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脾脉

huilanwutai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09
帖子
680
获得点赞
197
声望
43
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阴当令,两关紧细,弦细长(关上下延伸)的特别多。十个人中都快有五个人是这样的脉了。虽然随着一年四季变换,脉象会出现一定的相应变化,但是这么密集的出现类同的脉象,第一次见。

今天一例。两关清清楚楚的紧细脉然后向下延伸到尺,向上则没有。人特别容易拉肚子。一天好几回,肚子不能受凉,不能吃凉东西。明显脾病。

虽然脉书都说脾脉在右关,但是临床上,我发现左关也会出现脾脉的。脾脉应该侯在两关。当然如果两关出现弦脉,就要注意区分是不是木克土了。
 
今年大运应人身是肺气逆,大肠虚,若有受寒,当大肠受之。还有你这个脉和大肠的脉差不多,或许是你判断错误?
 
今年是火运不及啦。
 
脾主四季,其脉当缓。肝为厥阴,其脉微弦。脾见肝脉,必为所克。
 
《内经》曰,如鸡践地。此脾脉也。
 
《内经》: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士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难经》:
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4-4-1 17:00 编辑

寸关尺取脉,中浮大者,是脾脉也。内经曰善者无恶则见,是浮取。其唇四周色黄以应之。
太过者浮而大,不及者浮而尖,浮之越甚,病之越深。
脾之善恶以沉浮决之。
 
想听听各位老师如何解释“脾主四季”之言。

【原创】“长夏”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关键词: 长夏;季夏;五时;脾主长夏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胜,相克之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四时之胜”中又有“长夏”呢?
 
2、五时之长夏

四时春、夏、秋、冬加之长夏谓之五时,系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土、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之脾等相配而构建的五大系统使然。此乃《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即由“取象比类”-四(五)时五行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类比推演思辨而来。

《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1]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首见于《内经》,或是由战国时期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2]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3]

《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3、四时与五时

四时中虽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之四时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如《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四时与日月星辰、五方、五行相配。《四时》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水润下”、“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火炎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金从革”、“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木曲直”、“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此乃五方、五行、四季之相配,而中央之土于时为四季,无季夏之称。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但《内经》大多数篇中四时仍多是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这也充分说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而言及五时者,可见于《灵枢经》,如《经别》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五阅五使》篇云:“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说明此时期五时与五脏、五行相配之理论或已经成熟。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明显的是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有四时、五行,四时如何配五行?即如王冰所云“春木风、夏火暑、秋金燥、冬水寒、长夏湿土”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才得五行之配五时也。
因为《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所以纵观全书来看,有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相提,有时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并论。四时相提符合自然界现象,而五季并论则是出于理论之需要而已。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而经文中之内容却是五季内容之回答。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生、长、收、藏,是以四时而言,长夏哪去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王冰注:“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
 
4、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何也?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甚为妙哉!《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4]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渗透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汉书•律历志》云:“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居于中央的土对四季起统领作用,任何季节用事都离不开土。
 
参考文献
[1] 余云岫,恽铁樵.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9
[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6
[3] 孔德立.先秦诸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3
[4] 孙恰熙.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89
 
想听听各位老师如何解释“脾主四季”之言。

脾主四季,是指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甚为妙哉!
 
【原创】景岳代脉辨析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2009年第12期P4-5)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代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一种间歇脉,而张景岳认为代脉有至数之代、脉形之代和气候之代之分;并认为代脉是脾之真脏脉,表现为乍数乍疏等。根据《内经》之旨义及历代医家有关脉象观点,对代脉及景岳之代脉给予详细辨析。

【关键词】 代脉;张景岳;间歇脉;真脏脉
 
代脉在今28病脉中属间歇脉,已经定论。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6版)对代脉的描述云:“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可伴有形态的变化……包含了节律、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1]引用明•张景岳语增补了代脉具有“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的脉象特征,对此笔者认为欠妥。兹不揣浅陋,辨析于下。
 
1 景岳之代脉:至数之代、脉形之代和气候之代

6版《中医诊断学》引张景岳语曰:“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1]将“乍数乍疏”作为代脉“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的脉象特征,有失景岳本义。因景岳此语是对《内经》代脉的注释,非指代脉脉象特征。

景岳不认可代脉是一种病脉,在《景岳全书•脉神章》“正脉十六部”中未有代脉记载,何来代脉脉象特征?《景岳全书•脉神章》:“详代脉之义,本以更代为言。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者,谓胃气随时而更,此四时之代也。《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谓五脏受气之盛衰,此至数之代也。本篇曰:‘但代无胃曰死’者,谓代无真脏不死也。由此观之,则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更变不常者,均谓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脉代者死’。自后以此相传,遂失代之真义。”[2]

纵观景岳之《景岳全书》和《类经》得知,景岳对《内经》代脉注释分为至数之代、脉形之代和气候之代三种。《类经•脉色类》:“至于代脉之辩,则有不同。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者,其脉代’,皆言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又《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者,乃言胃气去而真脏见者死,亦非谓代为止也。由此观之,则代本不一,各有深义。如‘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乃至数之代,即本篇所云者是也。若脉本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平人气象论》所云者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凡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3]
 
1.1 气候之代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弦、钩、毛、石,乃四时四脏之常脉,而代脉不同。“脾脉代”,王冰注:“代者,软而弱也。”《说文》:“代,更也。”故代脉于此为“更代”与“软弱”之义。脾分旺于四季,其脉软弱,随四时而更代,即四时四脏之常脉皆兼软弱,随四季而变化。《类经•疾病类》:“代,更代也。脾脉和软,分王(旺)四季,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软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此非中止之谓。”[3]此乃气候之代,言脏气之常候。

脾脉软弱乃脾之平脉,说明脉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所谓“有胃曰平”,软弱是也。失去胃气的脉为死脉,所谓“无胃曰死”,亦称真脏脉,即“但代无胃”曰死。此代亦二义,一指更代;二指脾之死脉。《类经•脉色类》:“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脉当随时而更,然必兼和软,方得脾平之脉。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钩但毛但石,是但代无胃,见真脏也,故曰死。”[3]此亦气候之代,言脏气之死候。
 
1.2 脉形之代 张景岳云:“凡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又云:“若脉本平匀,而忽强忽弱,乃形体之代。”《类经•脉色类》:“代,更代之义。谓于平脉之中,而忽见软弱,或乍数乍疏,,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3]脉象由正常平和而突变为他脉,如变为乍数乍疏脉,或忽强忽弱、忽大忽小脉,或变为间歇脉等,皆属脉象形体之变化。如临床常见的阵发性房颤、房扑、早搏、心动过速等所形成的脉象,未发作时,脉象表现为平脉,而若发作时则表现为各种异常脉象。此即脉形之代,言脉象形体(态)之变换,非指代脉脉象特征。

1.3 至数之代 《灵枢•根结篇》:“凡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按:代,《难经•十一难》作“止”;王冰注:“代,止也。”张景岳注:“谓五脏受气之盛衰,此至数之代也。”[2]此乃至数之代,言间歇之止代。
 
2 景岳之代脉系脾之死脉:真脏脉

脾脉软弱乃脾之平脉,“但代无胃”系脾之死脉,脉象特征为何?

2.1 乍数乍疏 《灵枢•根结篇》:“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类经•脉色类》:“短期,死期也……若欲知其短期,则在乎乍数乍疏也,此其时相变代,乃以常代者不同。”[3]此概景岳“乍数乍疏”代脉之由来耳!脉乍数乍疏,为脾之死脉。《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至,弱而乍数乍疏……乃死。”《类经•脉色类》:“弱而乍数乍疏,则和缓全无,而非微软弱之本体,脾脉之真脏也……故死。”[3]

乍数乍疏,亦称乍疏乍数、乍疏乍密,《中医大辞典》:“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4]6版《中医诊断学》:“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称解索脉。”[1]乍数乍疏脉,指脉搏节律绝对不匀,脉力强弱不等,脉率快慢不一,散乱无序,参差不匀,当属今之28病脉中之散涩(短)脉[5]及怪脉中的解索脉[6]等脉象特征,非属代脉脉象特征。

2.2 脉象坚锐不柔如乌之喙、鸟之距;或如屋漏残滴,良久一至;或如水之流,去而不返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类经•脉色类》:“如乌之喙,如鸟之距,言坚锐不柔也。如屋之漏,点滴无伦也。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气绝而怪脉见,亦但代无胃之义,故曰脾死。”[3]

2.3 软弱之极 《素问直解》:“代,软弱之极也。软弱极而无胃气,则曰死脉。”[7]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