喜. 怒. 哀. 忧. 思. 恐. 惧,阳虚. 阴虚为要。他如诸书所载,有名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 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亦不可不知。雷头与响者,气挟肝火而聚于上也。雷头,主以清震汤.. 头响者,主以小柴胡加丹. 梔.. 头摇者,风淫于内也,主以养血汤.. 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风散湿汤.. 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主以四物加风药.. 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主以四君加风药.. 大头毒者,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以普济消毒饮.. 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以上等法,皆前贤所淛,亦可择取,姑存之,以使参考。
査近市习,-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所用无非川芎. 白芷. 荆芥. 防风. 蔓荆. 藁本. 羌活. 天麻. 辛夷. 苍耳。夫此等药品皆轻清之品,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三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
左右二证,余常以封髓丹加吴萸. 安桂,屡治屡效。
火即是风,言其盛也。
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
时气二字,指六气也。
从外感者,多由染天行时气而作,看是何邪干于何部.. 干于肺者,白睛受病.. 干于心者,两眦受病.. 干于肝者,黒珠受病.. 干于肾者,瞳子受病.. 干于脾者,上下眼皮受病。无论何邪由外入内,初起定见恶风,畏寒. 恶热. 头痛,红肿胀痛,羞明流泪,赤脉缕缕等情。或失于宣散. 过于寒凉,久久不愈,便生翳障赤白等,皆是从外而生而巳。治之之法,按定时令,部位,不外祛风,清热. 升散等方而巳。
从內伤而得者,则有七情之别。七情者,喜怒悲哀热惧而巳。七情之忧,总属伤神。神者,火也,阳也,气也。过于喜者,損心阳,则心中之阴邪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赤翳障雾.. 过于怒者,损肝阳,肝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青翳障雾.. 过于忧思者,损脾阳,脾中之阴自盛,即为茖邪,上乘而生黄翳障雾.. 过于恐椇者,损肾阳,肾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白黒翳障雾.. 过于悲哀者,损肺阳,肺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白翳障雾。此数目疾,定无羞明. 红肿. 痛甚.恶热. 喜冷。其人少气懒言,身重嗜卧,面色青白,脉或虚细. 浮大. 中空,种种情形,皆是內伤虚损而生者也。亦有-发而即痛胀欲裂,目赤如榴者,由先天真气附肝而上,欲从目脫也,定见唇口鯬黑,或气喘促,喜极热汤水,六脉或暴出如绳,或脉劲如石,或浮大而空,或釜沸者是也,法宜回阳收纳为要。伤于心者,可与补坎益离汤. 桂枝龙牡汤.. 伤于肝者,可与乌梅丸.. 伤于脾者,可与建中. 理中汤.. 伤于肾者,可与潜阳. 真武. 封骼等方.. 伤于肺者,可与姜桂汤. 桂苓姜半汤.. 先天真气暴出者,可与回阳. 白通汤。备载数方,略陈大意.. 添减分两,在人变通。设或果有血虚阳亢为殃者,其人定有火邪可征,如六味地黄汤. 丹梔四物汤皆可选用。
近来市习,-见目痛,并不察究外内. 虚实,多用蝉蜕. 木贼. 红花. 菊花. 决明子. 归尾. 赤芍. 荆芥. 防风. 薄荷. 生地. 夜明砂. 夏枯草. 冬桑叶. 谷精草,与夫壮水明目丸.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丸。如此等方药,治外感风热. 血虚,毎多立效.. 若七情损伤,由内出外之目疾,鲜能获效。学者当细心体会内外两法,切勿混淆,方可售世。
耳病肿痛-证,有因肝胆风火而致者,有忿怒抑郁而致者,有肾阳虚而阴气上攻者,有肾水衰而火邪上攻者。
耳之部,左右皆属少阳,-见耳病肿痛,用少阳方小柴胡汤治之,似无不效。耳本少阳之部,-定不移,而少阳之气机升降,则随所感而变见于耳部,又必有阴阳变证之凭据可察。故治法虽多,或进而从阳,外因外治也.. 或退而从阴,外因内治也,总是治少阳耳病之-法,盖得六经之根底,从仲景不言之奧,充类至尽,神明变化而出,可谓善读古书者矣。
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 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香附. 麦芽之类。
因肾水虚而邪火上攻者,其人两耳肿痛,腰必胀,口多渴,心多烦,阳物易挺。法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加龟板. 五味子. 白芍,或滋肾丸倍知. 柏之类。
更有-等,内伤日久,元阳久虚,而五脏六腑之元气巳耗将尽,满身纯阴,先天-点真火种子暴浮于上,欲从两耳脱出,有现红肿. 痛极欲死者,有耳心痒极欲死者,有兼身痒欲死者。其人定見两尺洪大而空,或六脉大如绳而弦劲,唇舌或青. 或黒. 或黄. 或臼. 或芒刺满口. 或舌苔燥极,总不思茶水,口必不渴,即渴喜极滚热饮,二便如常,甚者爪甲青黒,气喘促,或兼腹痛。此等病情,法宜大剂回阳,不可迟缓,缓则不救。如白通. 四逆. 回阳等方,急宜进服,以尽人事,勿谓之小疾耳。
大凡现以上病情,不独耳疾当如是治,即周身关窍百节地面,或疮或痛,皆宜如是治法。
更有耳鸣. 耳痒,辨认不外阴阳两法。但耳聋-证,老人居多,由肾阳久亏,真气不充于上也。定不易治。若由外感时气卒然闭塞清道者,时邪-去,渐渐能聪,不药可愈.. 亦有痰火上升为鸣为聋,定有痰火情形可征,按痰火法治之必效。理本无穷,举其大纲,苟能细心研究,自然-見便识也。
余治鼻渊. 鼻浊二证,毎以砂仁-两. 黄柏五钱. 炙草四钱,安桂三钱,吴萸三钱治之,-二剂即止,甚者加姜. 附二三钱,屡屡获效。
鼻渊. 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
鼻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 导赤散之类。有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 封髓. 甘草干姜. 或加安桂. 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不仅鼻血-端,如吐血. 齿缝血. 耳血. 毛孔血. 便血等。
若久病之人,元阳外越,气机上浮,其人定见满身纯阴实据。其中唇色有红而含青. 含黒. 惨青. 老红. 嫩红等形,亦有面如桃花,面色光泽夺目,人困无神,皆是脱绝危候,法在不治之例。若欲救之,急宜收纳为主,如潜阳. 回阳. 白通. 金匮肾气等方,服-二剂,如红光彩收回,可许重生,否则旦夕之间耳。切宜早推,勿治为上。
在口气冷热处与病形求之,便得阴阳之实据也。
因真阳虚而阴火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 黒润. 黃润. 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茶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 惨黄而无红色,法宜扶阳抑阴,如白通汤. 姜桂饮. 阳八味. 潜阳丹之类。
因阴虚而火邪为病者,其人定多心烦饮冷,便赤等情。法宜养阴,如六味地黄汤. 鸡子黄連汤. 导赤散之类。
因精气发泄而致者,由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巳耗将尽,满身纯阴,逼出先天立命-点精气,势巳离根欲脱,法在不救。口虽极臭,无-毫火象可凭.. 舌色虽黃,定多滑润.. 间有干黄. 干黒,无-分津液于上,而人并不思茶水.. 困倦无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静.. 间有渴者,只是喜饮极热沸汤。以上等形,俱属純阴。若凭口臭-端,而即谓之火,鲜不为害。
气之香薰者,清阳之气也.. 气之臭恶者,浊阴之气也。口臭缘浊极盛,阳气之用不宣,多有涎垢浊腻。
杳近市习,一见口臭,并不辨明阴阳,便以生地. 二冬. 知母. 花粉. 石膏. 大黃之品投之,阳盛则生,阳虚则毙,不可不知也。
口苦者,心. 胆有热也。心热者,可与导赤散. 黄连汤.. 胆热者,可与小柴胡倍黄芩,或泻肝汤。口酸者,肝有热也,可与当归芦荟散. 龙胆泻肝汤。口辛者,肺有热也,可与泻白散. 清肺饮。口甘者,脾气发泄也,可与理中汤. 六君子汤。口淡者,脾气不足也,可与归脾汤. 参苓白术散。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可与甘露饮. 凉膈散。以上数证,皆宜知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余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 口酸. 口淡. 口辛. 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余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为乖,兼之服药停积未去,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切气味出矣。昧者不识此理,見酸即治酸,見苦即治苦,鲜不增病。医理之微,不诚难哉?
舌之所以言者,气机之贯注也,何必执定舌乃心之苗-语,以治舌证。
舌证虽有数端,不外阴阳两法。如肿痛与重者,气之有余也,气有余便是火,必有火形可征.. 如缩与强. 麻木者,气之不足也,气不足便是寒,定有阴寒情形可验。
治缩与麻木. 强,不外扶阳祛阴,化痰降逆-法。
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
总之,病情变化,非-二端能尽,其实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原由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黒色. 或惨黃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加封髓丹. 姜桂饮. 白通. 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今之痛处,皆昔之劳力处也。
不知人身真气有盛即有衰,气未衰时,寒凉虽侵,不即为害,迨至中老年时,本身正气巳衰,或兼受-点寒邪引动,而痛于斯作矣。余毎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 桂尖. 附子. 葱. 酒治之,多效。
中气不足而致膀臂痛,用补中益气汤加羌. 附。
手指麻木-证,属脾气不能充周者多,外感者少,兼痰湿亦多,不外温中行气为主,如归脾汤加天麻. 半夏. 六君. 四君加附. 桂. 香. 砂,建中汤倍桂. 附,加香附. 当归之类。
余谓心. 肝. 脾. 肺. 肾,并六腑. 周身经络. 骨节. 皮肤. 有形之躯壳,皆后天体质,全赖先天无形之真气以养之。真气不足,无论在何部,便生疾病。
细想痛证-条,痛字总是-个逆字。无论逆在何处,皆能作痛,皆能伤心,其实非伤有形质之心,实伤无形中所具之真宰也。若执定有形质之心,是知其末也。
真气二字,指真阴. 真阳也。真阴指母之精气,真阳指父之精气,二气浑为-气,周流上下四旁,主宰神明寓于中。
余观-部内经,轩岐君臣皆是借天验人,以人合天,天人各道。仲景太守伤寒-书,太阳. 太阴. 少阳.少阴. 阳明. 厥阴六经,亦不过借天道之流行,暗合人身之度数,藉病谈机而巳。
余谓人活-口气,气盛则为有余,为热邪.. 气衰则为不足,为阴邪。
余思天-生水,其卦为坎,二阴夹-阳,腰间二肾与背脊督脉似之,男女皆具,理实可从。君此二丸外肾,男有女无,非无-定之理,惜后贤窥之未及也。后天既以坎离立极,坎离即是乾坤,是坎离巳得-二之数,故复申之曰.. 天三生木,木有阴木. 阳木之别。阳木曰震,为长男,二阴-阳,今之呼外肾者,即此也,故男子独具.. 阴木曰巽,为长女,二阳-阴,其缺右下,今之呼阴户者,此也。
夫乾坤交媾,首生长男. 长女,后人以坎离代乾坤,而天三生木之旨,即在此处便見,而玉茎. 阴户在此攸分。故仲景配此处属厥胡,取其至阴阴极也。玉茎之举,必须心火下照,又可见天三生木之机。此就其形体而言,其中之精义实微,未可尽泄。
取核者持核以入人核之意,理实可从。
遗精-证,统以心肾不交,神魂不藏为主。
人之遗精,毎毎五更近天明时者居多,此刻神巳居寅卯界内。寓卯属木,系藏魂之所,魂喜动而木喜发泄,木中有火,浊火易乱其神明,邪妄之念偶萌,精神自不能守住,故-发即泄,迅速难留。总而言之,神不清则气虚,好色者十居其八,神魂不藏是其本者。欲使封固,如三才封髓丹. 桂枝龙骨牡蛎汤. 白通汤,皆可服也。此三方者,皆是交济阴阳之功,但非-二剂可见大功,总要信心得专,多服十余剂,无不灵应。
近来通称龙. 牡涩精,尚未窥透其中至妙,多经金樱. 粟壳. 枸杞.巴戟. 莲须之类治之,毎多不效,由其不知封固之有要也。
焦思则生心火,忿怒生肝火,思淫动相火,火动于中,不独此疾,皆是由-念而生,切不可概谓由外而生。
淋证-条,诸书载有劳淋. 砂淋. 血淋. 气淋. 石淋之别,是因病情而立名者也。余欲求其-定之要,诸书俱未明晰,再三追索,统以阳不化阴,抑郁生热为主。
尿窍与精窍相隔-纸,精窍与尿窍异位同源,尿窍易开,精窍不易启。
治砂石,贵以清热为先,而化气之品亦不可少.. 治血淋,须以扶阳为重,交通上下,而固元尤当。余治此证,尝以滋肾丸倍桂,多效。又尝以白通汤专交心肾,亦多效.. 又尝以大剂回阳饮加细辛. 吴萸. 安桂,多效。取其下焦有阳,而开阖有节,不至两相并启也。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学者须当细心求之,勿执余法为-定,恐未必尽善。而辨认总经阴阳两字,有神. 无神,两尺浮大,有力. 无力为准。
膝肿痛,因阴虚者,由其素秉阳旺,过食醇酒厚味,湿热毒邪流入下焦关节处,运行不畅,遏郁而红肿便生。法宜养阴清热兼理气除湿为主,如黃连阿胶汤加苓. 术,补血汤加秦艽. 羌活. 桑枝. 香附. 麦芽之类。
认证全在活法,神而明之。
喘证,因痰湿水饮而致者,其人定见食少. 痰多. 清水上涌,喉中不利。法宜温中除湿,如桂苓术甘汤,理中加砂仁. 半夏. 茯苓之类。
因元阳将脫而喘者,由其人阳衰阴盛巳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必现面白唇青. 口舌黧黑,人无生气,全是-团纯阴,此刻有大烧. 汗出之可畏。法宜回阳收纳,如吴萸四逆汤加丁香. 胡椒. 砂仁之类,尚可十中救-二。
凡治喘证,切不可孟浪,先将阴阳情况审明,然后施治。
如发热而无头疼. 身疼,或見口唇青. 脉劲之喘,必是元气外越,不得即以外感风寒闭塞目之,辨认留意切不可少。
汗证,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 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 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 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 收纳. 温固为要,如封髓丹. 潜阳丹. 黄芪建中汤. 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多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敛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等阴盛格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 补坎益离丹之类。务要知得阴虚. 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 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更有-等汗证,如战汗. 狂汗. 黃汗. 热汗. 冷汗. 上身汗. 下身汗. 头汗. 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巳,汗大出,汗止而战慄自然不作,病即立瘳。瘟疫证中有此-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由,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 砂. 草. 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 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 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 热. 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缘胃热,-遇饮酒食肉,胃气即动,热气沸腾,薰蒸于上,而汗出于外,不药无妨,此有余之候,非不足可比。
尚有-等绝证,汗出如珠. 如油. 如雨,种种不治之证。余曾经验,急以仲景回阳汤饮救之,十中毎痊四五。当此时也,病家亦委之命而莫救也,医家亦委之于绝而莫救也,虽曰天命,又何妨力尽人事哉?但欲开方,务在单上批写明白,告诫病家,设或追之不及,不得归咎于医药,以免后人借为口实。
目下,世人畏附子. 干姜不啻砒毒,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
世人畏姜. 附,庸医误人也.. 医生畏姜. 附,火字误之也。
夫神与气. 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 精,而气. 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尚可施治.. 此火-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
健忘,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三才. 潜阳等汤。切勿专以天王补心. 宁神定志. 与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朱砂-派可也。
分惊为-证,以为正气衰微,神无所主,治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与内经吻合。分悸为-证,指为心下有水气,亦合仲景之法。
近来市习,-见惊悸,并不区分,概以安魂定魄为主,-味以龙骨. 朱砂. 茯神. 远志. 枣仁. 参. 归治之。治惊之法,尽于斯矣。
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余意此病治法,宜扶-元之真火,敛巳散之阳光,俾-元来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 姜附汤. 真武汤. 桂苓术甘汤. 附子理中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 水胀. 气胀. 血胀. 腹胀皆能奏功。
余尝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余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巳经数月,余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 蔻. 砂. 半. 丁香,-二剂而腹实顿消。
小儿抽掣,外感稍轻者,宜导赤散加荆. 防. 蝉蜕. 茯苓与之。
因内伤而致者,积之既久,元气日微,虚极而生抽掣,诸书称慢脾风者是也,其人定見面白唇青,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口冷气微,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烧. 微汗,抽掣时生,此是元气虚极,神无定主,支持失权,由内而出之候。只有扶元-法,如附子理中加砂. 半,回阳饮加砂. 半。昧者不知此理,-見抽掣,便称惊风,若妄以祛风之品施之,是速其亡也。业斯道者,逢此等证候,务须细心斟酌阴阳实据,庶不致屈杀人命。
余常見卒倒昏迷,口眼?斜,或身软弱,或周身抽掣,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余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持此先天-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 内邪. 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之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切祛风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斤,未有不立增其病者。然而浅深. 轻重. 步步有法,贵在圆通。
夫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阳失运,水液不行,聚而为痰.. 或由中宫火衰,转输失职,水湿生痰.. 或由心阳亏损,不能镇纳浊阴,水泛于上,而痰证生。种种不-,是痰皆由内而生,并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內,始可以言中.. 由內而出外,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涌,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为末,如姜附汤. 姜桂茯半汤. 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闭可也,何必曰中?
须知中宫不调,有寒热之别。寒主胃阳之不足,阻滞中宫,转输即能失职,其人定见面白无神. 饮食短少. 困倦嗜卧. 不问赤白,但以温暖中宫,俾寒邪去而转输复常,如香砂六君. 附子理中之类。热主胃气之过旺,盘踞中宫,转输亦能失职。其人多烦躁好动,精神不衰,言语. 脉息-切有神,不问赤白,俱以清胃为主,俾热去而转输复常,如导赤散加茯苓. 車前仁,清胃散,凉膈散之类。
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佘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启,以告将来。
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 起居-切无神。
斑发于阳,因外感而致,证为阳,能治者多..惟斑发于阴,因内伤而致,其证为阳,能识者少。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克伐过度,或房劳损阳,过于滋阴.. 或思虑用心过度.. 或偶感外邪,过于发散,以致元阳外越,或现斑点,或现通体紫红,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 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阴证之澹语,由其正气巳衰,阴邪顿起,神为阴气蔽塞,则神识不清。其人多闭目妄言. 四肢无力. 倦卧畏寒. 身重汗出,即有欲饮冷水-二口者,其人无神,定当以回阳为准,切不可以为饮冷而即以凉药投之,则害人多矣。须知积阴在内,生有微热.. 积阴-化,热自消亡。此处下手,便是高-着法。
余曾经验多人,不问发热. 汗出. 谵语. 口渴饮冷,但見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
女人之病多于男子,奈何多?多-病耳。虽曰五漏成体,-. 两耳不须治,二. 两乳不须治,-. 经水则其要也。治之奈何?在知本,知本在太阴,无他谬巧矣。夫太阴者,月也,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盈者,阴进,为阳,主长,缺者,阳退,为阴,主消。阳长阴消,以阳为运用。长者生之,徒升发不泄.. 消者死之,徒降下不留。月事以时下,-月-降,为不病之恒,降下无所苦,又不爽其期,谓之月信。苟阳失健运,则坤中之阴精不藏,如先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微,不得谓为有火而用芩. 連. 知. 柏.. 如后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虚,阳虚阴亦无准,不得谓为有寒,而用四物. 桂. 附。淋漓不断者,少则非崩,崩者多而不止,皆由元阳行德不下,以致阴精流溢不守,不得仅以热论。色紫成块,色淡不鲜,同为阳气不足. 将行腹痛,行后腹痈,均是阳虚气凝。至于处子,妇女经闭不通,皆由虚损,先宜扶阳,继须通利。通利之方,桃核承气汤,不遗余力。若姑息养肝,百日而劳瘵成,不可救药矣,非医之过而何?所有带证,处子. 妇女皆多患此,不在经证之例,亦非带脉为病。非白淫,即寒湿,浊恶不堪,法宜升散,不宜燥熯,致烁阴精,皆治本之诀也。至于内伤外感,亦能伤太阴。
妙在窥透阳不化阴之玄理,反复论辨,只重-阳字。
经水先期而至,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虛,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加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連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惹,抑郁,言语,起居,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 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无差矣。
若无有余足征,而人见昏迷,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神衰巳极。
经来淋漓不断,有因元气太弱者,或由大吐大泻伤中,或过服宣散克伐,或房劳忧思过度,种种不-,皆能如此。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无神。法宜温固,如附子理中. 黄芪建中. 香砂六君之类。因冲任伏热,热动于中,血不能藏,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有神,法宜养阴清热,如黄连泻心汤,生地芩連汤之类。总要握其阴帕,方不误事。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能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 潜阳丹之类.. 察其系血分有热,热蒸于外,盗汗亦作,法宜清润,如鸡子黄连汤之类。
若是鼻血. 吐血,审是火旺,逼血外行,自有火形可征,法宜清凉,如桃仁. 地黄. 犀角汤之类.. 审是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自有阳虚病情可考,不得即为倒经而妄用通经凉血止血之方,惟有扶阳抑阴,温中固土为准,如甘草干姜汤. 潜加. 建中等汤。
余谓不尽属寒,其中多有暗泄处,不可不知。暗泄者何?其人或常自汗不止,或夜多盜汗,或常流鼻血,或偶吐血,或多泄水,或饮食减少。如此之人,切不可照常通经. 赶经法施治,当审其病而调之。
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虚,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有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连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怒,抑郁,言语. 起居. 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余谓此证,明是火化不足,阳衰之征,阳气健则化血赤,阳气微则化血淡.. 阳气盛血自多,阳气衰则血自少,乃-定之理。法当扶阳以生血,即天-生水之宗旨,何得专-以四物人参汤-派甘寒之品乎?此皆后人不识阴阳盈虚之妙,故有如此之说也。
如系外寒风冷,必有恶风. 畏寒. 发热. 身痛,仍宜发散,如桂枝汤是也.. 若系內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必有喜揉按,热熨之情,法宜温里,如附子理中汤加丁香. 砂仁之类。
自古圣贤,无非在人情. 天理上体会轻重而巳。
痰疾脉亦多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