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易氏医按》十八:外寒已除食积在 紫霜丸下始痛快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57
获得点赞
214
声望
63
王孙章湖,壮年,戊寅七月间,秋收忙迫,饥食二鸡子,酒数杯。时因恼怒,至暮风雨大作,又当风沐浴,夜半身热寒战,腰背脊强,胸满腹痛。一医用五积散发汗,身凉战止,惟头额肚腹大热。又服柴苓汤半月,不愈。大便欲出不出,每出些须,即时作痛。又用大黄,下三五行,病仍不减,反加胃寒吐逆,饮食入口即吐,吐时头汗如雨,至颈而还,四肢或厥冷或发热,大便一日二三次,小便如常,饮食不进者四十余日,亦不知饥,形廋日甚。其父洪山殿下,召予诊治。

左手三部,俱平和无恙,惟大肠与脾胃脉俱沉紧,按之则大,时一结,坚牢者力推之不动,按之不移。予曰:此气裹食积也,下之则愈。先以紫霜丸二十一粒,温水送下,二时不动。又进七丸,约人行三五里,腹始鸣,下如血饼者五六块,血水五七升,随腹饥索食,以清米饮姜汁炒盐少许,一二杯与之,神气顿生。次早复诊,右寸关脉,豁然如左,以平胃合二陈汤,日服一剂。后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砂仁,侵晨服六味地黄丸,调理不一月,全愈。

洪山曰:吾儿之病,外感内伤兼有,前医用汗药已愈,但胸腹痛甚,及下后,反增胃寒,见食即吐,米粒久不下,惟啜清酒米饮,是下非所宜矣,先生复下之而愈,何也!

予曰:有见于脉耳,左手三部和平,是无外证,右手寸关沉紧而结,坚牢不动不移。《脉诀》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而有力者为积,沉紧为寒、为痛。自脉断之,阳明经当有坚积也。《书》又云:食积发热,夜热昼凉,头额肚腹最甚,胃中积热,蒸蒸头汗,至颈而还。自外证观之,阳明有积甚明矣。

洪山曰:先生论积固当,前医用小承气汤下之,不惟不能去积,而反加胸闷不食何也?

予曰:殿下先因气裹饮食,后复外感风寒,当日若用香苏散一剂,有紫苏叶散去表寒,有香附、陈皮内行气滞,表解食消,岂不两全?乃用五积散,虽内有麻黄散寒,而当归等药又补住食积,故胸腹愈痛。至于大、小承气,尤为未当。小承气去胃中之邪热,大承气去阳明之燥粪,今殿下非邪热燥粪。盖邪热燥粪,乃寒邪自表入里,积热之毒,搏结阳明大肠中,原有之粪成块成燥,必遇大黄之寒而邪热始散,得朴硝之咸而坚积始镕,此大、小承气汤之主治也。若殿下乃有形之物,自外得之者,且鸡蛋性冷而滞,食时遇恼为气所裹,又加以沐浴受寒,气与食在内,寒邪在外包裹坚固,其势有不易消者。欲夫解散寒邪,消化食积,非温热之药不可。食得热则行,得冷则凝,今不用温热而反以寒凉治之,则寒势愈滋,食积愈坚,胸膈愈满矣。紫霜丸有巴霜之大热以化寒凝,杏仁之辛热以破痰气,代赭石、赤石脂之重坠以镇定脏腑真气,兼之巴霜之性,走而不守,何虑坚不化,积不除?坚积去,则饮食自进,元气复而病自痊矣。
 
紫霜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氏家传》: 代赭石1分,陈皮(去白,巴豆肉半钱同炒干,巴豆不用)1分,木香1分,杏仁(去皮尖,研)1分,肉桂(去皮,不见火)半钱,丁香半钱,藿香叶2钱。 上为细末,粟米饭为丸,如小绿豆大。
《卫生总微》卷十二:代赭石(火煅,米醋淬不拘遍数,以手拈得碎为度,研细,水飞)半两,牛黄2钱(研),朱砂1分(研),麝香1钱(研),鳖甲1分(醋炙),巴豆1分(去皮心膜,出油尽),枳壳(去瓤,麸炒)2钱,当归(去芦并土,炙)2钱,甘草(炙)3分,木香1分,生犀末2钱,大黄3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案中提到方子里含赤石脂,没搜到.类似的就上面两个
 
辛苦了。传承经典医案,有益于后学。
 
三先生老师辛苦了!好医案,慢慢读,谢谢老师分享!
 
通过此案,可以先复习几个方子

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
一方面说明这个方子用处很广
一方面人体的‘房上、房下’也就是上下、表里之病都有可能用到,所以汪昂说: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

“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
 

呵呵 这几天校对这个医案坐在电脑前的时间有点长,有点累着了

所以敲了几个字就没继续

这个案例里我们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五积散既然是个表里阴阳的通剂,为何这个案子里没起到治愈的作用?

香苏散是个什么样的方剂?病初即用,是否能如易氏所言的那样呢?

紫霜丸的具体组成是啥? 此案中起效的辩证眼目在哪里?

.

扩展开说,十八则案例,每个都有需要细读的地方,
 
呵呵 这几天校对这个医案坐在电脑前的时间有点长,有点累着了

所以敲了几个字就没继续

对。尤其是紫霜丸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成分。却起到了最后的良效。值得深思。陈修园医案是否解读清楚,还需要查询。
 
对。尤其是紫霜丸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成分。却起到了最后的良效。值得深思。陈修园医案是否解读清楚,还需要

《陈修园医案》是伪书
是出版的人为了书好卖,把《易氏医按》假托为陈修园的,所以内容上基本一样,除个别的错误外,只是在文章里加了个 陈修园自论 几个字
 
《陈修园医案》是伪书
是出版的人为了书好卖,把《易氏医按》假托为陈修园的,所以内容上基本一样,除个

那时却有书商这么干。
 
本帖最后由 三先生 于 2013-12-2 10:57 编辑

五积散:
寒积:麻黄 肉桂 干姜 白芷
食积:厚朴 陈皮
气积:苍术 陈皮 桔梗 厚朴 枳壳
血积:川芎 当归 芍药 甘草
痰积:半夏 茯苓

大致用药的目的是这样,但是疾病不是整齐划一的,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未必五积俱全,所以张璐说: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汪昂也说: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案中前面的医生如何用的五积散虽然不能见到方子,但从效果看,外寒解除了,里面的食积并没有治好,肯定在用方的时候变通的不够也是我们用这样方子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易氏的看法是:乃用五积散,虽内有麻黄散寒,而当归等药又补住食积,故胸腹愈痛。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外寒解除,对里面食积的治疗不够完美,所以遗留了这些问题
 
再看香苏散

香苏散
https://www.tcmbe.com/threads/229615


含有香附、陈皮的同名方就很多
《局方》:香附 苏叶 甘草 陈皮 主要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 这类的病

从这个病例看,‘一医用五积散发汗,身凉战止’说明这个人是无汗,身痛..表气郁闭的非常重,用香苏散解表的力量是否足够呢?是否真的象易氏所说的一剂可解呢?呵呵,我们没办法去对比

但可以注意到,易氏治病,从‘气郁’一点深入的特色,在《医按》中的各个案例中,还有他创的新方中,我们都要重点体会他的这个特点

每个医家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各家,学的就是他特别的地方
 
‘蒸蒸头汗,至颈而还。自外证观之,阳明有积甚明矣’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这个特殊症状,学《伤寒》的同道肯定是熟悉的,三阳证的条文里都见到过,且都与阳明密切相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但头汗出四机理
https://www.tcmbe.com/threads/88836
 
‘阳明有积甚明矣’为何‘前医用小承气汤下之,不惟不能去积,而反加胸闷不食’?

易氏虽做了解释,但以个人浅见有2:

1、病位有上下之别 对比而言结胸病在上,阳明腑实病在下

2、寒热病性不同,大、小承气治热,寒结用寒药为误。
 
查对了一些资料,也没搞清医案中的紫霜丸的具体组成,但其中有巴豆霜、杏仁、代赭石、赤石脂是明确的

那么我们回头看看《伤寒》里的一个条文,三物白散或亦可用: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141)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