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其它任何学科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样,就是既要重视提高,又要重视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既要强调现代化,更要强调继承,有继承才能更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继承,那就只剩空话。
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医师简介》本人师承养父(已故,四川省、县名老中医吴致和)幼习歧黄,悬壶三十余年,亦曾读些古典医籍。古人云:“善莫大于救人”。故先后授徒二十余名,以广救人之术,的确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一些贡献,对多种疑难杂症,确实研治在案。医道之起沉疴救危重,虽为医者之功,亦为医者之职责,诚以此与同道共勉!虽然绩业小成,且艺不辱师门,然年亦五旬过半,本该得过且过,怎奈我华夏医学,面临葬送!医学存废之争,如锥如刺,触及灵魂!国外“强盗”一面强调中医、中药的“不科学”,另一面是对中医、中药采纳的渴求!国内一群长者与民众在奋勇博弈,一小撮口头“科学家”却干着“强盗”们想干而干不了的勾当…… 求大同,探求医学真理;存小异,放弃门户之争;救贫困患者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每一个医者之职责!振兴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事业,是每一个中医师和中国西医师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情势迫使中华民众团结一致,毅然决然的加入到刻不容缓的中医事业“救亡振兴”大义大举工作中来。我们用行动与中华民众抱成一团,以中华民族行为营造振兴祖国医学的天下大势!让中医学术思想重现辉煌,服务民生!
一、师承——一养父
养父在民国时是随军“医官”,解放后为名中医,他举办中医班,亲自任教,为国家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的中医后继人才。先后荣获“名老中医荣誉称号”,与四川省(著书立说)科技奖等。文革时,每天背着“刘少奇”上下班,是遭了打倒的技术权威。那时都快70岁了,但精神旺盛,走路很快,身小而声大,说话有点“声应重堂”的感觉。他说:内江市威远县是中医强县!
我六哥吴兰波在县里也是名医。
他说,一次,有位老者牵着孙女来看病,那孙女约五、六岁。满脸红色斑纹似锦,口吐鲜血,又兼咽喉肿痛,医治三四日无效,会诊于县联合诊所。有言肺热迫喉出血者,有言喉症出血者,有言血热入脉,宜大剂凉血清解者,更有言宜仲景三黄泻心汤、取釜底抽薪法以急止之---,唯我六哥带笑不语。后被同道指责,才开口:“非要我说吗?说出时恐得罪大家,你们都错了。”此话一出,众人不欢而散。有人提示老者,你就让吴老师医吧,他医术高,只是我们要收回报!我六哥把药开了,催促老者赶紧抓药,若迟一二日就无救了。两天后复诊,病已好了大半……
有某虚心者向我六哥求教,六哥直言,此阳毒发斑,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我用《金匮》升麻别甲汤,此专病专方也,此证只有我八弟吴致和识得。但有何用?我八弟开一个木防己汤,别人说是石膏重了,不肯服用,开一个栀子豉汤,别人又嫌药少了,把药方也撕了!这经方派的日子难过。
升麻鳖甲汤与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歌括(二方合编,自创):
赤斑咽痛毒为阳,见吐脓血证可祥。
一指别甲麻二两,归草椒一半雄黄。
面青身痛如被杖,减去椒黄阴毒方。
木防己汤(陈修园歌括):
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
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师承二外婆
外婆是民国“川南国医函授班”学生。她针灸技术了得,虽经我养父等几位名中医多次举荐,终因是地主,解放后一直没有行医资格。由于针灸闻名乡里,“偷着”找她治病的人总是不绝于舍,群众关系好了,没人将她当地主看,还收了好几个干女,都是乡内外的,大多是已婚三,五年不孕,或被蛇咬,溺水等危急将死,被救过来之人。凡跌打扭伤,风湿关节,头痛,背痛,腰胀,腹痛,疝气,缩阴,小儿遗尿,老人溺频等等,或以针,或用灸,无不立竿见影。故扁鹊有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汤剂之所及也。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
其实治疗不孕,多以命门,肾俞,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灸法为主,每次七壮,七次一疗程……多获奇效。其证多见脉沉迟,舌淡白,或经闭,或滞后,或小漏,带下,少腹冷痛,或足冷至膝。灸后嘱其勿食生冷,少用冷水洗衣等保养之法既可。并可与温经汤内服。温经汤歌括(陈修园歌括):
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丹皮二两均。
半夏半升麦倍用,姜萸三两对君陈。
再说毒蛇咬后,肢肿过半,人半昏迷,切莫敷药,堵塞伤口,必急以开水或酒精消毒伤口,以三棱针刺开被咬处,放出毒血为先。具体操作:医者用开水,以下手不烫为适,或药煎开水(指懂药者)一面浇洗其肿大肢体,一面双手将毒血压迫至伤口处,促使流出,(此时救命为先,莫怕伤了局部气血)随即可见肿势逐渐消退,患者神志亦复。总之,无论毒气大小,宜早一刻救治,则多一分生机,而后再议服药等法,那也是为清除余毒了。
二、学针灸——从“阿是”穴开始。
我读了一年半初中,未满十五岁,碰上66年席卷全中国的“文化革命”。学校的老师都成了“臭老九”,经常无人上课。因休学回家,被安置在本县边远山区,镇办企业,白石厂“工作”。全厂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运组组成。炮工在悬崖顶上打眼放炮,将岩层中一种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来。被炸药炸松后的石块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用钢铁撬棍将它们撬下山来,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们捶工就坐在稻草编成的草垫上,将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脚挨近公路旁边,由搬运工上车,运到威钢。听人说如果把练钢比成做豆腐,那么,白石就象是“胆水”。为了将白石都捶成二至四公分大小,我们捶工就必须用左手将片石按在地上,并随时不断的翻动着石块,以便让右手的小铁捶能时刻准确有效的捶击在石块的最佳平面位置上,这样速度非常快,而且两公分以下的废渣子又很少。一个熟练的捶工通常每天可以捶四,五吨石头。但捶工左手的食指,拇指与中指的指头就会被石块磨破,流血。我们用胶布粘上继续再捶。我们捶工再流血,再疼痛,再累都不怕,只怕不知什么时候悬崖上的石块会掉下来打死人。
我先后亲眼看到过两个炮工从那十几米高的悬崖上摔下来,一个当场就摔死了,他叫李忠恕,死时不过三十岁。另一个摔成了脑震荡,他叫徐炳礼,曾任过公社党委书记。所以,我们白石厂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在“血盆”里抓饭吃。由于全厂露天劳作,凡白天,只要天上不落,无论阴晴,地面干湿,只需往地上垫一草垫,坐下来就开始捶石头。就这样日复一日,长期受到地蒸湿气(天阳之热力下蒸地阴之水液升腾而为湿气)的侵害,大多数职工都有轻重不等的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软胀,酸麻的病症。面对于此,我去了外婆家。
这是我第一次用心观看外婆给病人施灸,是从头顶中央开始取穴的,叫百会穴,距后发际上七寸,于两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处,为督脉阳经之要穴,有通百脉,助阳气等扶正祛邪的功能,能疗外感,治头痛,眩昏,耳鸣,脱肛,癫痫等…… 继而外婆用手试按患者的痛处,并问,是这里痛吗?答:“阿,是。”外婆说,这就是“阿是”穴的来历,灸了就有效,痛有定处,寒邪凝滞,中医治法叫“寒者温之”。针灸能直达病所,比吃药快,自古就有一针、二火、三汤药的说法。我刚才用艾绒搓捏成米粒大的圆柱,放在穴位上,每烧一艾炷,叫一壮,烧多少壮,则需按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少则一至数壮,多则几十壮。这直接炙又分为瘢痕灸与无瘢痕灸……又有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总之都视病情所需而定。
其实针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解放前,有个民间走方医,学了一些经络穴位,长于用灸,曾用“小儿灯火十三灸”救下了几条刚溺死的人命,后来人们送他“万病一火”的外号
我回到厂后,怀着“万病一火”的本事,将外婆送给我的一小瓶艾绒药,学着右手拇,食指搓捏之法,全部都用在了一批批“患者”的“阿是”穴上,由于见效快,还引来了附近小煤厂的“工人”,虽然没收钱,第一次体验了那种被别人认同,当医生的感觉。在实践中领会了“万病一火”与“阿是”穴的作用。
再次去外婆家时,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过万病一火吗?要学,必须先背经络穴位歌诀,如:足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肿脚膝酸,伤寒羸瘦损,气鼓及诸般。从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歌、穴位的禁忌开始吧,一面背,一面看书,把这些背熟了,书也看得进了门,指法,取穴等功夫也具备了。就这样,我借来了外婆得几本书,一本:袖珍针灸便览,另外就是“川南国医函授班”中医全套,共九本,每本几十页。又买来一合毫针,一根三棱针,一根梅花针。(又名小儿针,与皮肤针)先从自己身上开始针刺试验,背着针灸歌括
自创进针歌:经络顺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纹,右手持针“月园缺”,神定气闲缓进针,进针八分可留意,行针得气最通神,酸麻胀痛握分寸,捻转毫针病自轻。
自创俞穴歌:肺俞三椎一寸五,大抒一椎必五处,九肝十胆脾胃焦,命门两侧肾俞数。
.
伤寒热入血室等病,非汤药所能愈,仲景早有明示,又肌肉,血脉,经络,风寒,湿邪,肢体疾患,或闪挫跌打等病,尤宜针灸之法,故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翻开“川南国医函授班”基础学第一页,赫然醒目十个大字:“救病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落款是班主任屈龙飞题。往下页一段,我终生难忘。(是它鼓励我学医的)
古云:十年能学成一举人,十年而不能学成就一医师,此语确实妨害医学进步已极。历代以来,受此语愚弄而不敢学医者,不知几十万万,未得此几十万万医师之调治,而误死忘之病人,更不知有几千万万。自反观二十年来,国内因病之死亡率,若交与悲观家,便以呜呼搓乎,一派语言,尽量形容,均描写不尽。岂不知谚有云,用药如用兵,治病似作战,其作战虽极危之事,若得善法,亦可转危为安,医,假以科学方法,将书弄成系统,例如学算术,先公式而后演算,则可在短时期内,触类旁通,融衍已成 将险病者治成健康之身体,又何难之有?
全书又以问答方式,如:问:有何证据说明医生的诊断没有错?答:如见病人呕吐,我们说是胃病,不会说是膀胱病。见小便不通,我们说是膀胱病,不会说是胃病。看后令人忍笑不禁的同时,又拉近了我对中医理解的距离。那本绘图外科学上,问:敷药肿不消是何原理?答:敷药肿不消,其理有二,一是病重药轻,二是药用反了。(指违背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法则)还有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妇科学,眼科学等等。全都简明而幽默,令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医学原理。当然这些书与七几年的全国高等或中等医药院校教材相比,何止浅了十倍!那全套九本加起来,比一本内科学都少的多。但就是这些浅显明白的道理,使我学会了中医。我认为那才是中医入门与普及的好书。
三、学内科——要以方明证
1967年,我十六岁,又被下放到附近农村当知青。离回镇只有两三公里,每逢赶集,我都要回家住一晚,甚至有时干脆读走学,那时养父虽然已70岁了,但为了带实习生,只得半休,每天上午都要去医院上班,经常是午后两点过才回家吃饭,有时走到半道上又被病人赶上,就跟着一起回家,继续处方,其实午后在家也不得闲,就算病人不来找,那些实习生们,民间的徒弟还有原来办班的已经临床多年的老师,院长们也是经常不断的来问这问那,有时病倒在床,但只要是病人来了,他侧转身来也要给别人看病,当然是叫我代替摸脉与看舌苔,再由他说开什么方,逼着我背了400多个汤头才基本适应了
养父最爱对我强调的一句话:时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背完了要慢慢学,还有那些条文莫望着我给你讲,不懂的可以问。方剂(汤头歌括)必须死背,背熟!而药性可以不背,或者少背,你把药物书翻开看,白芍的功能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一你在用芍药甘草汤的时候,不是在柔肝止痛吗?你在用四物汤之时,不是在养血敛阴吗?你在用羚羊钩藤汤时,就成了平肝抑阳。你用桂枝汤,它又成了调和营卫,而药物学又没说,所有药物学在论药性之时,都是以方剂使用的效果来说的,所以你可以站在方剂的角度,去理解药性,一旦掌握了方剂,就基本掌握药性了,还有白芍的药量,书上一至六钱,怎么用?我们又只能站在方剂的角度看看,如桂枝汤:
头痛项强汗憎风,
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
解肌还借粥之功。
知道在用于表证之时,它与桂枝生姜用量相同,那么在用其他药物治疗表证时,也应考虑药量不宜过重,太重入里的道理,再看小健中汤白芍的用量:
小健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痨腹冷服之瘥,
或感风寒不能表,
阳虚体痛黄芪和。
另有一歌括的头两句是,“健中汤既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你看这解表的桂枝汤,加倍用了白芍的用量,以饴糖为引,所治之病完全变了,这才是真正的药性!还有石膏的用量,木防己汤中那句,“膏枚两个如鸡子”。两个鸡蛋大的石膏,就有四五两重(那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白虎汤中的石膏会少于这分量吗?清代王清任用黄芪就是四两,石膏质重,为何反而不敢象黄芪那样用呢?现代药物学作怪!毫无根据的药量,还拿来考学生?
那王清任的几个逐淤汤不错,你一个也不能少背,他对气血理论和淤血理解得透,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以人体“气”的重要作用,创立了补阳还五汤。他根据《素问鴠絛桔扑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治疗半身不遂,历代诸家各自立论不同。或主风,主火,主痰,主气虚感受风邪等,王氏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的新见地,故于活血祛瘀药中重用补气药黄芪数两,以“气为血帅”,气行则通行之理发挥特效。又根据瘀不去,新难生而大胆创制祛瘀生新治法,如通窍活血汤之治心胸疾病,膈下逐瘀汤治疗肝区疾病(现在多用治疗肝硬化等,)少腹逐瘀汤治疗小腹疾病(多用于妇科盆腔内肿瘤)身痛逐瘀汤用于全身跌打扭伤,气血痹阻之病。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当归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芍草饶,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下化行不作痨。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台乌赤芍玄胡甘,
芎归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芎炮姜,玄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归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用桃红,当归灵脂与川芎,
香附羌活兼甘草,秦艽牛膝没地龙。
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医师简介》本人师承养父(已故,四川省、县名老中医吴致和)幼习歧黄,悬壶三十余年,亦曾读些古典医籍。古人云:“善莫大于救人”。故先后授徒二十余名,以广救人之术,的确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一些贡献,对多种疑难杂症,确实研治在案。医道之起沉疴救危重,虽为医者之功,亦为医者之职责,诚以此与同道共勉!虽然绩业小成,且艺不辱师门,然年亦五旬过半,本该得过且过,怎奈我华夏医学,面临葬送!医学存废之争,如锥如刺,触及灵魂!国外“强盗”一面强调中医、中药的“不科学”,另一面是对中医、中药采纳的渴求!国内一群长者与民众在奋勇博弈,一小撮口头“科学家”却干着“强盗”们想干而干不了的勾当…… 求大同,探求医学真理;存小异,放弃门户之争;救贫困患者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每一个医者之职责!振兴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事业,是每一个中医师和中国西医师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情势迫使中华民众团结一致,毅然决然的加入到刻不容缓的中医事业“救亡振兴”大义大举工作中来。我们用行动与中华民众抱成一团,以中华民族行为营造振兴祖国医学的天下大势!让中医学术思想重现辉煌,服务民生!
一、师承——一养父
养父在民国时是随军“医官”,解放后为名中医,他举办中医班,亲自任教,为国家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的中医后继人才。先后荣获“名老中医荣誉称号”,与四川省(著书立说)科技奖等。文革时,每天背着“刘少奇”上下班,是遭了打倒的技术权威。那时都快70岁了,但精神旺盛,走路很快,身小而声大,说话有点“声应重堂”的感觉。他说:内江市威远县是中医强县!
我六哥吴兰波在县里也是名医。
他说,一次,有位老者牵着孙女来看病,那孙女约五、六岁。满脸红色斑纹似锦,口吐鲜血,又兼咽喉肿痛,医治三四日无效,会诊于县联合诊所。有言肺热迫喉出血者,有言喉症出血者,有言血热入脉,宜大剂凉血清解者,更有言宜仲景三黄泻心汤、取釜底抽薪法以急止之---,唯我六哥带笑不语。后被同道指责,才开口:“非要我说吗?说出时恐得罪大家,你们都错了。”此话一出,众人不欢而散。有人提示老者,你就让吴老师医吧,他医术高,只是我们要收回报!我六哥把药开了,催促老者赶紧抓药,若迟一二日就无救了。两天后复诊,病已好了大半……
有某虚心者向我六哥求教,六哥直言,此阳毒发斑,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我用《金匮》升麻别甲汤,此专病专方也,此证只有我八弟吴致和识得。但有何用?我八弟开一个木防己汤,别人说是石膏重了,不肯服用,开一个栀子豉汤,别人又嫌药少了,把药方也撕了!这经方派的日子难过。
升麻鳖甲汤与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歌括(二方合编,自创):
赤斑咽痛毒为阳,见吐脓血证可祥。
一指别甲麻二两,归草椒一半雄黄。
面青身痛如被杖,减去椒黄阴毒方。
木防己汤(陈修园歌括):
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
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师承二外婆
外婆是民国“川南国医函授班”学生。她针灸技术了得,虽经我养父等几位名中医多次举荐,终因是地主,解放后一直没有行医资格。由于针灸闻名乡里,“偷着”找她治病的人总是不绝于舍,群众关系好了,没人将她当地主看,还收了好几个干女,都是乡内外的,大多是已婚三,五年不孕,或被蛇咬,溺水等危急将死,被救过来之人。凡跌打扭伤,风湿关节,头痛,背痛,腰胀,腹痛,疝气,缩阴,小儿遗尿,老人溺频等等,或以针,或用灸,无不立竿见影。故扁鹊有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汤剂之所及也。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
其实治疗不孕,多以命门,肾俞,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灸法为主,每次七壮,七次一疗程……多获奇效。其证多见脉沉迟,舌淡白,或经闭,或滞后,或小漏,带下,少腹冷痛,或足冷至膝。灸后嘱其勿食生冷,少用冷水洗衣等保养之法既可。并可与温经汤内服。温经汤歌括(陈修园歌括):
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丹皮二两均。
半夏半升麦倍用,姜萸三两对君陈。
再说毒蛇咬后,肢肿过半,人半昏迷,切莫敷药,堵塞伤口,必急以开水或酒精消毒伤口,以三棱针刺开被咬处,放出毒血为先。具体操作:医者用开水,以下手不烫为适,或药煎开水(指懂药者)一面浇洗其肿大肢体,一面双手将毒血压迫至伤口处,促使流出,(此时救命为先,莫怕伤了局部气血)随即可见肿势逐渐消退,患者神志亦复。总之,无论毒气大小,宜早一刻救治,则多一分生机,而后再议服药等法,那也是为清除余毒了。
二、学针灸——从“阿是”穴开始。
我读了一年半初中,未满十五岁,碰上66年席卷全中国的“文化革命”。学校的老师都成了“臭老九”,经常无人上课。因休学回家,被安置在本县边远山区,镇办企业,白石厂“工作”。全厂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运组组成。炮工在悬崖顶上打眼放炮,将岩层中一种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来。被炸药炸松后的石块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用钢铁撬棍将它们撬下山来,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们捶工就坐在稻草编成的草垫上,将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脚挨近公路旁边,由搬运工上车,运到威钢。听人说如果把练钢比成做豆腐,那么,白石就象是“胆水”。为了将白石都捶成二至四公分大小,我们捶工就必须用左手将片石按在地上,并随时不断的翻动着石块,以便让右手的小铁捶能时刻准确有效的捶击在石块的最佳平面位置上,这样速度非常快,而且两公分以下的废渣子又很少。一个熟练的捶工通常每天可以捶四,五吨石头。但捶工左手的食指,拇指与中指的指头就会被石块磨破,流血。我们用胶布粘上继续再捶。我们捶工再流血,再疼痛,再累都不怕,只怕不知什么时候悬崖上的石块会掉下来打死人。
我先后亲眼看到过两个炮工从那十几米高的悬崖上摔下来,一个当场就摔死了,他叫李忠恕,死时不过三十岁。另一个摔成了脑震荡,他叫徐炳礼,曾任过公社党委书记。所以,我们白石厂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在“血盆”里抓饭吃。由于全厂露天劳作,凡白天,只要天上不落,无论阴晴,地面干湿,只需往地上垫一草垫,坐下来就开始捶石头。就这样日复一日,长期受到地蒸湿气(天阳之热力下蒸地阴之水液升腾而为湿气)的侵害,大多数职工都有轻重不等的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软胀,酸麻的病症。面对于此,我去了外婆家。
这是我第一次用心观看外婆给病人施灸,是从头顶中央开始取穴的,叫百会穴,距后发际上七寸,于两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处,为督脉阳经之要穴,有通百脉,助阳气等扶正祛邪的功能,能疗外感,治头痛,眩昏,耳鸣,脱肛,癫痫等…… 继而外婆用手试按患者的痛处,并问,是这里痛吗?答:“阿,是。”外婆说,这就是“阿是”穴的来历,灸了就有效,痛有定处,寒邪凝滞,中医治法叫“寒者温之”。针灸能直达病所,比吃药快,自古就有一针、二火、三汤药的说法。我刚才用艾绒搓捏成米粒大的圆柱,放在穴位上,每烧一艾炷,叫一壮,烧多少壮,则需按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少则一至数壮,多则几十壮。这直接炙又分为瘢痕灸与无瘢痕灸……又有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总之都视病情所需而定。
其实针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解放前,有个民间走方医,学了一些经络穴位,长于用灸,曾用“小儿灯火十三灸”救下了几条刚溺死的人命,后来人们送他“万病一火”的外号
我回到厂后,怀着“万病一火”的本事,将外婆送给我的一小瓶艾绒药,学着右手拇,食指搓捏之法,全部都用在了一批批“患者”的“阿是”穴上,由于见效快,还引来了附近小煤厂的“工人”,虽然没收钱,第一次体验了那种被别人认同,当医生的感觉。在实践中领会了“万病一火”与“阿是”穴的作用。
再次去外婆家时,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过万病一火吗?要学,必须先背经络穴位歌诀,如:足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肿脚膝酸,伤寒羸瘦损,气鼓及诸般。从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歌、穴位的禁忌开始吧,一面背,一面看书,把这些背熟了,书也看得进了门,指法,取穴等功夫也具备了。就这样,我借来了外婆得几本书,一本:袖珍针灸便览,另外就是“川南国医函授班”中医全套,共九本,每本几十页。又买来一合毫针,一根三棱针,一根梅花针。(又名小儿针,与皮肤针)先从自己身上开始针刺试验,背着针灸歌括
自创进针歌:经络顺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纹,右手持针“月园缺”,神定气闲缓进针,进针八分可留意,行针得气最通神,酸麻胀痛握分寸,捻转毫针病自轻。
自创俞穴歌:肺俞三椎一寸五,大抒一椎必五处,九肝十胆脾胃焦,命门两侧肾俞数。
.
伤寒热入血室等病,非汤药所能愈,仲景早有明示,又肌肉,血脉,经络,风寒,湿邪,肢体疾患,或闪挫跌打等病,尤宜针灸之法,故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翻开“川南国医函授班”基础学第一页,赫然醒目十个大字:“救病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落款是班主任屈龙飞题。往下页一段,我终生难忘。(是它鼓励我学医的)
古云:十年能学成一举人,十年而不能学成就一医师,此语确实妨害医学进步已极。历代以来,受此语愚弄而不敢学医者,不知几十万万,未得此几十万万医师之调治,而误死忘之病人,更不知有几千万万。自反观二十年来,国内因病之死亡率,若交与悲观家,便以呜呼搓乎,一派语言,尽量形容,均描写不尽。岂不知谚有云,用药如用兵,治病似作战,其作战虽极危之事,若得善法,亦可转危为安,医,假以科学方法,将书弄成系统,例如学算术,先公式而后演算,则可在短时期内,触类旁通,融衍已成 将险病者治成健康之身体,又何难之有?
全书又以问答方式,如:问:有何证据说明医生的诊断没有错?答:如见病人呕吐,我们说是胃病,不会说是膀胱病。见小便不通,我们说是膀胱病,不会说是胃病。看后令人忍笑不禁的同时,又拉近了我对中医理解的距离。那本绘图外科学上,问:敷药肿不消是何原理?答:敷药肿不消,其理有二,一是病重药轻,二是药用反了。(指违背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法则)还有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妇科学,眼科学等等。全都简明而幽默,令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医学原理。当然这些书与七几年的全国高等或中等医药院校教材相比,何止浅了十倍!那全套九本加起来,比一本内科学都少的多。但就是这些浅显明白的道理,使我学会了中医。我认为那才是中医入门与普及的好书。
三、学内科——要以方明证
1967年,我十六岁,又被下放到附近农村当知青。离回镇只有两三公里,每逢赶集,我都要回家住一晚,甚至有时干脆读走学,那时养父虽然已70岁了,但为了带实习生,只得半休,每天上午都要去医院上班,经常是午后两点过才回家吃饭,有时走到半道上又被病人赶上,就跟着一起回家,继续处方,其实午后在家也不得闲,就算病人不来找,那些实习生们,民间的徒弟还有原来办班的已经临床多年的老师,院长们也是经常不断的来问这问那,有时病倒在床,但只要是病人来了,他侧转身来也要给别人看病,当然是叫我代替摸脉与看舌苔,再由他说开什么方,逼着我背了400多个汤头才基本适应了
养父最爱对我强调的一句话:时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背完了要慢慢学,还有那些条文莫望着我给你讲,不懂的可以问。方剂(汤头歌括)必须死背,背熟!而药性可以不背,或者少背,你把药物书翻开看,白芍的功能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一你在用芍药甘草汤的时候,不是在柔肝止痛吗?你在用四物汤之时,不是在养血敛阴吗?你在用羚羊钩藤汤时,就成了平肝抑阳。你用桂枝汤,它又成了调和营卫,而药物学又没说,所有药物学在论药性之时,都是以方剂使用的效果来说的,所以你可以站在方剂的角度,去理解药性,一旦掌握了方剂,就基本掌握药性了,还有白芍的药量,书上一至六钱,怎么用?我们又只能站在方剂的角度看看,如桂枝汤:
头痛项强汗憎风,
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
解肌还借粥之功。
知道在用于表证之时,它与桂枝生姜用量相同,那么在用其他药物治疗表证时,也应考虑药量不宜过重,太重入里的道理,再看小健中汤白芍的用量:
小健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痨腹冷服之瘥,
或感风寒不能表,
阳虚体痛黄芪和。
另有一歌括的头两句是,“健中汤既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你看这解表的桂枝汤,加倍用了白芍的用量,以饴糖为引,所治之病完全变了,这才是真正的药性!还有石膏的用量,木防己汤中那句,“膏枚两个如鸡子”。两个鸡蛋大的石膏,就有四五两重(那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白虎汤中的石膏会少于这分量吗?清代王清任用黄芪就是四两,石膏质重,为何反而不敢象黄芪那样用呢?现代药物学作怪!毫无根据的药量,还拿来考学生?
那王清任的几个逐淤汤不错,你一个也不能少背,他对气血理论和淤血理解得透,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以人体“气”的重要作用,创立了补阳还五汤。他根据《素问鴠絛桔扑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治疗半身不遂,历代诸家各自立论不同。或主风,主火,主痰,主气虚感受风邪等,王氏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的新见地,故于活血祛瘀药中重用补气药黄芪数两,以“气为血帅”,气行则通行之理发挥特效。又根据瘀不去,新难生而大胆创制祛瘀生新治法,如通窍活血汤之治心胸疾病,膈下逐瘀汤治疗肝区疾病(现在多用治疗肝硬化等,)少腹逐瘀汤治疗小腹疾病(多用于妇科盆腔内肿瘤)身痛逐瘀汤用于全身跌打扭伤,气血痹阻之病。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当归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芍草饶,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下化行不作痨。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台乌赤芍玄胡甘,
芎归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芎炮姜,玄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归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用桃红,当归灵脂与川芎,
香附羌活兼甘草,秦艽牛膝没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