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肥胖症的成因、分类与诊断
1、什么是肥胖症? 随着人们在享受佳肴美味和香车快感的同时,身体的“发福”却成为心头的一块心病。体重在一天天增加,且不说心爱的服饰都一件件变小变瘦,单就体形的变化早已让人心烦,身体不该长肉的地方变肥了,该显线条的地方也失去了应有的棱角,往日的倩影只能在梦中寻找。这已成为都市多少女性心中挥之不去的烦恼。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7000万人体重已经走入不同程度的肥胖,并且正在走向低龄化。肥胖,已经不再是人们发福的追求,它不仅可以减少人的寿命,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并是引发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而进行重点防治, 什么是肥胖?肥胖是与标准体重而言的,当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时就称为肥胖。人体的标准体重也叫理想体重,是依大多数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而制定的。 具体地说,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是或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称肥胖症(Obesity)。
2、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肥胖症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但大多数人身体出现肥胖是在中年之后。发生肥胖的最根本原因,是机体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营养吸收大于体力消耗(支出)。引起机体这种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 一些肥胖症的发生与家庭遗传有一定关系。不少肥胖症患者有肥胖家族史,其父母往往多肥胖,患者自幼也较胖,常伴有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属混合型或Ⅲ、V型)。有数据表明,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机会可达到70%-80%;父亲或母亲肥胖则其子女约40%-50%肥胖。有人曾长期观察在相同或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挛生兄弟,发现挛生兄弟虽然生活在不同环境下,但同样发生肥胖,所以家庭遗传是一个重要因素。遗传因素对个体肥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个体的肥胖程度(BMI);
(2)影响个体的脂肪分布,如局部脂肪分布,尤其是对内脏脂肪的影响更为显著;
(3)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即能量的支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间能量支出的差异可达40%以上。从生活习惯而论,往往进食较多热量,但也有进食不多而肥胖者。有人将肥胖的遗传基因表型分为四型,
I型:全身脂肪过多堆积;
Ⅱ型四肢及腹部脂肪的过多堆积;
Ⅲ型:腹腔内脂肪过多;
Ⅳ型:臀部及大腿处脂肪堆积。这种肥胖病人较少,有研究报告仅占肥胖者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