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4
- 帖子
- 922
- 获得点赞
- 42
- 声望
- 0
积聚
“积聚”与“癥瘕”经常并称,含义相近,也是指邪气聚而成形,久而成积
的病理变化。其中“聚”与“瘕”,“积”与“癥”含义类似。普通老百姓经常
说的食积、疳积,就是指饮食过于生冷、肥腻,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饮食正
常,胃肠内也会出现有形的积滞。患者会出现嗳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烦热、
磨牙噬齿、消瘦干枯等等症状和体征。西医检查也许无异常,中医腹诊可触摸到
腹内有形的结块。不是长了什么癌瘤,只是不蠕动的胃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柿结石。柿子性寒味涩,空腹吃或服食过多,就会在胃内形成结石。患者会出现
急剧的腹痛、呕吐,X光或胃镜检查也会发现问题。中医以辛散温通的方法治疗,
可以消食化积,消灭有形于无形。
“癥瘕”和“积聚”也有区别,从程度上划分,“聚”最轻,近乎无形。很
多心气不舒的病人,感觉胸闷气短,点按膻中穴以后,出现嗳气、喷嚏,症状得
以缓解;肝气郁滞的病人,表现为胁肋胀满,身体受热或被按压以后,就会出现
打嗝,症状也得以缓解;有的消化不良的病人表现为腹胀,点按期门、日月以后,
就会出现肠鸣、矢气。这些满、闷、憋、胀的感觉,都是邪气聚集的表现,因为
是初起,所以不至于疼痛。临床检查的时候,往往有寒温、流动的变化,没有有
形东西。《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
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
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
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瘕”是“聚”的延伸,已经有形,但是不固定、状
态可变。“癥”比“瘕”更严重,质地坚硬,形状、位置相对固定。上回已经详
细论述,不再重复。
积是最为严重的,病情严重,病位很深,一般都在五脏,病性接近质变,也
就是近乎癌岩,变为不治之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详细论述了积聚的
病因病机和脉象。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
中;关应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
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详细提到了五脏之积的名称、形状和脉象。《难经》
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
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
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
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
得之。”总体来看,五脏之积大致分布在心下、两胁、脐上、脐下五个部位,与
后世中医腹诊的募穴定位大致相当。诊断定位定性明确了,在治疗上针刺艾灸取
穴、用药归经也就清晰了。
如果抛弃中医的观点和立场,仅仅依靠西医的诊断依据,很可能就会对已经
出现的积聚视而不见,面对患者的痛苦而不知所从。另外,中医认为肝气生于左、
肺气降于右。所以五积之中,肝之积表现为左胁下的结块,也就是西医的脾大。
而西医的肝大,在五积之中,属于肺病的范畴。我个人的经验是,神志病多有心
气郁结、积滞,出现类似伏梁症候,所以必刺心下。长期脾胃消化不良,多在脐
上有积,类似痞气,必刺中脘、水分。肺气郁闭,慢性咳喘,右胁下多有拘急、
痰结,必刺梁门、腹哀、掌门。而肝病日久,多在左胁出现肿块,沿其边缘浅刺,
在期门、日月点按多有良效。肾藏精血,下焦也纳污垢,最易聚积阴寒,针刺关
元是化肾积的绝妙方法。
有趣的是,“积”是邪气聚成,而化积绝不是吐下有形的物质,而是回归邪
气,积块渐消,病人开始打嗝放屁,并且逐日增多。有的病人服药以后,矢气连
连,甚至自己困窘,不好意思坐在办公室,只好频频去洗手间。还有的病人在针
刺得气以后,感觉顺着针柄有凉气往外冒。有的病人在艾灸后,腹中雷鸣,自觉
如阳春回暖,冰消雪溶。邪气假借脏腑形成积聚,攻伐失当则伤害正气,总不能
为了消灭敌人,把自己的脏腑器官都切了。补养不当则滋养邪气,会使积聚越来
越大。分别清浊,去邪留正。这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慢活儿,不是粗鲁、
急躁的医生干得了的。
“积聚”与“癥瘕”经常并称,含义相近,也是指邪气聚而成形,久而成积
的病理变化。其中“聚”与“瘕”,“积”与“癥”含义类似。普通老百姓经常
说的食积、疳积,就是指饮食过于生冷、肥腻,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饮食正
常,胃肠内也会出现有形的积滞。患者会出现嗳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烦热、
磨牙噬齿、消瘦干枯等等症状和体征。西医检查也许无异常,中医腹诊可触摸到
腹内有形的结块。不是长了什么癌瘤,只是不蠕动的胃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柿结石。柿子性寒味涩,空腹吃或服食过多,就会在胃内形成结石。患者会出现
急剧的腹痛、呕吐,X光或胃镜检查也会发现问题。中医以辛散温通的方法治疗,
可以消食化积,消灭有形于无形。
“癥瘕”和“积聚”也有区别,从程度上划分,“聚”最轻,近乎无形。很
多心气不舒的病人,感觉胸闷气短,点按膻中穴以后,出现嗳气、喷嚏,症状得
以缓解;肝气郁滞的病人,表现为胁肋胀满,身体受热或被按压以后,就会出现
打嗝,症状也得以缓解;有的消化不良的病人表现为腹胀,点按期门、日月以后,
就会出现肠鸣、矢气。这些满、闷、憋、胀的感觉,都是邪气聚集的表现,因为
是初起,所以不至于疼痛。临床检查的时候,往往有寒温、流动的变化,没有有
形东西。《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
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
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
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瘕”是“聚”的延伸,已经有形,但是不固定、状
态可变。“癥”比“瘕”更严重,质地坚硬,形状、位置相对固定。上回已经详
细论述,不再重复。
积是最为严重的,病情严重,病位很深,一般都在五脏,病性接近质变,也
就是近乎癌岩,变为不治之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详细论述了积聚的
病因病机和脉象。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
中;关应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
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详细提到了五脏之积的名称、形状和脉象。《难经》
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
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
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
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
得之。”总体来看,五脏之积大致分布在心下、两胁、脐上、脐下五个部位,与
后世中医腹诊的募穴定位大致相当。诊断定位定性明确了,在治疗上针刺艾灸取
穴、用药归经也就清晰了。
如果抛弃中医的观点和立场,仅仅依靠西医的诊断依据,很可能就会对已经
出现的积聚视而不见,面对患者的痛苦而不知所从。另外,中医认为肝气生于左、
肺气降于右。所以五积之中,肝之积表现为左胁下的结块,也就是西医的脾大。
而西医的肝大,在五积之中,属于肺病的范畴。我个人的经验是,神志病多有心
气郁结、积滞,出现类似伏梁症候,所以必刺心下。长期脾胃消化不良,多在脐
上有积,类似痞气,必刺中脘、水分。肺气郁闭,慢性咳喘,右胁下多有拘急、
痰结,必刺梁门、腹哀、掌门。而肝病日久,多在左胁出现肿块,沿其边缘浅刺,
在期门、日月点按多有良效。肾藏精血,下焦也纳污垢,最易聚积阴寒,针刺关
元是化肾积的绝妙方法。
有趣的是,“积”是邪气聚成,而化积绝不是吐下有形的物质,而是回归邪
气,积块渐消,病人开始打嗝放屁,并且逐日增多。有的病人服药以后,矢气连
连,甚至自己困窘,不好意思坐在办公室,只好频频去洗手间。还有的病人在针
刺得气以后,感觉顺着针柄有凉气往外冒。有的病人在艾灸后,腹中雷鸣,自觉
如阳春回暖,冰消雪溶。邪气假借脏腑形成积聚,攻伐失当则伤害正气,总不能
为了消灭敌人,把自己的脏腑器官都切了。补养不当则滋养邪气,会使积聚越来
越大。分别清浊,去邪留正。这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慢活儿,不是粗鲁、
急躁的医生干得了的。