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对温胆汤的一点理解

云深不知处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1/23
帖子
61
获得点赞
27
声望
8
所在地
江苏
本帖最后由 云深不知处 于 2013-11-25 13:25 编辑

《医理求真》版有文子医生版主的一个与温胆汤有关的帖子,现录如下:
“以前学方剂后来做临床,对温胆汤一直就很疑惑.你说明明叫温胆汤,怎么就治失眠呢?而且明明是二陈汤加个枳实竹茹,怎么就温胆呢?
后来死记"胆寒失眠,胆热嗜睡".具体什么道理,也没太明白,但是既然胆寒失眠,治失眠当然就用温胆汤了,但是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温胆汤主要就是二陈汤?
其实做中医越久,纠结的就越是些基础问题.
我现在的认识是这样的:失眠直接的原因是卫气不能入阴,作为从头到脚的大经脉胆经,因为和阳跷脉多处的交汇而在阳跷入阴跷的循行中也起重要作用,作为卫气大通道之一,胆寒则经脉拘急,卫气不能到达特定的穴位而入阴跷,所以失眠.因为寒则收引,气聚成液,液聚为痰饮,所以用二陈汤加味可谓化胆经痰饮而使之调达通畅,而卫气可畅行入阴,而治失眠.
你们怎么理解的呢?”


下面是我对这个方剂的一点思考,写出来,以抛砖引玉:
理解温胆汤之前,一定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温胆的“热源”来自于何处?我的理解是来自于胃,胃气足则无气不降,胃气虚则诸气皆逆。而且足少阳与足阳明二经为阳为天,以降为顺。如果二气虚寒,则气逆,气逆则难以入睡,自然之理也。所以观整个方剂,炙草、生姜用以温胃,其他诸药无不是宣降诸气为主,实与清痰无多大关系的。温胆汤,其实改为降胆汤更好理解一些。
一点拙见,还请大家指正
 
再补充点"胆寒失眠,胆热嗜睡"的理解,胆,足少阳经,阳也,所以针对胆经来说,寒则为逆,热则为顺。阳者为天,天气又以降为顺。所以,胆寒则气逆,胆热则气顺。气逆则失眠,气顺则易睡,自然之理矣。
 
三先生; 说:
三先生 发表于 2013-11-25 16:52
此方最早出《千金》
量做加减在《三因》
寒热逆变名顺旧

把生姜份量减了,相火达不到少阳,本来温变成了不温,再把竹茹加大量,可以改叫清胆汤。
 
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3-11-25 20:49 编辑

你这个思路有问题,不对。你先参考我在医理求真内的气血流注的帖子,看看我对小补肝汤和小补肾汤的流注笔记。
所以说你对温胆来源的说法是错的,是因为想入胆,就要先定义一处胆的表里部位并给出药名。
胆,我知道的有几个对应的表里,脑,肌肉与皮表,下阴,心胞,要依靠病人的情况,确定主要的表里部位,然后依病人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药剂的分量和流注区域。
如我喝过的实验,小柴胡汤精简为柴胡甘草干姜和原本小柴胡汤,区别在于小柴胡汤有人参护心胞和肌肉和下焦,并通过黄芩来修正人参对肾气的补充以免过多减弱柴胡效果。人参在本方中主要为柴胡的修正,即小柴胡汤的精简方,柴胡量3或6克,目的为温而不是热,那么效果和大剂量的原本小柴胡汤没什么区别,但是价格就差别巨大,精简版9克我家附近小店零售4元如果按6克记为3元,小柴胡汤18克柴胡14元。店主说柴胡为一等品所以贵。
就效果和价格来说,大剂量的方剂而且效果只是温,我觉得有违常理。
 
也来谈竹茹这味药在此方剂中的作用。竹茹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清热,二是化痰,三是降逆。在此方剂中,其主要作用还是降逆,其次才应该是略清胆经上逆之气。
 
竹茹是用来发生类似人参与柴胡结合的作用,入肺表,流注入心与胸背皮表,但是药性不猛,故效果比小柴胡汤的温热还惨,仅仅擦边温这个字。
 
竹茹有几种取法要注意,差一点效果差别可能较大,取青竹青色表皮,取色象,苦味较重,但难取,一大.扎竹杆刮不出丁点,但这个较值钱,是民间取法。二取皮二层,略带青色表皮,这个苦味稍轻,是书上讲法。
 
看来大家都没看过,王洪图教授的《内经临证发挥》。其中有一篇考证了温胆汤的来源和用法,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一个医学概念,即“脏热腑寒”,也就是和我们现在的认识刚好相反--——当下我们一般以腑为阳为热,脏为阴为寒,而在南北朝时则刚好相反。具体的还是参看王洪图前辈的书吧。
 
看来大家都没看过,王洪图教授的《内经临证发挥》。其中有一篇考证了温胆汤的来源和用法,谈到了魏晋南北朝


先生博学


感谢提供学习信息


在这本书的92页,有一文:脏热腑寒说及温胆汤用法。




 
王洪图还是没啥理解。用一大堆阴阳来解释问题。可见水平一般。
 
脏热府寒是常理治法,不离阴阳道理,如清人黄元御所讲的阴升阳降道理一致。阳喜求阴为太极,如景岳全书所讲的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同一个道理。阳喜阴为阴阳互根,体用之道,故六府为阳其用以阴,即不以阳升为常反以阴降为顺,此为常,但有一个前提是以常为中,平人为象,太过不及皆为病,也就是讲府不能超过平人的标准不断寒下去,是为太过!可见上面认为的南北朝认识论是有前题的,未必是如此认识。抛开理论不说,以平人之体试一南北朝时的温胆汤原方原量即可验证当时人的说法,温胆汤到底该属温还是凉即可了然!
 
温胆汤和暖肝煎是姐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