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桂枝汤系列方临床应用——金谷子

女儿渡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2/26
帖子
68
获得点赞
1
声望
6
桂枝汤系列方临床应用——金谷子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历代方书就方论治,讲逻辑的不多,经典逻辑结构明晰,此是伤寒太阳病开篇,明辨可见。

说不尽的桂枝汤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的禁忌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桂枝之禁:内外虚的鉴别,和麻黄的鉴别、素体火热的鉴别

桂枝汤的汤证
恶风、汗出、脉浮弱。
症状、体征、脉证察知。
作用:发汗、和解、解表、解外、解肌。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
葛根治项背强几几。治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4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有无下利,葛根都可用。半夏治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5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用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6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难、四肢急、屈伸不利,用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7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内虚胸闷,忌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8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附子治恶寒

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9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病轻药轻,非有汗非无汗,麻桂各半。

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10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根据汗出的轻重,决定用麻黄桂枝的比例。

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11(明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林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湘本)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热多、脉浮大为本方方证,无阳不用麻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2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药、证相应。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3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芍药、人参、生姜,治阳虚身痛。

桂枝甘草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4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与此方相对。
桂枝甘草治阳虚心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5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可归为苓桂剂类,若吐若下后的如苓桂术甘,可与此同类,不是桂枝汤适宜症。
心悸与脐下悸对举鉴别。术甘是和气上冲胸的鉴别。

小建中汤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6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不用。痛、悸、烦可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7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惊狂不安,用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加桂汤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8
桂枝治少腹冲心的奔豚,与灸合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9
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龙骨、牡蛎治烦。

柴胡桂枝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20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外证未去,用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21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上二方也可归为柴胡类方
头汗出加桂枝,一药一证相应。

兼并回顾
麻黄汤、桂枝汤可相兼,比例可变化。
柴胡汤、桂枝汤可相兼,太阳少阳症都有。
人参汤、可加桂枝,表里可同治。

桂枝人参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22桂枝(别切,四两)甘草(炙,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可归为人参汤、理中汤类,取桂枝解表。

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23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附子除疼烦关节不利,加桂去芍药。

甘草附子汤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短气以甘草名方,以术代姜枣。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加芍药后再加大黄(二两)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芍药治痛。
大黄治满。
间歇性发作,加芍即可;大实大痛,加大黄。

桂枝汤范围广泛
太阳、阳明、太阴。
表证汗出到里虚,从皮到骨与关节,从经络到脏腑。
根本不离汗出、恶风、心悸、脉浮。

桂,《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2013-3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之——类其代太阳,这里指太阳做为一个病来讲。(太阳这个理论运用到病的分类上来说)

2. 要辨太阳病,首先脉:浮。证:头项强痛而恶寒。

3.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的典型表现。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条说明中风的特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的或然证状:发热;必然证状: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如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桂枝汤可以说是伤寒第一方,治疗太阳病的中风证,脉象是:阳脉(寸口)浮,阴脉(尺脉)弱。阳浮,是指在外的,所以热往外散,阴弱,是指营阴在里的,所以汗出。

2. 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包括鼻塞,鼻息声重,喘息不利,干呕(欲吐无物)。

3. 现在一般用桂枝的细枝,肉桂和桂枝的气味是一样的,现在都通用桂枝,既然用桂枝,就谈不上去不去皮了。

4. 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慢火煮取三升,过滤掉药渣,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一升(三分之一)。然后喝热的稀粥一升左右,帮助药力,盖上被子二个小时左右,让身体发汗。程度是微微出汗,不能发汗太过,太过病不会好。如果服用一次后病好就不要再继续服用。

5. 如果喝一升后没出汗,按照上面的方法再服用,再不出汗,缩短服药时间,六小时之内,把三升药喝完。

6. 如果是病重的,可以连续不断的喝下去,服完一副药后,病证还在的继续服一副,如果汗不出的,可以继续服第三剂,桂枝汤一日一夜可服用三剂。

7. 从一副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到二三副,那么桂枝汤中的桂枝服用从一副的三两到三副就是9两,那么桂枝的用量根据病情的变化可以相差9倍,从三分之一到三副。

在第一个方子中提出渐服法,就说明一个方子根据病情的变化,其变化区间可以相差9倍。

8. 这里说的量是指一般人一天的量,体弱的可以减量,身体强壮病重的可以加量。所以这说的量只是一个参考的量,一般的人中病的量。

9. 通过这一篇桂枝汤的服法,后面的药方按照这格式服用,一直到桂枝加葛根汤中提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这喝法再往后就不提了,这喝法和煎服法上就在第一个方中明确列出方子运用的时候变化的尺度。

10. 禁吃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食品。用温药,吃生冷的东西能制药,粘滑的东西碍胃,肉和面食,辛辣的东西、酒、蒜、葱等,咸鱼、腊肉、腐乳、臭鸡蛋等,酸奶、甜酒等不能吃。

11. 现在一般忌生冷、酒肉即可。人在感冒后忌口对康复是有利的。


————《金谷子讲伤寒论》
 
这是在解经吧,应用呢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头痛,发热——太阳病通用。

汗出,恶风——桂枝汤独有。


二十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用前第一方。24

1. 太阳病刚开始比较严重的时候,服用桂枝汤效果不好,出现烦躁,更严重了,这是风邪客于风府,正邪交争在外。汤入到胃里产生扰乱,原本虚的,因为桂枝汤一热,再消耗药力,产生烦躁。那么先针刺风池、风府把风邪去了,太阳经脉开通了,然后再服桂枝汤,汤药顺着太阳经才能解除病证。

2. 这是在《伤寒论》中第二次提到用针刺治疗。简单、快速的能救人的还得用针。注意风池、风府的针刺方法,掌握角度、仔细看解剖图谱,按照经典中提示的刺法。深不过二分、三分、八分、不过一寸,都没问题。


四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42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1. 这条脉证与前面的浮紧、浮缓相比这是浮弱,脉浮弱表不那么强,有汗出恶风的现象,桂枝汤的证,也就说桂枝汤证是弱脉,桂枝汤能发汗,所以出汗能解,带有汗出的用桂枝汤发汗,微似有汗出为佳。

2. 从这能明确看出桂枝汤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有的人说调和营卫解表,和营解表,桂枝解肌,在这看出用桂枝汤是让它发汗。


四十四.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44

1. 这条提到在太阳病有外证的时候先用桂枝汤,对比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看,脉浮、自汗出好像是桂枝汤证,实际是里证,在30条中提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这个脉浮,自汗出象阳旦,象表证但不是表证,以里证(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为主,出现这情况用解表药是不行的。而只要表未解的,用下法,如调胃承气汤也是不行的。

2. 29条与44条对比看就是辨表里,都是浮脉,按说浮沉辨表里,浮脉就是表证,沉脉就是里证。那么在29条中有脉浮的里证,到44条没提到脉,只说了“外证未解”,而这“外证”是否包括脉浮?应该是以症状为主。因为从《伤寒论》的题目中提到是辨病脉证并治,脉和证是平行并列来提的,所以,这“外证未解”光说脉浮是远远不够的。29、30条就可作为证据,说明证象阳旦,但实际不是。

从这里看,脉是否就没意义了?浮主表,沉主里都不能肯定,什么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说脉说的是一种理,而不是绝对的。就理论上来说,浮沉表里是不会错的,但从具体的现象来说虚也能见到浮脉。

二三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一。234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1. 阳明病出现表未解,那应该说有阳明病,还有太阳病,那按说表里同病,应该先表后里,可是《内经》上有个原则,诸病而前后不利者,先利其前面,有大便不通的,先通大便,在这里就是提示,什么情况下应该是先表后里。

2. 脉迟——而不是实大。

3. 汗出多,微恶寒者,——表证为主,虽有阳明病,先用桂枝汤解表,是否解表以后,发汗过多,会加重阳明病呢?通过桂枝汤解肌发汗,表邪去除掉,里气一和,有可能自己就好了。

4. 什么时候先表,什么时候先里?先通大便为主,还是先解表为主,应该看哪个更急,而假如说出现腹满的话,那就应该比表证,桂枝汤证还急,那就应该先治里了。所以知道有法则还要知道有变通。看似法则相冲突,看似变通无依据,看似冲突的一些法则是针对一些不同情况的。他的依据就是实际情况中哪个更急,在变通中仍然有变通的依据。这就是学习经典的意义,把你学明白,治疗的时候先治哪个,而不至于有偏见或片面、固执的一些看法。


——《金谷子讲伤寒论》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276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1. 很简单辨病脉,没有证,说了一个桂枝汤。你要单纯从条文上来看,很难解释,一个脉浮就用桂枝汤吗?前面讲到了中风,这讲太阴病的脉浮,前面讲了一个阳微阴涩而长,这通过一个脉来说病机的,这里通过一个脉来代表是表证。太阴病如果有表证,那么太阴病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的。发汗首选还是桂枝汤。通过简单的一个脉说明一个治法,桂枝汤是太阳病的第一方,在太阴病中也是第一方,一直到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仍然把桂枝汤作为第一方。

2. 风为百病之长。中风,一切的病常常是风起于毫末之间,逐步入里才入脏结住的,所以这个桂枝汤无论阴病、阳病,伤寒、温病都是高度重视风邪为病的这个治疗方法。

3. 煎服法上和太阳中风的是一样。

4. 那就是说辨了病以后,虽然分阴阳,太阴太阳,但是你更注意辨脉证。无论是太阴病还是太阳病,只要是脉浮、汗出、恶风的,选桂枝汤依法治之。

三八七.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38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 桂枝汤是和解外的,解表的。后来说桂枝汤是解肌的,解肌也是《伤寒论》上说的,有说桂枝汤是解表的,把解肌定为是小柴胡和解少阳是和法是解肌。而在这里是:消息和解其外,是用桂枝汤的。桂枝汤是桂枝、芍药,阴阳平和,很好的一个方子,治身疼,治汗出都是用它。

十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

1. 太阳病一般情况三日不解传到少阳,在这期间经过发汗、吐、下,仍然有太阳病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病已经治疗坏了,不能再用桂枝汤治疗。一个病经过治疗后产生变证的,已经不是标准的太阳病,按照机理来传变就别再按照桂枝汤来治疗了。

2. 那怎么治?观其脉证,前面提到一个浮脉,紧脉、缓脉、脉紧急等,如果有浮脉的照桂枝汤治疗,脉沉就要按里证治疗,脉弱按虚治,脉实按实治,知道犯何逆然后按照虚实表里来调治。“观其脉证”后面会提到,这里只是说一个原则,如果出现心下痞的照痞来治,如果出现膀胱蓄血的、发狂的就照狂和蓄血来治,这就叫随证治之。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那样对证治疗很低级,那只是对症处理。“随证治之”的“证”是指症状和脉证,所谓的病机和病因都是通过脉证和症状表现出来而来认识的。

3. 桂枝是治脉缓的,现在的脉象是浮紧的,证是发热,汗不出的,不能用桂枝汤。桂枝汤是治疗汗出恶风的。

4. 要时常记住“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就不会出现误治。


——《金谷子讲伤寒论》
 
十七.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 桂枝汤是甜的,桂枝味略有点辛,加上生姜后酸甜味。经常喝酒的人,脸红脖子粗,满嘴上火、长疮、长泡。面主阳明,满脸通红的人胃里也是充血的。如患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如果吃甜食或喝桂枝汤,吃姜枣刺激胃粘膜,造成胃酸分泌更多、恶心、呕吐。刺激胃粘膜导致胃往下蠕动异常,导致往上翻。

2. 看到胃火大的人,火热盛的人尽量不给桂枝汤等带甜的药,要用苦味的药。经常喝酒的人的体质、征象,用药时不光不可用桂枝汤,更要注意忌甘味,在感冒时一般也要考虑不用太甘味的药。

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 说到太阳证就应该想到太阳病的提纲证那一套,这里特别提出一个证“项背强几几”,通常这种情况是没有汗出恶风的,这里反汗出恶风,就是既有汗出恶风,又有项背强几几的症状。

2. 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证,这里看出,葛根主要是治项背强几几的。

3. 麻黄三两:有说是桂枝汤直接加葛根,临床中项背强几几厉害的加麻黄,后背酸胀轻的可不用加麻黄。

4. 葛根汤不用喝粥——与桂枝汤的区别,其余的方法和禁忌按照桂枝汤,行文用渐减格式:详-简-略。如果没明确提出的方法,就按照桂枝汤的煎服法和禁忌,起码在桂枝汤系列的大概都需要这个法。“余”是指在桂枝汤说的量,从三分之一两到九两。

5. 这方子在临床中运用,看到这表现就可用,如现代慢性疲劳综合症,颈肩痛,肩背筋膜炎,项韧带炎,肩背痛,笼统所谓的颈椎病,亚健康状态,纤维组织炎等等。有时加麻黄有时不加都常用。

这里没提到脉,是辨病证治,病就是太阳病,证就是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治疗采用桂枝加葛根汤。

三十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1. 这条文与第十四条对比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在一些文字版本中两个方子是一样的,后世很多人认为前面就是桂枝汤加葛根,因为汗出恶风。而只有葛根汤是加麻黄的。

2. 这个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前一篇中如“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汤”都写有一个方式,“本云,今桂枝汤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或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方子与条文编在一起的加减法,并不是所有版本都这样的,这是后来经过编写为了看的方便,把方子附在条文下面。如桂枝加葛根汤后面没写“本云”。而这方子看着与桂枝汤类似也有葛根,有可能在历代的编辑之中产生的错误。

3. 从其他有关用桂枝用葛根的条文中来看,一般是有汗用桂枝,无汗加麻黄,这是辨桂枝和麻黄的区别,并且从刚开始的第二、三条看,“发热汗出,恶风,名为中风”,“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伤寒中没写汗出。还有第三十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中风生微热,脉浮加汗出;而伤寒脉是阴阳俱紧的,又不出汗,所以用麻黄三两来发汗。

4. 这条提出“无汗恶风”,无汗用麻黄,恶风只不过是太阳病的表证,本方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与前方看着是一样的。其中麻黄的量比桂枝,芍药量大,麻黄三两,葛根四两,桂枝、芍药、甘草各二两。在实际运用中,有汗用桂枝汤直接加葛根,无汗用葛根汤加麻黄。而前面的桂枝加葛根汤也可用桂枝三两,芍药三两,葛根四两,药量的变化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适当的加减。

5. 在用法上,“覆取微似汗”与桂枝汤一样,煎服法上,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麻黄,葛根是需要久煎的。现在煎麻黄看不到很多白沫,可是去滓的时候锅底一层白沫。麻黄的表面非常不光滑,很涩,很容易吸附尘土。葛根去皮也不会产生沫,现代中药做成饮片已经不需要去皮,修枝,很多工序已经省略。



三十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32

阳明病一般叫胃家实,这里不是胃家实而是下利,怎么叫阳明病呢?这里提出“必自下利”是否是指太阳病合并阳明病一定要下利呢?我认为这里提到的太阳与阳明合病似乎是有阳明病的趋向,而并不是真正的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那样是真正的阳明病。可能带着腹胀,上腹部的饱胀感,心下痞满,但下面是下利,并没有说大便干结,并且提出是自下利,就是说不是误下后的情况用葛根汤。

三十三.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 还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如果出现下利是否合并呕吐?提到阳明病有可能出现饱胀、呕吐、满闷、痞满等,从本条可看到仅仅是呕,没到下面下利。对举来讲,有下利用葛根汤,无下利有呕用葛根加半夏汤,降逆。

2. 如果出现又下利又呕怎么办?这就是后面提到了需另外加药。

3. 这里提出葛根汤主要治疗太阳病的,并且还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合病后产生下利的还可用葛根汤,如果加上呕,再随证治之加半夏,并且还可看出无汗,下利,可通过发汗,水从表上走了,就不再入里面去。下利的治法上可从外面的发汗,虽然后来说的升阳法等,其实就是个水分,如果从外面走了,里面就不会下利。在太阳病外面不出汗的情况下可以有阳明下利。假如有汗也许不会这样,所以提到桂枝汤时有说到误下。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看。

————《金谷子讲伤寒论》
 
学习,这方可万用,好方子
 
十八.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
1. 长期慢性喘的病人或有这种体质的人,如果发作时可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2. 素来有喘病的病人出现桂枝汤的症状,加上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如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病人加上外感后,可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
3. 证状:喘,桂枝汤证: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时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实际上,偏寒性喘的人,脸白的,用杏仁。
4. 素来喘与受寒冷而喘的,与十七条对着讲,酒是热性,这就偏寒性,热不能用桂枝汤,寒可用桂枝汤,寒性喜甘味。
5. 十七条与十八条对举看,很有辨证意义。可看出一寒一热的体质。
四十三.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43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在18条中提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这里明确提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条提到的“下之微喘,”和41条提到的“咳而微喘”不同,41条是由于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本条是因为表证未解,也能引起喘。肺主皮毛,从皮毛稍微入里能引起喘,表还未解还能用桂枝汤,出现微喘加厚朴杏子。


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 经发汗治疗,发汗发过了,大汗出止不住,太阳病发汗是什么情况?是麻黄汤证发的汗还是桂枝汤证发的汗,当时是因为有汗出恶风,喝桂枝汤导致大汗淋淋呢,还是用麻黄汤用过量?才出现的这种遂漏不止?
2. 原先是什么病并不重要,治成什么样才是重要的。提到漏和不止,这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出很多。在临床一般很少见,什么时候能见到这个情况?有些人产后体虚能见到这个情况。产后风是破伤风的感染,和这个不同。产后怕风总是捂着,造成汗出过度的则常见,这反而使身体更虚更怕风。
3. 无论是汗多,还是汗少,“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这就是典型的桂枝汤证。小便难是指小便出现障碍和困难,包括尿不出、排便困难、尿少、淋漓不尽、涩痛感,常常是尿少,尿涩痛。因为水液从汗走了,就没水了,四肢稍微有些拘挛,多少有些抽搐感,现代医学的汗后低钾就会出现拘紧,四肢伸屈感到困难。脱汗、脱水后小便少可以理解,肌肉之间由于缺水分引起拘紧也可以理解,如果从伤阳还是伤阴来分析不无道理,但重在认知,要认知这是一个什么脉证。
4. 桂枝加附子汤是一个常用的方子,有上述这些证就能用。现代慢性的软组织无菌性的炎症,风湿类的病,劳损性的病,只要有典型的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的都可以考虑用这方子。


二十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可读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1. 汗下后出现不同的证如何随证治之,脉是促脉——急促,数和急加在一起就是促,证是胸闷,用桂枝去芍药汤。
2. 假如说不是太阳病经过误治出现的坏病,平时出现脉促胸闷也要去芍药。从这就能看出,随证治,前面先提一个随证加,紧接着提一个随证减。随证治之并不是多一个证就加一个味药,一加一减对举着看,告诉你有的时候证状多了要加,有的时候证状多了你需要在你固守的方案中进行删减。

二十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 这里提示一个方法,每加一个药,减一个药,换一个药,都是要有相应证的依据,这就是随证治之。
2. 从中既提示方法,也告诉具体的药味。附子治疗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微寒、恶寒、恶风,这些都需要加附子,而脉促胸闷是需要去芍药的。在十八条中提到根据体质加厚朴杏子,也是一个方法。提到阴阳的体质不同可以加不同的药味。还提到禁忌,误服后会出现什么症状,紧接着连着三个方子,具体示例。

————《金谷子讲伤寒论》
 
二十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 太阳病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一般七天传经尽,阳气来复病愈。八九日,病程拖延日久,是经过治疗出现的目前状况?还是一直没治疗出现这样状况?以上状况都有可能,但大部分是经过多种治疗没有好的,症状有,如疟状:一阵发热一阵恶寒,那这是否就是寒热往来呢?发热时候多恶寒时候少这还不是典型的寒热往来,其中后面有个否定性的描述:其人不呕——小柴胡汤证发热恶寒,常常带着呕,这里不呕就不是少阳证;清(通“圊”,厕所)便欲自可——二便正常就是没有胃家实,不是阳明证。八九日了仍是太阳病。一天寒热转换二到三次,——这是对病的描述,典型辨证诊断和对“阴性证状”的描述鉴别诊断,这就是辨阳病中的太阳、少阳、阳明病。
2. 病在表可以发汗,病在阳明腑实可用下法,病在胸脘胸膈之间可以用吐法。假如脉微,带着恶寒说明有表证,脉的寸和尺俱虚。这恶寒是否一定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到底是感冒恶寒还是阳虚恶寒?不好分,可以不分,脉微恶寒是个虚性的恶寒。阴阳俱虚——阴指尺脉,尺脉虚时用下法是不合适的,下了更虚;寸虚就是阳虚,就不能用汗法和吐法。这里的阴阳俱虚不是八纲辨证的阴阳俱虚,这里说的阴阳俱虚是说脉,常常是指营卫,即外面的气和里面的血两个方面,也可理解为整体的虚。
3.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脉微缓,看到发热恶寒,面色发红,病没好转。太阳病没解应该传阳明,但前面提到二便正常,也就是说病有往阳明传的趋势,邪气和正气瘀在上面,通过汗出可解,但现在不出汗,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4. 首先,太阳病,发热恶寒,不好辨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关键是引起阴阳俱虚来的,面红,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5. 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在实际的用法上桂枝的量大于麻黄的量。这里首先提出合方,如果是两天一副,三天一副的药量也可以取一个标准的麻黄汤定量一包,或桂枝汤、麻黄汤各一包,熬好后各取一份混在一起喝,或两药合在一起煎也是一种方法,从这能看出加减合方不是随意的。
6. 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身痒、面红,有太阳证表现,病程稍长的,身体虚弱的病人,一些过敏性的病,非特异性的皮炎,外感后寒冷性的荨麻疹(瘾疹)也适用。


二十五.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1. 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继续用桂枝汤,服用方法如前面所提。是否算误汗,误汗后的治疗是否还用桂枝汤如前法,用后是否汗更大,这里提到——与桂枝汤,如前法。为什么?因为大汗出后,脉还是洪大,如果大汗出后伤了津液不会出现洪大脉,从脉浮缓到脉洪大,是否还有汗出恶风?应该是还有桂枝汤证,所以继续用前法。
2. 如果出现恶寒发热似疟状,但不是真疟。疟疾典型症状,往来寒热,现在一天发作两次,出汗即可解除症状,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3. 服法是:桂枝二麻黄一汤分温日再服。
4. 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对比看,除了条文说的辨证辨治以外,还应看到一个问题,条文里没说的,但列出来形式上说明这个方子除了可以合起来用以外,合的比例可以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证变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提到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而桂枝二麻黄一汤提到形似疟,日再发,恶寒重麻黄加量,恶寒少麻黄减量。
5. 《伤寒论》和《杂病论》对疾病的描述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现代提到的各种病名,但症状可能会有。如果没有的,参照这格式可以合方。可二取一,可各半。
6. 这里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来示例,没示例的根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提到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去芍药、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都是一个示例,到药的变化三方,到药的拆开变化都是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解释。


二十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27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1. 太阳病,头项强痛恶寒。伤寒中提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中风中提到发热;温病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象中风证。
2.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桂枝汤证脉浮缓。相比浮缓来说正气要差些,无阳是否阳虚?脉弱,脉气冲不到表上来的,就是里面气不足,即便发热,里面正气不足,不可往外散水分。脉弱的、虚人、阳虚、无阳的人均不可发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3. 从药量的比例看出,脉微弱的药量相对小,从桂枝三两到桂枝麻黄的各十八铢,提示人虚、无阳、脉弱的时候,药量要小。前面说了随证治之的两方相合,相合的时候有多有少,可加味减味,可以根据典型证状加药。在这方的变化中还可裁减用量,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情况,考虑素体的虚实情况,这个虚实情况如何判定?看脉!辨脉!——“脉微弱,此无阳”。
4. 二十七条结合上前面的各方,去芍药加附子,桂麻各半汤等等,通过具体的示例对“随证治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5. 桂枝二越婢一汤煎法,用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本方分两次服用。
6. 现代一般习惯用药也是分两次服,这方子的用量与现在的习惯用量差不多。有人说经方量大,经方量小,这些都是误解,经方本身提供了一个变化的区间,有些方子换算后与现在的量没多大区别,所谓的大小是针对病的轻重和缓急而言的,缓的用丸也和现在一样,过去用药的习惯与现在相同的地方更多些,相异的地方少一些。过小药量缓慢,过大药量凶险。

二十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28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1. 对于本条文,历史上有人认为是桂枝去芍药,说心下满,微痛是阴邪比较重些,所以去芍药比较合适些。这些都是想当然的推测,缺乏文献证据。
2. 从条文中解释是非常明确的,出现桂枝汤证后,服用桂枝汤或用下法治疗无效,仍出现“头项强痛”,“发热”,这正是太阳病的表现,治过后的情况“无汗”,也许服用桂枝汤后想发汗但没发出,桂枝汤的典型表现是汗出,无汗就不应该用桂枝;“心下满,微痛”,是加白术的证,《金匮要略》中提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白术治胃,健脾,苍术燥湿。小便不利加茯苓,在小柴胡汤的加减中提到,在其他方子中用茯苓也是这情况,所以从条文本身来看,因为无汗去掉桂枝,因为心下满,微痛所以加白术,因为小便不利所以加茯苓,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个证一个药。
3. 关于有汗无汗,一般情况不是很明显,可通过触摸感觉。特别干燥可用麻黄,有汗放心用桂枝。
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后量大,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药效的标准,小便利则愈。本方一日分三次服用。关于服药的次数,服两次的量小,三次的量大。甘草、干姜汤两味药分两次服,甘草汤分两次服。
5. 这方子是去一味加一味,随证治之,无汗去桂枝,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加茯苓、白术,根据有无进行加减。再重复前面微恶寒,去芍药加附子,而这是没有相对的证去掉,有另外的证另加。根据这几个方子来示例关于经方加减的标准。通过这可列出“随证治之”的标准。


六十二.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 前面提到了一些可发汗,不可发汗,及一些发汗后的病理变化,知道可以导致内虚、津液虚、亡津液、亡津液后什么表现、发汗过多后什么表现。上一条讲了下之后,复发汗,这一条讲了没有经过下之后,单纯发汗后导致的身疼痛。身体的疼痛应该是在外表的不和,发汗后里面的津液丢失了,所以加的是芍药、生姜、人参,是否有口渴,在小柴胡的加减中提到口渴是加人参,这里发汗后亡津液也应该是津液丢失以后身疼痛。前面还提到脚挛急是用芍药甘草汤,加了芍药,那么津液丢失以后,筋失养,芍药加量,也是和前面相一致的,相呼应的。产后亡血失津液,也有的是产后过多的保温,导致汗出过度,身疼痛。
2. 脉沉说明津液丢了,不能充盈。迟,前面五十条提到了“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那么迟脉就是血少,所以加人参、芍药是补气血的,生姜助它往外走,治疼痛的。
3. 这个方子需要久煎,比桂枝汤煎的时间要长。

——《金谷子讲伤寒论》
 
六十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64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1. 这也是汗后辩证的表现,对举着讲,都是发汗以后,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进行不同的治疗。虽然前面讲条文没有方子的时候,它讲了一个病机,是怎么伤的,在相同的病机下,亡津液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所以需要辩证论治,并不仅仅是辨因。假如说我都用补津液,因为出汗多呀,我都用参加汤吧,那就差远了去了,失去了辩证论治的本来意义了。都是发汗过多了,叉手自冒心,——内虚呀,发汗丢了津液了,里面血分虚了,不能养心了,就心下悸动了,要按,那么这时候,为什么补心补血,不用芍药,用的是桂枝呢?桂枝也能大补,本经云:补中益气;甘草补气。
2. 心下就是胃上脘的部位,剑突的部位。



六十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1. 都是发汗过多,发汗后,相对举着讲:六十四条说的是心下悸,六十五条说的是脐下悸,都是讲悸,一个在心下,一个在脐下。
2. 欲作奔豚,——就是这个跳动感,它要往上冲的感觉,跳动厉害了能满肚子窜,冲到咽喉,冲到胸,而这个没有,欲作——要跳起来,没跳起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 这个方用茯苓半斤也是量比较大的,这里用水比较特别,现在没用了,不方便,“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就是泡沫,这水含氧量高。
4. 这里都注重的是症状,都没有提到脉,脉应该是象前面提到的,都是沉迟,虚脉,汗多了亡津液,这里就不用提了,光提证,特别的证来对特别的药。证、症本来是通用。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前面提到奔豚病从少腹起,这里提到脐下悸,要精确分叫小腹,整个的脐下和两侧都可能发生这个感觉。
2. 欲作奔豚——只是脐下悸,还未象群豚咕咚咕咚往上冲,(象一群猪往上跑一样)轻微的跳动,还未发作起来的时候,用苓桂枣甘汤。
3. 发汗后脐下悸是什么意思?汗从表上发了,然后伤了阳气,不能化水,水气在下,所以苓桂枣甘汤用半斤茯苓,用量比较大的。用来利尿,能利在下之水。再加上桂枝的温化,加上甘草、大枣的甘能治水。
4. 这个特别的煎法就是: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量大的先煮。
5. 甘爛水——《伤寒论》讲过这个水的取法。这个水扬的多了,里面空气含的多了,氧气多了。现在一般都用自来水,自来水里含的是氯气,消毒以后那个氯气,现在自来水养鱼会死,就是因为氯气中毒。有氯气以后反而不含氧了。那煎药直接用不如把它沉淀一下用。养鱼夏天放一晚上、冬天放两三晚上,再用就没事了,那个氯气能蒸发出来。那现在有的用瓶装水、纯净水了,但据说活性还不如自来水了。有人说用不用甘爛水,有区别,这影响到药的浓度。这里提示用水要注意一些。

一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一。用前方。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 伤寒,阳脉涩,涩为不足之象,阳脉涩就是寸涩,就是上面的不足。阴脉弦,阴脉就是尺脉,弦一般主寒、主痛。所以后面一句,法当腹中急痛,弦脉属于阴脉,而这里阳脉、阴脉的对举是指的寸和尺,尺脉弦,那肚子里的寒,当然就可以是肚子痛了。阴脉眩的肚子痛,应该用小建中汤,可是用了小建中汤,不差,就是不见好,怎么办?就用小柴胡汤主之。这是为什么?小柴胡汤也能治血弱气尽的虚,就是你用甘补法不行的时候,你考虑它里面结聚的比较严重一些时候,用柴胡发散一下。所以治腹痛的,法当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治腹痛是一个常法,如果常法不行,你就考虑小柴胡,所以小柴胡的治证是非常之广。那么腹痛是否要去黄芩加芍药呢,前面提到了,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变化一下来治。
2. 这首次提到了小建中汤,六两芍药一升饴,这是和桂枝汤的区别。这里提到小建中汤饴是用升的,那肯定不是块状的。那半夏也是块状的,用升也可以。
3. 假如说是腹中急痛,见呕的,那就直接用小柴胡汤,不要用小建中汤了,小建中汤是甘的,呕家不喜甘。呕的人你给吃甜的呕得更厉害,以甜故也。
4. 小建中汤在《金匮》虚劳篇中是重点讲的一个方子。在太阳伤寒篇中,首次这提到,讲到治腹痛,就很明确了。还提到这个腹痛治得不行的,见到这个脉象的,可以用小柴胡。那么这两个方子就对比先后、轻重、缓急、何时选择,有个选择的余地,有个鉴别的过程。你守着一个方子不行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应该用小柴胡散一散。这里讲小建中是相对小柴胡来讲的。


一零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1. 小建中汤前面提到了腹痛,这提到了悸而烦。部位是心中,没有说是心下,心中是胸的正中间,悸是悸动感,自己感觉到心脏的搏动感,烦,烦燥、心烦、不舒服的感觉。
小建中汤治腹痛、治悸烦、治虚劳常用的一个方子。掌握一个原则,它是治虚的。倍芍药加饴糖,那么对比一下,上面的有柴胡证,我说的柴胡证治胸胁、胁、胁下。用小建中汤呢,它在心中、在腹,明显的不一样。在腹,大腹的正中、胸的正中、两侧胁肋和胁下是不一样的。那么这就看出,建中它就在中,柴胡它是治两侧的。从部位来看,对比着讲就明确了。

————《金谷子讲伤寒论》
 
六十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64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1. 这也是汗后辩证的表现,对举着讲,都是发汗以后,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进行不同的治疗。虽然前面讲条文没有方子的时候,它讲了一个病机,是怎么伤的,在相同的病机下,亡津液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所以需要辩证论治,并不仅仅是辨因。假如说我都用补津液,因为出汗多呀,我都用参加汤吧,那就差远了去了,失去了辩证论治的本来意义了。都是发汗过多了,叉手自冒心,——内虚呀,发汗丢了津液了,里面血分虚了,不能养心了,就心下悸动了,要按,那么这时候,为什么补心补血,不用芍药,用的是桂枝呢?桂枝也能大补,本经云:补中益气;甘草补气。
2. 心下就是胃上脘的部位,剑突的部位。



六十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1. 都是发汗过多,发汗后,相对举着讲:六十四条说的是心下悸,六十五条说的是脐下悸,都是讲悸,一个在心下,一个在脐下。
2. 欲作奔豚,——就是这个跳动感,它要往上冲的感觉,跳动厉害了能满肚子窜,冲到咽喉,冲到胸,而这个没有,欲作——要跳起来,没跳起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 这个方用茯苓半斤也是量比较大的,这里用水比较特别,现在没用了,不方便,“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就是泡沫,这水含氧量高。
4. 这里都注重的是症状,都没有提到脉,脉应该是象前面提到的,都是沉迟,虚脉,汗多了亡津液,这里就不用提了,光提证,特别的证来对特别的药。证、症本来是通用。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前面提到奔豚病从少腹起,这里提到脐下悸,要精确分叫小腹,整个的脐下和两侧都可能发生这个感觉。
2. 欲作奔豚——只是脐下悸,还未象群豚咕咚咕咚往上冲,(象一群猪往上跑一样)轻微的跳动,还未发作起来的时候,用苓桂枣甘汤。
3. 发汗后脐下悸是什么意思?汗从表上发了,然后伤了阳气,不能化水,水气在下,所以苓桂枣甘汤用半斤茯苓,用量比较大的。用来利尿,能利在下之水。再加上桂枝的温化,加上甘草、大枣的甘能治水。
4. 这个特别的煎法就是: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量大的先煮。
5. 甘爛水——《伤寒论》讲过这个水的取法。这个水扬的多了,里面空气含的多了,氧气多了。现在一般都用自来水,自来水里含的是氯气,消毒以后那个氯气,现在自来水养鱼会死,就是因为氯气中毒。有氯气以后反而不含氧了。那煎药直接用不如把它沉淀一下用。养鱼夏天放一晚上、冬天放两三晚上,再用就没事了,那个氯气能蒸发出来。那现在有的用瓶装水、纯净水了,但据说活性还不如自来水了。有人说用不用甘爛水,有区别,这影响到药的浓度。这里提示用水要注意一些。

一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一。用前方。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 伤寒,阳脉涩,涩为不足之象,阳脉涩就是寸涩,就是上面的不足。阴脉弦,阴脉就是尺脉,弦一般主寒、主痛。所以后面一句,法当腹中急痛,弦脉属于阴脉,而这里阳脉、阴脉的对举是指的寸和尺,尺脉弦,那肚子里的寒,当然就可以是肚子痛了。阴脉眩的肚子痛,应该用小建中汤,可是用了小建中汤,不差,就是不见好,怎么办?就用小柴胡汤主之。这是为什么?小柴胡汤也能治血弱气尽的虚,就是你用甘补法不行的时候,你考虑它里面结聚的比较严重一些时候,用柴胡发散一下。所以治腹痛的,法当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治腹痛是一个常法,如果常法不行,你就考虑小柴胡,所以小柴胡的治证是非常之广。那么腹痛是否要去黄芩加芍药呢,前面提到了,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变化一下来治。
2. 这首次提到了小建中汤,六两芍药一升饴,这是和桂枝汤的区别。这里提到小建中汤饴是用升的,那肯定不是块状的。那半夏也是块状的,用升也可以。
3. 假如说是腹中急痛,见呕的,那就直接用小柴胡汤,不要用小建中汤了,小建中汤是甘的,呕家不喜甘。呕的人你给吃甜的呕得更厉害,以甜故也。
4. 小建中汤在《金匮》虚劳篇中是重点讲的一个方子。在太阳伤寒篇中,首次这提到,讲到治腹痛,就很明确了。还提到这个腹痛治得不行的,见到这个脉象的,可以用小柴胡。那么这两个方子就对比先后、轻重、缓急、何时选择,有个选择的余地,有个鉴别的过程。你守着一个方子不行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应该用小柴胡散一散。这里讲小建中是相对小柴胡来讲的。
 
六十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64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


一零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1. 小建中汤前面提到了腹痛,这提到了悸而烦。部位是心中,没有说是心下,心中是胸的正中间,悸是悸动感,自己感觉到心脏的搏动感,烦,烦燥、心烦、不舒服的感觉。
小建中汤治腹痛、治悸烦、治虚劳常用的一个方子。掌握一个原则,它是治虚的。倍芍药加饴糖,那么对比一下,上面的有柴胡证,我说的柴胡证治胸胁、胁、胁下。用小建中汤呢,它在心中、在腹,明显的不一样。在腹,大腹的正中、胸的正中、两侧胁肋和胁下是不一样的。那么这就看出,建中它就在中,柴胡它是治两侧的。从部位来看,对比着讲就明确了。


一一二.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 在表的,以火迫劫之,就上条那个情况,汗多了亡阳了,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和上面谵语还不一样了,不是烦燥谵语,亡阳惊狂用这个方。亡了阳,去芍药是因为它是阴药。蜀漆这个药我一直没用过,它是常山的幼苗,抗疟的一个药,我一直没见老师用过,我自己也没用过,没见过是什么样。现在临床上不是很常用的一个药,也许还有特殊情况用的,煮法上还先煮蜀漆。
2. 在这个方子中提示的,牡蛎龙骨镇惊治狂的方法,后世是一直用的,那么用桂枝去芍药,来温阳治狂的方法,后世中逐渐是不用了的。后来对惊狂、燥狂的治疗,礞石滚痰丸用大黄的、先给他泻火热的,经方的治疗中是补阳气的,看出区别来了。
3. 我后来用这个方子,不加蜀漆。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治心悸、易惊的怕冷的虚的来用,虚弱的精神类的来用。对燥狂证,痰火的还是用礞石滚痰丸、承气汤一类的用得多。一般大黄、芒硝只要身体壮实的,该泻火就泻火。
4. 这看亡阳情况,还有一个惊,一个狂,卧起不安,还有什么情况呢?一些50岁左右的妇女所谓更年期综合证的焦虑、抑郁,所谓的更年期精神病,阳虚的情况的,脸白了,怕冷了,面色发暗淡了,多疑了,这个情况可以考虑用这个方子。还有一些情况就是反复的失眠,用镇静类的药物,安定了,舒乐安定了,佳乐定了那一类的药以后,你看那面色什么样呢?青黄色,黄中带青乌,象带着油垢,象没洗脸一样。象从阴暗的角落里出来的一样,象拍黑白片加了黄光一样。阳虚,好害怕、好惊、好烦。不至于狂,也可以用这个治疗。
5. 要对证,还要知道病机。前面讲的是亡阳,这里就看出,辨病、脉、证的时候,你要辨病怎么得的,辨病因。尤其是110条和111条提示的这个病的一个过程。
知道这个情况,你就避免见着惊狂、卧起不安了,你就掏出一个方子对上就用就行了,这是最低级的,这样用不行。尤其是他这明确提出了病机的辨别的,你要仔细看看,没有方子的条文说明了病是怎么得的。


一一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方六十一。117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 提到一个病,叫奔豚病。温针的方法是发汗的一种,汗解宜桂枝汤调和营卫比较好。内部营气外散,卫气很好,烧针也能让他出汗,服桂枝汤以后要温覆,而烧针以后呢,看来也是要温覆。假如说温覆不好,或没有盖上被子捂一会,出出汗,受了凉。针眼那个地方出了一个疙瘩,一个疙瘩鼓起来。有人说那皮肤上鼓起一个红疙瘩,是否由于消毒不干净,引起局部的感染来?这么浅表的一个事情,能引起奔豚来吗?千万别用有限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随意的解释经典。要注重临床实际,你要知道受寒以后,不经过治疗,皮肤一冻以后都能起鸡皮疙瘩,针了以后,假如说病好了的话,它应该散开,非常平整,一个红点,核起而赤者,——很可能你把寒气入到里面去了,起一核,鼓起来了。本来在外表,你烧针一下针进去了,入到里面去了,入到肌肉,入到脉,有可能顺着脉入到内腑去了。你怎么知道这个病到了里面去了?一是病人有证状,再一个表现就是看这个核起。你通过穴位诊断,面部诊断,一个斑,一个点,能反应内脏情况,你说这个怎么解释?不一定强用现代医学解释,你要是非用这个解释,那就是你的思想,先受了它那一套的限制了。而经典的描述常常是对一种实在现象的确切描述,并不是想当然猜着说的。不理解可以放过去,注意观察,在临床上看看,临床上能证实了,这就是它本身的道理。经典本身自有其道理。
2. 什么是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怎么治疗?灸其核上各一壮。怎么叫各一壮呢?烧针不是烧了一处,各处都有,每一处都灸。为什么这个情况你要用灸法来治疗呢?前面提了火逆,有火盛不能用灸。那么核起而赤者,肯定是寒邪,寒在表,所以才烧针令其汗的。治了以后,把邪引到里面去了,那么再从这给灸出来。结合上面一条提到,火力虽微,内攻有力。既然你用烧针把寒邪引到里面去了,再用灸法用微小的火力让他内攻,再把寒气攻出来。寒主水饮,气在从少腹上冲胸,在里面的紧张感,拘急感,往上冲动的感觉,邪气进里面了,在六腑了,所以就用这个灸法。从哪进去的,从哪出来,进去的寒气,就再用热气把它赶出来。就象那个熏蜂窝把蜂赶出来一样。
3.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就是把桂枝汤中的三两桂枝加成五两桂枝。桂枝在前面提到的桂枝汤系列中,治内冲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水饮的时候用茯苓来治。如果是寒气进去的话,是加桂枝来治的。象奔豚了,欲作奔豚了一类的。奔豚叫个病也行,它是一个症状,冲动感。这个情况有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来。是寒的,可以用灸法,用桂的方法;是水饮的,可以用茯苓——当然里面也加了桂用。水和寒常常是一类的,但是有不同。你细看看里面,苓桂枣甘汤也是治这类情况的。所以既要辨病,是奔豚病,还要辨证,是欲作奔豚,还是上冲奔豚。这还有一个辨针孔,这就是辨因,然后才能论治。所以辨病、脉、论治,脉呢就是脉浮,浮在外面。你针了以后,入了里了,这样就把一个病的病、因、证、治这一套全了。通过这一个方子的举证,你看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应这个病的来龙去脉,就把它搞清了。
4. 和桂枝汤服法基本一样。
5.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就说了加桂的目的是为了泄豚气也。奔豚气郁在里面了,桂枝给它开泄出来。


一一八.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六十二。118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条非常简单,但是说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和一个典型的证状。火逆前面提到了,可以是热蒸的方法,热熨的方法,热瓦熨背的方法。火逆这两个字,一个是说用了火来治疗,二是这个治疗是个不恰当的治疗,是个逆的治疗。下之,用了泻下的方法。这是说因为用火治成了逆证。然后又用了下法呢,还是用了火逆这个原来的病没好,又用了下法呢?这些情况都包括,火逆伤了阴液,下之,伤了里面的正气。
2. 因烧针,这又是一种治法,烧针前面说了,能核起而赤。可以把寒邪从表入到里面去。这是否指先火逆后下之,然后又烧针治疗引起的烦燥呢?我个人认为这说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是错误的治疗导致阴液的丢失,另一个是里气的虚,再一个是寒邪入里,引起的烦燥。火逆、下之、因烧针,三个词,说了三个意思。这个东西不是说望文生义,你强解的,前面那几条讲这个病机的时候,都有这个情况。所以在118条上,非常简单的一提算完,这是详于前而略于后,后面有省略的地方,是顺承着下来的,他就不再详细讲这个道理了。
3. 前面说了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这说了一个烦躁,那个是加桂,这个是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加上龙骨牡蛎,芍药、生姜,大枣不用。这个方龙骨牡蛎用的多,各二两。
4. 这个烦躁从用药上来看,温性的药用的比较少,所以这个更象是阴液不足的烦躁,先说的火逆,火逆放在第一位,因火以后伤了阴液。结合前面讲过一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么这里龙骨牡蛎各用二两,能看出什么来?龙骨牡蛎这两个合在一起用的时候就是治烦躁用的。后世用龙骨牡蛎镇惊,治烦躁,失眠,受惊,治阴虚阳亢,治高血压。龙牡壮骨冲剂说是有钙补钙,那就是两码事了,不是治这个烦躁的。
5. 所以这个桂枝用的很少,毕竟他有这个烧针,外面还有寒气入到里面去了。用桂枝温通下阳气的。用甘草补的,龙骨牡蛎镇惊治烦的。
6. 这个方很简单,对有些虚人的烦躁,可以用,而且是个很好用的方子。现在对临床上的慢性疲劳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低血压、心脏的神经官能症、精神的焦虑状态,用处很广。有时候,可以把龙骨牡蛎做为一个加减药加进去。
7. 小方,不是分二次服,是分三次服的。后来说的龙骨牡蛎介质类的东西,要久煎,便于出来成份,这个也是后来的说法。从经典的根据上来看证据不足,不需要久煎,也不需要先煎。所以尊从传统的煎法有效,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一四六.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1. 这个方典型的是柴胡汤的一半和桂枝汤的一半。对桂枝和柴胡都有的,甘草、大枣、人参,重合的不算,其它都是一半。柴胡汤的半量加了桂枝和芍药取的桂枝汤的半量。
2.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这就说的外证未去。伤寒六七日,应该外证去了,有发热恶寒就是外证还未去。
3. 支节烦疼,——没入到很里,但也不仅仅在表了,到了关节,不仅仅在头项,他到了四肢。也没有到内腑去,所以这是一个阳证。
4.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是柴胡汤的轻证,如果是心下支结,到心下满闷,胸胁满闷,就是典型柴胡证了。如果到了硬满,就成了结胸了。这个支结,象东西支着一样,有点碍事,一弯腰的时候,有点曲的慌。有点饱撑撑的感觉,但不是痞,象东西堵住了一样,也不是硬满,也不是后面提到的满微结。这个支结,好象有点略微的支着撑着的感觉,象柴胡枝子一样撑开着。这个支结的感觉,就好比有的时候,你受了风寒,皮肤那个紧张感的感觉一样。象有点硬一样,不太舒服,微微的有点饱撑撑的感觉。不象胀满,比胀满略轻。应该有外证,微微的往少阳去的趋势。所以用了柴胡汤的一半,桂枝汤的一半。
从前面讲过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的时候,讲了合方怎么运用,在这里又提到一个合方,两个方了拆开又合,一个是证状都有,你就合,通过外在的证状的相合,你就知道里面病所在的部位,病机的相合,方就相合,所以通过这几个合方,提示一个方法,看到一些复杂病的时候,可以考虑,将方子拆开合在一起用。为什么不令两个原方一起用。也可以,是否可以两个原方各煎上一料,合在一起,分两天服?也可以,所以这里两个方的量,取了一半。这是一个常人的普通量,所以经方的量,按一两15克算,这个量应该算个普通量。


一四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 伤寒五六日,还没有象上面的六七日,时间还短一些,这个病情还在发展之中,还没到自然缓解的时候,结果用了发汗而复下之,这说明了有虚象,前面提到了发汗伤阳、伤表。下之伤里,就表里俱虚了。
2. 胸胁满,微结,——邪气因入,结于胸下,这个满微结,就比那个支结程度上来说,似乎就重了一些,那个只是在心下,心下多大,巴掌大地方,胸胁范围就大了。
3. 并且有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出现了口渴现象,没有了呕。
4. 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 ——前面有一条提到过,邪气侵入的时候没有完全入到下面去,下面比较虚,里外俱虚的时候,有往来寒热是考虑柴胡汤证的。心烦,所以这个病还没有完全好。里虚了,病还没有好,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6. 这个方子柴桂干姜汤讲解的很多,刘渡舟教授讲这是治胆热脾寒的,说胆热因为他用了柴胡、黄芩、栝蒌根,说脾寒,他用了桂枝、干姜、干草。这么个病机的,脏腑寒热的分类方法,供参考。从这个方子本身来看,有往来寒热就用柴胡,有汗出是用的桂枝,心烦用的干姜,口渴用的是栝蒌根、牡蛎。有胸胁满,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所以用了柴胡,用了甘草。在这个方子中柴胡用了半斤,是小柴胡汤原来的量。从这一套证状,对用药物来说,应该是有明确的对应性,往来寒热,心烦,有热,所以用了黄芩,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说:柴胡、黄芩、甘草是小柴胡汤的配伍。所以从这个方子中应该看到药证,应该看到有内虚,邪气结聚。病机是这样,你治疗的时候,还是应该以证状为主来辨证。你看这几条不提脉象,前面谈到热入血室的时候,他同样是热入血室,不同的表现他可以刺,可以用小柴胡,可以待其自愈。那么这里也是,都是邪气因入,有头汗出,证状比较复杂,怎么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进一步的阐述这个原则。对比上面柴胡桂枝汤,比较典型的有方证的,你可以对方子来治。证状比较复杂的,你可以用药证来治,对应一个药,有人说学伤寒你不能学死方了,一个方子对一个证,学药证,每个证去凑药。不是凑药,不是对方证,在相同病机下你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依据、重视他的表现,解决他的表现。诊断从这里入手,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是从这里得出的。
7. 有人说这不就成了西医的对证治疗了吗?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头痛你如何能把头治好的,脚疼你如何能把脚治好的,就是因为你治疗的正确有效才治好的。头痛我从脚上扎一针,只要好了,头疼治脚这也是好的。你不能说头疼我就一定要从头上扎针,或我一定非得不从头上扎针。标准是能治好、能解决问题。头疼严重,我扎针印堂好了,我扎针内庭好了,扎至阴好了,不也不错吗?脑子里有个瘤,我把它开颅取了,不也很高级嘛。所以不要局限于一端。不要以为一定非是病机的辨证分析,而不顾临床证状。也不要以为随着每个证状来堆起一堆药。都有有道理的一方面,目的是达到治好。
8. 柴胡、甘草、桂枝、黄芩这些药的用量,基本都是在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中的用量,所以从这里看出,每一味药的组成变化的时候,在不同的方子中,每一个药常常有一个相对的一般的用量。从这个方子看出这一点来。
9. 这个方的煎法同小柴胡汤的煎法。
10. 微烦是什么原因?有往来寒热心烦,你用干姜,会出现这个情况。还有一个就是栝蒌根,用了以后,会有恶心的感觉。栝蒌根有很多的品种,有的品种不太好,现在说这个药苦寒,可以做引产药,所以这个方子怀孕的孕妇是禁忌的。孕妇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用了这个药以后,有时候产生心烦,黄芩太苦,有时候有呕的感觉。
复服汗出,便愈——有桂枝和干姜加在一起。一个辛温的气味,服了以后,可能会出汗。但头汗出,里面的正气不足,邪气入的不深。你服了这个药以后,内气充足了。一发散了,从外面解了,从外面解了,是很好的。此为未解,是在表未解。在少阳未解,五六日,还没到七天上。表证还没有解,里面已经虚了,出现了不同的证状,该怎么随证治,怎么随证治。我理解的这个方子,实际上这个方子,整个的完整用的时候不是很多。有典型的,我用过的。寿光的傅xx,50多岁,老两口包粽子卖,供两个儿子上大学,非常辛苦,一天能包500多个。手反复的劳累,过度劳累,感冒了,挨着不好,她就不止五六日了,成月不好,也打过针,后来就脖子急,身上出汗。肚子胀,小便不利没记得有,口渴,你看着象柴胡汤证,里面闷热的比较厉害,口渴,但头汗出证状很明显,就用这个,她这个不是伤寒五六日,也没有发汗复下之。但是由于她这个生活习惯,过度劳累,内虚。我给她用这个方子,两付就好,量比较大点。50多岁,人长的很宽大,很壮实的一个人。她有这个情况的时候,用这个小方,一用就很好。为什么知道这个方子能用,就是通过问诊知道。对你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得的非常重要。所以你对这个病人的生活习惯,家族关系,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强度仔细的了解以后,除了你当时看到的那一块以外,她那个环境你了解了,你就能知道这个病,有可能她在哪个方面伤着得出来了,综合的分析一个病的形成非常重要,不要简单的看到几个证状,堆起来用药,那不行。
 
一六三.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163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 在这条提到的和前面提到的太阳病发汗若吐若下后,不一样,他首先提到的是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下早了,也可能还发热的时候就下了。所以说有后面:遂协热而利。
2. 那太阳病提到协热而利,就是表的热随着往下下的时候,内虚了,热就随着下湿一起的下利了。前面提到协热利的时候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但你再看后面,利下不止,利下不止,前面提到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3. 心下痞硬,应该泻心汤系列。
4.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又提一个方子,人参汤,就是说你看这个病呀,好象特别复杂,又有表证,又有里证,又有热证,又有痞证,又有虚证,又有实证。还有利下不止证。比较复杂的时候,提出一个来,表里不解是用人参汤。
5. 葛根黄芩黄连汤有下利,但是不应该有心下痞硬,同样赤石脂禹余粮汤也没有这一套表证。是单纯的固涩来治。那你心下痞硬用泻心汤的话呢,他应该没有表证,或者协热利证。这个心下痞证就是中虚了,邪气入在这里了,表气还没有解,所以用人参汤治里证,治里面的虚,桂枝汤解外,有利了,所以没用泻心汤继续往下攻痞协下。
6. 这个方子和前面的泻心汤就有一个比较,人参汤又叫理中汤,专门治中焦气虚的。后来治虚寒的,后来在《金匮》胸痹篇中有这个方,他那个表现也应该是心下痞满的感觉。这个方是个补虚的方,桂枝用来解表,补虚加解表。
这个后下桂的问题,后来一般都不这样煎了,同煎。后来一般治肢体的用桂枝,引火归原,温阳的用肉桂。嫩枝偏于表,在枝上长的。肉桂在干上长的所以就偏于里一些。比象来说,有这一比。实际运用起来差别不大。一般就照现在习惯来用的。



一七四.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 伤寒八九日,——病程较长了。也许是伤寒传经尽,当愈而不愈。这是什么情况?一般来说是指的体虚,虚人。
2. 风湿相抟,——这个抟字有的版本是搏,根据疾病形成的病因的过程,《内经》上的解释是风湿相抟,纠缠在一起,就象风吹着湿气的流动那意思。抟结在一起,
3. 身体疼烦,——风和湿渗在分肉之间,就有身体的疼烦。
4. 不能自转侧,——这是形容疼和烦的严重程度的。疼到什么程度呢,不能自转侧,得别人帮着翻身。这在什么病能见到这么重呢?现代医学的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的时候能见到这样的。强直性脊柱炎也能见到不能转侧,疼的这么厉害的。再一个就是其它风湿类的病,也有这个情况的。
5. 不呕,——说明邪气不在胃。
6. 不渴,——说明水份没有病。
7. 脉浮虚而涩——这明确提到脉浮,是指邪气尚在表,最多是到了经到络,没到腑、到脏,所以出现了不呕、不渴。涩——气血运行不畅。为什么不畅?邪气的阻滞。
8. 方用桂枝附子汤。
9. 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说明这个病不在太阳。入到阳明,或者到胃肠里面去了。那么对比一下上面桂枝附子汤,提到不渴,那小便是否利呢?他没有提,没提的情况,就是或利或不利,一般提到了不渴,说明水份没异常,应该是也没有小便的问题。
10. 这个方子是说身体虚还有风湿。
11. 附子的量比较大,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
12. 疼痛严重到不能转侧的时候,重用附子,这没有提到舌是否水滑,也没有说脉是弦紧。脉上看的是不足和在表的现象,有邪气的现象,这就可以用附子了。一般的这种疼痛都是偏虚寒的。喜欢温热。
13. 桂枝去桂加附子汤——就是把桂枝附子汤中的桂枝换成了四两白术。这两个方子在这一对比,应该是看到,偏于在表的用桂枝,偏于在里的用白术。附子、生姜、大枣量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是用桂枝取在表之风,而偏于风。用术取在里之湿,而偏于湿。也可以风湿同驱,一起用。在这里所以对比着讲,他是说的桂枝治表,白术治里。桂枝治风和白术治湿。实际运用的时候,如果是没有明确的非常单纯的表和里的时候,这是都可以用的。
14. 所以有的时候,一个方是一个方,有的时候一个方是一个法。有的时候两个方一对比是说明一个道理。具体运用,单独的这么用也会很好。
15.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桂枝附子汤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16.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桂枝是可以加的。逐水病走皮中的时候,可以加桂。对举着讲,两个方子,一个加,一个不加桂。说明表里,并且在服法中再次点明,从表上走的时候,可以加桂,从外面驱。
17.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虚弱的人用桂附的时候可以减减量。这个方本身就是治虚弱的。虚弱的人用补药时,无论什么补药,都要从小量开始。
18. 附子用了后会有如痹,如冒状了,口中的麻感,皮肤的蚁行感,头晕。
19. 一般的附子用水煮到45分到1小时基本可以去掉毒性了。你照一枚15-20克算,三枚45-60克,这个量还是可以的,一般用到50-60克的时候容易有这种感觉:身上燥热,头晕。加了生姜甘草,单纯的熬不会,假如说你再加上很多,去风湿的,治痹疼的,味不好的话,有可能会更难受,呕吐。这个方很单纯用的时候,味也不难喝,桂枝也好,白术也好,不难喝,姜草枣可以说是个调味的东西,很好,所以说这一个方,有一味主药,有一味臣药,别的是佐的药,佐在一起,应该是比较温和的,容易接受的,就如现代制药的片剂,成份很少,什么硬脂酸镁了,糖衣了,淀粉了,这些东西。那个淀粉可能就相当于这个姜草枣之类的。还有那个包衣,目的是达到主药的作用。
20. 这样说了以后,还怕不明白,还有175条看看。


一七五.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17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 这个方子和上面相比的话,应该是疼痛的更厉害,病因一致都是风湿相抟,骨节疼烦,疼的比较深入,到了骨节了,上条是身体疼烦,这个说是骨节,疼的比较深。
2. 掣痛不得屈伸,——象筋拉着疼一样。屈伸都障碍了。
3. 近之则痛剧,——靠近了他就感觉到疼了,没碰他就感觉害怕了。
4. 汗出短气,——汗出是表阳虚。短气是明显的气虚。
5. 小便不利,——应该是影响到内腑,水份代谢谢都不利了。
6. 恶风不欲去衣,——和那个汗出恶风是一样的。不欲去衣应该是内寒。
7. 或身微肿者——水气盛就肿。
8. 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方就明确的把上面的两个方整合了一下,去了生姜和大枣。看上去证状好象比上面的重,可是用量上小、轻。这就是桂枝和白术同用。附子当然少不了,这就算附子为主要的方子了。附子减了一枚,甘草还是那个量。叫甘草附子汤,但桂枝量最大。这就是上面说的那个: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这里是一种举例说明,没有详细的具体论述,以一个方子,一套证状就表示出来了。
9.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附子少了,煮的火候就减了。说明了附子需要大火煎。
10.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体虚的人,服了药后,出了汗,身上的肿就应该减了。汗都出来了,吃饭也应该好了。有白术从里面的湿也去了。如果不出汗了以后,又开始烦疼了。再服的时候就减量,喝一半,防止用多了。或者是病情轻了以后再服,就没必要喝很多了。
11. 这里说一付药开出以后喝的情况看的,假如说现在门诊上看病不太方便,一次开三付五付的,那一开始量就不要太大,从小量开始,多喝几次,免的过量,不方便。身体再弱的话,你煎出这三升来,一次服六七合,也不用多,假如说喝六合为始的话,一次服五分之一的量,五分之一量服了不解,你可以再加加,所以在用附子的时候,用两枚,三枚,根据身体的虚弱,一个是久煎,再一个要注意观察副作用。再一个根据病人反应适当调整用量。在这三个方子中都说的很明确了。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1. 太阴相对于少阴来说,那就是阴多阳少,相对于厥阴来说,厥阴就是阴尽快要及阳了。按照三阴三阳的分法,从少阳病直接转应该先转太阴,太阴还是比较单纯的阴盛为主。太阴的部位就是在腹,从主的脏来说,主要是脾,和在温病中说的太阴肺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单纯的用十二经的阴阳太少来分,分的肺脾,或者按照循行部位来分,分手足太阴,那个分法是不对的。同样的太阴在不同的分类中,有不同的所指。
2. 在《内经》中胸膈以上属阳,肺为少阳,心为太阳。胸膈以下属阴,肝为少阴,肾为太阴,脾为至阴,用的是另外一个分法。所以阴阳的相对分法,各有不同所指,在这里太阴是说的病,太阴病,按照六病的分法,三阴三阳病,所以273条首先提出太阴之为病。
3. ——太阴做为一个病来讲,它的主证就是这四个: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肚子胀,呕吐,饮食不能下,吃进去要吐出来,或者吃进去后,在上脘有个饱胀感,堵塞感,不是经过误治的利,他是出现下利的,上面的:腹满而吐,食不下,会更厉害。应该利了以后,腹满减,而太阴病是自利以后,这些证状更厉害,所以叫自利益甚。
4. 时腹自痛。——就是时不时的腹痛,经常性的腹痛,没有明显诱发原因的阵发性腹痛叫腹自痛。所以这四个字对腹痛的节律、性质、诱因都表述出来了。当然这个痛还没有进一步表述出来,他是隐痛?绞痛?没提。但结合上前面第一个证:腹满而吐的,这个时腹自痛应该是胀疼。
5.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这是说太阴病是个虚象,不是实象,有阳明实热的下之,应该是好了,而太阴病是不能下,为什么不能下?因为是误治,下了后必加重。通过这一个假设性的错误治疗,是说明太阴的虚象。
6. 病发于阴而下之,因作痞。这是《内经》的一个说法。包括前面讲结胸证,误下,那倒不是发于阴了,太阳病误下都有心下结硬的情况。所以这个痞、硬、满,误下以后伤了正气,邪气结聚在胃脘,就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1. 太阴病首先提到的也是中风,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都可以出现中风。也可以说有了太阴病本身,或者说有太阴病体质的人,感受中风的,表现首先是四肢的烦疼,而不象单纯的太阳中风:头项强痛、恶风恶寒、脉浮缓,那是太阳中风。太阴是四肢烦疼,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太阴脾主四肢,脾是中土,主的是四肢,这就和《内经》的说法一样了。
2. 阳微是指表邪不盛,阴涩是指内在的不足,而长者说明虽然是内在的不足,但脉还是长脉,不是虚的很严重,那是快要好的现象,为欲愈。
3. 就是说太阴病如果是内在的太阴不是很严重,中的表邪,很浅,看到一些弱项的时候,是欲愈。
4. 如果是有太阴病的腹满,中风以后,脉再紧的实的,那就内虚表实,实于外而虚于内,那就可能反过来,是愈重的现象了。
5. 所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欲愈”,你应该知道怎么是“欲重”,也可以说是虚人中风,仅仅在四肢,没有到躯体,并不是很严重的,往外走的,是要好的现象,这个在《金匮》上也提到,病是内从躯体向外向四肢梢上走的,这是欲愈的现象,如果病是从四梢向躯干的,这是加重的现象。
6. 所以有些解伤寒的单纯就方就证说《内经》那是医理派的,这是经方派的,理论跟它不一套,源自《神农本草经》,理论不应该以《内经》解《伤寒》,一开始就是从成戊已坏了规矩,从《内经》解,后来就把《伤寒》解得不象样子了。这些说法上它是一偏之见,偏于就方来看的,就这没有方的条文来看,《内经》和《伤寒》就医理来说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这家那家的分别。医经家讲医理的时候,传给谁?还是传给看病的人,让他懂了医理好看病,你并不是光弄这一套理论,理论传理论不切实际,不是那样的。医生除了知医方以外,还要知医理,而医理单独有传授的。就象现在你在医科大学上学,有讲医理的老师,有讲临床的老师,但最终都传给一样的学生。这学生出来,可能讲医理,可能做临床,做临床的也都是学过医理的,所以张仲景这个完全不从《内经》讲是不符合事实的。你从这一条的太阴主四肢来看,是典型的《内经》一贯的理论。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三。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太阴病的起因,可以是由于误下导致的内虚,表现为:腹满时痛,太阴病表现的代表方是: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原方桂枝汤,芍药加倍,成六两。
2.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从这两个方子中就可以看出,腹痛加芍药,实痛加大黄,大黄是泻实的,芍药是治痛的。桂枝加大黄汤是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了大黄二两。煎法上是同煎,没有后下。所以这个不是要求急泻,因为是误下导致的,是一个虚的象,你不能再加大黄给他泻了。但是他有大实痛,有腹满实痛,知道到了太阴了,痛的再厉害的时候,大黄一样可以用。在讲到太阴属虚寒的时候,还要知道太阴还有实证,讲到虚还要知道实。
3. 太阳病误汗、吐下,伤津液以后,可以形成阳明病的热实,也可以形成太阴病的腹满实痛,或者大实痛。
服法上也不急,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急痛,见呕的,那就直接用小柴胡汤,不要用小建中汤了,小建中汤是甘的,呕家不喜甘。呕的人你给吃甜的呕得更厉害,以甜故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